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用心得集:伤寒温病讲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六经辨证基本内容

《伤寒论》之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其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各个阶段所呈现之各种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名之曰: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之作为辨证论治之纲领。但六者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有着密切的有机联系,并能互相传变。其三阴三阳分证,客观地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规律,将后世所称的“八纲辨证”体现在六经分证中,有机地将中医的理法方药结合于一起,因此其具有极高度的临床意义。

1.太阳病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表,为诸经之藩篱。凡感受六淫之邪,皆自表入里,首犯太阳,故其为外感热病之最初(早期)阶段。提纲为“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又据其临床表现分为表证、里证两类。表证又因所感邪气不同及体质差异分为中风、伤寒和温病三种;里证,亦为太阳腑证(表证又名太阳经证),分为蓄水和蓄血两种。

2.阳明病

阳明主燥,为多气多血之证,又主津液所生病。邪入阳明,多从燥化,无论其本经受邪,还是他经传来者,其证多以里热燥实为主,故其提纲为“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依据其临床表现又分为热证与实证,热证亦名阳明经证,以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为特征;实证又名阳明腑证,以“燥、实、痞、满”为特征。

3.少阳病

少阳主相火、主枢机,其病为少阳相火炎炎,枢机不利,而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可由他经传入或本经自病。即邪入少阳,病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又未入阳明之里,称为半表半里证。临证中其可或兼有表或兼有里等不同证型,如太阳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合病等。

4.太阴病

太阴为三阴之表,本湿而标阴,喜燥而恶湿。太阴为病,病从其本,无论外邪直中,还是三阳误治而内传者,皆脾阳受损,寒湿内阻。其证属里属寒,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提纲。临床表现亦会有兼表,或兼气血不和等多种证型。

5.少阴病

少阴本热而标阴,手少阴心主火,足少阴肾主水,水火交泰则阴阳平衡。少阴病可外邪宜中,或他经传入,以心肾虚衰、气血不足为主,故提纲为“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为外感热病发展的后期危重阶段。据其临床表现,本病有从标从本者,故有寒化和热化两类。寒化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为主(亦有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热化证为阴血不足、虚火上炎为主。

6.厥阴病

厥阴风木,本阳标阴,阴尽阳生之脏,与少阳相火相表里。邪至其经,从阴从寒,从阳从热,故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病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临床多为上热下寒、厥热胜复证,每见“厥、利、呕、哕”四大症状。临证据其表现及成因不同,分为蛔厥、脏厥、寒厥、热厥、水厥、痰厥等类型。

7.传变规律

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是六经传变的主体。传变,成无己注曰:“传,常也;变,无常也。传为循经而传,此太阳阳明是也;变为不常之变,如阳证变阴证是也。”其受三方面影响,正气之强弱及禀赋之阴阳,病邪性质及其强弱,护理之当否。故临床表现则有种种之差异,如循经传、直中、两感(表里两经)、合病(二经或二经以上为病)、并病(先一经病、后又一经病,二经同时存在)等。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