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地方政府危机公关能力提升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危机定义、特征和类型

长期以来,关于危机的定义,尚没有一致的意见。甚至很多学者都会将之与自然灾害、突发性事件和风险等定义混淆。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危机概念,阻碍了危机理论研究的开展。

危机的定义是什么?危机具有哪些特点?危机有几个发展阶段?

1.危机的定义

危机概念受到历史背景、国情、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研究领域等方面的影响会有所差异。本部分主要是对危机的变迁进行探讨,从而为明确危机的定义提供参考依据。

(1)中西方“危机”的语义考查及借鉴

在中文语境下,组成“危机”这个词“危”字与“机”两个字本身都有独立的含义,均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词语使用。从汉语言文学的角度来理解,危字是上人下厄,表示当马车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人抓紧缰绳迫使车停下、防止失控的马车给他人带来更多的伤害。在《说文解字》当中,危字又被解释为“危,在高而懼也;从,自厄止之。”(7)

整体上来看,中文的“危”字的释义主要有两层:第一层是意味着“不安全的”,也就是“安”的反义词。第二层是某个主体对另一个对象的威胁,在这个语境下,“危”的含义是某一种活动或人对特定对象的安全造成威胁。

“机”字的第一个含义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第二个含义是某个具体事物或人对整个事件的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需要把握才能够真正发挥这个事物的价值。早在晋朝年间,“危机”一词就已经出现,主要用于形容某件事物到了非常迅速发展的状态。而到了隋末唐初,房玄龄、李延寿等人所编撰的《晋书》和《北史》当中开始频繁使用“危机”一词了。

在西方,“危机”(Crisis)原出自于人体医学,其英文是由希腊语“krinein”一词演化得来,意思是一个人即将逝去、在生与死之间弥留的状态。自17世纪中期,“crisis”一词开始频繁地出现在一些与医学无关的语境当中。按照《口袋牛津词典》的释义,“crisis”一词的内涵为:第一,危险与遭遇艰难的时刻;第二,有重大意义的时刻。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则将“危机”释义为有着非常大风险、存在困难或状况难以看清的重要时刻。

(2)各研究领域的危机定义

如上文所述,危机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研究课题,所以有必要针对各学科视角下“危机”的内涵与概念进行对比。

德国哲学家与政治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就政治学角度,针对因经济因素导致的危机进行定义:在经济决策者无法真正把握住经济发展脉搏的时候,合理性危机(Rationality Crisis)随之出现。而这种漫长的合理性危机会导致决策者的权威性、合法性遭受质疑,甚至连现代政治、社会架构都遭受极大冲击。这时公共部门的动机就会遭遇危机,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纷纷兴起,甚至连最基本的道德默契都遭遇重新洗牌。(8)同时,哈贝马斯提出,危机的本质,就是社会中出现了目标与价值取向都超过社会容纳极限、其能量无法被社会所消化、而社会的组织性不再起到应有功效后的具体体现。若是价值观念无法在精神层面支撑社会系统,那么社会调节系统也就难以再维护公序良俗,社会结构的无序化必然会在某些领域甚至是全社会导致危机出现。(9)

皮尔森与克莱尔则提出,危机并不仅发生于单一的社会领域,其影响范围较广泛,所以跨学科研究是有必要的。在心理学、社会政治学的视角下,不难发现无论是由外因导致的心理因素还是由内因诱发的人格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组织出现危机。而从社会政治层面来理解,危机则是属于文化符号与意识形态课题。在危机爆发时,事实上只是共同愿景崩溃后的表现,如当对某事物的合法性认知被破坏,该事物的社会关系与认知就会被破坏,从而导致该领域的部分甚至所有制度的坍塌。

