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睡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下诊断-开药”模式对失眠的诊治具有局限性

来访者,女性,四十多岁,因“睡眠差6个月”来我们心理卫生科就诊。经问诊得知,来访者既往做服装生意,近半年来因睡眠差在家休养,与读高中的儿子相伴。3年前其丈夫因赌博欠债几百万,以至于常年在外躲债,但会定期回家,往往给完生活费就又走了。

来访者自诉“我没有经济压力,老公会给我生活费……所欠的债不需要我还,我也一直认为还账不是我的事……但不知为何近6个月来晚上睡不好,并时常感到高兴不起来,甚至觉得活着没劲,而且常常伴有心慌胸闷”。

自来访者进诊室后就开始反复询问:“医生,我是不是得抑郁症了?”“我这样是不是抑郁了?”……“我到底是什么病?”“我要怎样跟我老公说?”

该来访者在就诊的过程中只想要一个诊断,或许也只想知道自己的“抑郁症”猜想是否能被医生认可,但自始至终没问过医生:“我该怎么办?”以及“我的生活是否哪里出错了?”这类人关心的是什么毛病以及最后能不能治好。作为读者的你,读完这个案例会是怎么想的呢?难道是简简单单给一个诊断,一个交代就可以了吗?

幸运的是,在经过医生的解释后,该来访者接受了医生的意见——没必要给自己套上“失眠症”、“抑郁症”、“焦虑症”等诊断名称,也没必要进行服药治疗,唯一需要做的是恢复工作,“找回自己”,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

很多失眠者并没那么幸运,许多人长期服用着“安眠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以及安神的中草药,有些失眠者甚至连“抗精神病药”也服上了,但睡眠仍是时好时坏,生活顺利则睡眠还好,一遇“刺激”又开始失眠。有些人因为长期服药而导致血脂、血糖异常等代谢问题。还有些人数十年以睡眠问题为生活的中心,他活着的目的似乎是“为了睡觉”。下面这位来访者的情况即是如此。

有一位失眠者,50余岁,他的失眠病史有20余年,反复求医,不断服药。用他自己的话说,“跟你医生讲,毫不夸张,世界上能治失眠的药我都服过”,但睡眠状况仍然不满意。2013年,他来我们心理卫生科求治,心理评估提示其存在“神经症人格”,医生告诉他药物治疗不是长久之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心理治疗,来访者摆脱了药物。他以为自己的失眠治好了,也就中断了心理咨询。2015年,作者在援疆1年结束回原单位上班时,该来访者再次来就诊,作者一看他的病历记录,惊讶地发现,他目前在服用5种与睡眠治疗有关的药物,但睡眠仍然时好时坏。

类似该来访者的情况在各大医院的门诊都大量存在。作者认为,这种情况的持续存在与目前“下诊断-开药”的医疗模式有关。对于许多医生来说,有了诊断名称就方便开药,所以无须细究失眠的原因以及失眠背后的生活/人生问题,他们对失眠者开“安神药”或“镇静药”,对伴焦虑者开抗焦虑药,对伴抑郁者开抗抑郁药……如果病人对这个药没多大疗效,医生往往会采取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的措施。就这样,一个失眠病人的治疗药物可能越用越多。作者曾遇到一位失眠者同时服用8种药物,但疗效仍然较差,而且还吃出了肝肾功能上的问题。

从病人的角度看,传统的中国人似乎存在根深蒂固的“看病=要吃药”、“吃药总比不吃药好”的观念。

来访者,女性,70岁,因“夜眠欠佳2年余”于2016年11月8日在家属(女儿、儿媳、老伴)的陪同下就诊于台州医院心理卫生科。来访者垂体瘤术后5~6年,右小腿皮肤鳞癌术后2~3年,自皮肤癌术后即出现反复失眠,多次就诊于神经内科,行相关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伴头晕,容易生气,敏感多疑,老说家人瞒着她(有关身体情况等)。

精神检查:意识清,定向准,接触合作,未引出幻觉、妄想,提到两次手术,来访者沉默少许时间,承认自己对身体存在担心、紧张,但又马上否认,诉“岁数大了没啥好想的”,自诉开心时间少,意志要求减退,自知力存。

心理评估:90项症状清单(SCL-90)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检查提示有明显的焦虑症状。安排心理治疗师给予心理治疗之后,医生与其发生了下面一段对话:

医生:“刚才我们的治疗师跟您谈的内容,您能理解吗?能接受吗?”

患者:“能听懂,知道!”

医生:“那行,根据您的病情,我们先按照治疗师给您的建议做起来,先观察两周……”

患者:“那药呢?”

医生:“暂时不需要服药,您的失眠与您的担心紧张有关,您可根据刚才谈的那些内容行动起来……”

患者女儿:“不吃药怎么行,她回家照样失眠……”

患者:“不吃药?那我来医院看什么病?那我不是还不舒服?……你告诉我吃什么药,我都会好好吃的……”

患者女儿:“那刚才的钱不是白花了吗?”

……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失眠治疗的医者,作者时常会被类似现象弄得哭笑不得,不知作为读者的你是如何感想?来医院看病一定要吃药吗?不吃药=没看病?看病=要吃药?

值得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患者对药物的治疗价值开始产生了怀疑。例如,曾有一位失眠、焦虑的来访者在我们心理卫生科做正念治疗,有一次因朋友之邀去上海某大医院体检,顺路挂了一个心理科的特需号,专家问了几分钟后准备开药,该来访者告诉专家:“台州医院心理科的医生说这些症状与潜意识中的冲突有关,需要心理治疗,药物不会有太大帮助。”那位专家说:“服药3个月就能好。”该来访者说:“以前就诊过的许多医生也是这么说的,我断断续续服过的药物不下10种,但在停药几个月后又往往跟没服药时一样……我已经进行了四次正念治疗,感觉不错,还是先回当地去进行心理治疗吧。”

还有一位失眠者,曾经服药近10年,还因失眠住过几次医院,在接受心理治疗之后,停了药物,失眠改善,人格也得到了成长,借用她丈夫的话说:“医生,你不仅治好了我老婆的失眠,还帮她把药物停了,而且她的性格也改变了”;来访者自己则说:“您是您QQ头像所示的啄木鸟医生,啄去‘木头’人内心的害虫!”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在此并没有否定药物能让人睡觉,只是在强调:从长远的角度看,“下诊断-开药”模式对失眠的诊治具有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