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第6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含名校考研真题)+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商品市场

一、概念题

1.消费(consumption,C)

答:消费指人们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使用各种商品或服务的行为。广义的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两个方面:生产消费是生产过程中对土地、厂房、机器设备以及原料和半成品等生产要素的消耗,以生产新产品并保存已有的物品为目的;生活消费是在家庭或个人生活中对食物、房屋、家用电器等消费品的消费,目的在于满足个人的欲望。

西方经济学中的消费一般指生活消费,与生产相对应。生产和消费是有密切联系的,只有将生活消费品生产出来,消费才成为可能;同时,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行为往往决定了有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消费活动中的消费者行为、家庭消费结构和消费支出的增减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市场需求的状况和市场关系的状态,消费的变化对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等问题具有决定作用。从整个社会角度看,社会消费结构、社会消费倾向、社会消费水平及趋势等因素也决定了社会总需求的状况和水平。

2.投资(investment,I)

答:投资是指经济主体(国家、企业或个人)为获得预期收益或效益,将货币或其他资源等经济要素投入某一领域,以形成资产的经济活动。预期收益主要指经济收益,也包括社会收益。投入的资金(资本)可以是货币资本,也可以是实物资本或其他资源。由于各种资源都可以折算成一定的货币价值量,所以,投资最一般的表现形式就是投入货币资金。

投资作为一个客观经济范畴,具有数量上的集合性、机遇上的选择性、空间上的流动性、产业上的转移性、收益上的风险性和周期上的长期性等特点。

3.固定投资(fixed investment)

答:固定投资是指国民经济核算中对新资本品的支出,包括企业固定投资和居民固定投资。企业固定投资是指工商企业用于设备、建筑物方面的支出,居民固定投资是居民购买住宅的支出。企业固定投资又分为用以维持原有固定资产水平、弥补耗损的重置投资和用以增加固定资产的净投资。厂房和设备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也即投资后的收益和利率水平。预期收益越大,投资越多;利率水平越低,投资越多。

4.非住宅投资(nonresidential investment)

答:非住宅投资是“住宅投资”的对称,指公司购置新厂房或新机器(例如涡轮、计算机)等的固定投资。住宅投资和非住宅投资的总和构成了固定资产投资,二者的最大区别在于投资对象的不同,前者投资于住房,后者投资于生产设备或厂房。

5.住宅投资(residential investment)

答:住宅投资指经济主体(国家、单位或个人)用于住房建设的投资。住宅投资规模是一个国家住宅建设发展的重要经济指标。住宅投资及其乘数效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住宅投资取决于原有住房的价格、人口增长的速度、财政收入水平、利率和其他资产的收益率。一般说来,原有住房价格越高,人口增长越快,收入水平越高,住宅投资的规模越大。利率水平越高,其他资产的收益率越高,则住宅投资的规模越小。

6.政府支出(government spending,G)

答:政府支出,又称“公共支出”,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发生的一切支出的总和,包括生产、生活、建设、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即政府行为的成本。

国家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的提供者,国家为提供公共产品而花费的所有费用即为政府的公共支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观点:一是“狭义的公共支出”,即通过政府预算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所形成的支出;另一种是“广义的公共支出”,即包括由于政府的政策和法规而导致的私有部门增加的支出。

公共支出是公共财政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主要方式。政府干预、调节经济的职能也主要通过公共支出来实现。公共支出的数额反映着政府介入社会经济生活的规模和深度,也反映着公共财政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在理论上,公共支出通常分为以下几类:按照经济性质不同,可分为购买性支出(purchase payment)和转移性支出(transfer payment);按照目的性不同,可分为预防性支出(precautionary expenditures)和创造性支出(creative expenditures);按照政府对公共支出的控制能力不同,可分为可控制性支出和不可控制性支出;按照受益范围不同,可分为一般利益支出和特殊利益支出。

7.政府转移支付(government transfers)

答:政府转移支付是指均衡各级预算主体之间收支不对称的预算调节制度,其目的是为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和资金的纵向均衡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力和资金的横向均衡。

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实质上是存在于政府间的一种补助,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为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转移或财政平衡制度。这种转移支付,实际上是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特别是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一种再分配形式。在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之间普遍存在财政收入能力与其支出责任不对称的情况下,财政转移支付就成了确保各级地方政府都能正常履行其职能的一个必要条件。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矫正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的行为扭曲现象,弥补政府间税收分割缺陷,实现政府间的横向均衡和纵向均衡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制化原则。

按转移支付对象分类,政府转移支付可分为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横向转移、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相结合三种模式。按是否带有附加条件及指定资金用途又可将其分为三种形式:对称性转移支付,即中央政府在给地方政府转移支付资金时,同时要求地方政府也拿出一部分配套资金;一般性转移支付,即既不要求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资金,也不规定资金的具体用途和大致投向;专向性转移支付,即规定所拨款项必须专款专用。

8.进口(imports,IM)

答:进口贸易,简称“进口”,是“出口贸易”的对称,指将外国商品输入到本国市场的交易活动。将一定时期内所有进口商品的贸易额相加,就得到一个国家在这个时期的进口总额。