企业管理学指出,危机实则为决策形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利益会遭到破坏,延迟处理则会导致更大范围的损失,造成不可预估的后果;组织行为学指出,危机是实际脱离组织掌控的状态;公共决策学指出,危机是在特定时间、空间下,要求组织领导者快速决策的突发性事件或是自然灾害。从现代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危机包括所有的重大突发事件。一般而言,突发事件主要有自然灾害、事故、恐怖事件、群体性动乱、政治危机、经济危机和公众人物丑闻等内容。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论,社会科学中的危机概念经历了18世纪的历史哲学,到19世纪的社会进化学,马克思基于这个理论而提出了系统危机(System Crisis)这一社会科学定义。

透过危机研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于20世纪中后期,专家学者们开始重视对危机管理的研究,并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危机概念。西方学者对这些概念进行了不断地拓展与延伸。

在20世纪70年代,当代国际政治学家查尔斯?赫尔曼(Charies Hermann)出版了《国际危机:从行为研究角度考察》,该著作对“危机”的定义是:会对组织的决策层所决定的目标造成影响或存在造成影响的风险;而且在面对这种风险的时候,由于事发突然,决策层往往并没有太多时间做出正确判断,而且决策层往往无法预测风险事态发展走向。

20世纪80年代,荷兰学者尤里埃尔?罗森塔尔(Uriel Rosenthal)对赫尔曼的危机定义进行了驳斥,认为其过于狭隘单一:危机不但对决策层造成的威胁大(不仅是目标),危机过程中的决策也并非“非生即死”的生死困局。罗森塔尔在著作《应对危机:管理灾难、暴乱与恐怖主义》中在赫尔曼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危机定义:对整个社会系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造成了巨大威胁,而且在未知情况较多以及时间较为紧迫的情况下必须要对其做出判断与处置的事件。罗森塔尔将危机的概念上升到了社会高度。

到了20世纪90年代,公众对于危机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斯蒂芬?巴顿(Stephen Barton)认为,危机是一起有可能对组织造成损害、未知因素较多的事件,可能遭遇负面的影响包括组织本身及其生产、雇员、固定资产以及名誉等。巴顿认为,危机的主要特点有:出乎组织的意料之外、对重要目标或高价值目标有较大威胁、需要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与处置。

里宾杰(Lerbinger)则提出,危机是对企业的利润增长率、增长性甚至是存在都有可能造成损害的事件。里宾杰认为,危机至少具备下列三个特点:这个事件的威胁严重程度,达到了让决策者认为其会对企业的目标造成阻碍的地步;如果决策者决定观望而不是主动出击,事态发展就会一发而不可收;事件本身是突发的、出乎意料的。虽然里宾杰本身是基于企业视角而言的,但这些特点的描述事实上和大部分社会组织可能遭遇的危机基本一致。

斯格(Seeger)于《组织、传播和危机》一书中提出危机的概念:能够造成极度破坏性、难以预测、非计划性的事件。

芬克(Fink)则将危机概念阐述为:在确定的变化接近的情况下,事件处于不可预知的状态。

2001年,罗森塔尔(Rosenthal)于《管理危机:威胁、困境、机会》一书中将危机论述为这样一个过程:危机实则为一个集中巨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社会体系与正常生活遭到破坏,且这种破坏性是无法估量的。

国内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危机概念,著名学者薛澜认为:危机一般是在决策者思想信仰遭到破坏,相关的信息不对称,事情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预测性,且需要快速决策的状态。

不同专家学者对危机的理解有所不同,侧重研究的方向也存在较大差异,但大体上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明确危机概念,分别为:一是突然爆发,控制难度大;二是会导致或大或小的损失,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意识形态方面的;三是导致结果的难以确定性,有些危机会持续恶化,但有些危机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转为“机”;四是危机事件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需要时间来慢慢恢复。

(3)本书对危机的定义

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对危机的理解与诠释,结合本书以地方政府在网络环境下的危机公关为研究视角,这里我们将危机定义为一个状况或一种发展态势。就这种状况而言,社会整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遭遇根本性威胁,对公众利益的实现与社会整体情绪、公共领域都有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在危机事态下,留给地方政府的时间非常有限,而且需要在未知因素较多的情况下及时做出处置,避免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与此同时,这种状态虽然对地方政府而言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发展机遇。

