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大、北师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2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一、简答(每题20分)

1.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举例说明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的意义。

答:(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它是人们知觉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特性。在视觉范围内,恒常性的种类有:

形状恒常性: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投射的形状是不断变化的。但是,人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显出很大的变化。如,一扇从关闭到敞开的门,尽管这扇门在我们视网膜上的投影形状各不相同,但人们看去都是长方形的。

大小恒常性:当人们从不同距离观看同一物体时,物体在网膜上成像的大小是有变化的,距离大,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小;距离小,它在网膜上成像较大。而知觉到的大小却不完全随距离而变化,它趋向于原物的实际大小。如,一个人从我面前走向教室后门,尽管他在我的视网膜上的投射大小有很大变化,可是看到的大小并没有明显改变。

明度恒常性: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相对明度或视亮度保持不变。如白墙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它都是白的;而煤块在阳光和月色下,看去都是黑的。

颜色恒常性:一个有颜色的物体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颜色并不受色光照明的严重影响,而是保持相对不变。如室内的家具在不同灯光照明下,它的颜色相对保持不变一。

(2)知觉恒常性的意义

恒常性对于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如果人的知觉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而时刻变化,那么要想获得任何确定的知识都是不可能的。研究恒常性不仅有助于建筑、艺术等实践部门的工作,而且有助于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代的机器人有“视觉”可以看,有“听觉”可以听,但它们没有知觉的恒常性。因此,当观察条件明显变化时,机器人就难以执行自己原来的任务。如果我们能够把人和动物具有的知觉恒常性赋予机器人,那么计算机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恒常性使得我们对世界有一个稳定的印象。

2.言语发展阶段及特点。

答:言语发展阶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前言语的发展

在婴儿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的准备阶段,称为“前言语阶段”。婴儿言语知觉的前言语发展可分为以下5个阶段:

妊娠中、后期(5~8个月),胎儿已有了初步的听觉反应和原始的听觉记忆能力,能大致区分出乐音、噪音和语音,并表现出对母亲语音的偏爱。个别胎儿还表现出对语音的辨别和记忆能力。

新生儿期(0~1个月),婴儿已能对声音进行空间定位,并能根据声音的物理特征来辨别各种声音的细微差别,表现出对语音的明显的偏爱。

发音游戏期(2~3、4个月),婴儿已开始理解言语活动中的某些交往信息,能和成人进行“互相模仿”式的“发音游戏”,能够鉴别区分并模仿成人语音,获得了语音范畴性知觉能力。

语音修正期(5~8、9个月),这时婴儿已能鉴别言语的节奏和语调特征,并开始根据其周围语音环境改造、修正自己的语音体系。

学话萌芽期(9~12个月),婴儿已能辨别母语中的各种音素,经常地、系统地模仿和学习新语音,为言语的发生作好了准备。

(2)言语的发生

欧美心理学家认为,婴儿说出第一个与某一事物有特定指代关系的母语中的词,标志着言语的发生,时间在出生后的9~11个月;我国心理学家认为,婴儿最早说出的具有概括性意义的词,才是言语发生的标志,时间大约在11~13个月。由于个体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婴儿言语发生的时间基本在10~14个月之间。

(3)言语的发展

10~15个月间,婴儿平均每个月掌握1~3个新词。随后掌握新词的速度显著加快,19个月时已能说出约50个词。此后平均每个月掌握25个新词,这就是19~21个月时的“词语爆炸”现象。此后的2个月内,婴儿说出第一批的一定声调的“双词句”,从而结束了单词句阶段,而进入词的联合和语法生成时期。

3.简述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创立,主要代表人物有布劳、埃默森等。这一理论主张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受到某种能够带来奖励和报酬的交换活动的支配,因此,人类一切社会活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交换,人们在社会交换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也是一种交换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这一理论:

(1)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Foa等人通过分析人际关系中的酬赏问题,找出了六种基本酬赏:爱、金钱、地位、知识、物质和服务。并将酬赏分为两个维度:

特殊性:指酬赏的价值大小由提供该酬赏的特殊人物所决定,如爱的价值,或更为具体的如拥抱与吻的价值,几乎全部取决于提供的人是谁。

具体性;指有形的、能看到、嗅到、摸到的东西,以及非具体性或象征性的东西,如忠告或社会赞许。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必须付出的。

(2)交换结果评价方式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会随时记下从某个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酬赏和付出的成本,并且看重从该人际关系中所能获得的整体结果的有利(酬赏大于成本)与不利(酬赏小于成本)。用公式可以表示为:交换的总体结果=获得的酬赏一付出的成本。人们在对结果进行评价的时候采用两种比较标准;

