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财经大学 公共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山西财经大学开展MPA教育的实践与体会
山西财经大学 段宇波 赵怡
山西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干学科,经、管、法、文、理、工、教相互支撑的多科性财经大学。学校位于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山西省会太原市,是山西省唯一的一所财经类大学。建校64年来,学校秉承“修德立信、博学求真”校训,弘扬“明礼诚信、艰苦创业”晋商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量的财经类专门人才。我校于2004年被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增列为第三批MPA培养院校。经过十年的发展与建设,我校MPA专业硕士办学规模和质量持续提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已成为山西省范围内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硕士品牌。
一、山西财经大学开展MPA教育的实践
10年来,山西财经大学MPA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按照MPA教指委的基本要求,整合全校教学资源,依托本校学科优势和特色,完成MPA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明确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发展思路
我们在MPA教育培养过程中始终坚持“学生为本、学以致用、务实创新”的教育理念。“学生为本”就是把促进MPA研究生全面发展、提高MPA学生综合素质视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学以致用”就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务实创新”就是在已有的特色和优势基础上扎实工作,发展创新。
为打造MPA专业学位品牌,我们凝练成“找准位置、瞄准一流、突出特色、统筹兼顾、质量为本、内涵发展、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发展思路,加强与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的联系,真正体现MPA的应用性办学特色。加强合作办学力度,将我校MPA建设成为省内有影响力、国内知名的MPA专业学位点。
(二)整合全校的优势资源,创新教育模式
在逐渐明确培养目标和发展思路的同时,我校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首先,整合全校资源办好MPA。我校在MPA办学过程中,依托学校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类的56个硕士点,结合山西省财政、税务、工商、会计、统计、海关等实际工作部门的需求,拓展MPA的专业方向,对口培养以经济管理为特色的MPA专业人才。其次,拓宽MPA办学的学科支撑。在以公共管理为主要支撑学科的基础上,拓展经济学、工商管理、政治学、法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形成支撑MPA办学的学科群。体现出MPA的多学科性、综合性、应用型的专业特色。最后,形成特色专业教师队伍。根据学科群的特点,选择优势学科与特色专业的教师,形成特色方向的教学团队。这样,MPA授课教师来源分布比较广,遵循了MPA教育规律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
(三)设置独立处级建制的MPA教育学院
2005年,学校成立了挂靠公共管理学院的“MPA教育中心”,2008年12月设立了处级建制的“MPA教育学院”,配备专职管理人员,承担MPA教育工作。七年来,学院各项工作运转良好,2010年以来四次获得学校“目标责任制考核先进单位”的荣誉。办学质量和规模均得到进一步提高。
独立处级建制的MPA教育学院,更加有效地整合全校资源,举全校之力办好MPA教育。由MPA教育学院牵头,发挥学校MPA教育指导委员会及MPA专业方向教学组的作用,加强学科融合,消除行政隔阂,MPA教育质量和办学规模都得到长足发展。全校优秀师资与课程资源的整合,增加了我校MPA研究生培养的复合程度和应用导向。
MPA教育学院,专门负责MPA教育,使教学管理更加专门化、精细化。正处级建制的学院,为学院发展和教学工作提供了行政和组织保障。学校在政策、资金、人才机制、办学环境方面优先发展、重点支持,从招生宣传、师资建设、培养环节、毕业实践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发展规划、监控与考核机制。与兼职人员不同,专职的MPA管理人员更加专事专人,专人专责。专职人员的工作目标单一,职责清晰,管理高效,易于考核。制度化的质量控制系统、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做到严格要求、规范管理、系统培养、保证质量。
(四)“双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
自2005年开始培养MPA研究生起,我校就实施了MPA培养的“双导师制”:即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学校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校内导师和担任正处级以上职务的来自党政机关或国有企业的校外导师,为每位在学MPA研究生配备校内和校外导师各1名。
在聘请导师的过程中,严格坚持遴选原则与程序,做到“不滥、不闲”。导师候选人既要达到相应的学术水平、管理经验和职称职务的基本要求,又要愿意并且能够从事MPA教学活动。同时,在校外导师选择时重点考察其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及职位的基本情况。做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优先聘任;具有公共管理相关专业硕士生导师资格或参加过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课程进修的教师优先聘任;参加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管理、咨询或项目研究者优先聘任;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教师优先聘任。导师选择要与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相匹配,与我校MPA教育办学方向、特色相吻合。
在导师管理中,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对导师开展论文指导工作情况进行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导师组的管理,发挥“双导师制”的作用,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对校内导师指导学生参与课题、撰写学位论文情况进行考核;对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撰写调研报告,为MPA研究生作讲座、指导学生参与课题和参与公共管理工作情况进行考核。同时,对校内导师、校外导师与学生相互沟通情况,指导学生次数、形式和内容都做出详尽的规定,保障研究生论文质量。对于不能履行职责的导师,学院结合其情况,坚决予以解聘。
