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肺炎基础研究与中医临证思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五节 小儿肺炎的术语研究

一、肺炎喘嗽

(一)定名依据

1.正名

肺炎喘嗽。

2.文献依据

(1)《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气促之证,多缘肺热不清所致……初发热未出之时而喘者,以三拗汤去甘草,加荆芥、石膏、芽茶治之。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

(2)《幼科金针·肺风痰喘》:“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痰鸣,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

(3)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二版正式采用了“肺炎喘嗽”的病名,在以后各版《中医儿科学》中及杂志报道中使用“肺炎喘嗽”一名的并不多见。直到《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五版,采用“肺炎喘嗽”病名,指出“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麻疹之后,或其他疾病过程中,由于小儿正不胜邪,亦可继发或并发本病。”其后第六版及最近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也沿用了此病名。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规定:“肺炎喘嗽是由外邪犯肺,邪壅肺气而见发热、咳嗽、气喘、鼻扇为主症的疾病。常见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迁延性肺炎。”对肺炎喘嗽的定义及内涵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也确定了“肺炎喘嗽”的病名。

(5)《今日中医儿科·肺炎喘嗽》指出:“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以热、咳、喘、扇为主症。”

(6)《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指出:“肺炎喘嗽之名出《麻科活人全书》。又名肺炎痰喘、马脾风。肺炎喘嗽是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导致肺气郁闭。以小儿发热、咳嗽、气喘、鼻扇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若正气不支,可出现心阳虚脱、毒陷心肝,而成危候。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所说的小儿支气管肺炎、小儿大叶性肺炎。”

(7)《中医证病名大辞典》指出:“肺风痰喘:证名。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肺风痰喘》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痰鸣,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指风痰所致之喘。多因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津凝成痰,痰阻气逆,故令喘也。

(8)“肺炎喘嗽”病名的确立虽然较晚,但肺炎喘嗽之病在古代医籍中已经早有论述。如:《黄帝内经》称其为“乳子中风热”“肺痹”,《难经·五十六难》云:“肺之积曰息贲”,《金贵要略》称为“肺痈”、“肺胀”、“痰饮咳嗽”,《诸病源候论》称其:“嗽候”“咳逆候”,《备急千金要方》称“肺实热”“白气狸病”,《小儿药证直诀》称“肺盛复有风冷”“伤风兼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称“肺病实”“肺气盛而热,又复有风冷”,《陈氏小儿病源方论》称为“肺脏伤寒”,《幼幼新书》称“咳喘上气”“咳逆”“伤寒咳嗽”“伤寒发喘”等,《活幼口议》称“喘急证候”“小儿咳嗽”,《幼科全书》《幼科指南》等称其为“肺家炎”,《婴童百问》称为“喘急”“伤寒咳嗽伤风”,《幼科发挥》称为“喘嗽”,《幼科金针》称为“伤风咳嗽”“肺风痰喘”,《全幼心鉴》《幼科发挥》《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幼科释迷》等均有“马脾风”之称谓,《幼科铁镜》称“火侵肺嗽”,《幼幼集成》称为“肺本经病”等名称。有些病证中虽无有关的病名,有关本病的内容则在“咳嗽”“痰喘”“喘嗽”“小儿伤寒”“小儿中风”“温病”“疫疠”“发热”“痘疹”等章节的内容中有明确的体现和记载。

总结以上内容,提出以“肺炎喘嗽”作为正名有以下理由:①肺炎喘嗽之病名,首见于清·谢玉琼的《麻科活人全书》。真正作为病名出现,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50年代,全国中医院校统编二版教材《中医儿科学》中首次出现。直到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才确定下来。同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也确定了“肺炎喘嗽”的病名。②我国目前已出版的标准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均采用“肺炎喘嗽”一词来表述这一疾病的含义。最近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今日中医儿科》均主张以“肺炎喘嗽”作为这一疾病的正名。③从古代文献中的众多名称来看,往往突出表现出肺炎喘嗽证中的某个证候和症状,或者为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虽然就肺炎喘嗽这一称谓来讲,今日之概念与其原始含义已相去甚远,但今日肺炎喘嗽的定义基本上概括了小儿肺炎这一病证的中医证候演变过程,在中医儿科临床实践中用“肺炎喘嗽”为正名已达成共识。

3.释文

是由外邪犯肺,邪壅肺气而见发热、咳嗽、气喘、鼻扇为主症的疾病。常见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迁延性肺炎。

4.与正名等效的名词

包括简称、全称均无。

(二)附录

1.又称(目前允许使用的非规范名词)

肺炎痰喘、马脾风。

2.俗称

包括非学术用语均无。

3.曾称(已淘汰的旧名)