绝对的比较标准:指个体认为自己从某种人际关系里应该获得的结果的量有多少。

相对的比较标准:指从某一人际关系里所获得的结果是优于或劣于另一个当时也可以获得的人际关系。

(3)公平交换

社会公平理论强调人际关系的公平性,并假设:

彼此有关系的一群人总是企图使他们的行为结果获益最大;

团体会发展出一套如何将酬赏依比例公平地分给所有有关人员的规则,以便使团体酬赏达到最大;

当个体感觉到某一人际关系不公平时,会感受到某种压力的存在,促使他采取行动以恢复公平。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社会交换理论指出人们使用均等原则、各取所需原则、平等原则决定人际关系是否公平。

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解决人际冲突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其中最有用的是在协商方面。

4.说明言语先天性的证据。

答:言语的先天论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包括先天语言能力说、自然成熟说。

(1)先天语言能力说,即乔姆斯基提出的转换生成说

转换生成说认为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的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实现的。

每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变为表层结构(语音等),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1970~1977年美国“人工野孩”吉妮(Genie)的个案研究公布以后,乔姆斯基对其理论补充道,作为言语获得基础的这种先天机制,后天必须及时地暴露于语言的刺激下而被激活,否则就会失败。

(2)自然成熟说,代表人物勒纳伯格

该理论认为,生物遗传是人类获得语言的决定性因素。语言获得是大脑机能成熟的产物,语言获得有个关键期,最容易获得语言的时期是从出生到青春期之间。根据言语的先天论,言语的习得必须以生理的成熟为基础。因此,无论哪个种族的儿童,其言语的发展过程都是极为相似的,都遵循单词句、双词句、简单句、复杂句这样的发展模式。同时在言语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关键期,如果错过关键期,那么言语的发展将受到损害。比如,从小与动物生活在一起的“狼孩”,由于错过了言语发展的关键期,即使后来进行言语的训练也仅能掌握很简单的语言。

5.人格类型说和维度说的异同。

答:(1)人格类型说

由斯普兰格等人提出,将人格划分为6种类型: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权力型和宗教型。这种类型是理论(理想)的模型,具体的个人通常是主要倾向于一种类型并兼有其他类型的特点。

理论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追求真理为目的,认识成为精神生活的主要活动,情感退到次要地位。理论家和哲学家属于这种类型。

经济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经济观点看待一切事物,把经济价值提高到一切价值之上,以实际功利来评价事物的价值,重视人的能力和资力。实业家属于这种类型。

审美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以美为最高人生的意义,对实际生活不大关心,总是从美的角度来评价事物的价值。艺术家属于这种类型。

社会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重视爱,以爱他人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慈善、卫生和教育工作者都属于这种类型。

权力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重视权力,并努力去获得权力。凡是他所做的均由自己决定,有强烈的支配和命令他人的欲望。

宗教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坚信宗教,生活在信仰中,总感到上帝的拯救和恩惠。宗教家属于这种类型。

(2)人格维度理论

艾森克的类型论是用特质论的人格维度观点来改造类型论,而且重视类型或特质的神经生理学基础的研究。强调人格是由三个类型或基本维度组成,即由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组成。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认为,在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中,每一个都是多层次的人格结构。艾森克提出了关于这种人格结构的一种人格的多层次模型。该模式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从一个人精神的最表层(即个体在特殊情境下的特殊反应)层层深入,经过习惯性反应、特质,最后达到最里层,即类型。

(3)两者的比较

类型说和维度说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格的差异。类型说用人的几种主要的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但是维度说同时用人的三种特质来说明人的性格,同时,在这些特质上用维度来区分人格的个体差异。例如,类型论说某人是一个内向的人;特质论说某人是沉静、较孤僻和处事谨慎的人。类型论是一种性格分类的理论,特质论是一种性格分析的理论。此外,维度说描述了人格在量上的差异,而类型说则描述了人格在质上的差异。

6.简述图式的含义及类别。

答:(1)图式的概念:

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它可以是语言材料的图式,也可以是视觉材料或其它具体材料的图式。当人们接触外界事物时,常在记忆中检索那些与输入信息最符合的图式与之对照,加以理解与解释,这个过程称之为图式加工。

