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气化不灭原理
一、气化基本概念
气作为寥廓太虚中的一种微粒物质,又是如何化生万物的?古人的结论是:万物之始皆气化。
气化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术语,指天体运行,阴阳变化,万物化生的过程,也就是说气化的过程是宇宙天体运动变化而化生了宇宙万物的过程。古人从云气和风气的流动、交感、氤氲而产生闪电、雷雨,推测出天地阴阳之气的运动、交感、摩荡,从而化生宇宙万物。气化的过程反映了气在其自身内在的矛盾运动的作用下而逐渐分化、异化或衍变;它所具有的创生性充塞于一切实体之中,使得绵延不断的创生变化得以维系。这也就是所谓的气化过程。因此,气化过程充彻于一切事物的生成与变化之中。
“气化”一词在中医学的文献中,始见于《黄帝内经》,用以解释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生命的活动现象。所谓的气化,包括气与化两个方面。所谓的“气”是指在特定条件下的宇宙本原物质;所谓的“化”是指自然界中的各种物性、物化现象,在《素问·天元纪大论》中释为“物之生谓之化”、“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等。在《素问》七篇大论中主要是指“风、热、火、湿、寒、燥”六气,亦即自然界的各种可以让人感知的气候变化。故“气化”含义,即指自然界各种气候的物化现象,自然界气候正常变化,其物化现象也正常,故《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
理学家王夫之在其《张子正蒙注》中论曰:“气化者,气之化也……一阴一阳,动静之机,品汇之节具焉”。道出了气化之关键在于“阴阳之化”。所谓“阴阳之化”,即是指在气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两种属性完全对立的两种反应过程,即“阴静而凝,故成形”的“阴化”过程和“阳动而散,故化气”的“阳化”过程。《素问·天元纪大论》也说:“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说明没有气的运动,也就不可能发生变化,这种运动是有一定规律的。故《素问·六微旨大论》强调说:“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黄帝内经》对气化解释还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气化,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指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明了日月星辰在广袤无垠的苍穹运动,是产生化育万物的气化源泉。同样,生命的发生、发展都根源于气化的结果。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还大量散见于《素问·气交变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等运气七篇中。狭义的气化是指体内气血津液等物质形态的相互转变过程。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也,气化则能出焉”。狭义气化,是指人体内各种精微物质的化生及其转化过程。具体地说,是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化生和转化以及精微物质转化为功能与废物的过程。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指摄入的饮食物在气化的作用下,转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成精、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发挥其润养的作用;二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物质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如精血互化、汗血同源等;三是指代谢产物的产生与排泄,如尿液的产生与排泄、津液转化为汗液,饮食物消化吸收后转化为粪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