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育学原理》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简答题

1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武汉大学2012研]

答: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方法对教育目的的实现有很大的影响,教学方法选择的主要依据有以下几点:

(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

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去实现和完成。如果是传授新知识的教学任务,就得选择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直接感知的方法,如果是形成和完善技能、技巧的任务,就得选择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2)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

不同学科性质的教材,应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而某一学科中的具体内容的教学,又要求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就学科教材来讲,语文、外语多采用讲读法;物理、化学多采用演示、实验法;数学多采用练习法,等等。就每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讲,它们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它们又总是和学生掌握该内容所必需的智力活动的性质相联系的。

(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所以,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使用某种方法在智力、能力、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准备水平以及班级的学习纪律和风气等因素。

(4)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选用,只有适应教师的素养条件,能为教师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发挥作用。有的方法虽好,但如果教师缺乏必要的素养条件,自己驾驭不了,仍然不能在教学实践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5)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教学方法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同时又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教学方法职能作用的发挥,受制教学过程诸因素的优化组合。某种方法对于某种学科或某一课题是有效的,对另一课题或另一种形式的教学可能是完全无用的。

(6)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教学之所以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使教学工作顺利而有效地进行。教学的最优化,就是要求以最少的时间取得最佳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应考虑教学过程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高效低耗的,至少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具体的教学目的,并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输快。教师应力求选用这种经济有效的方法。而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过多,又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方法是不足取的。

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以上的一些依据外,还应考虑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等因素。

2简述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首都师范大学2001研]

答:罗杰斯是美国当代最著名的人本主义教育家、心理学家之一。他所推崇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以“自我”为核心观;强调人类直觉与创造性的“超越观”。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

(1)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罗杰斯认为,最好的教育,目标应该是“充分发挥作用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和形成自我实现的人。”在他看来,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建设性的处理某个领域复杂的问题。

非指导性教学过程

罗杰斯把心理咨询的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为形成促进学生学习的环境而构建了一种非指导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包括五个阶段:a.确定帮助的情境,即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b.探索问题,即鼓励学生自己来界定问题,教师要接受学生的感情,必要时加以澄清;c.形成见识,即让学生讨论问题,自由的发表看法,教师给学生提供帮助;d.计划和抉择,即由学生计划初步的决定,教师帮助学生澄清这些决定;e.整合,即学生获得较深刻的见识,并做出较为积极的行动,教师对此要予以支持。

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罗杰斯按照某种意义的连续,把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无意义学习只与心有关,它是发生在“颈部以上”的学习,没有情感或个人的意义参与,它与全人无关。意义学习不是那种仅仅涉及事实累积的学习,而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为方式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这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还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这种意义学习主要包括四个要素:a.学习具有个人参与的性质;b.学习是自我发起的,即使有推动力或刺激来自外界,但要求发现、获得、掌握和领会的感觉是来自内部的;c.学习是渗透性的;d.学习是由学生自我评价的。

这种意义学习实际上就是一种非指导性学习,非指导性学习既是一种理论,又是一种实践。

师生关系的品质

罗杰斯认为,教师作为“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四个方面:a.帮助学生澄清自己想要学什么;b.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与材料;c.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d.维持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

罗杰斯认为,发挥促进者的作用,关键不在于课程设置、教师知识水平及视听教具,而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的某些态度品质”。这种态度品质包括三个方面:真诚、接受和理解。

(2)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理论的影响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把教学的重心定位于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性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对传统教育的极大的冲击,许多方面的思想给教学实践以有益的启发和借鉴,但非指导性教学直接嫁接于心理治疗实践及理论,没有充分考虑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还过分夸大了人际关系对教学过程的实际意义。

3举例说明螺旋式课程内容组织及其依据和适用性。[华东师范大学2010研]

答:课程内容采取何种逻辑形式编排和组织,直接影响课程内容结构的性质和形式,制约着课程实施中的学习活动方式。关于课程内容的组织,课程设计理论上一直存在着直线式与螺旋式两种逻辑形式。

