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衡与中国开放经济宏观动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0.2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以研究者个别观点为线索而组织的文献综述在相应章节都有所阐发,为避免重复,本节将以经济区域为单位来概述关于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主要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政策主张。当然,这种做法不免有些穿凿。各经济区域内部对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认识并不一致,在解决失衡的政策“处方”上也存在明显分歧。如果将其混同划一,难免掩盖许多矛盾。然而,如此做法也有其合理性和优势所在,不同经济区域在“全球不平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利益诉求也不同,因而使得不同经济体的观点主张体现出强烈的地区本位倾向,将重要经济区域的代表性(尤其是具有官方背景的)观点主张加以对比,有助于看清全球经济不平衡的本质,有助于勾勒出“全球不平衡”中多边交叉冲突的利益格局,并从中寻找中国的政策空间。

1.美国视角

美国认为当前经常项目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他经济,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和资源出口国的过度储蓄。过度储蓄造成市场需求不足,美国利用其融资优势,将其他经济的储蓄转化为美国的支出,从而补偿了国际市场的需求不足,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换言之,美国逆差本身不是全球经济的病症,反而是全球有效需求不足这一经济疾病的疗法。实质利率低落说明全球资金供求模式中供给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也就是说,世界其他经济的过剩储蓄正“挤入”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赤字和国内支出,而非美国的储蓄不足在“挤出”其他地方的国内消费(Summers,2006)。如果在其他经济没有减少过度储蓄的条件下,美国贸然减少其过度消费,那么就有将世界经济拖入衰退的危险(Choyleva,2006)。以这种形式纠正全球失衡的话,疗法会比疾病还要痛苦得多(沃尔夫,2006)。美国人相信市场力量在全球失衡的调整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只要顺差国家的汇率政策不产生严重扭曲,则良性有序的调整就会发生。

2.亚洲视角

中国认为全球经常项目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分工和货币体系。如果新兴市场经济以制造业为主、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产业结构得不到根本改变,美元本位的货币体系继续维持,则全球经常项目失衡就会成为一种常态(樊纲等,2006)。全球失衡的主要责任在于美国,尤其是美国当局肆无忌惮地推行赤字财政和弱势美元政策,极大地扭曲了全球市场私人主体的决策行为,对其他经济的政策调整施加强大压力。美国作为最大受益国,不积极参与政策协调,分担调整成本,要求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单方面采取行动是不公平的。中国强调汇率调整只是纠正经常项目失衡的一种途径,汇率渠道对平衡经常项目的作用有限,不能单纯依赖汇率变化。

日本、韩国以及东盟十国在经常项目盈余方面与中国具有相当的共同点,它们强调东亚单独的调整政策不能解决全球失衡,主张东亚国家之间加强区域经济整合,并对亚欧政策协调持积极态度。这些国家认为亚洲国家需要汇率稳定,同时又需要汇率的协调与合作。但它们倾向于将全球失衡的责任推给中国,并不时指责中国的调整速度与它们相比太慢。其他地区的新兴市场经济以及资源出口国的基本立场大致与亚洲国家接近。

3.欧洲视角

现在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的情况是:一方面,美国存在巨额逆差;另一方面,亚洲和一些产油国有着巨额顺差。而欧元区加上英国基本上实现了经常项目的平衡。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欧洲现在不是问题的一部分(Aheame,2006)。美国和东亚的经济互补关系不断增强,欧洲似乎孤立于“全球不平衡”之外,这本身是欧洲经济结构性问题的体现,反映出扩大的欧盟、统一的欧元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中的地位并没有相应地提升。欧洲人对这种表现是不满意的,保守人士强调欧洲受社会福利体系以及成员国经济整合所累,经济缺乏弹性,首先应该积极防范全球不平衡无序调整对欧洲经济造成的冲击和风险。而进取人士则希望欧洲在全球不平衡的调整过程中有所作为,而不只是被动防御。对于后者而言,他们似乎并不特别厌恶调整失序,他们觉察到如果美国和东亚的调整以不同速度发生,那么对欧洲可能意味着机会而不只是风险。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立场与欧洲类似。

4.全球视角:调整政策协调

解决全球不平衡的政策协调途径目前有两种。一是通过双边途径,采用优惠待遇与报复行动相结合(“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解决与贸易伙伴间的争端。二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框架下,通过多边途径部署严格的监督及执行体系,以确保达成普遍共识的规则得以维护。双边途径可以根据单个国家的需要量身订制,特别是如果它们能够对贸易伙伴施加巨大压力(就像美国那样),抑或如果进入其国内市场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不过,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对争端双方而言,双边途径是一种政治上的权宜之计,需要政治周期或选举日程进行配合。而且,正如经常发生的那样,如果双边过程陷入一个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之中,那么最终结果可能甚至更糟。多边途径可能更富有成效,在解决利益攸关的问题方面,所有国家分享共同的权利和责任。不过,多边途径要想获得成功,国际机构的合法性和重要性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同时它们手中还必须掌握有效的监督和执行工具(Smaghi,2007)。

2006年4月,IMF在新加坡启动了围绕“全球失衡”的多边磋商。与会各方包括美国、中国、欧元区、日本和沙特阿拉伯一致认为:外部失衡通常反映了内部问题,这些问题对各经济体自身以及国际伙伴均构成风险。减少全球失衡本质上是一个多边挑战,通过一种与保持强劲增长相协调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是各方的共同责任。各国承诺将共同致力于全球失衡的调整。国际货币和金融委员会(IMFC)在会议上提出了一整套政策倡议,包括:美国采取包括削减财政赤字在内的措施增加国民储蓄;欧洲进一步推动促进增长的改革;日本进一步进行结构改革,包括改善财政;新兴亚洲采取措施扩大内需,大量顺差国家应该增加汇率灵活性;石油生产国应该扩大支出,增加有吸收力的生产能力,改善宏观经济稳定性。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4月的回顾简报,五个主要国家(集团)在过去的一年间已经着手采取一些针对性措施并计划进一步推动政策的实施以解决国际失衡。具体情况见表0-1。

表0-1 五国(集团)已采取的措施和进一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