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脐疗法的成熟阶段

宋金元时期,脐疗法进一步发展,各医家医籍中脐疗法的相关记载很丰富。据典籍记载,脐疗法由以往单一灸法发展到多种灸法结合运用,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选用的药物进一步扩大,适用的病症也有所增加,同时还将脐疗法应用于急症治疗过程中。

此时期较有影响力的属王怀隐等编著的《太平圣惠方》。此书为集众民间实效验方而成,在编著过程中,每首方、每味药均经过众位医家反复考证,故方药选用精当。且收录的方药中明确指出各药物的剂量、炮制方法、运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多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同时期的另一本官修著作《圣济总录》对脐疗法的发展也有较大的影响。该书由宋徽宗敕撰,书中收录众多敷脐方法,其中包括药物选用、脐疗方法选用、治疗适应证等内容。

此阶段,脐疗法主要应用于泄泻、霍乱、腹痛、腹满、小儿诸疾(如腹泻、脐部病患等)、大小便不通、便秘、口舌生疮、中风、中暑、昏迷等病症,且从医籍记载中可知,脐疗法的临床效果较好。

明清时期,脐疗法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关脐疗法的相关文字典籍记载非常多,特别是清代,脐疗法的运用已经很成熟。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除了收集宋以前治疗疾病的脐疗法外,还扩增了以五倍子研末填脐治疗盗汗、淋证、自汗、水肿,以水调黑牵牛末敷脐治疗夜啼,以萝卜贴脐治疗脱肛,以蓖麻子贴脐治疗阴脱等阴病的方法。脐疗适应证进一步扩大。

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亦记载治疗阴证的相关脐疗方剂,进一步论证脐疗法治疗阴证疗效确切。

明代张景岳《类经图翼》和《景岳全书》中有许多关于隔物灸脐疗法的内容,并在相关篇章中对脐部的生理重要性做了论述。如《类经图翼》中举例说明了各经脉与脐部的联系和重要性。《景岳全书》载:“灸非风卒厥危急等证,神阙:用净盐炒干,纳于脐中令满,上加厚姜一片盖定,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或以川椒代盐;或用椒于下,上盖以盐,再盖以姜灸之,亦佳。”可见此时隔物灸脐疗法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中,且多种方法往往配合使用。

清代赵学敏《串雅外编》中收集的相关脐疗方法比较简便易行,多来自民间草医,但往往可获得奇效。

清代陶承熹《惠直堂经验方》中记载了诸多脐疗法,其中对熨脐法尤为重视,如描述了姜熨脐法、盐熨脐法、热水熨脐法等,同时将脐疗法应用于内、外、妇、儿科中。

在清代诸多典籍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清代吴师机所著《理瀹骈文》。作为一部外科专著,其不仅对脐疗法的药物选择、方剂使用、用法用量、操作方法、塑形基质、适应证、禁忌证及相应辨证施治原则、治疗机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为脐疗的规范化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进一步总结了历代脐疗方法,对其进行整理分类,记载涂脐法、敷脐法、贴脐法、纳脐法、填脐法、熏脐法、灸脐法及熨脐法等,并对相应验方和适宜病症进行总结与扩充,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将治疗病症进一步扩大至内、外、妇、儿、皮肤和五官科等。对脐疗法而言,这是一次承前启后的较为全面的总结,是脐疗法成熟阶段最显著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