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气的阴阳衍化
从阴阳学说来考虑,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化解为阴和阳两方面。作为万物化生之源的气,自然也不例外。传说伏羲画八卦,就用阴阳两爻代表阴阳两气。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所以气可以分为阴和阳两部分。另一方面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的本身呈现出不同的两属性,也就是说,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源于阴阳相互作用。所以《荀子·礼论》指出:“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素问·天元纪大论》更进一步指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事物的运动变化动力在于气化本身的矛盾的结果,这一矛盾对立呈现出阴阳属性,表现为阴阳之化。
所谓的“阴阳之化”,即是指在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两种属性完全对立的过程。即“阴化”和“阳化”两种情况。《黄帝内经》指出:“阳化气。阴成形”。张介宾针对“阴化”和“阳化”的不同特性,做了进一步的说明,指出:“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可见“阴化”和“阳化”过程的区别在于,前者主要体现为“静而凝”的形体物质;后者主要体现为“动而散”的功能活动。
所以,可以将气化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现象概括为阳化与阴化两个方面,这也是气化过程中基本的两种表现形式(表2-1)。
表2-1 气化阴阳分类表
(一)阳化
“阳化”,即“阳化气”的过程。其表达特点:“阳动而散,故化气”。是指在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温暖的、兴奋的、活动的、机能性的变化的现象。就机体而言,“阳化气”的过程所产生的功能变化具体可以概括为“神”和“火”两个方面。
所谓的“神”即是指“神机”。《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中,就是说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存在,根源于体内种种机能运动,这运动便是生命之根。如果部分机能失常则为病,整个机能运动停止则死,即所谓《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所以,神机具体是指机体的生命活动表现形式,包含着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包括了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如五脏所藏的“五志”(魂、神、意、魄、志)和“七情”(怒、喜、思、悲、恐、惊、忧);二是指脏腑、经络等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包括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与肃降、肝气的疏泄与条达、脾气主运化与升清和肾气主固摄与纳气等功能,所以就是指气的功能。
所谓的“火”即是指温煦脏腑组织器官,维持体温,以及维持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进行所需的能量。《黄帝内经》中所提出的“少火”。如肾脏所藏的元真之火能温煦五脏六腑,推动机体的生长发育,犹如“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二)阴化
“阴化”,即“阴成形”的过程。“阴成形”的表达特点:“阴静而凝,故成形”。是指在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寒冷的、沉静的、静止的、物质变化的现象。就机体而言,阴化所产生的物质变化,具体可以表现为“形”和“水”两个方面。
所谓的“形”即是指人身的形体结构,是机体生命活动的载体。包括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以及筋、脉、肉、皮、骨等组织器官。人的形体精血的滋养,精血是形体的根本物质,从这个意义来讲,精血的充足与否决定了形体的盛衰。
所谓的“水”即是指体内的各种不同的体液,是维持人体的基本物质,主要是指津和液等,对机体起到滋润与濡养的作用。同样机体不同体质的变化是由气化所决定的,由于阴化与阳化所占的比例不同,使机体呈现出各种不同的体质表现。《黄帝内经》根据人体的不同阴阳属性将人体分为“阴阳五人”,并指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精骨气血各不等”。从太阳到少阳,阴阳和平,少阴,太阴为阳化依次递减的过程;反之,则为阴化依次递减的过程。