(2)图式的类型

个人图式,包括三种:第一,关于一个特殊人物的图式,如卓别林的图式;第二,关于某一特殊类型的人的图式,如关于“外倾”人的图式是有朝气、好交际、热情等;第三,关于自己是什么样人的自我图式。如有人认为自己独立性很强,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显示出这一点。

角色或群体图式,包括两种:第一,有关人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所构成的原型 (如教师、工人、售货员、恋人等);第二,关于某种群体的图式,如前述的社会刻板印象就是关于某种群体的一种图式。

事件图式又称脚本,是某一段时间内行为所发生的标准序列。如在餐馆吃饭就是一种脚本,客人坐下后服务员拿来菜谱,大家都彼此让他人点菜,接着点菜者便仔细地看菜单,有时点好之后还要换菜,最后点汤。人们办事都有一定的顺序,他们大多靠事件图式去支配自己的行动。

7.人格特质论的起源及新近展。

答:人格特质理论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和卡特尔。特质理论认为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常用的基本单位。

(1)奥尔波特的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他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类:

共同特质,指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一个群体所共有的、相同的特质;

个人特质,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个人特质依其在生活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a.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特质;b.中心特质,这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的特质;c.次要特质,这是个体的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表现出来。

(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对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提出基于人格特质的理论模型。模型分成四层: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为第一层次;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为第二层次,它们是人格层次中最重要的一层;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为第三层次;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为第四层次。

(3)现代特质理论

“三因素模型”:艾森克依据因素分析方法提出了人格的三因素模型,这三个因素是: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征。艾森克依据这一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这个量表在人格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五因素模型”

塔佩斯等人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了再分析,发现了五个相对稳定的因素: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神经质或情绪稳定性,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开放性,具有想像、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

“七因素模型”

特里根等用不同的选词原则,获得了七个因素,构成了七因素模型。这七个因素是:正情绪性、负效价、正效价、负情绪性、可靠性、宜人性、因袭性。人格特征量表是大七人格模型的有效测量工具。

现代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健康心理、发展心理、职业心理、管理心理和工业心理等方面都显示了广泛的应用价值。如外倾性、神经质、随和性等均与心理健康有关;外倾性和开放性是职业心理与工业心理的两个重要因素;责任心与人事选拔有密切关系等等。

8.基本归因偏差及在生活中的意义。

答: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动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1)基本归因偏差的概念及类型

人们在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因此会出现归因偏差,比较典型的归因偏差主要有:

认知性偏差

a.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对自身原因的分析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分析是不同的,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的作用,做出情境归因;而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这种差异是导致归因偏差的最重要因素。

b.显著性与获得性。一般人在估计某一事件发生的概率时,常常因为相关信息是否容易在脑海里呈现而有所不同,越容易被想起、被记起的刺激,在决定某一事件的原因上越具有重要性。人们在归因过程中的三种简单的启发:表征性启发,获得性启发,调整性启发。

c.歪曲的思维方式。歪曲的思维方式会以各种形式使人们脱离现实。譬如,歪曲会使人们在对一个人或者事件做出判断之前就给人或事件贴上标签;歪曲会使人们的认识不准确和不精确;歪曲会使人们把一个具体的环境和特征无限地扩大;歪曲会使人们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不能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歪曲还会使人们感情用事而不是理性判断等。

动机性偏差

a.自理偏差,又称自我标榜,是指一般人对于良好的行为都采取居功的态度,而对于不好的、欠妥的行为则否认自己应负责任。

b.自我设阻,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人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自我设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

c.社会比较,指个体对自己的信念、态度、意见等与其他人做比较的过程。

性别偏差

a.动机上的偏差。研究认为女性的成就之所以没有男性高,是因为在女性的人格中存在着“害怕成功”的动机因素。

b.观念上的偏差。个人所拥有的许多观念深深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行为,行为表现上的性别差异也可以追溯到原始观念上的差别。

c.环境上的偏差。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反应影响很大。性别角色的期望是这些众多环境因素中的一种。性别角色的行为是为了迎合社会的期待和他人的赞许而造成的。

(2)归因偏差在生活中的意义

对于生活中现象进行解释。这些归因偏差可以帮助我们从各个角度解释我们对于生活上发生的事件进行科学的解释。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了解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的行为,也可以从更深刻的层面上分析产生这些归因偏差的原因。

帮助尽量克服不良归因,产生正确的归因风格。有些归因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于事件的正确认识甚至阻碍我们工作的情绪和热情发挥,是不利的归因风格,这是通过了解归因偏差养成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归隐方式对于生活和工作有积极的意义。