进口的优点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本国人民的消费需求,增加消费品的多样性,尤其是本国没有的稀有资源,高新技术产品等;缺点是过多的进口会对本国同类产品产生一定的排斥作用,因此,很多国家会想方设法设置贸易壁垒以减少进口。

9.出口(exports,X)

答:出口贸易,简称“出口”,是“进口贸易”的对称,指将本国商品输出到其他国家市场的交易活动。将一定时期内所有出口商品的贸易额相加就得到出口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出口贸易的水平和能力。

出口的优点是扩大了本国的产品的市场,赚取外汇,对本国产出的增加和资本的积累都有很大的帮助;缺点是若本国出口威胁到进口国的同类产品,那么将有可能遭受进口国的报复,产生贸易摩擦。

10.净出口(net exports,X-IM)

答: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差额(X-IM)称为净出口(NX),或者贸易余额(trade balance)。如果出口大于进口,则称该国享有贸易盈余(trade surplus);如果出口小于进口,就称该国有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

11.贸易余额(trade balance)

答:贸易余额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商品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差额,一般以商品出口总额减去进口总额来表示。

贸易余额是衡量国际收支状况的指标之一,当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时,表现为贸易顺差,又称“贸易盈余”;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时,表现为贸易逆差,亦称“贸易赤字”;进出口总额相等,则为贸易平衡。贸易账户仅仅是国际收支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能代表国际收支整体。但是,对某些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因此,出于简便,可以将贸易收支作为国际收支的近似代表。此外,由于商品的进出口情况综合反映了一国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贸易余额在国际收支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

12.贸易盈余(trade surplus)

答:贸易盈余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出口总额超过进口总额的国际贸易差额。当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时,出现贸易盈余,也称为“贸易顺差”或“出超”。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

13.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

答:贸易赤字指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口总额超过出口总额的国际贸易差额,也称为“贸易逆差”或“入超”。

不同国家对待贸易赤字问题的态度是不一样的。传统观点认为,一个国家应该保证国际贸易的基本平衡,这样有利于保持国内的金融安全。但是如美国等消费大国,其经济总量之大足以抗衡贸易赤字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从国际收支平衡表可知,贸易逆差意味着对外借款,所以逆差是否合理的问题也就等同于对外借款是否合理的问题。一般来讲,这取决于借款的收益与其成本(债务利息)的比较。

14.库存投资(inventory investment)

答:库存投资是指产量超过实际销售量时发生的库存积累,以及为保持生产连续性而准备的各种原材料等。

库存投资分为合意的库存投资和非合意的库存投资。为确保生产顺利进行所持有的最低限度的原材料以及为保证产品供应的连续性而持有的合适的产品,都属于合意的库存投资的范畴。合意的库存水平与库存—销售比率、产品生产速度、订货的快慢以及利率水平成反比,与销售水平和社会需求的不确定性成正比。如果实际库存超过了合意库存,超过的部分便被称为非合意库存。

库存投资往往无法预料,它在产量和不确定的销售量之间起缓冲的作用。库存投资水平的变动与经济周期有关,二战以来的历次经济衰退被认为是公司库存普遍减少的结果。

15.恒等式(identity)

答:恒等式在本书特指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的简称。分以下三部分来介绍:

(1)两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C+S

其中C为消费,I为投资,S为储蓄。这就是著名的储蓄—投资恒等式。从支出的角度看,GDP=C+I。从收入的角度看,如果把储蓄定义为国民总收入中没有用于消费的部分,则GDP=C+S。由于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是相等的,因此,消费加投资必然等于消费加储蓄,即C+I=C+S,于是S=I。该恒等式的含义是:根据国民收入的定义,未用于购买消费品的收入(储蓄)等于未归于消费者之手的产品(投资)。

(2)三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C+S+T

国内生产总值从支出角度看是,GDP=C+I+G,G指政府购买;从收入角度看是,GDP=C+S+T,T指净税收收入,即总税收扣除政府转移支付后的余额。根据总产出价值构成总收入的道理,可得到三部门经济中的恒等关系:C+I+G=C+S+T,公式两边消去C,得I+G=S+T,或I=S+(T-G)。在这里,(T-G)可看作是政府储蓄,因为它是政府收入扣除支出后的余额。它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这样,公式I=S+(T-G)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之和)和投资恒等。

(3)四部门经济收入恒等式:C+I+G+X=C+S+T+M

国民收入的构成从总支出看为GDP=C+I+G+(X-M),从收入角度看,国内经济活动产生的总收入为GDP=GNI=C+S+T,从而得到C+I+G+(X-M)=C+S+T,整理后得到I=S+(T-G)+(M-X)。S代表本国(假定是甲国)居民私人储蓄,(T-G)代表政府储蓄,而(M-X)则可代表外国储蓄,M(进口)代表其他国家从本国(甲国)购买商品和劳务,需要支出,可见,M>X时,外国(乙国和丙国)对本国(甲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的等式就代表四部门经济总储蓄(私人、厂商、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

如果把以上三种经济的经济循环模型总结起来,可以看出:储蓄、税收、进口都是经济的漏出,而投资、政府购买、出口都是经济的注入。只要总注入等于总漏出,经济循环就会处于均衡状态,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

