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张仪相秦
然而,秦国虽然夺回了西河郡,但黄河以西的土地还没有完全属于它。在西河郡的北部,秦国的东北方,还有一处名叫上郡的魏国领土。上郡有十五座城,与秦国在陆地上接壤,魏国如果从上郡发兵,秦国将无险可阻。而在秦国的西北部,西戎人的一支义渠人开始强盛。他们经常骚扰秦国的北方,劫掠村镇、屠杀军民,给秦国的边境造成很大的隐患。
秦国要想在黄河以西的地带站稳脚跟,守好自己的老家,就得先解决这两个北面的威胁。
但这个时候的赢驷还陶醉在雕阴之战的胜利中,身边也没有人给他好好地做战略规划。年少气盛的他还在想着继续向东进攻,越过黄河直捣魏国的腹地,彻底把这个敌人打趴下。
于是,刚刚过了一年,赢驷便再次撕毁和约(先前他就没有打算真正和平过),派兵渡过黄河,攻打魏国的西部本土。
如狼似虎的秦军很快就把魏军打得落花流水,一连攻下了四座城池,这当中就包括了春秋时晋国的宗庙所在地——曲沃。魏国只得收缩防线继续抵抗,同时魏王开始向四邻求援,希望与其余五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备秦国。老牌强国齐国和楚国自然不愿看到秦国过分强大,便展开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动。六国合纵的形势开始出现了。
合纵,也就是诸侯们联合抗秦,由于结盟的国家正好从北到南排成一条竖线,就被形象得成为“合纵”。合纵实际上就是反秦同盟,针对秦国的包围网。在合纵的情况下,秦国必须以一国之力对抗多个强国,这对于一个国力刚有起色的西部穷国来说是几乎不可能成功的。
赢驷陷入了恐惧和焦虑之中,他迫切需要一位栋梁之才来帮助打破合纵的局面,
然而,就在紧要的时候,大良造公孙衍却和赢驷闹翻了。具体的原因史书没有记载,比较有可能的情况是,公孙衍自己不想干了,他在跟赢驷闹别扭。而他闹情绪的原因,断然不是赢驷给的工资和奖励少了,也不是赢驷给的荣誉和地位低了,应该是公孙衍自己的爱国心在作怪。
公孙衍是魏国的公族,一开始他觉得自己是在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雕阴之战后他猛然发现,自己是帮敌国侵略自己的祖国,屠杀魏国的将士,这让他的心里非常不好受。他本来就是一个内向持重的人,又不愿光明正大地离开秦国,就把这种苦闷憋在心里。时间久了,他在工作上就越来越不积极,情绪波动很大,这让赢驷非常生气。所以这次出兵魏国,他干脆收了公孙衍的指挥权,改派别人去了。
而也就在赢驷和公孙衍怄气的这个时候,有一个人得到了赢驷的注意,他就是张仪。
张仪,也是魏国人,但他的出身没有公孙衍这么好,只是贵族当中最低级的“士人”。好歹读过几年书,懂一些纵横学的知识,但他却生活清苦,变卖了家产也换不出几个钱了,纯粹是个穷书生。
《史记》中说,张仪和苏秦是同学,当年一起拜师在鬼谷子的门下。但这是不合实际的,他俩不是一个年代的人,原因我已经在先前的齐国卷中解释过了。张仪早年求学何处,我们无从知晓。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仪是当年赵毋恤谋士张孟谈的后人。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张仪可以说是深得先人的遗传了。
张仪这个人,长相猥琐,身材矮小,加上生活潦倒,放到现在绝对是“矮穷挫”的屌丝典型。人丑没钱也就算了,张仪还名声不好,总有人说他爱顺手牵羊,拿走别人的东西也不说一声。因为他的油嘴滑舌和相貌丑陋,所以张仪无论到什么地方,周围的人普遍不喜欢他。
早年张仪曾在楚国一位令尹的门下当门客。有一天,令尹在宴会上丢失了一块玉璧,他四下寻找也找不到。有人就对令尹说:
“张仪这个人没钱又品行不端,玉璧肯定是他偷的。”(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令尹就把张仪抓了起来,关进牢房里打了一百大板,要他交代玉璧的下落。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但就是不承认是自己偷了玉璧。令尹拷问了很长时间,见问不出结果,没证据定张仪的罪,就把他给放了。
张仪被人抬回家后,他的妻子看见他血肉模糊的身体,哭泣道:
“如果你不走求学游说之路,哪里会有这样的横祸啊!”