二、论述(每题25分)

1.论述几种情绪的重要理论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答:许多心理学家对情绪的生理机制等做了许多研究,形成了一些理论。

(1)情绪的早期理论

詹姆斯—兰格理论,又称情绪外周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两者的基本观点都是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坎农—巴德理论,又称为情绪的丘脑学说,认为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传至丘脑,再由丘脑同时向上向下发出神经冲动,向上传到大脑产生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

(2)情绪的认知理论

阿诺德的情绪—兴奋学说,认为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条件。

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认为特定情绪产生有两个条件:a.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b.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认为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关系,包括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这个理论开始涉及到情绪的内在机制,但还不是很完整。

(3)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伊扎德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了情绪的性质和功能,认为情绪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包含着神经生理、神经肌肉的表情行为、情感体验等三个子系统,他们相互作用、联结,并与情绪系统以外的认知、行为等人格子系统建立联系。此外,情绪的激活与调节具有四个过程:生物基因—神经内分泌激活过程;感觉反馈激活过程;情感激活过程和认知激活过程。

(4)情绪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根据情绪外周理论,外周反应会增强甚至引起情绪反应,这在对情绪障碍患者(如社交焦虑症)的临床观察上已经得到了证实。患者不害怕特定场合或是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评价,而是害怕自己出现恐惧的生理反应如出汗、脸红等,并因此发展出症状。在现实生活中,帮助患者纠正对情绪诱发的生理反应的恐惧心理能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根据情绪认知理论,情绪的产生受到外界情绪情境的刺激,个体内在评价的共同影响。而内在的评价又和个体的过去经验息息相关。同样的事件,对于不同的人,极可能会诱发不一样的情绪反应。情绪障碍患者往往由于在过去的生活经验中获得消极的核心信念,如“我是不行的”“我是不受欢迎的”等,并以此去评价周围的信息,更容易出现情绪性的(消极的)反应。并且进一步强化了消极的核心信念,形成恶性循环。

2.举例说明基因和环境对人的心理功能的共同影响。

答:心理功能的发展是基因决定的还是环境决定的,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形成了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

(1)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遗传决定论强调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认为人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代表人物高尔登作了家谱研究,发现名人的亲属中有出名成就的人远远多于普通人的亲属,他认为这体现了遗传的决定作用。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也提出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

(2)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洛克提出的“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在出生时就如一块白板,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从后天的经验中获得的,因此,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教育。近代环境决定论极端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忽视已传素质和儿童的年龄特征的作用。尤其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他提出了S-R公式,把行为看做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

(3)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

皮亚杰提出的相互作用效应模型,认为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是相互作用的,好的遗传和好的环境相结合导致好的发展结果,而不良遗传和差的环境相结合引起不良的发展结果;如果优越的遗传与贫乏的环境结合或不良的遗传与丰富的环境相结合,可能得到中等的发展结果。萨米诺夫也主张,遗传和环境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的。个体一旦开始发展历程,个体的遗传特性就会受到环境和个体经验的影响,而个体的经验同样也会受到遗传特性的影响。环境影响了遗传特性起作用的方式、程度和途径,而遗传特性影响着环境中某些因素起作用以及作用的方式和程度。

(4)总结

环境对于个体的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个体的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其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所产生的作用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总的来说,遗传因素规定了发展的潜在可能范围,而个体的环境教育条件确定了发展的现实水平。这其中,要使潜在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离不开环境与教育条件。

三、研究设计(每题30分)

1.设计一项研究验证时代变迁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答:儿童的社会化指儿童获得社会所期待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标准而成为一个独立社会成员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儿童从一个生物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社会个体的过程。儿童通过社会行为的学习掌握约定俗成的举止方式、道德观念,从而适应社会。儿童也逐渐学习社会性情绪、对父母亲人的依恋、气质、道德感和道德标准、自我意识、性别角色、亲善行为、对自我和攻击性的控制、如何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等。儿童心理过程的发展存在普遍的模式,这是心理发展中的共性,但心理活动作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又受到个体生活的现实社会文化条件的制约。因此,在不同文化社会中生活的儿童,其心理活动存在着差异,不同时代由于生活条件以及家庭社会环境的不同,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也不同。

研究时代变迁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可结合纵向研究为主,横向研究为辅的方法对大样本进行调查。

(1)研究方法:被试为幼儿园4到7岁儿童各100名。测量工具采用陈会昌编制的4~7岁儿童社会化量表,量表包括60个项目,考察遵守社会规则、社会认知、内外向性、依恋家人、情绪稳定性、自我概念、同伴关系等15个因素。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测验采取他评的方式由儿童的监护人完成。

