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含北大、北师等)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011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及详解

一、判断题(共40题,每题1分)

1.行为理论和心理分析理论的共同点是认为人不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答案】

2.对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观点的共同批评是,它们都过分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

【答案】

【解析】精神分析认为早期生活经历,尤其是创伤性对个性形成的影响,并可能成为成年后心理变态的根源;而人本主义强调积极向上、发展的潜在能量和价值。

3.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存在关系的明确程度成为研究的统计推论效度。

【答案】

4.有指导性的、正式的、事先决定了问题项目和反应可能性的访谈形式称为标准化访谈。

【答案】

5.治疗后改变并不马上出现,却随着实践的推移而逐渐出现或增加,这种现象在临床心理学称作延迟效应。

【答案】

6.艾里克森人格发展的第四阶段是亲密—孤独。

【答案】

【解析】埃里克森的第四个阶段是学龄前,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的阶段。

7.罗杰斯认为,心理顺应不良的原因在于发展危机未能得到积极的解决。

【答案】

【解析】罗杰斯认为当意识中的自我与实际经验产生分歧时,选择性知觉可能拒绝或歪曲某些对正常成长有指导作用的经验,从而引起自我与经验个体经历不协调状态,不协调的后果就是适应不良,个体变得焦虑和恐惧,自我实现就受到了阻碍。

8.人格心理学中最具代表性的争论是特质—情境之争。

【答案】

9.有幻觉的症状可以诊断精神分裂。

【答案】

【解析】幻觉的产生有很多原因,包括中枢神经病变、情绪影响、暗示、弱视和重听、感觉剥夺等。在高烧、癫痫等疾病的状态下也可以出现幻觉。

10.物质滥用包括酒精依赖。

【答案】

【解析】物质滥用,也被称药物滥用,指某个人过量使用特定物质(某种药物),或经由可能会伤害自己或是其他人的方式来使用,包括酒精、安非他命、巴比妥类药物、苯二酚、可卡因、安眠药、烟草和类阿片等。

11.一个心理测量没有效度就没有信度。

【答案】

12.现代心理分析治疗的目的就是把患者无意识的内容上升为意识。

【答案】

【解析】心理分析疗法也称精神分析疗法,通过把病人不知道的症状产生的真正原因和意义,通过挖掘病人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将其召回到意识范围内,破除潜抑作用,揭穿防御机制的伪装,使病人真正了解症状的真实意义,便可使症状消失。

13.心理异常一定伴随社会功能的损害。

【答案】

14.一个心理测验的常模可以在10年内使用。

【答案】

【解析】常模,是用来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其制定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其可信度取决于样组的代表性和可靠性。常模的适用范围取决于取样的范围,若从全国取样,所得常模是全国的;若在地区取样,所得常模则是地区的,不能随意适用于其他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样组的平均水平会产生变化,常模也将随之变化,因此常模应及时修订。

15.心理测验可以用于心理异常(例如,抑郁症)的诊断。

【答案】

【解析】心理测验是一种测量的技术。心理学家常用心理测验来测量评估人们的某种行为,把它作为判断个体心理差异的工具。而心理异常的诊断需经过系统的步骤进行,心理测验只能起到评估和辅助作用。

16.精神质是艾森克人格测验的一个因素。

【答案】

17.TAT和罗夏墨迹测验都可以用来人格的评估。

【答案】

18.Higgins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知觉到的自我概括包含两个部分:理想自我和实际自我.

【答案】

【解析】Higgins的自我差异理论认为,个体自我概念包括3个部分:理想自我;应该自我;现实自我。

19.心理学研究表明:把成功归功于努力的学生比起把成功归功于能力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的时间更长。

【答案】

20.个人困扰和同情性关怀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关注他人,而后者关注自身。

【答案】

【解析】个人困扰是指当我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如恐惧、无助或任何类似的情绪。同情性关怀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是指替代性的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苦难。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将焦点集中于自己,而后者把焦点集中在受害者身上。

21.在态度和行为的关系中,用指向群体的态度预测行为时准确性较高。

【答案】

22.力行行为理论中的主观规范是指个体对某件事情的主观意愿。

【答案】

【解析】主观规范是指个人对于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感受到的社会压力,亦即在预测他人行为时,那些对个人的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人是否采取某项特定行为所发挥的影响作用的大小。

23.Sherif 利用知觉错觉中的自主运动现象研究团体规范的形成如何???的影响。

【答案】

【解析】谢里夫通过“游动效应”即自主运动研究群体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化,发现群体特有的、并为其成员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就是社会规范,它是群体成员行为的参照标准。

24.现提出一个大的请求,被他人拒绝之后,再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这种策略是“脚在门槛内技巧”。

【答案】

25.Zajonc用他人在场(mere-presence)解释社会促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

【答案】

【解析】Zajonc认为当他人出现的时候,会使人们的激起增强,进一步强化人们的表现。但是激起对作业成绩的作用与作业的性质有关,当所完成的任务是人们已经掌握的行为反应时,他人的存在对作业成绩起促进作用,而当从事的工作是新的任务,他人的存在对作业成绩起阻碍作用。两方面加在一起统称社会促进。

26.按照心理学家Cantor的观点,我们在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时候,往往依照该事物与原型的不同。

【答案】

【解析】心理学家坎特Cantor等人指出,人们在分类的时候往往以他人或事物与原型的相似性来分类。

27.信度主要是指测量工具的有效性。

【答案】

【解析】信度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

28.在衡量一个测量工具的信度时,一般认为0.80以上是可以接受的.