张仪却用颤抖的声音说:
“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视吾舌尚在不?)
妻子说:
“在的。”
张仪就说:
“那就可以了!”(足矣!)
张仪的意思是说,只要自己还能说话,他就能用这三寸不烂之舌,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那一天。
张仪有这样的自信,是因为他确实有这样的能力。他没别的本事,就是脑子灵活,嘴巴特能扯,黑的能说成白的,稻草能说成黄金。但他又不是骗吃骗喝式的胡说八道,而是能在大事方针上有正确见解的人。更重要的一点,他没有公孙衍那样的内敛忠厚的性格,内心并不向着自己的祖国魏国。说简单了,张仪是一个比商鞅还要功利圆滑的大律师。
张仪离开楚国之后,又去过赵国、魏国,但都没能获得重用。直到他决定去秦国时,路过了当时的东周国。
东周国是在公元前367年从周王室那里分裂出来的。而周王室的分裂其实早在公元前440年就出现了,当时的周考王不知何故,把所剩不多的王畿之地分了一半给自己的弟弟,他的弟弟便受封为西周公,西周国就此出现。到了公元前367年,一位王子又在另一半王畿之地上自立,自称东周公。东周国也就此成立。而周天子则彻底成了一个没有一丁点儿领地的叫花子,顶着早不值钱的王号被东周国供养着。
东周国城池不过两三个,人口十几万人,军队不足万人,比我们现在的一个小县差不多。当时的东周国君昭文君(名字不详)还算是个聪明人,听说张仪要从他这里借路去秦国,就把他叫进王宫里说:
“听说您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小,不足以留住客人。但您西去游说,难道就一定能为秦君所知道吗?您要是得不到知遇,请看在我的面上回到这里来。我的国家虽然小,我愿与您共同治理这个国家。”
昭文君是爱惜人才,他不指望有旷世奇才能辅佐他,只希望像张仪这样还没有名气的谋士能为他这样的微型国家出一份力。
但张仪的理想自然不会在一个小国家上面,他再三推辞了昭文君的聘用,执意要去秦国。昭文君没有办法,就放他走了。临走前,昭文君见张仪手头紧,就大方地赐给了他一笔钱,当做去秦国的路费。张仪对他感激不尽,他当了秦国丞相后,就一直庇护着东周国,不让秦军攻打东周国。
张仪到了咸阳后,依靠才能获得了赢驷的赏识,赢驷对他的长相和品行是全然不在意。他封张仪为客卿,让他享受高官厚禄。张仪觉得宽容大方的赢驷就是他想追随的国君,便铁了心要在秦国留下来,为赢驷效劳。
为了能够挤掉公孙衍最终当上丞相,张仪拿出了自己的真才实学,他在一次进见赢驷的机会上详细分析了秦国的国情和天下的形势,向赢驷建议不能一味使用武力征服六国,那样只会使六国团结起来,秦国是没办法取胜的。(由是观之,臣以天下之从,岂其难矣。内者吾甲兵顿,士民病,蓄积索,田畴荒,囷仓虚;外者天下比志甚固。愿大王有以虑之也。)秦国应该用外交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分化六国,一步步削弱他们,即用连横的方式破坏六国的合纵。(臣昧死望见大王,言所以举破天下之从)如果他张仪不能连横成功,愿意以死谢罪。(大王斩臣以徇于国,以主为谋不忠者)
张仪说的“连横”,就是让诸侯与秦国结盟,拆散反秦联盟。因为秦国在西方,其余六国在它的东方,任何与秦国联盟的国家就会与秦国自西向东在一条横线上,所以被称之为“连横”。后来的事实证明,连横的成功率比合纵高出许多。因为它只需说服一至两个国家与秦国联盟,顾及的利益少;而合纵却需要说服三个以上的国家联盟,要整合错综复杂的国家利益,即使成功,联盟也很脆弱。
听了张仪的战略指导,赢驷顿时茅塞顿开,不再对诸侯的合纵感到恐惧,击败六国统一天下的曙光似乎也能看到了。他便重用张仪,命他主持秦国的国政。
获得权位之后,张仪敏锐地看出秦国必须先巩固河西的凌辱,不能留下魏国上郡这片危险之地,但他又知道不能再大规模进攻魏国,这样会使魏国更加倾向于合纵。有什么办法既能和魏国停战,又能获取上郡呢?