(1)螺旋式的含义

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

(2)螺旋式的逻辑依据

螺旋式的逻辑依据是人的认识逻辑或认识发展过程的规律,即人的认识遵循着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深化发展的规律。因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编排,要符合人的认识逻辑,知识内容在编写过程中前后反复出现、逐步加深;前面呈现过的内容,后面还要呈现,且后面的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深化。

(3)螺旋式的适用性

对于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尤其对低年级的儿童来说,螺旋式较适合。其实,即使在同一课程的内容体系中,直线式和螺旋式都是必不可少的。20世纪50、60年代,我国教育理论上把直线式奉为“多快好省”的组织形式,而把螺旋式批判为“少慢差废”的逻辑组织形式,显然是一种偏颇。而80年代以来,人们认识到学生的认识过程的逻辑和规律,又认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的组织编排采用螺旋式更具合理性,直线式又受到忽视,螺旋式成为中小学课程内容组织的惟一的形式。于是,中小学课程内容便重复太多,一些本该直线前进的内容,也要求学生和教师反复围兜圈子,翻来覆去,消磨时间,造成了教学效率较低的局面,这也是值得反省的。

4简述评教(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的意义及要求。[中山大学2003研]

答:(1)评教的意义

评价制度一直制约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着作为整个基础教育改革核心内容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程改革把评价改革(包括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课程评价)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

科学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方法,是调动教师积极性、促进自身发展、改进教育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机制,而科学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是这种机制的重要基础。教师评价应实现:能客观、公正、可靠地鉴别和评定教师各方面工作质量水平;能诊断和发现教师工作中较为具体的优点和弱点,为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改进提供具体的反馈信息。

(2)当前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具体要求

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目的

发展性教师评价认为,教师工作是一种专门职业,每位教师都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与改进,每位教师都有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可能性,而评价则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促进力量。因此,教师评价的目的不再是给教师排队,把教师分成优、良、合格、差几个等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奖惩,而是要为教师提供关于教育教学的反馈和咨询信息,帮助教师反思和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优势和薄弱之处,分析产生问题和不足的根源,探讨并克服缺陷。

强调教师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民主参与和自我反思

发展性教师评价强调,对教师的评价必须充分发挥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教师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把被评教师看作评价的对象,也看作评价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评价者应通过与被评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教师民主参与、自我评价与自我反思。

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

每位教师在职业素养、教育教学风格、师生交往类型和工作背景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发展性教师评价主张,评价不但不应该消除这些客观存在的差异,而且应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个体差异,确立个体化的评价标准、评价重点及相应的评价方法,明确地有针对性地提出每位教师的改进建议、专业发展目标和进修需求等。

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

不仅学校领导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发展性教师评价的主体,被评教师本人也是主体。此外,发展性教师评价也强调让同事、学生及家长等人员共同参与评价,使被评教师从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更好地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5简述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天津师范大学2006研]

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各自独特的身份和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而且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的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然而,学生愿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能不能主动配合教师,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研究表明: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成绩显著相关;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友谊关系,对于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产生安全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影响;激发学习的兴趣,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启发积极思维,同时,也唤醒教师的教学热情与责任感,激励教师专心致志地从事教育工作。相反,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互不信任、彼此戒备,将会干扰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教育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活动特别是精神活动的方式,教育教学中结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生存方式的具体表现。不同类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师生不同的生命活动形态,对建构师生自身的价值形成不同的意义。专制的师生关系会培养学生的依从性、专制的品质,民主的师生关系会培养学生的民主素质。因此,师生关系除了对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手段价值以外,还对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具有本体价值、目的价值。理想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既作为独立的完整的人,又作为合作者、共享共创者所形成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和谐亲密关系。学生在教育交往中感受到人格的尊严,体现出自主,张扬着个性,体验到人生的价值和最初的人生幸福,进而发展自由的个性,形成健康的人格。教师在与丰富多彩的年轻生命的交往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可敬,体验到自己工作的价值。

(3)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反映。师生关系状况投射出学校价值取向、人际关系状况、管理水平等。师生关系作为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对学校精神文化的建设、对学生在校的发展和今后的成长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关系,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关键主体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起到很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良好师生关系的培养,以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6简述当代学制改革的趋势。[南京师范大学2011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研]

