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 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艺术教育
答: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艺术教育承担着开启人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创造力,使人的内心情感和谐发展的重任。艺术教育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和西方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艺术教育问题。艺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任务包括:①普及艺术的基本知识,提高人的艺术修养。②健全审美心理结构,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③陶冶人的情感,培养完美的人格。
2.听觉形象
答:听觉形象是指由人的耳朵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的构成材料是时间性的。艺术中的听觉形象主要是指音乐作品的形象。音乐作为声音的艺术,有着自己的特点,它通过音响在时间上的流动,再通过有规律的变化与组合,最后构成使人们的听觉感官能够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听觉形象具有空灵性和抽象性的特点,使得音乐形象具有不确定性、多义性和朦胧性,这既是音乐的局限,也是音乐的长处,能够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与情感体验留下更多自由的空间。
3.形象思维
答:形象思维是指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运用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主题相关的诸多表现加以升华,或分解与重组、想象与联接等,在头脑中构成完整的艺术意象,并将其物化为艺术形象所采用的一种意象系统化的思维形式。形象思维的过程始终不脱离活生生的生活表象材料,并且把思维的结果用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想象性是其根本特征,形象思维的每一个环节上都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审美性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必然渗透在艺术活动的方方面面,也必然会贯穿于形象思维活动的全过程中。
4.第七艺术
答:第七艺术即电影艺术,是根据“视觉暂留”原理,通过画面、声音和蒙太奇等电影语言,在银幕上创造出感性直观的形象,再现生活并表情达意的一门综合性艺术。由于电影诞生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建筑之后,所以常被人们称作“第七艺术”。从总体上讲,电影的样式分为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四大部类。电影艺术史上的第一次大变革是从无声到有声,第二次大变革是从黑白到彩色。电影的综合性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各门艺术的综合;科学与艺术的综合;美学层次上的综合。
5.造型艺术
答:造型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它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造型艺术具有造型性与直观性、瞬间性与永固性、再现性与表现性的审美特征。
6.艺术意蕴
答:艺术意蕴是指深藏在艺术作品中内在的含义或意味,常常具有多义性、模糊性和朦胧性,体现为一种哲理,诗情或神韵,经常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欣赏者反复领会、细心感悟,用全部心灵去探究和领悟,它也是文艺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艺术意蕴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就是艺术作品蕴藏的文化含义和人文精神,是指艺术作品应当在有限中体现出无限,在偶然中蕴藏着必然,在个别中包含着普遍。艺术作品中的深层意蕴,有时由于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并不完全是由艺术形象体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并不是每一个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的。
7.艺术思潮
答:艺术思潮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在一定的社会思潮和哲学思潮的影响下,艺术领域所发生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潮流和创作倾向。倡导某种文艺思想的几个或多个艺术流派所形成的一种艺术潮流,侧重于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把握某种创作思想或创作主张。艺术思潮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哲学思潮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就是受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等哲学思潮的影响,其作品特征大都趋同于一种“反中心、反权威、反传统”的态度。纵观整个西方文艺思想史,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迹。
8.表情艺术
答:表情艺术是指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也是当代人们生活中最普及、最广泛的艺术门类,其最基本的美学特征就是抒情性和表现性。音乐与舞蹈具有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要说明你对艺术起源于“表现说”的看法?
答:(1)表现说的观点
对艺术起源有不同的观点,其中表现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情感的表达与交流,它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艺术家的感受、思想和感情的共同体现。
①西方艺术理论界有众多“表现说”的支持者,最著名的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他提出了“直觉即表现”的命题。克罗齐轻视艺术传达活动,认为艺术乃是情感的表现,内心的直觉即是表现了的艺术,不用另外再将心灵感受物化为意象。
②英国美学家林伍德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激发情感,艺术是主观想象和情感的表现。
③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表现”。
④列夫·托尔斯泰在其《艺术论》中讲,“一个人为了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体验过的情感,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如线条、色彩及言辞)把它表达出来——这就是艺术的起源”。
(2)对表现说的看法
①《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庄子·天下篇》说:“诗以道志。”《荀子·儒效篇》云:“《诗》言是其志也。”汉代《毛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对情感、志向的表达是艺术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②把表现视作艺术的功能无可厚非,毕竟原始人也会有自己的欢快和悲伤,也需要表达和宣泄。但若说艺术起源于表现情感之需要,虽有这个可能性但证据并不充足,毕竟在那个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岁月,生存的功利性要更大于情感的表现性。
2.简述艺术审美娱乐作用的特点。
答: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同审美教育作用、审美认知作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1)游戏性
艺术审美的娱乐作用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物质产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生存的需要,精神产品则是为了满足人们心灵的需要。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能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的快感。
(2)治疗性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的另一个方面,是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对于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来说,无论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在紧张的劳动之余,通过休息和娱乐来消除疲劳。艺术欣赏确实是一种令人陶醉的积极的休息方式,具有畅神益智的功能。艺术的这种功能甚至逐渐被运用到医疗方面。
(3)寓教于乐
艺术审美娱乐功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寓教于乐。通过艺术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而且还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3.简述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答:实用艺术,是指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表现性空间艺术,主要包括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工艺美术与设计艺术等。它与人们的衣、食、住、用等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上的实用需要。
(1)实用性与审美性
实用艺术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有机统一。实用性是审美性的前提和基础,审美性反过来也可以增强实用性,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密不可分,共同构成了实用艺术最基本的原则和特征。实用艺术以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为基本特点;实用艺术与生产技术具有紧密的联系。