(2)控制变量:时代的变迁包含了很多的变化因素,这些因素都可能与儿童的社会化相关。因此,选取被试时,将家庭经济条件、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家庭结构(是否单亲家庭)、父母教育水平这几个可能与时代变迁相关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并在几个年龄层中匹配。同时男、女童的性别比率在各年龄层中各半。在最终分析时,将这些因素作为协变量进行分析,看是否与因变量相关。

(3)测量过程:测量分三次搜集,中间间隔为两年,每次测量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标准招募4~7岁的儿童,要求其监护人填写儿童社会化量表。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区域差异,前后测验的被试选在同一区域。将三次搜集的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可得出时代变迁导致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可将同时招募的4岁儿童和7岁儿童进行横向比较,将结果与纵向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纵向与横向设计相结合的优点是能够提高研究在时间上的效率。

(4)假设:如果时代变迁会影响儿童的社会化,则在纵向比较中,三次不同时间段搜集的数据在总分及各个维度上会有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将4岁和7岁的儿童进行横向比较,看两个群体的差异,能反映一定时代变迁的影响。但推论须谨慎,因为在4~7岁儿童差异的影响因素中,年龄变化和成长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设计一个研究方案,考察员工每天的通勤状况对工作结果的影响。并说明主要的理论依据。

答:首先是设计研究方法,一定要把研究设计考虑周全,要将自变量、因变量、被试选择等内容写清楚,并写出具体的设计名称。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没有统一模式。在正确的前提下,设计考虑的因素越多越复杂得分越高。实验设计的最后部分可以适当写一下此种研究设计可以使用什么样的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处理。

其次,要结合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解释,一般而言,如果得出通勤率高而工作结果好的结论,可以用X理论即经纪人假设来进行解释,如果通勤率和工作结果呈非线性关系,可以用Y理论或社会人假设来进行解释,当然也可以结合其他理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在正确的前提下,涉及的理论可以适当多一些。

实验设计参考:

研究目的:探讨员工每天的通勤状况对其工作结果的影响。

研究假设:假设员工每天的通勤状况对其工作的影响是正性的,即通勤状况越好则员工的工作结果越好。

研究方法:调查员工的通勤方式,按照通勤方式将员工分类,再分别考察这几类员工的工作绩效。

自变量:员工每天的通勤方式(自行车、公交车、地铁、步行、公司班车、私家车等);员工每天的通勤时间(半小时以内、半小时到一小时、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以上)。

因变量:员工的工作绩效,将工作满意度作为协变量进行分析。

控制变量:控制职业类型、工作部门、性别等变量。

统计方法:采取单因素方差分析,看不同通勤方式的员工在工作绩效上以及工作满意度上是否有显著差异。

理论解释:再查一下

2011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

一、判断题(共40题,每题1分)

1.行为理论和心理分析理论的共同点是认为人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2.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观点的共同批评是,它们都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

3.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成为研究的统计推论效度。

4.有指导性的、正式的、事先决定了问题项目和反应可能性的访谈形式称为标准化访谈。

5.治疗后改变并不马上出现,却随着实践的推移而逐渐出现或增加,这种现象在临床心理学称作延迟效应。

6.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第四阶段是亲密——孤独。

7.罗杰斯认为,心理顺应不良的原因在于发展为集未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8.人格心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争论是特质—情境之争。

9.有幻觉的症状可以诊断精神分裂。

10.物质滥用包括酒精依赖。

11.一个心理测量没有效度就没有信度。

12.现代心理分析治疗的目的就是把患者无意识的内容上升为意识。

13.心理异常一定伴随社会功能的损害。

14.一个心理测验的常模可以在10年内使用。

15.心理测验可以用于心理异常(例如,抑郁症)的诊断。

16.精神之是艾森克人格测验的一个因素。

17.TAT和罗夏墨迹测验都可以用来人格的评估。

18.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括包含两个部分: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

19.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成功归功于努力的学生比起把成功归功于能力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的时间更长。

20.个人困扰和同情性关怀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关注他人,而后者关注自身。

21.在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中,用指向群体的态度预测行为时准确性较高,

22.力行行为理论中的主管规范是指个体对某件事情的主观意愿。

23.Sherif 利用知觉错觉中的自主运动现象研究团体规范的形成如何???的影响。

24.现提出一个大的请求,被他人拒绝之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这种策略是“脚在门槛内技巧”。

25.Zajonc用他人在场(mere-presence)解释社会促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26.按照心理学家Cantor的观点,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时候,往往依照该事物与原型的不同。

27.信度主要是指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28.在衡量一个测量工具的信度时,一般认为0.80以上是可以接受的.