答:二十世纪,社会呈现高速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学制也随之发生了许多变化,特别是西欧双轨制变革更为明显。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改进学制,以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当代学制改革呈现出以下趋势:

(1)重视学前教育,注意早期智力开发

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的充分发展,为教育提供了许多科学理论依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已充分证明了儿童在入学前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重视早期智力的开发。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学前教育逐步被纳人学制系统虽然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但不能把儿童升学前教育的年龄视为儿童的入学年龄,因为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是区别的。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基础教育,是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都把义务教育的年限逐渐延长,一发达国家的义务已达12年以上,将义务教育延伸到高中阶段;

(3)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中等教育阶段是现代教育结构中的一个特殊阶段,与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均不相同。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必须看到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质量要求。因此,普通中学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是中等教育改革的趋势。

(4)普及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且结构多层次化,类型多样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也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观念,向多层次化方向发展。

(5)发展终身教育

接受终身教育思想,发展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是一种大教育观,是改革现有教育机构的原则,其目标是组织一个提供终身学习的完善体系,提高人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

7简述现代学制的基本类型。[北京师范大学2001研]

答:从教育的施教机构系统的结构来分析,现代学制主要由两种结构构成: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二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类型的学制只不过是学校的系统性和阶段性的不同组合。由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前者,美国的学制属后者。介于二者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成为分支型学制。苏联的学制是最早出现的这种分支型学制。

(1)双轨学制

18~19世纪的西欧,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特定历史文化条件的影响下,由古代学校演变来的带有等级特权痕迹的学术性现代学校和新产生的供劳动人民子女入学的群众性现代学校,都同时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于是就形成了欧洲现代教育的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自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初中)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双轨学制有两个平行的系列,这两轨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后来,国民教育学校一轨从小学发展到了中学时,才有了初中这个相对应的部分。一轨是文法中学(英国)、国立中学(法国)和文科中学(德国)的第一阶段,另一轨相应的是现代中学(英国)、市立中等学校(法国)和初级中学(德国)。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采用双轨学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形成的这种双轨学制,由于和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特别是和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时代大生产性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些工业技术革命所推动的普及教育由初等教育向初中教育甚至高中教育发展,因而引起了双轨学制的变革。

(2)单轨学制

北美多数地区最初都曾沿用欧洲的双轨学制。哈佛、耶鲁等大学只不过是牛津、剑桥大学的缩影,拉丁语学校则是文法学校的翻版。后来,拉丁语学校又演变为兼重文、实的文实学校。18世纪末,美国北部各州都有了在城镇设立初等学校的法令。1830年以后,小学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由于产业革命和电气化的推动,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急剧地发展,于是继小学的大发展之后,从1870年起,中学也得到了大发展。在上述这种急剧发展的经济条件和在美国这种没有特权传统的文化历史背景下,致使美国原来的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育,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从而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美国单轨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而后可以升入大学。其特点是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五三四、四四四、八四、六六等多种分段。单轨制最早产生于美国,后被世界许多国家先后采纳。

美国单轨学制数十年来之所以没有重大变化,并为许多国家所采用,是因为它有利于教育的逐级普及。不但有利于过去初等教育的普及,而且也有利于后来初中教育的普及及20世纪以来对高中教育的普及。实践证明,它对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具有更大的适应能力。

(3)分支型学制

沙皇俄国时代的学制属欧洲双轨学制。十月革命后,苏联制定了单轨的社会主义统一劳动学校系统。后来在发展过程中,又恢复了原文科中学的某些传统和职业学校单设的做法,于是就形成了既有单轨学制特点又有双轨学制某些因素的苏联型学制。苏联型学制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一毕业,少数优秀生可直接升入对口高等学校,其余工作三年后也可升学。但它和美国的单轨学制也有区别。因为它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也就是说,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这是苏联型学制的优点和特点。

8简述您对教师职业角色的认识。[东北师范大学2018研;中山大学2005研]

