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角色任务
古语说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充分说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研究生在学期间,会与各种不同的人产生各种关系,但是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是导师,可以说,导师是研究生在求学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他人。导师常常把研究生称为“我的研究生”,同样,研究生也会常常把导师称为“我的导师”。相互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导师对研究生具有不可推卸的影响责任。尽管不少导师会认为,导师的任务就是指导业务学习,其他的事不应该由导师负责。可以说,这仅仅是导师的一厢情愿罢了。研究生在业务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比如:业务基础不同,在学业上会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经济状况不同,在日常生活上会遇到一时紧迫的窘境;成长背景不同,在面对困境时会采取截然不同的举动;沟通能力不同,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偏差;职业取向不同,在毕业就业上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情感需求不同,在婚恋问题上会出现形形色色的状况,等等。这些问题多数可以不被认为是业务问题,但恰恰对研究生的业务学习,特别是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甚至健康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研究生遇到上述问题时,需要有排解的渠道,需要有人引导,帮着缓解焦虑和压力。除了少量的专门人员外,朝夕相处的导师显然是他们重要的选择。作为导师,也无法以只指导业务学习为由拒绝这一类求助,恰恰相反,从某个角度来说,导师为了研究生的健康成长,应该主动关心并帮助研究生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导师的本来之义。
上述常见的问题构成了在校研究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面对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导师从中可能扮演三种角色:一是积极给予指导和帮助,以缓解研究生心理压力,成为问题的解决者;二是事不关己,听之任之,由学生自行设法解决,任其对学生进入正常的读研活动产生干扰,成为悠闲的旁观者;三是不分青红皂白、横加指责或者指导行为不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充当“压力源”,进而影响导学关系,成为问题的制造者。相信对于绝大多数导师来说,希望自己不要扮演后两种角色,那么就不如主动承担起指导和帮助的责任来。
读研是一种托付。对于研究生来讲,选择某一老师作为他(她)读学位的导师,其实是一种托付。研究生师从导师,就是把自己的学业甚至一辈子从事的事业基础托付给了导师,父母是研究生生命的起点,那么导师就成为研究生事业的起点。所以导师对于一位研究生来说,是另一个意义上的“父母”,“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所谓也。对于导师来说,要能够充分认识到这种托付的意义,并不折不扣地担当起这种托付的责任,在日常指导中,认真地对待这种托付。
托付需要信任。托付是建立在一种信任基础上的。导师录取研究生,是对研究生的信任,研究生师从导师,是对导师的一种信任。这是导师与研究生进行交流的基础。被尊重和被认同是信任的前提。这个前提对于师生来说是相互的,学校要求研究生尊重导师,认同导师的指导,同样,作为导师也应给研究生以足够的尊重和认同。从客观实际看,研究生导学关系中,导师处于相对强势的一方,在维护好这个前提方面更应主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信任需要维护。研究生读研期间与导师不仅关系密切,而且导师是在校期间相处时间最长的师长。研究生刚录取时,相互之间的信任是足以满足托付的要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信任可能会产生变化。相处时间的长短会直接影响彼此的情感,日久可以生情;但时间又是双刃剑,如果不用心呵护彼此的关系,不断给相互的关系增添新的生机与活力,时间就会侵蚀、消耗、改变彼此的关系,曾经的美好也会变得面目全非。导学关系不是一时的关系,良好的导学关系是一辈子的情分。
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单独一个人可能灭亡的地方,两个人在一起可能得救。”为了实现导师的学术思想,不断推进科技发展,为了帮助研究生赢得美好的未来,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理应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关爱,共同开创美好的导学前景。
(本节作者:吕淼华 单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