16.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YD

答:可支配收入是指居民家庭全部现金收入中能用于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现金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减去记账补贴及家庭从事副业生产支出的费用。可支配收入一般指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税后的个人收入,即人们可随意用来消费和储蓄的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予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的生活水平。

17.消费函数(consumption function)

答: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相对而言,反映的是消费水平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函数关系。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C=f(Y)。

其中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消费函数中的收入Y既可指国民收入也可指可支配收入。消费函数理论最先由凯恩斯提出,并成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基石之一。

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设认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正数;边际消费倾向小于平均消费倾向,消费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战后的研究表明,绝对收入假设适用于短期分析而不适用于长期分析。这就是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和恒久收入假说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8.行为方程(behavioral equation)

答:行为方程又称为“随机方程”,是指根据经济机制或者经济行为构造的经济函数关系式,其中:被解释变量被认为是服从某种概率分布的随机变量,且假设解释变量是非随机变量,它是反映某种行为的某些方面的方程。如消费函数反映了消费者的行为;生产函数反映了生产者的行为。因其方程是依据经济行为建立起来的函数关系式,所以又被称为“随机方程”。

19.线性关系(linear relation)

答:线性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的一次函数关系。正比例关系是线性关系中的特例。如果把两个变量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其图像是平面上的一条直线,则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就是线性关系。即如果可以用一个二元一次方程来表达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话,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线性关系,因而,二元一次方程也称为线性方程。

推而广之,含有n个变量的一次方程,也称为n元线性方程,各个变量与参数均以一次方的形式出现,变量间和参数间不互相乘除,变量和参数均不做方、幂的数学方程式。这是严格的线性模型,即变量和参数均为线性的模型。如方程式Y=a+bX,式中,变量Y代表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量X代表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a和b为参数。变量Y与变量X之间的关系表现在几何图形上,呈一条直线(见图3-1)。

说明: 未命名

图3-1 线性关系

20.参数(parameter)

答:参数,也称为“外生变量”,即不需要通过模型进行解释的变量,在经济模型中,参数是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在统计学中,参数是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它是研究者想要了解的总体的某种特征值。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也可以被看成是外生变量。

21.消费倾向(propensity to consume)

答:消费倾向是指消费者所获得的收入中用于消费支出的比重及所包含的消费行为的倾向性。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消费者的收入通常可用于两个方面,即消费和储蓄。消费者的消费倾向越高,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多,用于储蓄的部分越少;反之,则消费越少,储蓄越多。消费倾向取决于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客观消费需要和消费预期等因素。

消费倾向可以从边际水平考察,也可从平均水平考察。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当人们的收入每变动(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时人们的消费所发生的相应的变动额。依据凯恩斯的理论,边际消费倾向是决定投资乘数大小的重要因素。用1减去边际消费倾向之差的倒数,即为投资乘数。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某一个消费总体中,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消费总支出在其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消费总体可以是一个地区的人群、一个阶层的成员、一个国家的公民或整个世界的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主要用于衡量不同人群之间的消费行为。一般而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高的人群,其平均消费倾向越低;收入越低的人群,其平均消费倾向越高。

22.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

答:内生变量指由经济模型决定的变量。数学经济模型一般是用由一组变量所构成的方程式或方程组来表示,变量是经济模型的基本要素。变量可以被区分为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在经济模型中,内生变量指该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而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它是模型据以建立的外部条件。内生变量可以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外生变量决定内生变量,外生变量本身不能在模型体系内得到说明。参数指数值通常不变的变量,也可以理解为可变的常数。参数通常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参数也可以被看成是外生变量。例如,在均衡价格决定模型中,Qd=α-β·P,Qs=-δ+γ·P,Qd=Qs。Q和P是模型所要决定其数值的变量,称为内生变量。α、β、δ和γ的数值是由模型的外部条件所决定的,被称为外生变量,也被称为参数。外生变量α、β、δ和γ的值,将决定内生变量Q和P的值。

23.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

答:外生变量是“内生变量”的对称,是指由所设定的经济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在经济模型中,外生变量又可分为政策变量和非政策变量。政策变量又称“可控外生变量”,是指可由决策者控制的外生变量;非政策变量又称“非可控外生变量”,是指决策者难以控制或不能控制的外生变量。

24.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

答: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

财政政策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收,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

财政政策从其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和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和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

25.均衡(equilibrium)

答:均衡是在经济学中被广泛运用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均衡的最一般的意义是指经济事物中的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经济事物之所以能够处于这样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是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力量能够相互制约和相互抵消,也由于在这样的状态中有关该经济事物的各方面的愿望都能得到满足。正因为如此,进一步地,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往往在于寻找在一定条件下经济事物变化最终趋于静止的均衡状态。

在微观经济分析中,市场均衡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局部均衡是就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一般均衡假定各种商品的供求和价格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市场的均衡只有在其他所有市场都达到均衡的情况下才能实现。

26.商品市场均衡(equilibrium in the goods market)

答:商品市场均衡(equilibrium in the goods market)是指商品的供给(Y)等于需求(Z)。总需求表达式为:Z=(c0+I+G-c1T)+c1Y。

