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办好MPA教育的几点思考
南京大学MPA教育中心
南京大学MPA教育经十余年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发展南京大学MPA教育,我们对办学过程中的有益举措加以总结,同时借鉴MPA教育国际、国内经验,尝试对解决问题提出一些设想。
一、合理恰当的定位
南京大学MPA办学的重要特色之一是MPA办学有合理恰当的定位。这主要表现在:其一,我们将办学目标设定在为地方公共管理部门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和为公共管理专门领域培养高层次领导人才上,充分考虑到了我校公共管理学科的特长、师资力量和地缘特性。其二,将办学与学科发展相结合,通过办学促进学科发展,发挥学科优势,提升MPA教育质量。
二、严格的流程管理与制度建设
我院对MPA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流程管理进行了认真研究,并根据实际运行情况不断调整,将成熟的做法转化成严格的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流程是教学管理流程和论文管理流程。
在教学管理中,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安排。根据国务院学位办和全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我校将教学地点全部安排在学校本部;根据学生特点,集中授课时间采用三天、九天、一个月三种方式,学生可以灵活确定听课时间,不受班级课程计划限制。班主任全勤参与课程教学,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学生缺考超过该课程总课时数的三分之一必须重修。
论文管理中采取了严格的导师负责制。论文必须经过开题、导师审核送审、校外校内双盲审和答辩环节。
我院将MPA教育的相关制度编印成《学生手册》发给每一位新生,并每年对“手册”进行修订。
三、紧抓六个平台的整体建设
从MPA试办之初,我院就对MPA教育进行了认真研究和规划,以MPA学生为中心,着眼长远发展和整体协调发展设计了6个平台,重点施力发展。
(一)教育支持平台
一是组织支持。成立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于2004年12月26日成立,现有成员由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和江苏省公务员局负责人、南京大学有关领导和从事MPA教育的专家教授组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南京大学MPA教育的发展。二是技术支持。建立了MPA教育专用网站,主要担负教学信息发布、相关信息收集、学员交流、师生交流、对外交流、招生宣传等功能。
(二)师资建设平台:基本建立起适应MPA教学的师资队伍
按照MPA课程体系配备师资,基本保证每一门核心课程配备两名教授;尝试建立了双导师制。现有校外兼职导师32人。为达到MPA研究生培养与专业运用紧密联系的培养目的,聘请的校外导师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具有副高及副高以上或相当于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硕士及以上学历,从事行政管理领导工作5年以上(含5年)并担任正处级及以上职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担任中层及以上职务或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中担任高层领导等。校外导师承担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及开设相关课程和讲座的职责,总体数量控制在学员人数的30%以内,以保证师资力量结构的合理性。
(三)学术交流平台
国际交流,与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美国Dayton大学在公共管理师资交流、MPA合作培养等方面进行了友好合作;国内交流,参与创立了全国MPA论坛、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论坛,与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八所大学设立了长三角论坛。创办了《公共管理高层论坛》,每年二辑,发表校内外、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成果。
(四)学生交流平台:建立了MPA研究生会
学生自主创办了全国第一份MPA杂志——《管见》。成立了南京大学MPA协会。较早建立了MPA网站。每月第四个周末举办学术沙龙,MPA同学自由报名参与,每期有政府管理学院教师参与并点评。
(五)特色建设平台
2003年开始,我校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单位合作培养MPA。
2006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全国新闻出版系统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基地设在南京大学。
(六)学生自我管理平台
注重学员自我管理与激励,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奋发成才。
每一届MPA研究生一入校,我们就指导学员自主建立班委会,竞选组建MPA研究生会。班委会、研究生会成为学员自我管理的重要平台。班委会、研究生会在每届学员毕业前推荐优秀学员、优秀学生干部人选,经综合评定后在毕业典礼上予以表彰;并由MPA教育中心将表彰决定通报给学员的所在单位。
成立了南京大学MPA协会,负责跟踪已毕业学员的职业发展,邀请他们来校与MPA研究生座谈,与在校学员分享毕业后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MPA协会的活动与校内MPA教育紧密联系,作为MPA教育发展的延续。例如,MPA协会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晚上举办沙龙。沙龙的主题紧扣公共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运用公共管理的相关理论进行讨论,引导MPA同学理论运用能力,增进MPA同学公共情怀。
我校在鼓励MPA研究生自我管理、强化激励的同时,也重视对学员的管理与约束,对违反学员手册中各项规定的同学予以教育和惩戒。
四、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们在MPA教育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问题也不少。如与用人单位交流不充分。我院尝试将MPA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向所在单位通报,通过MPA协会对MPA学生职业发展进行跟踪。但是,这种交流是单向的。从事MPA教学的教师没有机会走进用人单位,缺乏应有的实践锻炼。此外,案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够,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几点建议
经过多次交流、认真研究,我们认为发展MPA教育,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MPA教师的问题
教师不愿意指导MPA学生,运用案例教学也不够积极,其根本的原因在于他们认为这些工作不算教学、科研成果,意义不大。因此,建议:(1)从学校到学院制定统一的工作量统计办法,指导MPA学生应与指导学术型研究生一样,计算工作量,在职称评聘以及评奖中有同等待遇。(2)制定案例教学办法,在学校层面规定MPA教育必须将案例教学作为基础教学方法。教师制作的案例一旦入选教育部全国MPA案例库,则视为发表一篇C刊论文;入选全国MPA优秀案例,也应视为发表一篇C刊论文。
(二)制订MPA案例库建设计划
学院将每年MPA学费的5%投入案例库建设,学校对等配套,通过5年初步建成MPA案例库。初步建成后,学校将不再投入,学院负责案例库维护与更新。
(三)建立共享机制
由学校研究生院牵头,在相邻的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学位教育中建立共享机制,包括互开选修课,交换讲座师资,案例库共享。
(四)建立规范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
(1)根据教育部和学位办有关文件精神,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在学籍管理、奖励与惩处等方面进行对接。(2)学校在核算教师规模时应将专业学位研究生计入学生总数。(3)为专业学位教育机构提供必要的编制,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的岗位管理。
(五)其他
与党和政府的组织人事部门进行合作,建立公共管理教师挂职和暑期交流制度,在实践中提升教师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