(2)表现性与形式美
在实用艺术中,表现性与形式美密不可分。形式美是表现性的外部体现,表现性是形式美的内在灵魂。实用艺术作为表现性空间艺术,不注重模仿客观事物的再现性,而是注重表现某种朦胧抽象的情调和意味。实用艺术的这种表现性,使得它比其他艺术更加偏重于形式美,通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形成某些共同的特征和法则,包括色彩、线条、形体等因素,也包括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法则。
(3)民族性与时代性
实用艺术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是民族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实用艺术品既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民族特色,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风格。
4.接受美学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代表是德国南部康士坦茨大学的五个教授:姚斯、伊塞尔、福尔曼、普莱斯丹茨、斯特里德。其主要观点,具体如下:
(1)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①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汇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②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③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
(2)艺术接受的重要性
①艺术家的作品必须通过鉴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活动,才能真正有意义,经典的作品必须不断被解读。
②接受者并非被动,而是以主体的方式积极参与再创作,这充分强调了接受者的重要性。
③艺术鉴赏同创作一样,是人类主体在审美中的自我实现。只不过创作是“编码”过程,而鉴赏是“解码”过程而已。
(3)艺术接受者的素质
接受美学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特点的研究,认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着人们去发现的“神秘之物”。
(4)艺术接受的过程
作为艺术接受的艺术活动,其主体是欣赏者。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艺术作品或由文字,或由线条、色彩,或由音符等不同的艺术符号所组成,这些都只有经过欣赏者的接受和再创造才能实现作品的价值。艺术接受的过程,大体上都有发生、发展与高潮这三个阶段。
三、鉴赏题(30分)
请结合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谈谈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艺术风格并作出评析。
(答题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并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答:表情艺术是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音响、人体)来直接表现人的情感,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这一类艺术的总称,它主要是指音乐、舞蹈这两门表现性和表演性艺术。表情艺术具有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等审美特征。在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以下简称《梁祝》)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1)抒情性与表现性
①从一定意义上讲,再现生活与表现情感是艺术的两种基本功能。音乐这种表情艺术,长于表现而拙于再现,往往直接表现和揭示内心情感,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
②抒情性是音乐的基本属性。音乐抒发情感的能力是十分惊人的,它们不但可以直接表现人类各种细微复杂的情感情绪,而且可以直接触及人的心灵的最深处,激发和宣泄人的激情。
③音乐的抒情性,来源于它们内在的本质属性和特殊的表现手段,音乐中有组织的乐音,可以通过力度的强弱、节奏的快慢、幅度和能量的大小等多种方式,来表现人们繁复多样、深刻细腻的内心情感。它以乐音为材料作用于人的听觉,可以直接传达和表现音乐家感情的起伏、变化和波动。
《梁祝》的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2)表演性与形象性
①音乐属于表演艺术。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艺术形式。音乐首先需要一度创作即作曲、作词、配器,同时也需要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的二度创作即实际的演奏或演唱。没有表演性,也就没有音乐。
②形象性是音乐艺术重要的审美特征,但音乐形象看不见、摸不着,它需要欣赏者充分调动审美感受力,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想象和联想,在内心唤起一定的情感意象,从而完成音乐形象的塑造。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奏出哀伤,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的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分是再现“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3)节奏性与韵律美
①在艺术领域里,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对于音乐艺术来讲,节奏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甚至可以看作是音乐艺术的生命。
②力度强弱、速度快慢的变化等常常体现出韵律美。
《梁祝》全曲大约二十六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大约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是主题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着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长幽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着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明了。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表达出离别的悲伤。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综上所述,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通过音乐的多次转化、通过音调、节奏的变幻体现出故事的跌宕情节,很好地体现了表情艺术的抒情性与表现性、表演性与形象性、节奏性与韵律美的审美特征。
四、综合题(40分)
请分析“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说法所体现的艺术原理,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说法体现了艺术欣赏的主体性的艺术原理。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
(1)艺术欣赏的个体差异性
①美感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社会功利性,又有个人直觉性,具有千差万别的个性特征。由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与性格气质不同,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不同,在审美感受上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差异,使艺术欣赏打上欣赏主体的烙印。
②艺术欣赏中的这种个性差异,普遍存在于艺术史实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说明了这个道理。因而同一部艺术作品,在不同的人看来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获得不同的感受。
(2)艺术欣赏的能动性
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和艺术作品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欣赏要以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为前提,在艺术欣赏中,欣赏主体并不是被动地反映或消极地静观。
①从心理上看,欣赏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有着极为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含着感知、理解、情感、联想、想象等诸多心理因素的自我协调活动。它不仅是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同时又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审美再创造。
②欣赏主体总是要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情感与审美理想,对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进行再创造和再评价,从而完成和实现、补充和丰富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鉴赏的本质就是一种审美的再创造。“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产生正是不同的欣赏主体的审美再创造。
由于艺术欣赏中主体性的特点,甚至可以使欣赏者实际获得的艺术感受与艺术家原来的创作意图之间,产生相当大的差距。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象中,肯定会存在与作者写作最初构造的人物形象截然不同的形象,这就是艺术欣赏中受欣赏者个体差异以及能动性的影响所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