如图3-2显示了商品市场的均衡和产出的决定。纵轴表示需求,横轴表示产出。对于给定的利率i,需求是产出的增函数,原因有两点:产出的增加导致收入即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导致消费也会增加;产出增加时,投资也会增加。

ZZ曲线具有两个特征:一个是线性,这是由方程设定决定的;另一个是其斜率要比45度线平缓,即产出增加1单位导致需求小于1单位,这是因为人们只会把部分收入用于消费,而其余的用来储蓄。

说明: HWOCRTEMP_ROC490

图3-2 商品市场均衡

27.均衡条件(equilibrium condition)

答:均衡条件是指经济体达到均衡状态所必须满足的各种因素。一般而言,之所以会达到均衡状态,是因为经济体中各相关变量的力量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或者经济行为人已经在既定的条件下做出了自己的最优选择而不愿改变。在本章中,物品市场的均衡是指物品的供给和需求相等的一种状态。

28.自主支出(autonomous spending)

答:在宏观经济模型中,自主支出是指不依赖于产出的那部分物品需求支出。在总需求的表达式Z=(c0+I+G-c1T)+c1Y中,自主支出即为c0+I+G-c1T。由于括号里边的前两项c0和I为正,如果T=G,则G-c1T=G-c1G=G(1-c1)>0,自主支出一定为正。

29.平衡预算(balanced budget)

答:平衡预算是指财政收支实现平衡的预算,即政府收入等于政府支出。20世纪30年代之前,平衡预算通常是指在财政结算年度内政府的收支平衡。西方古典经济学家信守平衡预算的原则,主张实施健全的财政政策。而健全的财政政策的基础是保持年度预算的平衡。

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Keynes,1883~1946)打破了这一传统,提出要实现充分就业的经济增长,就必须减少政府税收,增加政府支出,以赤字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汉森(Hansen,1887~1975)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了广义的或长期的平衡预算的概念,主张平衡预算不必以年度为限,而是可以通过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与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相抵消,在长期内实现预算平衡。

30.乘数(multiplier)

答:乘数指国民收入(或GDP)的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率。乘数包括投资乘数、政府购买乘数、转移支出乘数、税收乘数和平衡预算乘数。

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经济变量的变化的倍数放大作用,称为“乘数效应”。许多经济变量之间存在乘数关系。例如,一定的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数倍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基础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称为“货币乘数”。再如,投资增加,会带来GDP数倍的增加。这个乘数称为“投资乘数”。乘数效应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一个经济变量的增加会引起另一个经济变量成倍增加;另一方面,前者的减少,会引起后者成倍减少。

31.几何级数(geometric series)

答:几何级数通常是指数量之间的关系呈等比数列关系,即后一项和前一项的比是一个常量的一列数的组合,其通项公式为Cn=C1×an-1,其中,a表示某一固定比例,Cn表示序列中的第n项,该通项公式即表示序列中的后一项是前一项的a倍。在物品市场中,几何级数主要用来指代乘数效应。

32.计量经济学(econometrics)

答:计量经济学又称“经济计量学”,是指用数学语言来表达经济理论,并通过数学和统计学的计量方法来验证这些理论的一个经济学分支。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是通过计量某一经济变量对另一变量的影响,以便预测未来发展,或对选择经济政策提出建议,使之产生预期效果。经济理论能够提供与某一经济问题有关的本质认识,而计量经济学的任务则在于对这一本质的陈述提供量的内容。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步骤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建立模型、估算参数、验证理论以及预测未来。具体过程为:建立某一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用数学语言来表达这一经济理论;通过估算,将参数填入;通过验证,应用某些成功的准则来认可或否定处于调查中的经济理论;最后,通过预测,可以重新调整模型,并填入有关自变量的新数据,从而预测出它们对内生变量的影响。经济计量模型能否准确预测,是对这种模型所表达的理论关系的决定性检验。

33.动态(dynamics)

答:动态是“动态分析”的简称,是指在引进时间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的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动态分析又被称为过程分析。而静态分析则不考虑时间因素,不考虑均衡和变动过程,只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均衡和变动的条件,因而是一种状态分析。蛛网模型是一个典型的动态分析方法应用的例子。按照英国经济学家希克斯的观点,动态分析方法又可以分成稳态分析和非稳态分析两种。

稳态分析承认经济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同时假定变动的比率或幅度为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动的常数。稳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之间只存在量的差异。非稳态分析则强调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之间质的差异,这种分析方法认为,由于时间的不可逆性,过去和未来是不相同的。过去的事情是确定的,而未来则具有不确定性。过去做的事情现在无法更改,要改也只能通过今后的步骤加以改变;而现在做的事情,对将来的影响无法确知。依靠过去的经验推断未来,结果常常是靠不住的。所以,为了对不确定的未来进行研究,就需要在动态分析中采用一批专门用来分析不确定性的概念。例如,企业之所以保持一定数量的存货,就是为了预防市场上可能出现的无法预料的变化对企业造成不利的影响。

34.私人储蓄(private saving)