肺闭喘咳、肺风痰喘。

(三)现代研究

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四)文献通考

《麻科活人全书·气促发喘鼻扇胸高第五十一》:“气促之症,多缘肺热不清所致……初发热未出之时而喘者,以三拗汤去甘草,加荆芥、石膏、芽茶治之。如肺炎喘嗽,以加味泻白散去人参、甘草主之。”

《小儿药证直诀·五脏所主》:“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大青膏主之。”

《小儿药证直诀·伤风兼脏》:“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咳嗽,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

《幼科金针·肺风痰喘》:“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痰鸣,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

《幼科释迷·马脾风》:“初虞世曰:马脾风者,暴喘而兼胀满也。大小便硬,宜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马脾风,若患在百日内者,不治。”“吴绶曰:有马脾风者,因寒邪入肺,寒郁为热,痰喘上气,肺胀齁合。”“牛黄夺命散……治肺胀喘满,胸膈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渴,声哑而不鸣,痰涎潮塞,俗云马脾风。若不治,死在旦夕。”

《万氏家藏育婴秘诀·喘》:“有小儿胸膈积热大喘者,此肺胀也,名马脾风,用牛黄夺命散主之。”

《幼幼集成·哮喘证治》:“或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者,名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小儿此证最多,不急治,必死,用牛黄夺命散下之效。”

《幼科心法要诀·马脾风》:“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

《幼科要略·春温风温》:“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

《幼科证治准绳·洁古论五脏五邪相乘补泻大法》:“肺主燥,自病则喘嗽,燥则润之,实则喘而气盛,泻白散主之,虚则喘而少气,先益黄散、后阿胶散主之。”

《幼科证治准绳·马脾风》:“暴喘而胀满也。田氏云:暴喘,俗传为马脾风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肺炎喘嗽是由外邪犯肺,邪壅肺气而见发热、咳嗽、气喘、鼻扇为主症的疾病。常见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迁延性肺炎。”

《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肺炎喘嗽是因外邪犯肺,痰阻气道,导致肺气郁闭。以小儿发热、咳嗽、气喘、鼻扇为主要表现的肺系疾病。若正气不支,可出现心阳虚脱、毒陷心肝,而成危候。”

《幼科金针·肺风痰喘》:“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唯月内芽儿犯此,即肺风痰喘。”

《简明中医辞典》:“肺炎为内、儿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多、喘憋等症为主。近代医家所称之为肺闭喘咳或肺风痰喘等,皆指本病而言。《麻科活人全书》中论麻疹合并症曾有肺炎一词,虽与现代所说的肺炎尚不一致,但说明这种热性疾患是麻疹最易出现的合并症。”

《中医证病名大辞典》:“肺风痰喘:证名。见明秦景明《幼科金针·肺风痰喘》“小儿感冒风寒,入于肺经,遂发痰喘,喉间痰鸣,咳嗽不得舒畅,喘急不止,面青潮热,啼哭惊乱,若不早治,则惊风立至矣。”指风痰所致之喘。多因风寒犯肺,肺气失宣,津凝成痰,痰阻气逆,故令喘也。”

《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第五版)》:“肺炎喘嗽是小儿肺部疾患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麻疹之后,或其他疾病过程中,由于小儿正不胜邪,亦可继发或并发本病。”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肺炎喘嗽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肺系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咳嗽、痰壅、气急、鼻扇为主要症状,重者可见张口抬肩,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等症。”

《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儿科学》:“肺炎是由不同病原体或其他因素所致的肺部炎症。以发热、咳嗽、气促、呼吸困难以及肺部固定湿啰音为共同临床表现。”

二、马脾风

(一)定名依据

1.正名

马脾风。

2.文献依据

(1)《济生拔粹》中《田氏保婴集》:“暴喘,俗传为马脾风也,大小便硬,且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田氏,佚其名,金元时期人。)

(2)《幼科发挥》:“马脾风似痫,马脾风者。肺胀也。”

(3)《幼科全书》:“小儿肺胀喘满,胸膈气急,两胁煽动,陷下作坑,两鼻窍胀,闷乱咳嗽,此为脾风也。”

(4)《证治准绳·幼科》:“马脾风,暴喘而胀满也。”“又一法,小儿喘胀,俗谓之马脾风,又谓之风喉者。”

(5)《幼科指南》:“小儿暴喘,俗传其名马脾风。”

(6)《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马脾风》:“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

(7)《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喘证门》:“喘则呼吸气急促,抬肩欠肚哮有声,实热气粗胸满硬,寒虚痰饮马脾风。”