答:教师是学校中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赋予教师多种多样的职责、功能,要求教师根据社会不同方面的期望和要求,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教师职业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知识传授者

教师在教学中最首要的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一个发动、指导和评定学习的人。教师的特殊功能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扮演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和信息源的角色。教师不仅应掌握有关的学科知识,而且应掌握传授这些知识的技能、技巧。

(2)行为示范者

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学习、品德和行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学习与生活的模范和榜样。因此,教师要做到:具备积极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品德;具备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专业素养;教学方法要具有启发性、循序渐进,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平等待人,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和爱护学生。

(3)班级领导者

学校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班级的方式进行的,教师领导并指导着作为一个整体的班级,对他们施加影响。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系统,起着主导作用的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情感沟通。另一方面,良好的班集体气氛,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班集体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4)心理保健医生

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的角色,日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教师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人应是身心两方面都得到健康、充分发展的人。因此,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

(5)教育研究者

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原因是:教师投入教育科研活动,能够认识并利用教育规律,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并对照自己的教育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进而运用到教学实际工作中;有助于了解当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育观念的更新;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的实质,以科学的态度投入教改,更好地提高教育改革的质量。

9简论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北京师范大学2001研]

答: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教师在社会、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教师的地位

教师的社会地位。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所处的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决定教师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a.教师的社会功能。教师的社会功能是指教师对一定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客观基础。一般来说,职业社会作用的大小与其地位高低呈正相关。教师职业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

b.教师的政治地位。教师职业的政治地位是指教师职业在国家或民族的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表现为教师政治身份的获得、教师自治组织的建立、政治参与度、政治影响力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地位的提升,教师政治地位的提高成为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前提。

c.教师的经济待遇。教师职业的经济待遇是指教师所得到的物质报酬,它包括工资、奖金及医疗、保险、退休金等福利,它是教师劳动的价值表现形式之一。教师的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因此,教师劳动具有较高的价值。教师的经济待遇不仅影响教师个体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程度,它是教师社会地位的最直观表现。

d.教师职业的权利。教师职业的权利主要是指法律赋予教师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权利。教师的权利与责任、义务相联系,但在法律制度不健全、教师基本权利还没有得到应有保障的今天,教师合法权利的维护对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的稳定具有特殊意义。

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就教育过程的本质和教师的作用而言,教师应居于主导地位,这是由教育过程的规律决定的。

a.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同时,还把人类社会发展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传授给年轻一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b.教师是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对人的智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社会作用。教师的劳动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教师对于个体的成长,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的延续、进步和发展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社会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a.教师是人类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把世代创造和积累的文化财富继承和传递下去,并使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一工作主要是由教师完成的。教师的劳动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b.教师是价值引导的实践者。教育是一种价值引导的工作,代表着一个社会的理想追求和前进方向。教师担负着人的潜能的开发和人的灵魂的塑造的重任。一个社会与民族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就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培养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劳动。

c.教师在参与社会生活与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是知识分子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与才能为社会服务,不仅表现在校园内,也表现在社会上。教师是先进思想的创造者与宣传者。

教师对青少年成长的作用。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青少年一代的成长起关键作用。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使青少年一代富有智慧,而且还要培养青少年一代的思想品德,影响他们的情感和意志,引导他们的思想、信念、世界观等的正确形成,使他们学会做人,成为心理健康、品德高尚的一代新人。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a.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以培养学生为职责的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代表的社会利益和价值观念,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方向等方面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导航的作用。

b.教育方针政策的落实,教育任务的完成,都要通过教师来实现。

c.教师是教育过程中教与学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群体的领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

d.教师是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他们所具有的思想觉悟、业务水平、能力素质、价值观念,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可以说一所学校能否卓有成效地完成培养人的教育任务,关键在教师,教师的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

10简述教学不同组织形式及内涵。[浙江师范大学2015研]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会不断地发展和改进。教学史上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和特朗普制。

(1)个别教学制

古代社会大都采用个别教学制。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即教师对学生一个一个轮流地教。教师在教某个学生时,其余学生均按教师的要求进行复习或作业。

