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名词解释题
1讲授法[华中师范大学2010研]
答:讲授法,又称口述教学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包括讲述、讲解和讲演三种方式。其优点在于使教师有较充分的主动性,易于控制所传递的知识内容;可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连贯的知识。但如运用不当,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可能受到压抑。有效使用条件为:教师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组织学生听讲的能力;能根据不同性质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灵活变换讲授的具体方式并与其他多种教学方法配合。
2程序教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研]
答:程序教学是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式。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始于美国心理学家普雷西1924年设计的第一架自动教学机器。20世纪50年代,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根据在实验室中对动物实验总结出的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理论,提出了学习材料程序化的思想。后来又利用计算机的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来呈现程序教材,发展成为计算机辅助教学。按照使用程序化的材料,程序教学可以划分为机器教学、课本式程序教学和CAI三种。其操作方法是:依靠程序编制者对学习过程的设想,把教材分解成许多小项目,按一定顺序加以排列,对每个项目提出问题,通过教学机器或程序教材呈现,要求学生作出选择反应或构答反应,然后给予正确答案以便核对。其优点是目的要求明确,小步子学习能使学生掌握预定的知识技能,能迅速反馈,强化学习动力,适应个别差异,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其缺点在于严格规定了学生前进的步子,不利于培养主动性和创造性,此外,师生关系不密切,削弱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利于发挥社会化作用。
3分支型学制[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
答:分支型学制是介于双轨制和单轨制之间的学制结构,属中间型,代表国家是苏联。它不属于欧洲双轨学制,因为它一开始并不分轨,而且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也有权进入对口的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少数优秀生可直接升入对口高等学校,其余工作三年后也可升学。进入中学阶段时又开始分叉,与美国单轨制学制有所不同。总结来说,分支型学制的特点是: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它既有单轨制有利于普及教育的优点,又有双轨制学术性一轨高水平和职业培训扎实的优点。缺点是统得过严,管得过死,不利于学生自由发展,具体表现是学日、学时过多,课程过多,教学计划、大纲、教科书严格统一,学生负担过重。
4中等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05、2004研]
答:中等教育指教育系统中介于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它为第二级教育。它担负着在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实施普通中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双重任务:一方面要为高等教育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另一方面又要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劳动后备力量。在教育系统内部具有纵向连贯的作用,与社会经济部门有横向联系的特点。中等教育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于最近几百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现代经济、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与发展。各国学制中,中等教育的实施机构各不相同。我国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机构为普通中学,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阶段。
5智育[上海交通大学2001研;华东师范大学2001研]
答:智育,又称智力教育,是指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它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等密切联系,为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审美观点、良好身体素质等的形成与发展准备知识与能力的基础。我国学校的智育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自然、社会、思维等方面的现代科学基础知识,以及智力、操作等技能,奠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础,发展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创造能力,养成脑力劳动习惯,培养其学习兴趣与科学思维方法。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实现,但是也可以通过其他活动间接实现。智育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实验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2015、2013研]
答: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其主要观点有: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③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④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实验场所不同;⑤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把实验数据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当然,实验教育学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
7教育要素[首都师范大学2004研;南京大学2004研]
答:教育要素是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①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②受教育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③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8教育规律[武汉大学2003研;华南师范大学2002研]
答: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从宏观上看,虽然每个阶段的教育各不相同,但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社会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文化生活所制约,这就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从微观上看,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智育与德育,小学、中学、大学各个教育阶段之间,也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即存在着规律。
9教育主体[华东师范大学2002研]
答:教育主体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有意识地认识和作用于客体的人。对于教育主体,教育理论界有三种观点:①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影响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②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教师只是指导者,辅导者。③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学活动中,二者都是主体,又是互为认识与作用的客体,只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
10学校管理[辽宁师范大学2017研;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东北师范大学2015研;华南师范大学2015研]
答: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一定的组织机构和制度,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带领和引导师生和员工,充分发挥学校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资源的最佳整体功能,卓有成效地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简而言之,学校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以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活动。它具有教育性、服务性、文化性与创造性等显著特征。它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具有人性化的与物质生产领域不同的特殊管理活动。学校管理包括两部分:一是国家和政府所属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学校的管理;二是学校自身的内部管理。学校管理过程由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四个基本环节构成。学校管理工作的水平,关系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应该重视研究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根据政治体制的改革精神和现代管理的科学要求,当前我国的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
11教师专业发展[南京师范大学2018研;河南大学2018研]
答: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发展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过程,这是教师通过自身自省和反思在专业知识与技能、态度上实现个人成长;另一方面是促使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这是学校或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提升专业的学习活动或培训活动,促进教师达到专业成熟。教师的专业发展大致要经历四个发展阶段:①专业形成阶段;②专业成长阶段;③专业成熟阶段;④充分专业化阶段。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延续,伴随这一历程的是教师专业内涵的持续改变,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专业知识的发展;②专业才能的发展;③专业情意的发展;④专业自我的形成。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通过新教师的入职辅导和在职培训两条途径来实现。总之,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成长过程,其最终目标是达到专业的成熟,即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12教学组织形式[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研;华中师范大学2005研;东北大学2004研;上海师范大学2004、2001研]
答: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教学组织形式主要研究教师是如何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如何分配教学时间、如何利用教学空间等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程的开设等,都必须凭借和运用一定的组织形式来落实。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①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个别教学和集体教学的萌芽;②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班级授课、贝尔—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等。当前我国学校的教学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