张仪想到了与魏国连横。
公元前328年,张仪和秦公子嬴华率兵围攻魏国西部一处重要的黄河渡口蒲阳(今山西永济市西南)。占领这个渡口,意味着秦军将多出一条路径侵入魏国的腹地。秦军激战数日,拿下了蒲阳。随后,张仪命秦军停止前进,派人到大梁城和魏罃和谈。称秦国愿意归还蒲阳这个战略要地,并且让一名秦国公子做人质,希望能和魏国停战,但要求魏国割让上郡。
按照张仪的推测,秦国开出如此丰厚的条件停战,已经处于劣势的魏国不可能不拿出更好的条件回报秦国,割让上郡的要求他们肯定是会答应的。
果不出张仪所料,魏罃接受了秦国的条件。魏罃其实早就想和秦国妥协停战了,他已经被长年的战争拖得疲惫不堪,六国合纵又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实质的成果,现在的魏国根本不是秦国的对手。秦国人主动上门和谈,他简直是求之不得,魏国的上郡本来就是边缘蛮荒之地,放弃就放弃吧。
秦魏两国就此签署了停战协议,秦军撤出了蒲阳,魏国也放弃了上郡。秦国以一座城池的代价换来了上郡十五座城池。
而张仪为秦国争取到上郡的意义还远不止这十五座城。秦国吞并了上郡,等于黄河以西的土地(义渠人的领地除外)全部归秦国所有了。秦国在北、西两面没有了强敌,南面有险峻的秦岭将楚国隔开,东面有黄河与函谷关的天险将关外诸侯阻挡在外,这就为秦国创造出了一个极其有利的地理环境。秦国可以不用担心心脏地带被攻击,避免四面作战,从而专心发展和生产,又可以在向东扩张时进可攻、退可守,立于不败之地。战国七雄中再也找不出比秦国更有“地利”的国家了。
反观魏国,它的“地利”不是一般的差。魏国地处中原,位于天下的中心地带,东西南北四面都有强邻,毫无天险可守。平时要四方守卫,战时要多路出兵,经常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期间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没有英明的君主,它的衰亡就是没法避免的。
张仪因为成功连横魏国,获得了上郡十五城,功劳卓著,被赢驷封为了秦国首任丞相。这是秦国第一次设立“丞相”这一职位。
至于不听话的公孙衍则被赢驷解除了职务,失势的他逃回了魏国,又被魏罃起用,被封做了虎牙将军。
第二年,为了彰显对魏国的诚意,秦国又把军队撤回了黄河以西,把两年前占领的土地全部归还给了魏国。秦军沿着黄河西岸一线开始修建城堡,对魏国采取了守势,秦魏大战仿佛一下子平静了下来。
在这段看似平静的时间里,赢驷把进攻的矛头指向了秦国西北部的义渠人,他利用义渠人内乱的时机出兵,迫使义渠王不得不向秦国称臣,保证不再袭扰秦国。为了管制他们,赢驷在义渠人的领地设县,名义上把义渠人纳入了秦国的版图。秦国西北方获得了暂时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