《素问·上古天真论》描写男女生、长、壮、老、已过程时,说到女子七岁肾气逐渐充实,开始更换乳齿,头发迅速生长,十四岁生殖机能成熟,月经来潮,二十一岁智力和形体发育成熟,二十八岁是最旺盛时期,三十五岁出现初衰,四十二岁三阳经气血衰减,四十九岁肾气大衰,月经闭止。从气化角度来看,人的生命之初,气化尚处于“稚阴未充”“稚阳未长”不平衡的初级阶段,但阳化和阴化过程十分活跃旺盛,机体表现出生机蓬勃,形体和功能都迅速壮大;随后阴化与阳化处于相对平衡的鼎盛时期,机体表现为身强力壮,脏腑功能健全,并能以繁殖后代为特征;进而机体气化出现紊乱和不协调的衰退过程,其表现为形体衰弱,精血枯槁,功能低微,直至机体气化停止,神机化灭,生命消失,即所谓“气散为死”。说明人体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其平衡的内容是不同的,不是停留在某一水平线上的平衡,而是前进中的动态平衡。
人体自身的新陈代谢,是人体内之气的不断运动而推动和调控的气化过程。新陈代谢是生命的特征,故气化过程可以说是生命的本质之所在。在形气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不仅表现为对立的方面,而且也是处于互根的状态之中,并以此保持着事物的平衡与不灭。不论物质的质地和形态有何变化,气化前后物质的总量是一个恒数。这就是所谓的气化不灭性。这种转化的过程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总是处于不会停止的状态。
人体之气的运动所引起的物质之间、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是在与自然界之大气的交换过程中进行的,这就决定气化的自然属性。例如,一年之中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随着气候的变化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相应的变化。在春夏两个季节,阳化的过程为主。所以在春天里,随着阳化的不断加强,气候逐渐温暖,一切枯萎了的草木开始萌芽生长,冷冻了的土地和泉水也解冻了,蛰藏着的小生物,又开始活动起来,整个自然界充满着一片新生的现象。随着夏天的到来,阳化到了旺盛的阶段,整个自然界充满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气候变得越来越炎热,植物也长得越来越枝繁叶茂,各种动物的活动变得更加活跃。而在秋冬两个季节,阴化的过程为主。所以在秋天里,阴化逐渐加强,气候开始转凉,茂盛的树木又开始凋谢,植物生长的果实都已成熟。整个自然界出现一片收敛的现象。在冬天里,阴化到了极盛的阶段,气候转为寒冷,许多动物蛰伏躲藏进洞穴,停止活动,进行冬眠,植物枯萎,泉水冰冻。人类受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生生理和病理上的反映。所以《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春夏之时,人体的阳化旺盛,则其气由内而发泄于外;秋冬季节,气候寒凉,人体的阳化衰微,则其气由外而收敛于内。可见,人体的生理活动,是随着四时气候的变化而有相应改变的。在病理过程中,也是受季节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医生在诊治疾病的时候,了解和掌握季节与疾病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做到“因时制宜”,体现出所以《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必先岁气,无伐天和”。
每日晨昏昼夜的变化还是各具特点的。昼就是白昼,晨就是每天的清晨,这时温度上开始转温,亮度上开始转明,白天温度越来越高,亮度上越来越亮;昏就是傍晚时的黄昏,黄昏温度又逐渐降低,亮度上又由明转暗,夜晚温度上更愈来愈低,亮度上也越来越暗,这是自然界阳化和阴化的过程。人体的气机,也随之不断地运转变化,推动着各种机能活动。早晨阳化初生;中午阳化隆盛;傍晚阳化收敛,阴化渐生;夜晚阳化内藏,阴化盛行便于人们的休息。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受晨昏昼夜变化的影响。晨昏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也非常明显。
《黄帝内经》把这种表现概括称之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一般说来,疾病大多在清晨比较轻松,下午起逐渐加重。这是由于在早晨、中午、黄昏、夜半一天里,人体的阳气存在着生、长、收、藏的规律,因而病情亦随之有慧、安、加,甚的变化。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发热的患者,在通常情况下早晨体温多半正常,中午以后才逐渐升高,夜晚更重,到了第二天早晨又降低。这些现象,中医气化理论认为是人体中正邪相争,彼此进退的结果。
总之,气化贯穿于生命的始终,它以五脏为中心,六腑为辅助,化生“气、血、水、火”,担负着人体内物质代谢和物质之间的转化,以及物质与功能间转化的全过程。如果气化作用失常,则影响整个物质代谢过程,“气、血、水、火”失常,机体功能紊乱,造成各种病变的发生。从气化理论的角度来看,气是产生生命机体的基本物质。气化过程是血、精、津、液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它是维持机体生命现象的基本保证。人无不因气化而生,也无不因气化而亡。因此,气化的过程决定了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