它最显著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在个别教学中,即使是同时上学的学生,他们各自学习进度也会有很大差别。但采用个别教学,一个教师所能教的学生数量是很有限的,教学效率比较低。

(2)班级上课制

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上课。同一班的每个学生的学习内容与进度必须一致,开设的各门课程,特别是在高年级,通常由具有不同专业知识的教师分别担任。

班级上课制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能够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但它过于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3)道尔顿制

按照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道尔顿制的显著优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但因为大多数学生尚不具备独立学习与作业的能力,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他们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时间而无多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知识。而且道尔顿制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而这是一般学校都不具备的。

(4)分组教学制

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它有能力分组和作业分组两种类型。后又发展为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两种形式。

分组教学的最显著的优点是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但是,它仍存在一些较严重的问题。分组教学很难科学地鉴别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上,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常常与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使快班学生容易骄傲,使普通班、慢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5)特朗普制

特朗普制是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其教学时间分配为:大班上课占40%,小班研究占20%,个别教学占40%。

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之间的融合,取长补短,既照顾到了个体差异,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又提高了教学效率,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它在三种教学形式之间结合的比例和结合的方式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总之,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不断发展的。每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都只能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发挥作用。但没有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是万能的,也不可简单否定任何一种曾流行过的教学形式的独特作用。我们应当全面掌握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性质与功能,综合地利用,使之有主有辅地结合起来,更好地改进和提高教学。

11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及其要求。[华中师范大学2017研;福建师范大学2016研]

【相关试题】

何为启发性原则,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如何贯彻这一原则。[陕西师范大学2016研]

简述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原则及其教学策略。[中国海洋大学2018研]

名词解释:启发性教学原则[沈阳师范大学2017研]

答:(1)启发性教学原则: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叫人发现真理。”这句话是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其内容具体如下:

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的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启发性教学原则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成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学生的学习只靠外力来强迫命令,而没有内在的追求与动力,则很难持久。所以,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善于质疑,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指明所学知识的价值,以激发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兴趣,并进一步着眼于学生对真知的探索和追求。

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的过程中,要有耐心,给学生以思考时间;要有重点,问题不能多,也不能蜻蜓点水、启而不发;要深入下去,善于提出补充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去获取新知;不仅要启发学生理解知识,而且要启发学生理解学习的过程,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领悟人生的价值。

注重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启发教学并非只有教师提问这一模式,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动手解决实际的学习任务和问题,也是启发教学的另一条重要的途径。在教学中,也要注重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设备与条件,提出要解决的一定任务或问题,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或独立、或合作地去完成。这对学生更具诱惑力、挑战性,可以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去完成预定的学习任务。

发扬教学民主。这是启发的重要条件。它包括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以及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

12试析如何贯彻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北京邮电大学2006研]

答: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相统一的教学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和掌握某门学科的知识结构时,能形成他们科学的认知结构或改变已经形成的不科学的认知结构。具体在贯彻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按照各门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和顺序进行系统地教学

首先,教师要全面熟悉本学科的教材,掌握它的逻辑结构,在教学中抓好该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善于突出整个知识体系中最基本的内容,把它们讲清楚。

其次,在教授新内容的时候,还应本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精神去进行,要使新的学习内容成为已学过内容的合乎逻辑的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这种有机联系反映了物质世界本身的统一性和互相渗透性。

(2)在传授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时,要采取相应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够接受的形式,循序渐进地进行

青少年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总体而言是一个由实物、形象符号的认识到抽象符号认识的过程。教学只有充分考虑到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水平,把学科结构改造成能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所能普遍理解的形式,安排好学科结构,才能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3)要引导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认知结构

为了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教师在教学时要讲清基本概念,用自己正确的认知结构去影响学生;同时还要训练思维,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习惯于对自己的认知活动进行分析,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13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央民族大学2017研]

【相关试题】

简述教学方法及其主要类型。[北京师范大学2018研]

答: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1)讲授法

含义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它是教学的一种主要方法,运用其他方法,都需要配合一定的讲授。