29.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决策时会尽可能收集多的信息。

30.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在盈利与损失时的风险偏好不变。

31.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决策的原则就是选择最优的方案

32.个体的决策不会因为问题的措辞而发生变化。

33.相对于近因效应而言,首因效应的作用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

34.群体盲思(group think)是群体成员从中的一个体现。

35.会性懈怠是指群体成员的整体工作绩效小于个体成员的工作绩效之和。

36.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规模呈正比。

37.群体凝聚力越大,群体绩效就越高.

38.人的秉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39.领导层级越高,越要提升对下属的亲和度。

40.资历工资是不合理的。

二、选择题(单选)(共70题,每题2分,共140分)

1.一个研究若前后数次施行,所得的结果很接近,这说明该研究的哪项指标很高(  )

A.信度

B.内部效度

C.外部效度

D.构思效度

E.统计推论效度

2.根据罗杰斯的理论,焦虑的起因是(   )

A.未解决的性冲突

B.无条件的爱

C.对自我概念的威胁

D.自我经验的不协调

E.错误的学习

3.社会学习理论会从哪个角度解释一个宠坏了的孩子的行为(   )

A.孩子的人格缺陷

B.孩子和父母间未解决的冲突

C.通过观察和强化的学习

D.孩子在试图补偿自卑感

E.孩子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4.俄底普斯(Oedipus complex)发生在心理性发展的哪个阶段(   )

A.青春期

B.口唇期

C.肛门期

D.生殖器期

E.生殖期

5.小刘考试考得不好,她就用这次当试对她来说一点也不重要来安慰自己,以避免自尊受到伤害。她使用的防御机制是(  )

A.幻想

B.合理化

C.认同

D.替代

E.反向形成

6.小叶需要复习功课准备考试,但她又想出去与朋友玩。犹豫再三她终于决定先复习完功课,晚些再出去玩。这个现实的决定反映了小叶哪一项的功能(  )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无意识

E.意识

7.根据荣格(Jung)的理论,具有按固定规则行事,客观而冷静,积极思考问题、武断、感情压抑特征的人属于哪一心理类型(  )

A.外倾感觉型

B.内倾感觉型

C.内倾直觉型

D.内倾思维型

E.外倾思维型

8.为观察那些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观察到的低比率行为,研究者宜采用(   )

A.临床观察

B.自然观察

C.模拟观察

D.参与观察

E.结构化观察

9.一位研究者想考察高蛋白膳食是否能提高大鼠的迷津成绩。第一组大鼠在研究期间给予高蛋白膳食,第二组大鼠给予平时的普通膳食。在这个实验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为(  )

A.基线组和实验组

B.腔制组和实验组

C.对照组和实验组

D.实验组和控制组

E.实验组和基线组

10.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  )

A.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操纵变量,观察其是否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B.将被试至于两种互相联系的条件下

C.同时操纵两个或更多个自变量

D.建立的关系不是因果性的

11.以下哪种技术对于确定某个特定的儿童害怕去学校的原因最有用(   )

A.实验法

B.相关法

C.自然观察法

D.模拟观察法

E.个案研究

12.安慰剂效应会影响研究结果,因为(   )

A.它限制运用推论统计的可能性

B.他增加混淆变量的可能性

C.它限制结果推广的可能性

D.它使实验处理的效应比应有的更大

E.它使实验处理的效应变小

13.实验者偏差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哪种途径最有效地避免(   )

A.不告诉被试研究者架设是什么

B.告诉被试回答无对错之分

C.用双盲实验

D.采用只有实验者使用的非语言信号与被试交流

14.海啸过后,在灾区和非灾区居民中进行记忆广度测试,比较两组被试测试成绩的差异,这样的设计属于(  )

A.前实验设计

B.准实验设计

C.真实验设计

D.非实验设计

E.以上都不对

15.以为研究者的试验中,把焦虑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认知集体治疗,每周一次,共4周。另一组病人被告知没有空额了,治疗要一个月之后才开始,他们每周来一次,作相应的心里评估。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

A.对照组设计

B.等待组控制仅仅注意组控制

C.注意组控制

D.延迟组设计

E.双盲设计

16.NEO人格调查表是根据(  )编制

A.内容关联法

B.经验效标法

C.因素分析法

D.理论推理法

17.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理论包括(   )

