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周期性问题探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4 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危机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求、利益的驱使等诸多因素都促使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诸多利弊,在全球经济谋得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下,贸易失衡、资源掠夺、游资冲击、风险扩散与传染、区域经济失衡以及国际货币体系失衡等问题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困惑,也引发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1.4.1 全球化背景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是过剩的社会总供给与有限的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矛盾。而当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扩大到全球经济范围时,这种基本矛盾会在更广的范围内更尖锐地存在。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趋势,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其进行描述:“资产阶级为了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而奔走世界各地。他们必须在各地落户、开发并建立各种联系。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在对经济危机的研究中,马克思非常注重生产环节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一部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历史,其根本原因是生产相对过剩,即过剩的总供给与有支付能力的总需求之间的矛盾的集中体现。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源是资本的逐利性,而作为资本的最高形态,金融资本从诞生之时便将其贪婪性体现得淋漓尽致。美国第44任总统奥巴马说过:“我们不是因为历史的意外才走到这一步,是华尔街的贪婪与不负责任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局面。”列宁在《帝国主义论》中提到了金融资本的重要地位:“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融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金融资本是一种存在于一切经济关系和一切国际关系中的巨大力量,可以说是起决定作用的力量”,并将金融资本作为帝国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背后力量是资本的全球化,这意味着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约束地榨取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经济的社会化大生产发展成全球范围内的大生产,这无疑加剧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大生产之间的矛盾。一个典型的体现就是,跨国公司内部高度组织性和计划性与世界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将进一步演化成资本扩张的无限性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全球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世界市场容量的有限性、资本积累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从实质上来看,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垄断的全球化、金融资本扩张的全球化以及资本剥削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全球范围;另一方面又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内在顽疾向全世界蔓延,将危机的波及范围扩张到全世界。资本主义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经历了私人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以至于目前的金融全球垄断的阶段,那么全球金融资本的高度垄断与社会生产的高度全球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直接导致全球金融财富的高度集中以及全球范围内不断加剧的贫富分化。

这些全球化时代的矛盾演化体现在经济危机上,便出现了发达国家的全球金融资本垄断和国民经济虚拟化,以及金融资本投机与全球化的过度消费形成的投机泡沫和消费泡沫。然而在这些现象的背后,仍然是实体经济中生产相对过剩的矛盾的尖锐存在。

1.4.2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的失衡必然导致危机

一国实体经济的失衡会导致该国经济衰退,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通过贸易、金融往来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那么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失衡则必然会导致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经济结构的失衡,意味着新的经济格局的重构。梳理从1929年以来的经济危机,几乎无一不是与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动或者经济结构失衡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渐渐衰落,美国和欧洲开始逐渐崛起,尤其是美国的经济飞速增长更是有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的趋势,然而这种经济格局的调整与倾斜为1929年的资本主义大萧条做了铺垫。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拉美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速,同时拉美国家与美国存在较高的经济关联性,而拉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也正是由这种经济结构的失衡导致的。同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突飞猛进的发展打破了欧洲、美国、日本之间的经济平衡,日本在经历了连续三个景气时代之后便陷入了深深的衰退。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的国际背景是统一后德国的飞速发展,导致了德国与美国以及英国等其他欧洲国家原有的平衡被打破,最终酿成了席卷欧洲的货币危机。

从机制上来说,当存在各国经济发展失衡时,逐利避险的金融资本便迅速流动形成新的配置,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入流出导致一国虚拟经济的随之膨胀和萧条,引发流动性短缺,从而形成金融危机。具体来讲,影响国际资本流动的内在原因是经济增长的差异,直接原因是各国间宏观经济政策的差异。如果这种变化发生在一个较小的经济体内,那么它可能会对其周边产生区域性影响;如果这种变化发生在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内,那么它可能产生全球性的影响。短期内,全球的经济总量不变,资本供给存量与资本需求量一定,那么当一国经济出现明显差异时,就会引起资本流动和国际需求的变化。比如,当一个强大的经济体发展得更加繁荣时,国际资本趋之若鹜,那么必然会导致其他国家资本的净流出,这种净流出在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流动性短缺,使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断加大。而对于较小的经济体而言,当其发展迅速时,同样会吸引国际资本的涌入。涌入的国际资本可以进一步提升该国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其快速发展。但当该经济体吸收饱和后,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会推动虚拟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泡沫。这种泡沫任其发展下去直至与实体经济严重背离时,泡沫破裂,国际资本迅速撤出,严重的流动性紧缩将导致该经济体爆发金融危机。