不得不明确的一点是,危机与危机事件存在一定差异。危机事件本质上仅仅是危机在客观世界的呈现。本书中,危机指一种状况,而不是单纯的事件。之所以做出这一界定,是因为地方政府与社会面对的威胁不仅仅来自直接造成损失的危机事件,而是因一个事件引起的、多领域受到牵连的巨大风险。所以,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地方政府而言,危机公关不但是对某个事件的处置,更是以改善地方政府发展环境与公共形象、巩固其执政根基而做出的努力。

综上所述,本书中所研究的危机,将对一个地方的经济环境、社会秩序甚至是基层政治稳定造成巨大威胁,还会对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地方政府部门的执政稳定性和公共管理合法性等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在这些极具破坏力、负面影响范围极为广泛的危机面前,无论是个体还是家庭甚至是企业、社会组织都无法独善其身,也无力承担其带来的风险,地方政府要在诸多未知因素的影响下对这种状况做出决策与处置。

不难理解,危机的影响范围不但包括公共管理者及地方政府的决策者,还包括公众及其他社会主体;所以虽然危机公关的主体是地方政府,但危机处置的主体绝不仅限于地方政府及其他公共部门;危机的风险程度不仅取决于其是否会对决策层的目标和社会根基造成不利影响,更取决于其是否会威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危机处置是否妥当也绝非局限于地方政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更包括公众价值是否最终得到实现。

2.危机的特征

人们在社会实践与社会生活中难免会遭遇危机,面对危机时,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分别为:面对危机阶段、认知危机阶段与应对危机阶段。在不同阶段危机表现出来的特征也有所差异。

(1)面对危机阶段的危机特征

一是突发性。危机并不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常见的状态,危机的出现是不合常理、出乎意料却又来势汹汹。

二是特殊性。危机本身是一种与人类社会正常活动截然不同的存在。对于危机公关的主体来说,危机的特殊性非常明显,而且这些特征的变化速度很快,需要公关主体对危机持续关注,加强自身对危机风险的掌控、加深自身对危机的理解。

三是危机具有风险性。许多日常生活中普通的细节疏漏可能会带来巨大的危机风险,这种风险性挑战着地方政府的危机公关能力。地方政府必须要对危机有充分了解,并把握好危机的发展规律,才能开展危机公关工作。

(2)认知危机阶段的危机特征

一是不可预测性。危机是在许多未知因素综合作用之下形成的,这些未知因素当中的一项或一部分因素发生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危机的类型及其后续发展。所以,现代社会很难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对危机进行事前的判断与研究,也无法在危机发生前找到危机的成因、后续可能的发展及变化趋势,更无法预计事件可能带来的后续影响进而无法真正拟定处置危机的方式。

二是经验性。虽然危机往往出乎人们意料,但在爆发前总会有一些预兆;通过对过去危机事件的研究,可以了解不同危机类型爆发前预兆,从而一定程度上做好预防与应对准备。例如,2013年玉树地震虽然也造成了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但相对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这一次同等级地质灾害造成的破坏明显较小。这也是治理、研究汶川地震的经验对玉树地震的处置有益启示、防止危机伤害持续扩大的表现。

三是内在因果逻辑性。世间万物都处在因果联系中,且会继续发展成广泛的因果传递性。人们对于危机的认识一般会经历表面现象、内在规律和普遍规律三个阶段。人们认识危机规律的最终目的是掌握危机的因果逻辑性,如洪涝灾害的发生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们要认识这种类型的危机,就应从洪涝的表面现象着手,进而深入探讨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四是公共性。危机的影响范围不仅限于个体,还会涉及整个社区、整个城市甚至整个社会和国家,集体利益、社会价值观、基本秩序都会受到影响和破坏。社会是个开放、不断发展变化的系统,虽然危机最初是在某个地区爆发,但由于危机信息的迅速集中扩散而引起大范围关注。有可能在短时间之内发展成焦点事件,使公众产生恐惧、不安心理,甚至陷入动乱之中,公共利益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政府通过有序的公共组织进行协调,统筹各方资源,建立公共应对体系予以有效处理。