A.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B.G因素和S因素

C.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D.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18.关于各类信度洗漱及其主要的复查方差来源,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重测信度的主要误差方差来源是时间取样

B.分半信度的主要误差方差来源是内容取样

C.同质性信度的主要误差方差来源是内容的异质性

D.重测复本信度的主要误差定方差来源是评定者间差异

19.以下哪个不属于PTSD的核心症状(  )

A.闪回

B.回避症状

C.高警觉性

D.睡眠障碍

20.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不包括(   )

A.情绪不稳定

B.冲动性

C.极度的怀疑感

D.人际关系混乱

21.以下哪个单独症状出现就可以确诊精神分裂(   )

A.自我夸大

B.思维被广播

C.情感淡漠

D.言语紊乱

22.自杀通常不会在以下哪个障碍中出现(   )

A.精神分裂

B.PTSD

C.强迫症

D.依赖型人格障碍

23.下列哪个方法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   )

A.电休克治疗

B.认知行为治疗

C.森田治疗

D.碳酸钾治疗

24.下列哪个不属于儿童品行障碍的核心症状(   )

A.虐待动物

B.辱骂同学

C.伤害他人身体

D.胁迫他人进行性行为

25.下列哪个疗法被科学证明是对儿童自闭症有效的(   )

A.感觉统合治疗

B.干细胞疗法

C.拥抱机治疗

D.早期行为干预

26.通常从理论上来说,下列哪个障碍的显示检验能力相对最好(   )

A.边缘性人格障碍

B.自恋型人格障碍

C.偏执型人格障碍

D.强迫型人格障碍

27.麦独孤用(  )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A认知过程

B.学习

C.本能

D.社会影响

28.实验社会心理学中(  )提出“社会促进论”

A.崔普里特(N. Triplett)

B.F. 奥尔波特(F Allport)

C.罗斯(E. A. Ross)

D.勒温(K. Lewin)

29.按照(  )的观点,认得行为取决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

A.需求满足论

B.理性决策论

C.认知理论

D.诱因理论

30.心理学家Baron在研究犯罪与温度的关系时,发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犯罪行为与温度呈现出(  )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U形

D.U形

31.在以下助人情境中,与社会公平规范相符合的是(   )

A.老师帮助生病的学生补习功课

B.家长帮助生病的孩子完成作业

C.老师帮助逃课的学生补习功课

D.同学帮助逃课的学生完成作业

32.偏见主要与态度中的(  )紧密相关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自我成分

33.奥特曼(I. Aitman)提出的“社会渗透理论”指出,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常常遵循(   )

A.公平性原则

B.互惠性原则

C.交换性原则

D.相互性原则

34.以Luce和Raiffa设计的囚犯两难情境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双方合作的结果最好,但这种合作必须是以(  )为基础

A.双方互相熟悉

B.双方互相理解

C.双方互相信任

D..双方互相竞争

35.在解释利他行为时,认为只有双向或者互相的利他行为才可作为生物学基础的学者是(  )

A.Campbell

B.Homans

C.Wilson

D.Trivers

36.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这个过程叫做(  )

A.印象管理

B.自我确认

C.自我检控

D.自证预言

3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超言语线索的是(   )

A.说话的内容

C.说话的频率

B.说话的速度

D.说话的音质

38.在Festinger 和Karlsmih关于认知失调的经典研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给20美元的被试态度改变大,符合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

B.给20美元的被试态度改变小,因为他们感受到的认知失调低勺

C.给1美元的被试态度改变小,因为1美元是一个正当理由

D.给1美元的背时态度改变大,因为他们经历了最大的认知失调

39.Herbert Simon所提出的决策模型被称为(  )

A.有限理性模型

B.期望效用模型

C.前景理论

D.知觉理论

40.在上级对下属的绩效考核中,最应该避免哪一个效应的出现(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羊群效应

41.如果你需要管理一个团队,最应该避免下列哪一种归因偏差(   )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自我中心归因偏差

D.群体归因偏差

42.我们经常会进行社会比较,而社会比较之后经常会出现(   )

A.认知失调

B.归因

C.情绪反应

D.习得性无助

43.下列各项方法中,不能用来计算项目间一致性的是(   )