答:私人储蓄指社会公众或居民将个人可支配收入扣除消费以后所余下的部分,由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两部分构成。私人储蓄是市场经济中投资活动的主要来源,因此也是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进行私人储蓄的行为是典型的市场主体决策行为。所以,经济学中关于储蓄的理论(如储蓄动机、储蓄倾向、储蓄水平等)大部分是围绕着私人储蓄来展开的。由于私人储蓄可能大于或小于意愿的投资水平,因此政府需要采取宏观政策以公共储蓄进行调节,或引入国外储蓄进行补充。

35.公共储蓄(public saving)

答:公共储蓄又称“政府储蓄”,指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差额。若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就称财政盈余为正储蓄,如果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就称财政赤字为负储蓄,但一般说政府储蓄时指的是正储蓄。政府储蓄可以通过增收、节支的手段来实现,但从目前大多数国家情况看,节支与增收均较困难,财政多呈现赤字,政府没有储蓄,反而需发行国债弥补财政赤字。

36.预算盈余(budget surplus)

答:预算盈余主要描述政府预算执行情况,说明政府的总收入大于总支出的一种相对状况。预算盈余说明政府没有债务负担,但是也可能暗示着税收过高,或者政府没有充分发挥政府收入的作用。

37.预算赤字(budget deficit)

答:预算赤字是指政府的总收入小于总支出的一种状况。轻微预算赤字说明政府减轻了赋税,或者增加了政府支出,在短期内可以促进产出的增长,经常被有些政府拿来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手段。但是长期的预算赤字却是不可取的,因为收不抵支会成为越来越重的负担,严重影响产出的增加。

38.储蓄(saving)

答:储蓄是指将一部分不用于当前消费的收入存储和积蓄起来的行为及其相应的金额。储蓄可能是正数,也可能是负数。当可支配收入大于最终的消费支出时,储蓄值为正数;反之,则为负数。

支配人们将收入用于储蓄而不是用于当前消费的动机,称为“储蓄动机”。按照储蓄动机,可以把储蓄分为以下几类:为了实现均匀消费的生命周期性储蓄;为了给后代留下遗产的遗产性储蓄;为了应付生活中的意外变故和事件的谨慎性储蓄(这类储蓄通常与保险购买行为联系在一起);为了应付个人收入的不确定变化的持久性储蓄;为了实现大宗消费购买或支出目标(如购车、购房、子女教育等)而进行的目标性储蓄;为了个人或家庭进行创业、兴办经济实体,或购买证券和基金而进行的投资性储蓄。

影响储蓄水平高低的两个主要因素是收入水平和储蓄倾向。若储蓄倾向不变,个人收入水平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若收入水平不变,储蓄倾向越高,则储蓄水平也越高。影响储蓄的收入形式可以是绝对收入、相对收入、持久性收入和生命周期收入。影响个人储蓄倾向的因素主要有利率水平、利息税、消费方式、未来支出预期、资产选择机会等。个人储蓄与企业储蓄、政府储蓄的加总,构成国民总储蓄。国民总储蓄是一国资本形成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39.IS关系(IS relation)

答:IS关系是指在物品市场中,给定价格水平下,商品的总产出等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利率与总产出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式的直接表示就是IS曲线,即将满足产品市场均衡条件的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联结起来而形成的曲线。它是反映产品市场均衡状态的一幅简单图像,表示与特定利率水平相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在这样的水平上,投资恰好等于储蓄。

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I(r)=S(Y),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剩的供给;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即商品市场上存在着过度需求,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40.储蓄倾向(propensity to save)

答:储蓄倾向是指人们从所获得的收入中用于储蓄的比重及其所包含的储蓄行为的倾向性。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在宏观经济总量上,储蓄倾向通常以总储蓄在国民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衡量。储蓄倾向的大小决定于人们的各种储蓄动机,因此不一定与宏观均衡的需要相一致。当储蓄倾向过大时,经济中就会出现消费和投资不足,有可能造成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和失业现象;当储蓄倾向过小时,经济中又可能出现消费膨胀和投资膨胀,可能造成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和通货膨胀现象。因此,市场经济国家为了保持宏观经济均衡,可以通过税收调节、利率调节、宣传节约等方式来影响人们的储蓄倾向。储蓄倾向分为边际储蓄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

41.储蓄悖论(paradox of saving)

答:储蓄悖论又称为“节约悖论”,是指凯恩斯提出的一个社会增加其储蓄的企图,可能导致消费减少而储蓄量并不增加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消费的扩大是提高总需求水平的途径,储蓄的增加则会导致需求不足。在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一味追求节俭只能导致经济更加衰退。

凯恩斯认为,只有两种节俭才是有益于经济增长的,一种是在通货膨胀时期,节俭能够紧缩需求,另一种是在萧条时期,如果节俭支出用于投资,可以扩大需求。在中期和长期内,会有另外的传导机制,储蓄率的增加可能会导致更高的储蓄和更高的收入。然而一个重要的警示就是:鼓励储蓄的政策在中期和长期内是有利的,但在短期内却可能会导致经济衰退。

