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恭溥与《伤寒论章句方解》
《伤寒论章句方解》 是清代医家陈恭溥的代表作。
陈恭溥(约1770—?),号退翁,清代侯官(今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福州市一带)台江人。 他生活的时间大约是在清代嘉庆、道光、咸丰年间,确切的生卒年月尚无法考证。 从其所著的《伤寒论章句》 的封面 “台江陈恭溥定”,及陈之好友、福州西门外著名藏书家何广熹为之作序的首句中 “台江世医陈退翁出所撰《伤寒论章句》 嘱序,受而读之窃喜……” 可确定陈氏是福州台江人,并且出生于中医世家。 他少年时即习举子业,好博览医学,其父授以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后又熟读各家注解,对《伤寒论》 的每句每字,都有精深的研究。 后来,他遨游祖国各地,美丽的山川、奇异的花木、丰富的药物,使他的眼界更为广阔,心胸更为开拓。
游历归来后,他一直在台江悬壶,济世救民,以岐黄之术著称于时。 其治病用药,一宗仲景之法,一用修园 “取法乎上” 之术,卓然自成一家。 特别是他以数十年的临床心得,撰写《伤寒论章句方解》 一书,显示其扎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与不菲的临床经验。
《伤寒论章句方解》 全书分为六卷,一至四卷按照伤寒六经条文的章句,结合陈氏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详加注解,并附六经经病脉病的理论; 卷一为《辨太阳病脉证篇(上)》,卷二为《辨太阳病脉证篇(下)》 和《附太阳经气经脉说》,卷三为《辨阳明病脉证篇》《附阳明经气经脉说》《辨少阳病脉证篇》《附少阳经气经脉说》《辨太阴病脉证篇》《附太阴经气经脉说》 等6篇,卷四为《辨少阴病脉证篇》《附少阴经气经脉说》《辨厥阴病脉证篇》《附厥阴经气经脉说》《辨霍乱病脉证篇》《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篇》《辨痓湿暍脉证篇》 等7篇,卷五《伤寒方解(上)》、卷六《伤寒方解(下)》,均为解释《伤寒论》 的处方,最后附以伤寒病的各种针灸心法。 陈恭溥编本书的目的是 “较之修园,浅而又浅,期与及门,易于领会”,使学习《伤寒论》 者,得到更通俗的指导。 对《伤寒论》 各方,主张灵活应用,而不拘泥于六经,故对中医临床、授徒,均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该书刊行于清咸丰元年(1851),在1956年福建省中医药展览会上,该书原版木刻本曾在会上展出,引起省内外不少观众的重视,要求刊印。 所以,福建省中医药学术研究委员会在1957年特予重排刊印,发行全国各地。
清代学者何广熹在序言中对陈恭溥的学术成就评价颇高: “退翁积数十年熟读精思之力,于每章每节以揭其大旨,使读者有以析每篇之条理; 一言一字必究其义蕴,使读者有以识病情之所以然。 每经必详明其经气,每方必论断其功用,使读者灼然有以辨证而施方。 又兼本草、针经之未必皆通也,并附药性及穴法焉。 其发明古书以引掖后进,虽未必尽无遗蕴,亦可谓费苦芳心矣。”以下试对陈恭溥的学术成就做比较详细的论述。
一、推崇经典,重视继承
陈恭溥的学术特点是重视中医经典著作的学习、研究与继承,尤其是对《伤寒论》做过深入的研究,他主张学习中医必须从经典著作入手,不可贪图捷径,只读一些方书,便想行医,冀图幸中。换句话说,要继承中医的学术体系,要练好基本功,充实理论基础,这种治学方法无疑是正确的。陈氏的这种学术见解鲜明地反映在他撰写的自 叙中,据其表述,由于(他)阅读《伤寒论》学者注解诸书,对成无己的《伤寒论注》“窃以为未合仲景之旨”,程应旄、方有执等人的著作“虽各有发明,亦不无遗义”。柯韵伯的《伤寒论翼》:“深叹其识之密而见之超也,然又有恃聪明强为臆说耳。”张令韶的《伤寒论直解》、张隐庵的《伤寒论集注》、陈修园的《伤寒论浅注》虽各有千秋,但仍感意犹未尽。出于对中医事业的高度责任感,他“数十年寝食是书,亦颇有所心得”,所以撰写此书,为后世学者阐明《伤寒论》的要旨,融会它的精神,吸取它的精华。
二、普及中医,扩大影响
陈恭溥在自 叙中写道:“是书较之修园,浅而又浅,期与及门,易于领会,安敢出而问世哉?”显而易见,陈氏撰著此书并非只求出版发行,沽名钓誉,也并非要与陈修园争个高低,只是为了让后学易于领会,掌握中医经典著作,这种治学精神迄今仍是难能可贵的。
