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2011-2015年100次经济杂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进入了改革开放崭新的历史时期。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次中共中央的三中全会,都已经成为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航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并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使得中国的改革再次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在《决定》共16个部分三大板块的全文中,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等六个方面共60条,对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具体部署。《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紧紧围绕”充分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充分体系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发展,从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能够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能够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能够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重头戏。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决定》强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这是为全面深化改革明确了着力点和突破口,改革要向纵深发展,必须把握好这一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同时,《决定》从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部署。可以说,在《决定》60条中,出现了很多的新提法、新思路、新举措、新亮点,对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基本经济制度完善方面,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明确提出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了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明确提出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同时,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30%,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有制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

在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方面,明确提出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的领域。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逐步推进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公开、公平、规范运行。

在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出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进一步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推进增值税改革,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还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在投资体制和社会保障方面,推出要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企业投资项目,除了关系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项目之外,一律由企业依法依规自主决策,政府不再审批。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凡是市场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要继续放宽投资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还要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扩大参保缴费覆盖面,并且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原文刊于《上海企业》,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