运用

教师讲授的效果与质量主要决定于学生的理解、领悟与认同。因此,教师要提高讲授的质量,需要做到:

a.要注意了解学生,要依据学生的年龄与个性特点、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基础,结合教学的任务与内容,预构讲授的内容、方法与活动;

b.要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激活学生的兴趣与思考。

分类

讲授法可分为讲读、讲述、讲解、讲演等几类。

a.讲读,是读(教科书)与讲的结合,边读边讲,亦称串讲;

b.讲述,是教师向学生描绘学习的对象、介绍学习的材料、叙述事物产生变化的过程;

c.讲解,是教师向学生对概念、原理、规律、公式等进行解释、论证;

d.讲演,是教师在中学高年级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全面地描述事实,而且要通过深入分析、推理、论证来归纳、概括科学的概念或原理。

基本要求

a.精炼讲授内容,注重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

b.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

c.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含义

谈话法亦称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以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分类

谈话法一般可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类。

a.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

b.启发谈话,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未解决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基本要求

a.要准备好谈话计划;

b.要善问;

c.要善于启发诱导;

d.要做好归纳、小结。

(3)读书指导法

含义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分类

读书指导法具体分为指导预习、指导复习、指导阅读参考书和指导学生自学教材等几类。

a.指导预习,要向学生提出要求,进行启发,扫除某些阅读障碍,使学生通过阅读能初步了解课文,为学新课做好准备。

b.指导复习,要提出明确的任务、布置一定的作业,以便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c.指导阅读参考书,要精选适合的读物与内容,因人而异地提出要求,给予指导。

d.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是在教师启发和辅导下,学生以自学的形式学习新课。

基本要求

a.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

b.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c.善于在读书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

d.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4)练习法

含义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分类

a.按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分,有各种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际操作练习;

b.按学生掌握技能的进程分,有模仿性练习、独立性练习、创造性练习。

基本要求

a.提高练习的自觉性;

b.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c.严格要求。

(5)演示法

含义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a.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b.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

c.讲究演示的方法。

(6)实验法

含义

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精神的方法。

分类

实验法可分为探究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

a.探究性实验在进行新课时做,为学生探究、发现和获得新经验、新知识、新方法服务;

b.验证性实验在讲完新课后做,检验所学原理的正确性,并加深理解。

基本要求

a.做好实验前的准备;

b.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与做法;

c.注意实验过程中的指导;

d.做好实验小结。

(7)实习作业法

含义

实习作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学科实践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它在自然学科教学中不可或缺。

基本要求

a.做好实习作业的准备;

b.做好实习作业的动员;

c.做好实习作业过程中的指导;

d.做好实习作业总结。

(8)讨论法

含义

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以辨明其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

基本要求

a.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b.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

c.做好讨论小结。

(9)研究法

含义

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科研能力的方法。

基本要求

a.正确选定研究课题;

b.提供必要的条件;

c.让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索;

d.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14简述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2007年统考]

【相关试题】简述确定课程目标的步骤。[河南大学2018研]

答:课程目标是有关某门教学科目或某项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的指标体系。一般而言,课程目标可以包括技能、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1)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课程目标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在明确提出教育的总目的和培养目标后,课程目标才可能清晰化,才可能对整个课程的制定和实施起到应有的作用。

(2)学生因素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年龄特征,课程目标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制定。

(3)学科发展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学校中的目标是不同的。例如数学课程,在小学和中学,在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其课程目标都应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

(4)社会要求

社会对不同课程要实现的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课程目标的确立也应考虑到社会要求。

(5)课程特点

课程可以分为宏观课程和微观课程。宏观课程又可分为普通课程、职业课程和专业课程,这些课程的目标应该不同。普通课程的目标一般以认知类目标为主,职业类课程则应以实践类目标为主,专业类课程则兼有两类目标。微观课程如语言—文化类课程、哲学—政治类课程和道德伦理类课程、以及艺术—体育类课程等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课程目标也应根据其特点来确立。

15简述现代学校制度改革的趋势。[四川师范大学2014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研]