(3)应对危机阶段的危机特征

一是时间紧迫性。危机事件的突发性,要求危机应对决策与危机传播一样要求做到快速、准确、有效。危机从危害可能性发展到危害现实性是一个很短的过程,要求决策者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决策加以控制与解决,避免危机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是信息不对称性。信息是影响危机管理成效的重要因素。危机发生后,其发展势态很难掌控,加之危机信息的不对称性与模糊性,使危机应对的难度大大加大。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直接后果是谣言大肆传播,公众很容易由此陷入恐慌、不安当中,社会秩序遭到破坏。对此,政府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从根本上遏制谣言的传播。

三是结果的两面性,风险性与机遇性同时并存。在应对危机的各项工作中,具体的实践活动与操作将对危机的后续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危机的应对既可能导致事态恶化,也有可能转危为机。譬如1994年,印度古吉拉特邦苏拉特市发生了鼠疫,30人死亡。由于鼠疫曾经在欧洲带走过30% ~60%的人口,所以这种“黑死病”导致印度国内的恐慌,国际社会也高度关注。遗憾的是,印度政府并没有利用好这次机会,展现医疗防疫与危机处置水平。结果使印度的经济遭受巨大打击,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亿美元,后续防疫与医疗投资更是达数百亿美元。

四是巨大的负面影响。危机究竟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多大负面影响,难以量化。如印度鼠疫大流行,表面上看仅是一次卫生医疗方面的危机;但这一次危机却让许多国家中止了与印度的贸易进出口、交通运输以及旅游往来,严重损害了印度的国家形象。印度新德里地区原本较为发达的服务业一落千丈,至今未能恢复到当年的盛景。

五是持续影响力。危机影响范围非常广泛,对社会的影响会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下去。例如,美国2001年的“9?11世贸大厦袭击事件”,对整整一代美国人都造成了难以磨灭的精神创伤,许多亲历者更是不同程度地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

3.危机的阶段论述

危机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序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危机不具有一般规律;相反,所有危机都会有一个生命周期,即从出现到发展再到结束,每个阶段的处置方式都应有所不同,各有针对性。地方政府在开展危机公关时,应该根据危机的类型与特点,判断危机处于什么阶段,将之作为应对计划的基础,从而有效提高地方政府在网络环境下危机公关的科学性。

危机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状态,从沉睡期、活跃期到消亡期,特点有所不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对这一特点进行观察、研究和定义,目前学术界对危机阶段性定义较为权威的有伯奇和古斯的危机管理三阶段模式、芬克的四阶段模式及米卓夫的五阶段模式。

伯奇和古斯认为,企业的危机主要是危机爆发前、危机爆发及危机结束三个阶段,在三个阶段里还有特点鲜明的小阶段。该危机阶段的定义,虽然比较模糊,但能够从整体上比较全面地描述出危机状态中的各个阶段。

1986年,史蒂文?芬克在《危机管理:对付突发事件的计划》中提出了危机的四个发展时期,分别为潜伏期(Prodromal)、爆发期(Breakout or acute)、扩散期(Chronin)和解决期(Resolution)。

米卓夫(Mitroff)认为危机由四个发展阶段组成,主要包括:信号侦察(Signal Detection)阶段、探测和预防(Prevention and Prepration)阶段、控制损害(Containment Damage)阶段、恢复(Recovery)和学习(Learning)阶段。

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学者就危机阶段性课题进行了研究:诺曼?R.奥古斯丁认为,危机管理分为六个阶段,可以分为危机预警、危机准备、确认危机、处置危机、危机消亡及利用危机。

根据危机自身的阶段性特点及对应的危机公关实践特点,危机的阶段性还可以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危机的自然阶段,即危机本身的沉睡期、活跃期以及消亡期;另一方面是危机的处置阶段,主要分为危机沉睡期的预防期、危机爆发时期的回应与处置期、危机消亡时期的调研与恢复时期。

