天工开物(二则)
乃粒[1]
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2],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食已千年矣,耒耜[3]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
纨绔之子,以赭衣[4]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5]。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
【互联网+注释】
1.掌握下列字词:
[1] 乃粒:《书·益稷》:“烝民乃粒。”即百姓以谷物为食的意思。此处代指谷物。
[2] 两言:两字。
[3] 耒耜(lěi sì):先秦时期的主要农耕工具。耒为木制的双齿掘土工具,起源甚早;耜是中国古代曲柄起土的农器,即手犁。
[4] 赭衣:古代囚衣。因以赤土染成赭色,故称。
[5] 诟詈(ɡòu lì):辱骂。
2.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2] 纨绔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
[3] 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
稻
凡稻种最多。不粘者,禾曰秔[1],米曰粳。粘者,禾曰徐,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2](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最迟者后于清明。凡播种,先以稻麦稿[3]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若田亩逢旱干、水溢,不可插秧。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方语[4]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夏种冬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其土脉亦寒,不催苗也。湖滨之田,待夏潦[5]已过,六月方栽者,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六月刈初禾,耕治老膏田,插再生秧。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咦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6]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全无,不足尚也。
【互联网+注释】
1.掌握下列字词:
[1] 秔(jīng):同“粳”。
[2] 社种:古时以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时在春分之前。
[3] 稿:秸秆。
[4] 方语:地方土语,方言。
[5] 夏潦(xià liáo):夏季因久雨而形成的大水。
[6] 幻出:变化出。
2.理解下列语句的意思:
[1] 早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咦干无忧,此一异也。
[2]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互联网+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宋应星(1587—约1666),字长庚,汉族,江西奉新人,明朝人。一生致力于对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搜集了丰富的科学资料,其中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取自“天工人其代之”及“开物成务”。
2.《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国古代素以农业作为国本,所以宋应星的文章中也处处体现出贵五谷轻金玉的思想。
【文本解读+鉴赏力】
民生一直以来都是头等大事,谷物为普通百姓为生度日的主要粮食。作者引经据典,叙事结合议论,既介绍了谷物的特性,又抨击了不重视农事的陋习。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属于重农抑商的国度,国人都知道农业耕种收藏的无比重要性,官方甚至还会举行春种的仪式,期望土地给力,风调雨顺,谷物满仓。在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时代,没有现代科技手段作为支撑,也没有足够的肥料,从事农业生产十分辛苦,劳累、枯燥且没有太多的收益,可以说做个田地上的农民没有什么大前途,农民往往又被达官贵人鄙视。作者十分心痛,对此毫不留情地进行了讽刺。
“民以食为天”,从这句话就可看出粮食作物关系到生与死的问题。所以古代先贤把栽种收成最好的实践者上升到神的地位,神农氏其实就是农民的化身。他勤劳能干,善于尝试寻找提高产量的方式方法,不辞艰辛地劳作,终于为后人留下了较为先进的选种栽培管理的方法,为先民耕种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人因此把他奉为神灵。今天的科技有了质的飞跃,现代农业提倡的不仅是高产,还有绿色环保的生产方式,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希望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给人们餐桌上供应的都是健康、卫生、富有营养的绿色食品。由古至今,农业确实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
宋应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优秀的农民代言人,又是重视农业生产的专家。这里选取《乃粒》《稻》两文,就是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从中汲取古人的智慧,学习古代先贤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对比来看,宋应星发自内心地对各类实践活动感兴趣,并结合所掌握的相关知识,通过文字勾画出来,这足以说明作者不但具有非常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文字应用方面也是一位妙笔生花的高人。值得同学们学习的地方很多,比如对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能抱着玩耍的态度,而是要通过学习积累,成为一位专家,同时要有一股钻劲儿,老老实实地从实践中改进自身的不足,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进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科学素养所体现的是:勇于探索存在但还没有被发现的规律,因此需要强烈的好奇心,进而表现为科学假设层面的想象力,克服可能存在的各种难题,不怕失败,勇往直前,其顽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活动带有类似疯狂的行为,向着既定目标永不放弃,并以扎扎实实的行动推动科技新发现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实干创新,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国高科技在很多领域有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科技进步有目共睹。我们坚信,随着教育事业机制的越发完善,科技研究的环境越发改善,以诺贝尔奖为标志的自然科学奖名单上的中国人会越来越多,中华民族必将以其智慧创造为推动世界向更美好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两文短小精悍,认真研读给人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同时又能给人科学素养方面的启迪,比如精心钻研、扎实做事、善于观察、动脑动手、勤劳实干、坚定信念、永不放弃等,就是学习该书送给读者的最大财富。
【阅读思考+创造力】
1.结合《乃粒》的文段,分析文中引用神农氏功绩的目的是什么。
2.结合《稻》的文字内容,讨论“天工”与“人工”的关系。
【互联网+拓展链接】
1.结合《天工开物》的撰写背景,谈谈当时崇尚“百姓日用是道”的经世致用观。
2.结合宋应星的一生经历,理解其读书治学的独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