从实际效果看,不断完善的“双导师制”,发挥了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不同优势,有效地弥补了校内导师实践经验不足、校外导师理论系统性欠缺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培养环节理论联系实际,保证了我校MPA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五)与政府部门密切合作
在办学过程中,我们提出:MPA要在服务山西中定位,在服务山西中求发展。因此,在与政府的合作交流上,紧紧围绕我省资源转型跨越发展的大局,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在MPA招生、培养与教学、科研三方面与相关部门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合作。
在招生方面,我校加强了与山西省地方税务局、山西省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山西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山西省统计局、太原市委组织部、太原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等单位的合作,累计为山西省各级单位培养MPA研究生500余名。
特别是,我们以“中组部、山西省委组织部对大学生村干部有序分流的部署”为契机,2010年就公共管理硕士招生工作与山西省委组织部建立了合作机制,即:从2011年开始,我校拿出专门指标在全省范围内招考大学生村干部攻读全日制公共管理硕士(MPA)研究生。这也是山西高校首次为大学生村干部继续学习深造提供优惠政策,该计划为大学生村干部有序分流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认可和全省三万多名大学生村干部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政府公共部门在实践基地建设、社会实践与调研报告撰写、案例编写与教学实施、校外导师和讲座专家的聘请等方面的大力帮助,有力地推动了我校MPA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同市委组织部、山西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单位合作建立社会实践基地,为MPA研究生提供专门的实践基地。有近30个公共部门为我校的MPA研究生提供了实践岗位,部门领导支持并指导了学生实践,为相关研究生的调研报告提供数据和案例素材。
二、有效开展MPA教育的体会
(一)积极探索新模式
为实现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专门人才的目标,确实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我们要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MPA教育新模式。根据自身专业方向和学校优势,从学习方式、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学分要求等方面,整合全校优质力量,办出我校MPA的水平和特色。论文写作方面认真学习全国MPA优秀论文的写作经验,突出MPA特点和要求,加强以调查报告、政策评估、项目规划、对策研究等为主体的应用型MPA论文的写作。
(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根据公共管理人才多样化和教育对象主要是在职公务员的特点,教学模式既不同于一般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也不同于一般的在职培训,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激发、培养MPA研究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全面提高MPA的素质和能力出发,一方面,要学习系统的学科理论知识,有自我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公务员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这种能力是综合性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面对这些特点,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灵活多样的、新颖的培训方法。
(三)坚持以质量求发展
质量始终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和生命所在。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起步就要高质量,用质量求得社会的认同和信誉,一定要避免公务员在职学习单纯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提高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质量,涉及许多方面,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统筹规划。要搞好人才需求分析,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增强针对性。建立质量评估制度,研究制定评估标准,确立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加强管理,以质量求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凝练“山财MPA”办学特色,打造“山财MPA”品牌形象,不断扩大MPA教育规模和影响。
(四)做好管理者和师资队伍建设
为增进MPA管理者对MPA教育的了解和把握,提高MPA管理者的工作效率,MPA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主要是学习MPA教育的有关文件,明确MPA办学的基本要求,并通过参加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的各种培训,提高素质和水平。为加强MPA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积极选送教师参加师资培训,主要是围绕MPA教学需要,深入学习研讨MPA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公共管理发展趋势,以及案例教学开发与应用等专题,有力地促进MPA师资队伍素质能力的提高。
(五)搞好协作配合
校内,各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发挥整体效能;校外,要善于发现、使用社会上的一切人才资源为公共管理教育服务,聘请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和导师。此外,还要积极加强MPA教育信息交流,增进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