答:(1)从学校系统看,双轨学制在向分支型学制和单轨学制方向发展

根据双轨学制的发展情况,可以得出如下两点结论:

义务教育延长到哪里,双轨学制就要并轨到哪里,单轨学制是机会均等地普及教育的好形式;

综合中学是双轨学制并轨的一种理想形式,它成为现代中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

(2)从学校阶段来看,每个阶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幼儿教育阶段

在当代,很多国家已把幼儿教育列入了学制系统,有的国家的幼儿教育已经达到了普及的水平。与此相关,幼儿教育制度也发生了重要变化:一是幼儿教育的结束期有提前的趋势;二是加强小学和幼儿教育的连接。

小学教育阶段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普及教育已经达到了初中和高中阶段,小学已成为普通文化科学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在许多国家,小学教育制度有了一系列变化:已无初、高级之分;入学年龄提前;年限缩短;小学和初中直接衔接,取消了升入初中的入学考试等。

初中教育阶段

初中阶段教育制度发生的变化有:学制延长;成为普通教育的中间阶段;和小学相连接,统一进行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教育,取消小学和初中之间的考试,加强初中结束时的结业考试,在整个阶段结束后再进行分流,或进行进一步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或进行职业教育。

高中教育阶段

高中是现代学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中阶段学制的多种类型,即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的多样化,乃是现代学制的一个重要特点。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当前在发达国家基本上都是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进行的。在当代,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已有移向高中后教育的明显趋势。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在当代有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文化科学技术基础越来越高;二是职业教育的层次和类型的多样化。

高等教育阶段

现代社会、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日益要求高等学校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人才,于是推动了高等教育结构的变化:一是多层次;二是多类型。高等学校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16简述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南京师范大学2014研;北京师范大学2012研]

答: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包含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未来国家、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这就要求: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般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几个方面的发展。

(3)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增强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要注意: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二者并不互相排斥。所谓“全面发展”,是指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不可或缺,即个性的全面发展;所谓“独立个性”,是指德、智、体、美等素质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17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北京邮电大学2006研]

【相关试题】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

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种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这三种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的联系如下: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具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是“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与教育者相比,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第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第三,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不同;第四,不同的学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又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教育者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同时,教育中介系统亦会根据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2)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

没有教育中介系统,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18简述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华东师范大学2003研;四川大学2004研]

答:当代教育一方面是指教育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是从古代教育、近代教育发展而来;另一方面是指它体现了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教育呈现出的一种新特点和新性质,是现代教育一些特征的集中反映。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当代教育为现代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当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为现代生产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其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为其服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教育体系完整先进的终身教育思想逐步代替了一次性的传统学校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主导教育思想,在教育结构上构筑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为全民教育服务的大教育体系。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向着大众化、普及化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对象的社会化和开放的程度是高等教育面向广大社会的核心内容。这既是综合国力得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也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4)知识经济时代教育内容以现代科学为主。知识经济时代,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日益成为知识经济的重要基础,技术创新和知识的创造性应始终处于中心地位。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内容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主。

(5)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传统的灌输式的教育方法逐步被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科学的、师生平等的、重视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精神的新型教育方法。在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教授,将培养记忆力、理智力、判断力、分析能力的科学活动与之相结合。教育手段日趋现代化,电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

另外,现代教育的内涵在扩大,教育的作用在延伸,但是教育中不平等现象也广泛存在。这种不平等不仅表现在区域上的不平等,还表现在性别上的不平等以及阶层、文化背景上的不平等。

19简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西南师范大学2004、2003研]

【相关试题】

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研]

简述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北京邮电大学2008研]

简述教育学发展的几个阶段并说出代表作品。[河南师范大学2017研]

答: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以教育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与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尚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或政治著作、语言记录中。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出现了理论系统比较完整的教育学,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教育学以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形成自己的初步理论,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于大学讲台。康德、赫尔巴特等人在对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的同时,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时期,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的兴起对教育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甚至一些自然学科,如数学、生物学等,也成为阐述教育理论的依据与前提。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理论和思潮,打破了传统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互对峙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科学如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等迅速地发展起来。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了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研究者更多的对教育学本身进行反思。