二、计算与分析题

1.运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陈述属于“正确”、“错误”、和“不确定”中的哪一种情况,并解释。

a.GDP的最大组成部分是消费。

b.2010年,政府支出(包括转移支付)占GDP的比重为20.4%。

c.消费倾向必须为正,而且可以取任何正值。

d.财政政策指政府的支出和税收决策,在我们的商品市场模型中被作为外生变量对待。

e.物品市场均衡条件指出:消费必须等于产出。

f.政府支出增加1单位将导致均衡产出增加1单位。

g.消费倾向的增加将导致产出的下降。

答:a.不确定。消费指消费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对于美国而言,消费是GDP的最大组成部分,而对中国而言,GDP的最大组成部分为投资。

b.错误。政府支出不包括转移支付,因为转移支付只是购买力的转移,而不是物品和服务的购买的增加。例如,2010年美国的政府支出占GDP的20.4%,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部分。

c.错误。消费倾向c1在正常情况下为正值,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会导致消费的增加。但是通常情况下,消费倾向c1小于1而不是取任何正值,因为人们往往只消费新增收入的一部分,而把剩余的部分储蓄起来。

d.正确。政府可以作出税收和支出的决定,支出政策和税收政策一起反映了财政政策,在物品市场模型中,它们被作为外生变量来处理。

e.错误。物品市场均衡条件是:物品的供给(Y)等于物品的需求(Z)。消费仅仅是需求的一部分而已。

f.错误。根据公式

当政府支出G增加1单位时,将会导致均衡产出增加1/(1-c1)单位,在边际消费倾向c1小于1的情况下,1/(1-c1)大于1,即当政府支出G增加1单位将会导致均衡产出增加超过1单位。

g.错误。在短期中,消费倾向增加使得消费增加,需求增加,从而使得产出增加;而在长期中,由于过度消费使得储蓄不足,造成投资不足和产出下降。

2.假设该经济由下面的行为方程描述:C=160+0.6YD,I=150,G=150,T=100。求解:

a.均衡GDP(Y)。

b.可支配收入(YD)。

c.消费支出(C)。

解:a.将题设已知条件代入物品市场均衡条件,得:Y=C+I+G=160+0.6YD+150+150=160+0.6(Y-100)+150+150,解得均衡GDP为:Y=1000。

b.可支配收入为:YD=Y-T=1000-100=900。

c.消费支出C=160+0.6YD=160+0.6×900=700。

3.考虑问题2中的经济:

a.求均衡产出。计算总需求,与产出相等吗?请解释原因。

b.假设G为110,求均衡产出。计算总需求,与产出相等吗?请解释原因。

c.假设G为110,那么产出就是(b)的答案。计算私人储蓄与公共储蓄之和,与投资相等吗?请解释原因。

解:a.由第2题可知,均衡产出为1000。总需求Y=C+I+G=700+150+150=1000。总需求等于总产出,因为是根据均衡条件来求解产出的,因此二者必然相等。

b.当政府支出为110时,政府支出减少了40,应用乘数得:40/(1-0.6)=100,因此产出下降了100,也即均衡产出为1000-100=900。

此时总需求Y=C+I+G=160+0.6×800+150+110=900。总需求仍然与总产出相等。

c.私人储蓄S=Y-C-T=900-160-0.6×800-100=160;

公共储蓄T-G=100-110=-10。

因此总的国民储蓄为160-10=150,与投资相等。其原因在于投资与储蓄相等是总需求与总产出相等这一均衡条件的等价形式,因此只要总需求等于总产出,投资与储蓄就必然相等。

4.平衡预算乘数

由于政治和宏观经济方面的原因,政府常常会不情愿地出现预算赤字。在这里,我们将检验如果G和T保持平衡预算,宏观经济政策是否是中性的?换句话说,在保持平衡预算的前提下,是否可以通过改变G和T来影响产出的变化?

从式(3.8)出发:

a.当G增加1单位时,Y增加多少?

b.当T增加1单位时,Y减少多少?

c.为什么问题(a)和问题(b)的结果不同?

假设经济当前为平衡预算:T=G。如果G的增加量等于T的增加量,那么预算仍然保持平衡。下面让我们来计算平衡预算乘数。

d.假设G和T均增加1单位,根据问题(a)和问题(b)的结果,均衡GDP将如何变化?平衡预算条件下G和T的变化是否保持了宏观经济中性?

e.消费倾向的特定值将如何影响问题(a)的结果?为什么?

答:G和T保持平衡预算,宏观经济不会保持中性。平衡预算乘数为1,在预算平衡的前提下,无法通过改变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产出的变化。

a.根据(3.8)式,当G增加1单位时,Y增加1/(1-c1)单位。

b.根据(3.8)式,当T增加1单位时,Y减少c1/(1-c1)单位。

c.因为政府支出直接影响需求,但税收需要通过消费来影响需求,且消费倾向小于1。

d.G和T均增加1单位,Y的变化∆Y=1/(1-c1)-c1/(1-c1)=1,GDP也将增加1单位。因此,平衡预算条件下的G和T的变化没有保持宏观经济的中性。

e.消费倾向不会影响这一结果。因为平衡预算下,税收(T)的增加使乘数效应抵消。例如:G和T都增加1单位,使Y增加1单位,由于T也增加1单位,使得可支配收入YD不变,进而消费不会增加,乘数效应不起作用,因而消费倾向不会影响平衡预算的结果。

5.自动稳定器

到目前为止,一直假设财政政策变量G和T独立于收入水平。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情况并非如此。税收通常依赖于收入水平,当收入水平提高时,税收也会增加。下面我们将讨论税收的这一自动响应特征如何缓解自主支出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考虑下面的模型:C=c0+c1YD,T=t0+t1Y,YD=Y-T,G和I均保持不变。假设税率t1在0和1之间。

a.求均衡产出。

b.乘数是多少?当t1为0或者为正值时,经济对自发支出的反应在哪种情况下更大?请解释原因。

c.为什么称这种情形下的财政政策为“自动稳定器”?