A.因素分析

B.复本信度

C.克劳巴赫a洗漱

D.荷依特信度

44.我们经常会根据大脑中提取某一个场景的容易程度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

A.代表性知觉

B.易得性直觉

C.锚定

D.普遍性知觉

45.我们经常会根据金钱的来源、使用的方法和保存的方法来区分金钱,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

A.沉没成本效应

B.前景理论

C.心理账户

D.措辞效应

46.邮箱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成为(   )

A.命名量表

B.等级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例量表

47.测量过程中由不可控制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成为(   )

A.系统误差

B.恒定误差

C.测量误差

D.随机误差

48.提出“比率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比纳(Binet)

B.西蒙(Simom)

C.推孟(Tennam)

D.韦克斯勒(Wechsler)

49.某教室的试卷经常超出授课反胃,该试卷的(   )一定低

A.信度

B.预测效度

C.内容效度

D.观念效度

50.能确切地反映预测性实验中个别项目质量的是(   )

A.该项目间隔2个月后再测得分的一致性

B.该项目于其他项目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

C.项目分数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D.效标得分的低分组和高分组在该项目上通过率的差值

51.下列关于随机误差对测验的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影响测验的信度,但不影响效度

B.影响测验的消毒,但不影响信度

C.影响测验的信度,也影响其效度

D.对测验的信度、效度均无影响

52.下列到处分数中属于内容参照分数的是(   )

A.掌握分数

B.比率智商

C.百分等级

D.标准九

53.下列各项测验中不适宜团体施测的是(   )

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B.16PF

C.EPQ

D.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54.霍夫斯台德的文化维度不包含以下哪个方面(   )

A.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B.人际距离

C.不确定性规避

D.男性气质/真性气质

55.下面不属于人们在社会认知偏差的一项是(   )

A.禀赋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印象

D.犄角效应

56.谁提出了领导的权变理论(  )

A.巴斯

B.斯托克蒂尔

C.费德勒

D.豪斯

57.奥德福尔的吉利理论不包括哪个因素(   )

A.生存需要

B.理想需要

C.关系需要

D.成长需要

58.行为是行为结果的函数,这是(   )提出来的

A.华生

B.斯金纳

C.巴浦洛夫

D.班都拉

59.大五人格理论不涉及下列哪个因素(   )

A.宜人性

B.开放性

C.尽责性

D.灵活性

60.吉利的公平理论是(  )提出来的

A.佛罗姆

B.赫兹伯格

C.洛克

D.亚当斯

61.以为研究者发现随机安排到同性别治疗小组的来访者比随机安排到男女混合治疗小组的来访者更多地参与集体治疗。这个研究的自变量是(  )

A.来访者参与集体治疗的数量

B.治疗小组是否男女混合

C.来访者对集体治疗的态度

D.来访者的心里卫生状态改善了多少

62.两个变量有交互作用表明(  )

A.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影响另一个自变量的效应

B.一个因变量的效应影响另一个因变量的效应

C.一个因变量的效应取决于另一个因变量的效应

D.一个因变量的测量取决于另一个因变量的测量

E.一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效应取决于另一个自变量的水平

63.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是(   )

A.斯金纳

B.华生

C.班杜拉

D.霍尔

64.解释瞬时记忆容量的试验方法是(   )

A.部分报告法

B.自然报告法

C.事前报告法

D.顺序报告法

65.康德拉·劳伦兹因揭示了(  )

A.印记学习

B.强迫学习

C.观察学习

D.反射学习

66.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知觉的特征(   )

A.定式

B.'恒常性

C.选择性

D.连续性

67.提出情绪面部表情变法方法的是(   )

A.Silvan Tomkins

B.Walter Cannon

C.Richard Lazarus

D.Paul Ekman

68.下列哪种方式不是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学习的基本形式(   )

A.阳性强化

B.惩罚

C.行为塑造

D.消退

69.研究表明,中国、日本、美国三国11个月大的婴儿的情绪表达(  )

A中国婴儿最少

B.日本婴儿最少

C.美国婴儿最少

D.一样多

70.人格五大因素模型结构的证据来自于(   )

A.行为遗传学

B.脑激活

C.跨文化比较

D.以上都对

三、论述(共3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

1.心里治疗后的立即评估表明,儿童的异常行为等只有极少的改变.但在随后大约18个月齣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这种情况可能是为什么?

2.请分别列举几种不同的信度和效度,并分析一下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

3.请描述三种主要的决策偏差。他们之间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四、研究设计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假设群体的一般自我效能表会影响群体的工作绩效。请设计一个研究检验这一假设。

2.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检验领导的权变理论和魅力理论哪个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