就危机的自然阶段而言,危机一般分为四个阶段:首先是危机沉睡期,即在社会或某个组织当中埋藏很久的深层矛盾,从量变逐渐转向质变,这时候的危机处置与应对相对简单,但由于征兆并不明显,所以一般很难被发现。其次是危机爆发阶段,最重要的、引发整体危机的重大事件出现,且在短时间内导致事态急转直下,这是四个阶段中周期最短但影响力最大、最容易引起舆论哗然的阶段。再次是危机持续阶段,重大的危机事件已经进行了初步处置,但并没有真正让危机消亡。最后是危机消亡期。

4.危机的类型

(1)根据危机主体存在的差异来划分,危机可以划分为群体危机与个体危机两种。群体危机根据群体规模的不同可以进一步细分,如家庭危机、社区危机、城市危机、产业危机甚至是国家危机。而个体危机则可以根据人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来划分,如伤病属于一种个体危机、心理疾病也属于一种个体危机。

(2)根据危机主体与危机之间的联系,危机可以划分为主动危机与被动危机。主动危机是指危机的产生由人推动,是在有意识的前提下产生的;而被动危机则是在无意识、没有人为力量的情况下出现的。

(3)根据危机的持续性来划分,危机可分为短时间危机(如某一次恐怖袭击)、中等时间危机(如地震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长期危机(如战争、国家动乱等影响社会系统根本秩序的危机)。

(4)根据危机的波及范围划分,危机的类型有地方危机、国家性危机(如美国次贷危机)、区域性危机(欧洲金融危机)以及全球性危机(超级厄尔尼诺现象)。而从危机损害的领域来看,危机又可以分作大陆危机、海洋危机、太空危机及星球危机等。

(5)按危机持续的时间,有暴风式危机(突然性强、结束迅速)、蓄水式危机(危机潜伏期较长但持续性一般)、重型危机(危机突发性强且后续影响久远)和缠绵型危机(爆发时间长、处置效果不明显)。

(6)根据危机的预兆与突发性,危机可分为可预测性危机(例如,在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件发生后出现的化学重污染)以及不可预测危机。

(7)根据危机事态的复杂性、预期处置效果等不同,公共危机又分为两种最基础的类型:有完整结构的危机与无完整结构的危机。有完整结构的危机,指的是危机的诱因并非是社会系统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不会对社会系统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造成太大冲击,危机的诱因比较单纯且涉及的社会人群类型不多;危机影响的领域不多,涉及范围不大,短时间内通过协调各方利益化解危机的可能性较大,不会导致社会大规模动荡等。而无结构危机则与前者完全相反,原因是长期积累在社会系统中的深层次利益问题,危机的表象非常激烈、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当然,两种危机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8)按照危机性质的不同,可将危机分为两个类型:一是社会制度基本结构遭到破坏形成的危机;二是具体行为规范或价值观的危机。

(9)按照危机涉及的领域,危机又可以分为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社会危机、自然危机及国际危机和文化危机。经济危机包括实体经济危机、金融危机、进出口危机、商品市场危机和互联网经济危机等;政治危机包括国家危机(侵略战争等)、政府危机和政党危机等,如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引发的政治危机、因立法执法不力导致的制度性危机等;社会危机包括医疗卫生方面的危机、伦理道德方面的危机、社会群体特有的危机(如失业群体危机、失独老人群体危机)等,甚至还包括民族危机、文化危机;自然危机可以划分为能源危机、环境污染危机、地址危机等;国际危机又分为国际政治危机、国际经济危机及国际军事危机等;文化危机又分为传承性危机、文化意识危机及文化环境危机、文化一元化危机及反智化危机等。

(10)我国公共危机事件预警根据严重程度、紧急程度与影响范围来划分,主要包括特别严重(红色)、严重(橙色)、较重(黄色)和一般(蓝色)四个等级。在现实工作中,要注意不同公共危机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影响范围与渗透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或是多起危机事件同时爆发,从而带来不可预估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