13班级授课制[杭州师范大学2016研]
【相关试题】
简答题: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青岛大学2018研;福建师范大学2018研]
答:班级授课制是指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是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和场所固定。班级授课制的优点是:①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的效率;②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③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④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发展;⑤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其缺点是:①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②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③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④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等。
14教学评价[山东师范大学2017研;北京师范大学2015研;东北师范大学2015研;上海师范大学2015研;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
答:教学评价是一种中观和微观的教育评价,它是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系统的调查,并评定其价值的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教学评价的本质是一种主观判断,为了提高评价活动的效度和信度,学习评价必须以客观资料为基础,在对客观资料量化处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判断学生的学习掌握程度及心理结构的形成情况与教学目标的差异,同时需分析教学成效,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出明确的改进措施。教学评价的功能主要表现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并在此基础上提供一定的建议和措施。教学评价遵循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15因材施教[东北师范大学2014研]
答:因材施教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这是教育原则之一,也是德育原则之一。德育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和基础;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要找到能适合学生特点、开启学生心灵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性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16课程[西南大学2013、2001研;华南师范大学2012、2002研;陕西师范大学2011研;首都师范大学2005研;浙江大学2004研;华中师范大学2003研;北京师范大学2002研;南京师范大学2002研]
答: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如中学课程、小学课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等。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课程的编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有教育行政人员、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专家,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完成。
17学制[杭州师范大学2018研;江西师范大学2013研;陕西师范大学2012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研;武汉大学2004研;东北大学2004研;北京师范大学2003研;中山大学2003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研;上海师范大学2002研;浙江大学2001研]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亦称“学校系统”,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并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18义务教育[杭州师范大学2018研;东北师范大学2013、2012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研]
答:义务教育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对适龄儿童实施的一定年限的普及的、强迫的、免费的学校教育。这种教育要求社会、学校和家庭予以保证,对儿童既是应享受的权利,又是应尽的义务。义务教育产生于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中,实行义务教育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其特点包括:①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是指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除其全部或大部分的费用,这是世界各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共同点;②义务教育具有平等性,是指所有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③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是指接受义务教育是对国家应尽的义务。我国实行的义务教育分初等教育(小学)和初级中等教育(初中)两个阶段,义务教育的学制主要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一贯制”等。
19教育目的[天津大学2018研;陕西师范大学2013研;上海师范大学2012、2001研;山西师范大学2012研;华中师范大学2012研;山东师范大学2010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北京师范大学2005研;武汉大学2005研;华东师范大学2010、2004研;浙江大学2003研;西南师范大学2002研;华南师范大学2002研]
答: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各类的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历史上教育思想家对教育目的有不同论述,大致可分两类:一是从社会的需要来认定教育目的,为社会本位论;二是从个体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称为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2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杭州师范大学2011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6研;浙江大学2006研;北京师范大学2004研;华中师范大学2004研;武汉大学2003研]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一种属性。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性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一定社会的教育不仅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生产力的制约,也可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等社会现象,促进或阻碍它们的发展。②教育是人类延续、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其存在的必然性不因政治、经济制度的更迭而改变。③教育的发展不仅受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还要服从于自身内在的规律。④教育本身具有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但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⑤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21教育[陕西师范大学2017研;北京师范大学2016年研;四川师范大学2013研;南京师范大学2011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研]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3研]
答: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指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二是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动的统一,就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23《普通教育学》[南京师范大学2014研;首都师范大学2006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研]
答:《普通教育学》是“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一本教育专著。这本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在伦理方面的探讨,而在心理方面相对薄弱,这与赫尔巴特早期以伦理学为中心的学术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24批判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仅仅依靠收集、整理、统计一些数据来进行,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上升到意识的层面。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25综合课程[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综合课程坚持知识统一性的观点,其倡导者认为,科学是一个统一体,尽管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的细节有所不同,但是它们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探究过程是相同的。目前,综合课程不仅是科学发展、学习方法的需要,而且是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
26教学[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7道尔顿制[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道尔顿制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创造的一种个别教学制度。其具体做法是:①在学校里废除课堂教学,废除课程表和年级制,代之以“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②将各教室改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的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各作业室配有一名教师负责指导学生;③用“表格法”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又可以使学生管理简单化。道尔顿制的两个重要原则是自由与合作,强调给儿童自由和师生合作。要注重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及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道尔顿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在实行中易形成放任自流。
28课程标准[首都师范大学2014研]
答:课程标准即教学大纲,是指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着课程的知识范围、深度、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要求。学科课程标准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说明部分,扼要地说明本学科教学目的、任务,提出教材选编的原则以及教学法上的建议;第二,正文部分,根据教材选编的原则、知识本身的逻辑和学生认识的规律,系统地安排教材的主要课程、要目或章节,规定每个课题的讲授内容、教学要点和教学时数,同时也列出有关练习、实验、实习的内容与时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