“章句”即章节与句读(句子和分句末尾的停顿处,古人叫“句”;句中语气停顿的地方,古人叫“读”)。“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为章,积章而成篇”(《文心雕龙》),陈恭溥用传统分章析句的方式来解释《伤寒论》的意义,即如他在自 叙中所说:“爰述二张之分章分节者,依每章每节之义以明之,每句每读逐字以详解之。”《伤寒论章句方解》以深入浅出,明白晓畅为特点,读者易于领会,一学就懂,学能致用。他用科普形式将《伤寒论》介绍给后学,使初学者不因经文古奥而畏葸退缩,明白“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柯韵伯)。所以,陈恭溥的门人刘孝春对陈氏著作颇为倾倒,尝谓“遍阅注《伤寒》者廿余家,求之白璧无暇者盖鲜……(此书)其文义浅明者不加训释,文法古奥者逐字详解,必使学者一览洞然”。平心而论,陈恭溥在中医科普学领域的地位远不及陈修园,但他的《伤寒论章句方解》一书比陈修园的《伤寒医诀串解》《伤寒论浅注》确实更通俗易懂,更切合实用。他对发扬祖国医学,普及中医知识,无疑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诊治大法,掌握诊治大法,以法统方,则临证自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陈恭溥深明个中奥秘,他的方解(五、六卷),很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精神。王有树赞赏说:“使学仲景者奉为圭臬,循是以辨证而施方也。”方解往往三言两语便能揭示《伤寒论》方的功用要点,如桂枝汤:“宣达阴阳,调和营卫,解肌达表,能发能收之方也。”葛根汤:“两解太阳,阳明合病之方也。”麻杏石甘汤:“清肺热定喘逆之方。”
《伤寒论》不仅可应用于伤寒病,亦可广泛应用于内伤杂病。不仅仲景著作中记载甚多,而且一向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是,一针见血地提出这一观点,不仅张令韶、张隐庵、陈修园等大学问家未曾有过,即便是医圣张仲景本人亦未曾言明。陈修园主张看病与读书结合起来,陈恭溥与之见解略同,不过,后者“扩古方以便时用”(刘孝春语),尤为突出。陈恭溥则在自 叙中声明“方则无分六经以汇解之,其所以不分六经者,恐后学拘于六经而方之用不广也。”而在方解部分,则反复强调某方不仅可用治伤寒病,也可用于内伤杂病,如“伤寒开手第一方”——桂枝汤,“谓之杂病调和气血方也无不可”;麻杏石甘汤“凡病后余热入肺或有实热者皆可用之”;“救急神方”四逆汤,“凡经脉虚寒、生阳将绝者皆用之”等等。陈氏传世医案不多,但管中窥豹,仍可约略窥测其善用伤寒论方的大家特色。陈氏这一见解,对后世学者很有启发意义,远者不说,即如现代《伤寒论》学者万友生先生应用柴胡桂枝汤、桂麻各半汤治疗流行性出血热,通脉四逆汤治疗低血压休克,当归四逆汤治疗周围神经炎,附子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炙甘草汤治疗频发性室早;俞长荣先生撰写专文《<伤寒论>方治杂病》,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与临床经验,用半夏泻心汤治疗失眠,白虎汤治疗热痹,小建中汤治疗胃脘久痛(慢性胃炎)。诸如此类,印证了陈氏见解的正确、可信。
古代中医科普著作为数不多,《伤寒论》学方面的尤其鲜见,《伤寒论章句方解》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一部。所以,此书既出,便受到同时代及后世学者的关注。就笔者阅读范围所及,有关史书评述,如著名医史学专家俞慎初《中国医学简史》(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版)评介本书“能使学习《伤寒论》者获得更通俗的指导,故该书对临证、授徒皆有很大帮助”,此书将陈氏列为清代伤寒学派著名医家。当代学者叶发正先生在其学术专著《伤寒学术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中将陈恭溥列为研究《伤寒论》的“经典派”,并以专文论述,“陈氏运用考证方法来研究《伤寒论》,在伤寒学术史上独占一席,其成就自不可没”。此外,《中医大辞典》(李经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医籍通史》(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福建省卫生志》、俞慎初《闽台医林人物志》(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傅延龄《伤寒学术流派》、刘德荣教授《福建医学史略》(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书籍对陈恭溥及《伤寒论章句方解》的学术成均做过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