解:a.根据收入恒等式得:Y=c0+c1YD+I+G=c0+c1(Y-T)+I+G=c0+c1(Y-t0-t1Y)+I+G,解得:Y=[1/(1-c1+c1t1)]×(c0-c1t0+I+G)。

b.乘数为:k=1/(1-c1+c1t1)<1/(1-c1),当t1为0时,经济对自主支出的反应更大,财政政策独立于收入水平时经济对自主支出的反应要大于税收随收入变化时的情况,因为税率的存在减小了自主支出的变化对产出的影响。

c.因为这种情形下,税收减小了支出的乘数效应,使得产出受总需求波动影响更小,变得更为稳定:当税收依赖于收入水平时,经济的变动要小于税收独立于收入水平时的情况,所以这种情形下的财政政策被称为“自动稳定器”。

6.平衡预算与自动稳定器

人们常常争论的一个问题就是认为平衡预算修正案实际上没有稳定效果。为了理解这一观点,考虑问题5中的经济。

a.求均衡产出。

b.求均衡时的税收。假设政府实行平衡预算,且c0下降。

c.Y会怎样变化?税收会怎样变化?

d.假设政府为了维持预算平衡而削减支出,这会对Y产生什么影响?为了维持预算平衡而减少的支出是抵消了还是加强了c0下降对产出的影响?(不需要数学计算,用文字表述即可。)

答:a.根据题5的计算可得:均衡产出Y=[1/(1-c1+c1t1)]×(c0-c1t0+I+G)。

b.将物品市场均衡时的均衡产出代入T=t0+t1Y中,可得:T=t0+t1×[1/(1-c1+c1t1)]×(c0-c1t0+I+G)。

c.平衡预算时,c0下降,Y会减少,税收取决于Y,因而也会减少。

d.因为乘数效应,如果政府支出减少,Y会减少的更多,为维持预算平衡而减少的支出加强了c0下降对产出的影响,产出的下降幅度会更大。

7.税收和转移支付

已知,税收是消费者税收减去政府的转移支付,即T=税收—转移支付。

a.假设政府为私人家庭增加转移支付,这部分增加不是靠增加税收,而是通过借债来实现的。画图(类似教材图3-2)说明这个政策是如何影响均衡产出的,并解释原因。

b.假设政府通过增加等额的税收来增加转移支付,在这种情况下,增加的转移支付是如何影响均衡产出的?

c.现在假设总体人口中包含两类人群—高消费倾向群体和低消费倾向群体。假定政府向低消费倾向群体增加税收并转移支付给高消费倾向群体,这一政策如何影响均衡产出?

d.你认为不同个体的消费倾向是如何随着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换句话说,你如何比较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间的消费倾向?请解释原因。根据你的答案,你认为刺激产出更有效的办法是通过对高收入群体减税还是通过对低收入群体减税?

答:a.由于政府对私人家庭增加转移支付,使得家庭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在任何产出水平下的消费增加,因此ZZ曲线向上移动,均衡产出增加。

b.若政府通过等额的税收来增加转移支付,则家庭的转移支付增加的同时税收等额增加,净转移支付T不变,因此对均衡产出无影响。

c.若政府向低消费倾向人群增加税收以支付给高消费倾向人群,则均衡产量将上升。这是因为,通过转移支付,低消费倾向的人群的消费减少要小于高消费倾向人群消费的增加,因此净消费将增加,故而产出增加。

d.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倾向与收入水平或拥有财富的多少呈负向关系,也就是说拥有较多财富的人消费倾向低,而拥有较少财富的人消费倾向较高。在极端状态下,那些赤贫的人口会全部消费掉他们得到的任何额外收入。

因此,若政府要刺激产出,可以采用的办法是向富人征税并转移支付给穷人,或者是向穷人减税以刺激他们的消费。

8.投资和收入

这个问题考察了允许投资随产出变化而变化的情形(第5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引入了一个重要关系——利率对投资的影响——本题暂不讨论)。

a.假设该经济由下边的行为方程描述:C=c0+c1YD,YD=Y-T,I=b0+b1Y。政府支出和税收是常量。注意,投资现在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增加(第5章将讨论存在这种关系的原因)。求均衡产出。

b.乘数值是多少?投资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乘数值?如果乘数为正,那么c1、b0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请解释。

c.假设参数b0(有时称为商业信心)增加,均衡产出如何变化?投资比b0的变化大还是小?为什么?国民储蓄将会如何变化?