(8)《幼幼集成·卷之三·哮喘证治》:“或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者,名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

(9)《幼科释迷·卷四·咳嗽哮喘》马脾风条下,引初虞世言:“马脾风者,暴喘而兼胀满也,大小便硬,宜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马脾风。若患在百日内者。不治。”“吴绶曰。有马脾风者。因寒邪入肺。寒郁为热。痰喘上气。肺胀齁。”

(10)《婴儿论·辨发惊脉证并治第三》:“马脾风。即肺胀也。”

(11)《婴童类粹》:“马脾风。即肺胀也。”

(12)《儿科萃精》:“小儿暴喘,俗谓之马脾风。”[真按]“小儿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为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

(13)《简明中医辞典》:“病证名。见于《幼科发挥》。即小儿的急性喘证。属重症。症见胸高气雍,鼻翼煽动,肺胀喘满,两肩抬动,二便秘结,神气闷乱等。乃寒邪闭肺,郁而化热,肺气不宣所致。先宜宣肺清热,用五虎汤(麻黄、炒杏仁、石膏、甘草、细茶、桑白皮、生姜、葱白);继宜利下痰涎,用一捻金、苏葶丸。”

3.释文

马脾风(一名马鼻风,两鼻孔相扇,故以名之。)本病发病时面青气急,口张鼻孔扇,两胁连胸牵动而喘,类马走乏而喘急,故以名之。

4.与正名等效的名词(简称、全称)

暴喘。

(二)附录

1.又称(目前允许使用的非规范名词)

暴喘。

2.俗称

包括非学术用语均无。

3.曾称(已淘汰的旧名)

风喉。

(三)文献通考

《济生拔粹》中《田氏保婴集》:“暴喘,俗传为马脾风也,大小便硬,且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田氏,佚其名,金元时期人。

《全幼心鉴》:“马脾风候。”

《幼科发挥》:“马脾风似痫,马脾风者。肺胀也。上气喘急。两胁扇动。鼻张闷乱。喘喝声嗄。痰涎壅塞。其证危恶。或问何以谓之马脾风。曰。午属马。为少阴君火。心主热。脾主虚。心火乘肺。脾之痰升。故肺胀而喘。谓之马脾风也。”

《医学纲目》:“马脾风,暴喘而用满也。”

《证治准绳·幼科·卷之九》:“马脾风,暴喘而胀满也。田氏云:暴喘,俗传为马脾风也,大小便哽,宜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马脾风在百日内者不治。”“牛黄夺命散,治小儿肺胀喘满,胸膈气急,两胁扇动,陷下作坑,两鼻窍张,闷乱嗽喝,声嗄而不鸣,痰涎潮塞,俗云马脾风,若不治,死在旦夕。”“无价散治风热喘促闷乱不安,俗谓之马脾风。”“又一法,小儿喘胀,俗谓之马脾风,又谓之风喉者。”

《幼科指南》:“小儿暴喘,俗传其名马脾风。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扇动,陷下作坑,鼻窍扇动,神气闷乱。初遇之,急服五虎汤,继用一捻金下之。倘得气开,其效最灵。如儿生百日内,见此者,病多不救。”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马脾风》:“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喘证门》:“喘则呼吸气急促,抬肩欠肚哮有声,实热气粗胸满硬,寒虚痰饮马脾风。”

《幼幼集成》:“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者,名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小儿此证最多,不急治,必死,用牛黄夺命散下之效。”

《幼科释迷·卷四·咳嗽哮喘》马脾风条下,引初虞世言:“马脾风者,暴喘而兼胀满也,大小便硬,宜急下之,用牛黄夺命散,后用白虎汤平之。马脾风。若患在百日内者。不治。”吴绶曰:“有马脾风者,因寒邪入肺。寒郁为热,痰喘上气,肺胀齁。若不速治,立见危亡。宜用辰砂二钱半,甘遂一钱半,轻粉五分,共为末。每取一字,以温浆水少许,上滴香油一点,挑药在油花上,待沉下却去浆水,灌之。即名马脾风散,此方甚妙也。”

《婴儿论·辨发惊脉证并治第三》:“马脾风。即肺胀也。摇肩滚肚。张口喘鸣者。宜铁浆加姜汁服之。”

《婴童类粹》:“马脾风。即肺胀也。摇肩滚肚。张口喘鸣者。宜铁浆加姜汁服之。马脾风(一名马鼻风,两鼻孔相扇,故以名之。)又有马脾风一症极恶,乃风寒失于发散,寒气客于肺经而成斯候。面青气急,口张鼻孔扇,两胁连胸牵动而喘,类马走乏而喘急,故以名之,鲜有生者。”

