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MPA教育发展报告(2011-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浙江大学 以培养机制创新推动MPA教育改革

MPA教育中心 邵明

浙江大学MPA教育秉承“在规范中求创新、在发展中求特色”的办学理念,充分发挥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优势,充分利用浙江省各级政府的现有资源,举全校之力,努力探索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MPA培养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培养机制与培养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注重办学声誉,吸引优质生源

由于我校的办学声誉和质量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肯定,报考我校MPA的考生一直非常踊跃,同时生源质量也非常优良。近几年我校招生人数及录取成绩均在全国MPA招生院校中名列前茅,其中2013年、2014年连续2年全日制MPA的录取分数线在所有MPA院校中是最高的。

2011年至2015年共招收1160名MPA研究生,有868人毕业获得公共管理专业硕士学位,为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造就了一批中、高层次公共管理人才。

二、浙江大学MPA的办学理念

(一)分类培养,因材施教

MPA学生之间的职级差异很大,不同职级的学生需求又是明显不同。对于高层公共管理者,主要是科级及科级以上的MPA西部学员,侧重公共政策制定能力的培养和对于全球化趋势的理解和应对;一般公共管理者,主要是东部单证班学员,着重政策理解能力和执行能力、职业生涯成长能力的培养;而对于刚刚走出校园不久的公共管理后备人才,主要是全日制MPA研究生,则兼顾公共管理基础理论、政策分析方法及公共管理实务能力以及外语能力的培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学生实务能力

“基础理论学习+能力开发+国际视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理论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对公共管理前沿理论的掌握,能力开发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国际视野课程是我国公共服务走向国际化的必需教学内容,同时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要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以适应公共管理实践的不断变化。

(三)强调学位论文对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

在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写作过程中特别强调实践导向,论文选题一定要和学生在实践单位的具体工作相联系,通过论文写作提高分析问题的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要做到:论文写作与工作创新相结合,使工作中的创新实践上升为理论成果;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强调对客观事物的机理研究和量化分析,提高学生解读中国实践的能力;个案分析与比较研究相结合,在研究中不仅应该强调“解剖麻雀”,以点及面,同时应该强调对不同地区的比较分析,提高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三、浙江大学MPA办学的具体措施

(一)在不同目标学员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模块设置上,体现差别化的原则(见表F9-2)

表F9-2 课程模块的针对性设置

(二)定期的论坛交流

每年举办MPA论坛活动至少一次,以学术引领实践,以论坛加强MPA联谊。如:2012年10月在四川成都举行了“浙江大学MPA西部彩虹班年会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研讨会”,西部地区学员近100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学员们和有关专家围绕“统筹城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的交流。2013年6月29日,“浙江大学MPA西部彩虹班年会暨‘城市化:发展与管理’研讨会”在陕西省西安市隆重举行,来自西部各地区学员代表共60余人出席会议。与会人员针对我国推进城市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包括城乡统筹、公共服务、户籍改革、城市新移居者就业、住房等问题进行了激烈探讨。

(三)落实基地实践环节

已建成9个教学实践基地(见表F9-3)。MPA中心与基地对教学实践环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大量探索,拓展了教学实践的思路和成效。比如,在与德清基地共建过程中,部分MPA研究生受中组部委托对德清的城镇化过程中的产业、空间、人口格局的系统性调整,以及县(城镇)融入城市带中发展的发展战略进行调研,并形成了研究报告上报。MPA奉化班学员积极参与了奉化基地滕头村的发展规划建设,在实践环节为滕头村发展植物生态旅游、田园风光旅游、生态环境旅游等提出了调研评估报告和政策建议,尤其是在农村的产业转型和农村人文环境、居住环境的提升,传统与现代化元素的集合等方面的建议,得到了地方政府决策部门的好评。

表F9-3 浙江大学MPA中心9个实践基地的特色

(四)积极探索国际化战略

MPA中心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领导者为目标,努力在师资、国际合作和学院访问上不断探索。与美国的雪城大学、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西华盛顿大学及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的柏林洪堡大学、荷兰的瓦赫宁根大学等学校建立稳定的学术交流或联合办学机制。与台北大学、东京大学等境外高校进行教师互派、学生定期交流的合作机制。

一方面MPA教育中心既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如:为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和加深学生应用理论能力,浙江大学MPA教育中心组织MPA师生一行19人于2015年8月30日—9月13日,开启了德国柏林洪堡大学的访学之旅。此次访学的具体课程内容,是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和柏林洪堡大学资源经济系的通力合作设计和实施的。访学时间共计两周,每周的前半周以理论学习为主,后半周以实践考察和分组作业为主。整个访学过程内容充实,安排合理,不仅圆满完成既定学习计划,显著提升了访学学生的国际视野,同时也实现了加深学生们对MPA教育的特殊记忆,进一步培养了MPA学生和学院之间的情感。此外,近年来MPA教师不定期出国交流达数十人次。

另一方面,中心也积极探索“请进来”战略,聘请境外教师承担MPA核心课程和专题讲座。如中国台湾地区教授熊秉元讲授“社会研究方法”;美国学者孙涤讲授“社会决策与管理实务”, Gregoryjohnmoore讲授“比较行政体制”,郭苏建开设“经济发展与民主发展关系”系列讲座;韩国教授朴寅星开设“产业集群战略选择”讨论课。目前,中心正在试图引进几位著名的海外专家为MPA授课,如德国杜伊斯堡大学教授托马斯·海贝勒、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欧博文(KevinO'Brien)等。

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和探索,我校MPA学生的学位论文整体质量有明显提升。2011年1月,《中国经济导报》整版刊登了具有代表性的12位学员的优秀论文的内容摘要,这是我校MPA研究生的成果展示。2011年、2012年分别出版了两本以MPA研究生学位论文为基础的案例选编,即《区域协同、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和《转型发展中的西部:全方位的探索》。这两本书是浙江大学MPA许多学员的毕业论文精华,内容涉及城乡统筹、公共服务、环境治理、经济转型、文化产业等多个方面。作者均身处公共管理的第一线,论文选题与作者的实际工作紧密相连,把公共管理硕士阶段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运用于实践案例的分析,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认识高度,又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经验总结和政策建议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尤其是2013年黄萍同学的论文《公众参与城市管理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杭州市为例》获得第五届全国优秀MPA论文提名奖,2015年王祥同学的论文《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萧山区为例》被评为全国优秀MPA学位论文。另外,2014年江小平同学的论文《价格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杭州市商品价格信息公共服务的案例》获第六届“薛暮桥价格研究奖”。

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我校MPA将根据社会需求创新培养机制,推动MPA的教育改革,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满足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类别的公共管理人才的成长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社会管理的未来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