答:a.利用均衡产出的条件总需求=总供给,可得:Y=c0+c1(Y-T)+b0+b1Y+G;求解可得均衡产出Y=[1/(1-c1-b1)]×(c0-c1T+b0+G)。

b.乘数值为:k=1/(1-c1-b1),与原来的模型相比增加了b1。如果允许在产出或收入增加的同时增加投资,那么此时的乘数值将更大。这是因为此时自主支出将通过消费和投资两个渠道影响产出。

若要使乘数值为正,就必须有c1+b1<1。如果c1+b1>1,乘数值为负。经济将不会出现均衡状态。这是因为对于自主支出增加1个单位,在每一轮经济扩张中自主支出的增加值将大于1个单位,此时经济体的产出就会无限扩张。

c.若b0增加,即自主投资增加,则均衡产出会增加,而且增加的幅度大于商业信心。这是因为产出的增加又刺激了投资增加,二者具有正反馈效应。在均衡状态下,若投资增加,则国民储蓄也会增加。

9.重温储蓄悖论

虽然你会发现画图有助于帮助你解决a部分,但是你应该有能力不使用代数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你不需要计算经济变量的量的变化,只需关注方向的变化。

a.考虑一个如问题8所描述的经济。假设在给定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条件下消费者决定减少消费(也就是说增加储蓄),特别地假设消费者信心(c0)下降,产出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b.根据a的分析结论,投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给出相应解释(提示:考虑储蓄等于投资的均衡特征)。对消费的影响是什么?

c.假设消费者已经决定提高消费支出,也就是说c0已经上升。这一变化对于产出、投资和私人储蓄有什么影响?请给出相应解释。这一变化对消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d.评论下面的逻辑:“当产出太低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增加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投资是需求的组成部分,并且储蓄等于投资。因此,如果政府能够说服家庭储蓄更多,那么投资和产出都会增加”。

产出并不是影响投资的唯一因素,在后面章节的习题中,我们会扩展经济模型,会再次重温储蓄悖论。

答:a.根据表达式Y=[1/(1-c1-b1)]×(c0-c1T+b0+G),由于c0下降,则产出Y会下降。

b.根据投资表达式I=b0+b1Y,由于Y下降,所以投资也会下降。公共储蓄不会变化,由于投资等于储蓄,投资下降,所以私人储蓄会下降。由于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也会下降。

c.根据表达式Y=[1/(1-c1-b1)]×(c0-c1T+b0+G),由于c0上升,则Y会上升。产出Y增加,则投资增加。投资增加,那么私人储蓄也会增加。由于消费者信心增加,产出增加,因此消费增加。

d.很明显这个逻辑是错误的。当产出较低时,应该努力去增加消费,这将会导致产出的增加而不是在产出较低时去增加私人储蓄减少消费。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线性消费函数,当c0上升时,私人储蓄率(私人储蓄与产出之比)将会下降。

10.使用财政政策(最简单的模型)来避免2010年的衰退

在本章中,表3-1说明2010年GDP大约为15万亿美元。你在第1章了解到2009年GDP大约下降了3个百分点。

a.15万亿美元的3%是多少?

b.如果消费倾向为0.5,政府需要增加多少政府支出来防止产出的下降?

c.如果消费倾向为0.5,政府需要增加多少税收来防止产出的下降?

d.如果国会决定在2009年等量提高政府支出和税收,那么需要增加多少政府支出和税收来避免2009年的产出下降?

答:a.15万亿美元的3%为4500亿美元。

b.根据政府支出乘数原理,当G增加1单位时,Y增加1/(1-c1)单位。当边际消费倾向c1为0.5时,则当G增加1单位时,Y增加2单位。所以为了防止产出下降4500亿美元,政府支出应该增加2250亿美元。

c.根据税收乘数原理,当T增加1单位时,Y减少c1/(1-c1)单位。当c1等于0.5时,T增加1单位时,Y减少1单位。政府应该减少4500亿美元的税收来防止产出下降。

d.G和T均增加1单位,Y的变化∆Y=1/(1-c1)-c1/(1-c1)=1。所以为了避免2009年的产出下降,政府需要增加4500亿美元的支出和税收。

11.“退出策略”问题

在同本次危机引发的衰退相抗争的过程中,税收被削减,政府支出增加,导致庞大的政府赤字。为了减少政府赤字,税收必须增加,政府支出必须减少。这就是由庞大赤字导致的“退出策略”。

a.在短期中,减少赤字如何影响均衡产出水平?

b.哪一种方式会引起均衡产出变化更大?(i)减少一千亿美元政府支出;(ii)提高一千亿美元税收。

c.边际消费倾向大小如何影响(b)的答案?

d.判断以下陈述是否准确:赤字的减少会增加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从而会降低产出的下降幅度(本来随着赤字减少,产出会下降)。

答:a.减少赤字意味着税收的增加和支出的减少,根据乘数原理,在短期中,这就会导致产出的减少。

b.政府的支出乘数为1/(1-c1),政府的税收乘数为-c1/(1-c1),由于c1介于0和1之间,所以政府乘数更大。减少一千亿美元的支出比提高一千亿美元的税收引起的均衡产出变化更大。

c.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并不会影响(b)的答案。但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政府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均越大,这种情况下,政府支出和税收的变化会使产出变化更多,但并不影响两者的相对大小。

d.正确,随着赤字的减少,消费者的信心增加,所以c0会增加,这将会平衡产出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