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失衡与中国开放经济宏观动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0.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落后。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走上了经济自新之路。中国积极利用世界经济调整所蕴涵的机遇,推进工业化和制度转型,经过二十几年的高速成长,在新的世纪里已然作为大国经济出现在世界舞台,其内外均衡的权衡与协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日益深远。与此同时,作为发展中外围大国,经济转型与发展受到的约束空前紧张。在这关键的历史时期,中国开放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不再能够简单地以外部世界作为外生给定条件;另一方面又无法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实现对外部资源软约束的优化利用。面对世界经济越来越受制于环境、人口和资源的现状,中国不可能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战略实现赶超,历史上英美等大国的崛起之路更无法重蹈。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不仅面临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型,同时还进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制度转轨。工业化和制度转轨都在经济逐步开放的进程中实现,其复杂性和独特性使得研究中国的开放经济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总结三十几年经济开放的经验、加深对开放经济宏观运行机制的理解,对于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长期的根本意义,对于重新审视和定位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角色、妥善应对国际矛盾更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不平衡不仅是国际经济领域的突出问题,也是一国开放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所谓“全球失衡”是指各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出现净赤字或者净盈余。一方面,全球范围内经常项目余额持续扩张并不断集聚。另一方面,作为货物和服务以及要素收益跨国流动的某种“镜像”,国际资本流动规模急剧膨胀,由此(但不限于此)而引起的“过度流动性”在一体化的金融市场中不断进行着“创造与破坏”,并最终不可避免地对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如此深广的经常项目失衡与流动性过剩在全球化历史上是空前现象,它昭示着世界经济的结构和性质正经历着持久而深刻的变化。

在势态持续发展的刺激之下,“全球失衡”成为近十年来世界经济最热门的前沿课题。关于“全球不平衡”的形成原因、可持续性以及调整路径,众说纷纭,甚至对“不平衡”的定义和测度也存有争议。尽管如此,目前国际社会,从学术界到政策层,仍然达成一种广泛的共识。那就是全球不平衡在长期中是不可维持的,从规范意义上讲,也不应该长期维持,平稳有序的调整将有益于世界经济。

有效促进全球失衡调整而不影响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需要世界各国,尤其是在世界产出中占有较大份额、经常项目出现庞大余额的主要国家,联合行动、分担责任。缓解全球不平衡不仅需要公共部门的政策调整,也需要私人部门的行为转变。政府政策对私人部门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政府仍较大程度控制资源配置的中国,政府致力于促进就业和调整结构的政策对经济转型发展具有极端重要意义,也将对全球不平衡的前景产生实质影响。

“全球不平衡”的现有研究文献多从全球视角加以总括分析,或特别聚焦于美国的“双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和财政赤字)和中国的“双顺差”(经常项目顺差和资本项目顺差)。中国在“全球不平衡”的融通中占有重要地位,内外失衡已经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以中国视角分析“经常项目不平衡”与“流动性过剩”两个全球性的问题,并深入探讨全球不平衡条件下中国经济的调整发展战略,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紧迫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