总之,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是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教育学是在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不断反复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着的。

20简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研]

【相关试题】

名词解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北京师范大学2004、2001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

形式教育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研]

答:从17世纪以后就出现了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发展智力为主的认识分歧,形成所谓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如下所述:

(1)“形式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这一派因重视研究形式的学科而得名,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或古典人文课程最有发展价值;教学原则、方法以学生心理官能的内在发展秩序为依据。

(2)“实质教育论”的基本观点

实质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在中世纪受压制,形成于18世纪,兴盛于19世纪,20世纪初衰落。实质教育因重视自然科学和实用知识而得名,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赫尔巴特和斯宾塞,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与生活相关的广泛知识;与人类的世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质学科(如物理、化学、天文、地理、法律)或实科课程最有价值;教学原则与方法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愉快的和有效的。

(3)对“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评价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各有自己的哲学、心理学及社会基础,因而各有合理与偏颇之处。这两种理论都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对立起来,都具有各自的片面性。形式教育把思维的内容和形式割裂开来,错误地认为形式可以离开内容而得到发展,片面强调智力训练而轻视掌握学科知识,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和应得到的系统科学知识。实质教育的片面性在于对发展智力的任务认识不足,看不到知识与智力的区别,错误地认为掌握了知识,智力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发展,对智力发展采取自发、放任自流的态度。在教学中,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现代才开始走上相互融合的道路。

21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哪些基本问题?[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

【相关试题】

简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深圳大学2016研]

简述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和任务,为什么教育学研究要研究问题?[湖南师范大学2017研]

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从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

(1)教育的本质问题。所谓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由于人的立场观点不同而存在差异。

(2)教育的功能问题。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

(3)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教育作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与儿童身心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

(4)教育的目的问题。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因此,这也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5)教育制度和管理的问题。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教育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6)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的问题。教师和学生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关系到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双主体。这个问题也是独立的教育学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除了以上基本问题以外,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还应该对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模式以及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22简述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形式阶段,实际上就是课堂教学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包括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在内的规范化的教学程序。赫尔巴特把兴趣活动划分为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四个阶段,并指出儿童在学习活动中的专心与审思两种思维状态,据此,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他认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1)明了。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作好观念的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2)联合。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

(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有序,需要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

(4)方法。新旧观念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练习巩固新习得的知识。

总之,赫尔巴特教学形式阶段理论对19世纪后期、20世纪前期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本身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具有机械论倾向,忽略了不同学科、不同年龄阶段教学的特殊性等。

23简述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顺利进行和教育目标完成的基本保证。就教育内部而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靠双方的共同努力。教师在师生关系建立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以下几种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了解学生个体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兴趣、需要、知识水平、学习态度和方法、个性特点、身体状况等,教师还要了解班集体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正确的学生观包括: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学生的不成熟性具有成长价值;学生具有主体性;学生是责权主体;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等。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包括热爱所有学生,对学生充满爱心,经常走到学生之中。尊重学生特别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尤其避免师生之间的对立。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教师要保持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性,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心。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邀请学生到家做客等。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

24简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想。[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要素主义教育是20世纪30年代末作为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的对立面出现的一种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其基本思想如下: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间和空间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学校教育应把这些要素列入教学计划,同时他们还强调必须按逻辑系统来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必须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

要素主义教育家认为,学校教育注重思维能力的严格训练,真正的教育就是智慧的训练,一切教育的目标都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此外,还要特别注重“天才”的发掘和培养。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

要素主义教育家指出,对学生的学习应该坚持严格的学业标准,使学生刻苦和专心地学习,不能像实用主义教育和进步教育那样只强调儿童个人的兴趣和自由。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要素主义教育家反对“儿童中心主义”,认为应该把教师放在整个教育体系的中心,充分发挥教师的核心地位的作用,树立教师的权威。

总之,要素主义教育对美国的学校教育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的教育理论和策略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对西欧和苏联也有一定影响。但由于其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的学习,也受到社会和教育界一些人士的抨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