上述分析的金融危机的产生机制实际上是国际经济失衡通过影响各国的国际收支(包括贸易收支和资本流动)进而引起流动性短缺来实现的。各国国际收支失衡的调整需要通过国际货币体系来进行,如果存在一个有效完备的国际货币体系,则可以大大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然而,现实中存在的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着大国霸权的特征,这种国际经济失衡不仅不能健康调整,反而会更加严重。

1.4.3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扭曲被逐渐放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实现了各个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样的以单一货币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在进行对国际收支失衡或者国际经济失衡的调节时,势必会出现严重后果。由于特里芬难题的愈发难以解决,导致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然而,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依然体现了发达国家的强势地位,难以扭转发展中国家在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劣势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难以解决的特里芬难题在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依然存在,尽管欧元和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但是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并不能有效解决“特里芬难题”,这只是将以前集中于美元的矛盾分散到了其他储备货币上,并未改变各种储备货币既是国家货币又是国际货币的特征。在这样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储备货币国家的各种宏观经济政策都会通过货币体系影响到其他国家和地区,而且这种针对一国之内的经济政策不可能与世界或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全一致,这样的偏离不断累积必然会导致外汇市场和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对于非储备货币国家来说,其经济不仅依靠自身经济政策的调节还要考虑各个储备货币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在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储备货币国家通过利率和汇率政策影响发展中国家等较弱经济体的发展,大国利用霸权地位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极易产生区域性或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瓦解,但现存的国际货币体系在其发挥作用时依然延续了原来的理念和原则,尤其是在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中。但同时,各国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国际协调时却失去了原来的秩序性,因此导致了目前世界经济中国际经济失衡不断加剧的局面。

以最主要的储备货币美元为例,美联储在调整联邦利率的时候关注的是美国国内的通胀率,并不会顾及其他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的国家的经济会不会受到不良冲击。而事实上,美元的利率调整都会对其他经济体,尤其会对那些与美国存在紧密经济联系或者汇率与美元挂钩的经济体产生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很大的冲击。不管是浮动汇率制还是固定汇率制,在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只要没有完善的纪律约束,美国经济政策的外部性就难以消除。如果各国的浮动汇率政策可以遵守国际货币体系中有关货币政策制定的约束,那么以投机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将大幅下降,同时也降低了由此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然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制定货币政策的自主性被削弱,所以当前的货币体系难以保证浮动汇率政策下美元的纪律性。正因如此,单个经济体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可能导致相关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波动,同时在国际游资的推波助澜下爆发金融危机。

1.4.4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游资日益嚣张

随着经济金融的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不断加大,国际资本流动的约束越来越小。而国际经济失衡导致的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大多都与国际资本流动有关。

最典型的国际游资冲击是1992年开始的欧洲货币危机。德国统一之后的经济发展迅速,其国内利率水平也明显高于其他欧洲国家,而当时欧洲各国大多实行固定汇率制。这种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势必会导致固定汇率制的难以维持,而国际游资看到了机会,于是大规模地做多德国马克同时做空英镑,英格兰银行不断维持固定汇率最终因外储不足而放弃,英镑大幅贬值,欧洲货币危机由此展开。发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大多以短期证券投资形式存在的国际游资在墨西哥政变之后迅速撤出,直接导致了流动性紧缩,爆发了金融危机。同样,1997年经济疲软却存在大量金融泡沫的泰国遭到了国际游资的攻击,泰国政府难以守住固定汇率,开启了东南亚金融危机。

国际游资能够成为金融危机的导火索主要是因为其庞大的规模。据IMF统计,在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短期资本约为3万亿美元,而到了1997年年底迅速增长到7.2万亿美元,这个规模相当于当时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20%。另外,国际游资的主要形式——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也不断多样化,包括卖空+杠杆策略、套利、并购,等等。这些规模越来越大、投资策略越来越丰富、风险特征也越来越多样化的国际游资为了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而在不同国家之间大肆流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也加快了危机来临的脚步。

国际游资对一国金融体系的强大破坏力与金融周期有关。与经济周期类似,金融周期是指一个经济体的金融市场从繁荣到萧条的周期性交替过程。这种交替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一国的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国家的货币政策(如利率、汇率政策等)、一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等。而当国际游资大规模进入某一经济体时,会通过影响该国的利率、汇率等基本经济指标进而影响金融市场,通常会推动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在这个过程中,国际游资有计划、有预谋地流入和流出,势必会导致该金融市场的崩溃和该经济体的衰退。金融衍生工具的出现成为国际游资在世界经济和金融蓬勃发展阶段赚取高额利润的利器。而在金融危机阶段,国际游资以其巨大的资金规模趁机收购危机经济体的优质资本,逐渐掌控危机发生国的经济命脉。这个过程便是在危机发生后的新兴经济国家形成新经济殖民主义的实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