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脐疗法的发展阶段
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理论论述基础上,不断对脐疗法进行补充和完善。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载:“凡中暍死,不可使得冷,得冷便死。疗之方:屈草带,绕暍人脐,使三两人溺其中,令温。亦可用热泥和屈草,亦可扣瓦碗底按及车缸以着暍人,取令溺,须得流去。此谓道路穷卒无汤,当令溺其中,欲使多人溺,取令温。若有汤便可与之,不可泥及车缸,恐此物冷。暍既在夏月,得热泥土、暖车缸,亦可用也。”此为治疗热毒侵入所致暑厥的脐疗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医家在前人总结的医理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脐疗法的临床应用范围,并将其应用于卒中、腹痛、水肿、绝子及霍乱的临床治疗中。他们还指出脐宜灸禁刺,并逐渐形成以灸法为主的操作方法。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载:“水肿大脐平,灸脐中,无理不治。”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救卒死,或先病痛,或常居寝卧,奄忽而绝,皆是中死。救之方:……灸脐中,百壮也。”
隋唐时期,脐疗法相关理论和临床应用均得到进一步发展。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病寒冷脱肛出,灸脐中,随年壮”,即灸脐法;“治妊娠遭时疾,令子不落方:取灶中黄土,水和涂脐,干复涂之”,即涂脐法;“少小中客之为病……欲疗之方:用豉数合,水拌令湿,捣熟丸如鸡子大,以摩儿囟及手足心,各五六遍,毕,以丸摩儿心及脐,上下行转摩之,食顷,破视其中,当有细毛,即掷丸道中,痛即止”,即摩脐法;“治小儿脐赤肿方:杏仁(半两)、猪颊车髓(十八铢),上二味先研杏仁如脂,和髓敷脐中肿上”,即药物敷脐法。由此可见,孙思邈当时已运用组方敷脐法对相应疾病进行治疗。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载:“《肘后》疗霍乱苦绞痛不止方:姜(二累)、豉(二升),合捣中分为两,分手捻令如粉,熬令灼灼尔更番以熨脐中,取愈。”
在此时期,脐疗法从最初仅是理论方法,逐步被应用于临床实践,应用的药物和适用的病症均进一步增加,但同时还应注意到,此时脐疗法大多还处于较为简单的应用水平,需后世医家对其予以进一步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