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辨析题
1教育目的实质上表现为教育功能。[华东师范大学2004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其原因如下:
(1)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在进行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所要取得的结果。教育目的带有主观性,它指明教育要达到的标准或要求,说明为谁办教育,培养怎样的人。
(2)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人的发展和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教育功能是客观的,按作用的对象不同分为影响个体发展的功能和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教育通过促进人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现代社会中,促进人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社会的发展成为教育的派生功能、工具功能。前者是教育功能的直接结果,后者是教育功能结果的衍生和转化,属于教育功能结果的释放。
(3)教育目的是人们主观上对教育的期望,而教育功能是教育在实际中产生的客观作用和影响。教育功能会影响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教育目的的制定和实现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因此,认为教育目的的实质表现为教育功能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2作为教师,不一定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但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2008年统考]
答:这种观点错误,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1)教育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含义
①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其结构层次有上下位次之分,自上而下依次为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
②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学校、教师将教育目的具体化,明确在某一时段内,教一门学科或组织一项活动时,希望学生在认知、情感、行动和身体诸方面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教学目标越具体,就越容易操作,越便于评估和改进。
(2)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
3因材施教有悖于教育公平。[2016年统考]
答:此观点错误,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并不是要求区别对待学生,而是根据学生自身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指要公平对待学生,并不是要求要平均对待学生,学生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在教育中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4教学模式就是教学方法。[2007年统考]
答:此观点错误,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1)教学模式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逻辑轮廓的、为保持某种教学任务的相对稳定且具体的教学活动结构,是对各种教学法及其理论依据和结构所作的纲要式的描述。教学模式通常包括五个因素: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教学模式是一种结构框架,它从宏观上把握了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它也是一种活动程序,具有有序性和可操作性。
(2)教学方法是指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作用所采用的方式,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教学方法一般都是按照教学活动的外部形态区分来命名的,如讲授、谈话、演示、练习、讨论、实习等,都体现一种教学活动,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不能用其他方法来代替。
(3)教学模式具有概括化、理论化的特点,教学方法则具有具体的、可操作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教学方法侧重于实践,而教学模式侧重于理论。教学模式包含了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等,属于较高层次。因此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同起来是错误的。
5教育受制于社会,因此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2015年统考]
答:此说法错误。具体理由分析如下:
教育受制于社会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的确定并不取决于社会的现实要求。教育受制于社会是因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宗旨、目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除此之外,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选择也要考虑人的因素,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
6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2015年统考]
答: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教育应与人的天性合作是指教育应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个别差异性要求对学生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整体性要求教育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7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世界公民已经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四川师范大学2014研]
答: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目的仍然要求教育的世界化与本土化相结合。
(1)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来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
(2)要正确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是密切相关的两个方面。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的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
(3)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教育目的各不相同,甚至还有本质差别,因为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不同的国家教育目的各有特色,而不能一概而论。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教育目的仍然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其基本精神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教育目的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我们当前所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中小学的基本任务,为年轻一代奠定人生发展的基础。
8强化总是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四川师范大学2014研]
答:这种观点错误。正确的强化增强学习动机,错误的强化减弱学习动机。
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中,强化是一种人为操纵,是指伴随于行为之后以有助于该行为重复出现而进行的奖罚过程。斯金纳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种刺激就是正强化。正确的正强化和负强化都会提高学习动机而错误的正负强化则都会减弱动机。
(1)正确的强化提高学习动机
①当一个行为发生之后,紧接着呈现一个正强化刺激时,那么,这个行为的强度和概率就增加。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评分、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相应的学习行为。
②学生也可以进行自我强化,如从学习结果中得到满足感和自信心,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
(2)错误的强化减弱学习动机
①如果这种强化对他无利,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逝。比如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并没有导致他个人地位的提高,那么他的学习的动机就可能减弱。
②在一些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外在强化,一旦外在强化撤除,附属性动机就会减弱甚至消失。比如奖励措施取消了,那么同学们的动机就会减弱。通常也表现为受父母师长的约束,外在对学生的影响较强。学生学习更多地是为了得到父母或同学老师的认可,奖励对学生非常有效。所以应该适当地控制一下自己的这种倾向,改变学习动机,尽量为了自己而学习,不能因为外界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学习的态度。
(3)正确利用提高学习动机的方法
设置合理的目标,有效利用反馈,增加学习任务的趣味性;合理运用奖励与惩罚;科学利用合作与竞争;增加自我效能够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