《儿科萃精》:“小儿暴喘,俗谓之马脾风,因寒邪客于肺俞,寒化为热,闭于肺经,故胸高气促,肺胀喘满,两胁煽动,陷下作坑,鼻窍煽张,神气闷乱,初起古法主五虎汤(如蜜炒麻黄、炒杏仁、生甘草、石膏、细茶等味)。[真按]小儿胸膈积热,心火凌肺,热痰壅盛,忽然大喘,为马脾风。盖心为午火,属马,言心脾有风热也。”

《简明中医辞典》:“病证名。见于《幼科发挥》。即小儿的急性喘证。属重症。症见胸高气雍,鼻翼扇动,肺胀喘满,两肩抬动,二便秘结,神气闷乱等。乃寒邪闭肺,郁而化热,肺气不宣所致。先宜宣肺清热,用五虎汤(麻黄、炒杏仁、石膏、甘草、细茶、桑白皮、生姜、葱白);继宜利下痰涎,用一捻金、苏葶丸。”

参考文献

1.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2.汪受传.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3.江育仁.普通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M].第5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4.苏树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中医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5.汪受传.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7.国家技术监督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5.

8.王永炎,王庆文.今日中医儿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9.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0.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11.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12.明·张景岳.景岳全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13.唐·孙思邈.千金要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4.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15.韩成仁.中医证病名大辞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16.明·秦景明.幼科金针[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1958年.

17.北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18.小儿卫生总微论方[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19.宋·刘昉.幼幼新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1.

20.元·曾世荣.活幼口议[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1.叶隐衡.幼科指南[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2.明·鲁伯嗣.婴童百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23.明·万全.幼科发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24.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5.

25.清·沈金鳌.幼科释迷[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26.清·夏鼎.幼科铁镜[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8.

27.清·陈复正.幼幼集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

28.薛辛东.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9.杜思敬.济生拔粹[M].上海:上海涵芬楼,1938.

30.朱丹溪.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31.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32.明·周振.幼科指南[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

33.周士祢.婴儿论[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

34.明·王大伦.婴童类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35.民国·陈守真.儿科萃精[M].汉口:汉口康印书局,1929.

36.李经纬.简明中医辞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

37.明·寇平.全幼心鉴[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5.

38.清·楼英.医学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39.王雪峰.从肺毒热论治小儿肺炎本脏重症[J].中医杂志,2012,53(3):200-202.

40.史竟懿,姜之炎,徐彬彬,等.不同发病年龄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分布及转归规律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3):36-37.

41.吕玉霞,申聪,黄阳,等.小儿肺炎中医证型演变他点及不同年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9,1(5):450-452.

42.吕玉霞,杜艳玲,董彩凤,等.小儿肺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证型演变特点的临床研究[J].中医儿科杂志,2008,4(3):13-16.

43.廖若莎,杨京华,许尤佳.190例儿童肺炎西医诊断指标与中医证型分类的关系[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6):117-118.

44.董丹.小儿肺炎中医证治规律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4.

45.王雪峰,刘芳,董丹.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分布及演变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中医药学刊,2004,22(4):621.

46.梁燕科.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及病原体的临床特点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0,6(11):120-121.

47.吕玉霞,吴士明,孙珺.城市与农村小儿肺炎中医证型及病原体的临床特点[J].中医儿科杂志,2009,5(1):17-20.

48.汪受传,任现志,朱先康.小儿病毒性肺炎病原病机证候探讨[J].辽宁中医杂志,1999,26(1):5-6.

49.庞嶶,卞国本.小儿X线征象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5.

50.王雪峰,刘芳,董丹,等.内外合治法治疗小儿肺炎临床疗效评价[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36-539.

51.吕志香,刘薇薇,宫淑琴,等.“因质制宜”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治病求本”思想[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9):1809-1811.

52.林浩,吴金勇,李燕宁.李燕宁教授“三关”论治肺炎学术思想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4,6(2):117-118.

53.孟宪兰,边宁,孙娟.小儿肺炎三期九法论治[J].山东中医杂志,1997,16(1):6-7.

54.潘曌瞾.银翘散君臣药活性成分对Ⅳ增殖及Ⅳ肺炎小鼠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干预作用的研究[D].沈阳:辽宁中医药大学,2007.

55.闫永彬,马淑霞,丁樱.从热饮论治小儿肺炎初期[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209-210.

56.彭思菡.从瘀论治小儿肺炎[J].中医儿科杂志,2006,2(4):47-49.

57.王雪峰,董丹,虞坚尔,等.儿童肺炎常见病原学分析及中医证候演变规律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6,1(3):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