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病学诊疗手册:头与颌面部疼痛病分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脑膜及脑的血液循环

一、脑 膜
分三层:
(一)软脑膜
紧贴脑表面,与脑实质不易分离。
(二)蛛网膜
在软脑膜外,为近乎透明的薄膜。与软膜之间为蛛网膜下腔,内含脑脊液。蛛网膜下腔在某些部位扩大,形成脑池(如小脑延髓池)。在颅顶中线两旁,蛛网膜形成多个突起,称为蛛网膜粒。与脑脊液的吸收有密切关系。
(三)硬脑膜
在蛛网膜之外,是脑膜中最坚韧的一层。硬脑膜由两层构成,其外层实为颅骨内骨膜,内层称固有硬脑膜。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有一潜在的腔隙,称硬脑膜下腔,内有少量淋巴液。颅顶部硬脑膜与颅骨粘连较松,颅底则粘连较紧。硬脑膜内层的折叠部分构成下列结构:
1.大脑镰垂于颅骨内板矢状缝下,前达颅前窝,底连于鸡冠,后连小脑幕,恰位于大脑纵裂之内。大脑镰的上下缘有上下矢状窦。
2.小脑幕 小脑幕似帐篷状,位于枕叶和小脑之间,将颅脑隔成幕上和幕下两部分。小脑幕向前附着于前后床突及岩骨嵴,前缘内部游离成半圆形,称为小脑幕切迹,中脑由此通过。小脑幕后缘附着于枕骨横窦沟和枕内粗隆,有横窦通过。小脑幕与大脑镰垂直交叉,交界处内有直窦。
硬脑膜的营养动脉主要是脑膜中动脉。来源于颈外动脉,经棘孔进入颅腔,行于颅骨内面的脑膜中动脉沟内。在棘孔前外方分成前后两支。每支各与两条同名静脉伴行。前支向前外上方行进,在冠状缝后缘向上达颅顶。通过蝶骨外端的脑膜中动脉沟很深,有时甚至形成骨管。此处骨折常撕破脑膜中动脉前支,形成硬膜外血肿。后支分出后,近于水平后行到达人字缝附近。
二、脑的血液循环
(一)动脉
脑动脉血来源于颈内动脉和椎动脉。颈内动脉入颅后,穿过鞍旁的海绵窦,经前床突向后分成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在大脑半球内侧面走行于大脑纵裂内,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大脑中动脉行于外侧裂内,分布于大脑半球的外侧面额、顶、颞叶。左右椎动脉在脑桥腹侧合成基底动脉,末端分出大脑后动脉,供应大脑半球底面及枕叶;基底动脉分出的小脑上动脉及椎动脉分出的小脑后下动脉供应小脑,后者还供应延髓。基底动脉尚有分支供应脑干。
两侧大脑前动脉间吻合血管称前交通动脉。颈内动脉与大脑后动脉间吻合血管称后交通动脉。从而在颅底形成颅底动脉环,对于颅内血液的侧支循环有重要作用。
(二)静脉
脑静脉主要有四个回流方向,分别引流至相应的静脉窦。大脑半球凸面及内侧面有许多大脑上静脉注入上矢状窦,其中引流中央区静脉血的一支较大静脉称 “中央静脉”,如结扎此静脉,可出现偏瘫。沿外侧裂有大脑中静脉,引流大脑半球前下部静脉血至海绵窦。大脑半球底面静脉则经数支大脑下静脉注入横窦。深部静脉血经大脑大静脉引流入直窦。
颅内静脉窦通过导血管与头皮静脉沟通,故头皮感染可延及颅内。
三、脑室和脑脊液
脑室系统由左右侧脑室、第三脑室、大脑导水管和第四脑室组成。脑脊液由脑室内的脉络丛产生,经侧脑室的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后经大脑导水管流入第四脑室,再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及外侧孔流出,到达蛛网膜下腔。大部经蛛网膜粒回到静脉血中。脑脊液总量约120毫升,脉络丛位于侧脑室底、第三、四脑室顶部,每分钟产生0.3毫升脑脊液,故脑脊液每一昼夜更换三次。脑脊液的功能是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并参与维持颅内压的稳定,外伤时对外力有缓冲作用。
四、脑神经
共有十二对。简便的记法是:一嗅、二视、三动眼;四滑、五叉、六外展;七面、八听、九舌咽;迷走副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