【答案】

【解析】一般的,标准化能力或学绩测验信度在0.9以上,人格测验的信度在0.8以上,而教师自编学绩测验的信度在0.6以上即可。

29.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个体在决策时会尽可能收集多的信息。

【答案】

30.前景理论认为个体在盈利与损失时的风险偏好不变。

【答案】

【解析】前景理论指出,在风险和收益面前,人的“心是偏的”。在涉及收益时,我们是风险的厌恶者,但涉及损失时,我们却是风险喜好者。

31.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个体决策的原则就是选择最优的方案

【答案】

【解析】西蒙提出的“决策人”假设认为“管理人”所追求的是满意化而不是最优化的决策。

32.个体的决策不会因为问题的措辞而发生变化。

【答案】

33.相对于近因效应而言,首因效应的作用持续的时间会比较长。

【答案】

【解析】近因和首因作用的持续时间因情境而异。当人们在用视觉书面材料对他人形成印象时,通常会启用长时记忆系统来利用尽可能多的信息,而不具有明显的近因效应;但当人们用听觉材料来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更多依赖短时记忆系统,因而具有明显的近因效应。

34.群体盲思(groupthink)是群体成员从众的一个体现。

【答案】

【解析】从众是指实际存在或想象存在的群体压力下,个人放弃自己的独立性,在意见与行为上表现出与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而群体盲思指由于群体高度倾向于寻求一致所导致的思考能力、事实检验和道德判断的退化。

35.会性懈怠是指群体成员的整体工作绩效小于个体成员的工作绩效之和。

【答案】

【解析】社会懈怠效应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称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36.员工满意度与组织规模呈正比。

【答案】

37.群体凝聚力越大,群体绩效就越高.

【答案】

【解析】高凝聚力能否导致高绩效,取决于团体高绩效的受益者是否妨害团体利益。如果团体规范追求高绩效,则导致实际的高绩效,但若团体规范要求维持低生产率,则高凝聚力恰会促成这一结果。

38.人的秉性决定了人的行为。

【答案】

【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是人的天性,无好坏之分。它只给人们的言行涂上某种色彩,但不能决定人的社会价值。

39.领导层级越高,越要提升对下属的亲和度。

【答案】

40.资历工资是不合理的。

【答案】

【解析】资历工资是以劳动积累工资,以以资历作为加薪的客观标准,使雇员易产生公平感,可以增进同事之间的合作。有利于稳定企业员工,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选择题(单选)(共70题,每题2分,共140分)

1.一个研究若前后数次施行,所得的结果很接近,这说明该研究的哪项指标很高(  )。

A.信度

B.内部效度

C.外部效度

D.构思效度

E.统计推论效度

【答案】A

【解析】信度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即用同一测验工具多次测量某人的同一心理品质,所得测量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

2.根据罗杰斯的理论,焦虑的起因是(   )。

A.未解决的性冲突

B.无条件的爱

C.对自我概念的威胁

D.自我经验的不协调

E.错误的学习

【答案】C

【解析】罗杰斯认为焦虑是情感上对威胁的体验,是整合的自我概念处于被分解的危险之中的一个信号,会在一个人完全意识到自我概念和有威胁经验之间的差距时体验到。

3.社会学习理论会从哪个角度解释一个宠坏了的孩子的行为(   )。

A.孩子的人格缺陷

B.孩子和父母间未解决的冲突

C.通过观察和强化的学习

D.孩子在试图补偿自卑感

E.孩子内心的冲突和焦虑

【答案】C

【解析】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指人们仪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

4.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发生在心理性发展的哪个阶段(   )。

A.青春期

B.口唇期

C.肛门期

D.生殖器期

E.生殖期

【答案】D

【解析】弗洛伊德认为生殖器期的儿童,通过抚摸、显露生殖器获得力比多的满足。此时,男孩心中会产生恋母嫉父的情绪纠葛,称为俄狄浦斯情结。

5.小刘考试考得不好,她就用这次当试对她来说一点也不重要来安慰自己,以避免自尊受到伤害。她使用的防御机制是(  )。

A.幻想

B.合理化

C.认同

D.替代

E.反向形成

【答案】B

【解析】合理化又可称为文饰作用。通过这种机制,人对自己的不良行为或者内心想要却木能得到的痛苦经历编造出一个似乎合理、自己能接受的解释。

6.小叶需要复习功课准备考试,但她又想出去与朋友玩。犹豫再三她终于决定先复习完功课,晚些再出去玩。这个现实的决定反映了小叶哪一项的功能(  )。

A.自我

B.本我

C.超我

D.无意识

E.意识

【答案】A

【解析】与本我不顾一切地追求享乐的办事风格不同,作为理性化身的自我按照现实原则办事。现实条件许可时,就即时满足本我的要求;现实条件不许可时,就暂时延缓甚至否定本我欲求的满足,以求得与现实的协调,避免与现实发生冲突而带来痛苦的后果。

7.根据荣格(Jung)的理论,具有按固定规则行事,客观而冷静,积极思考问题、武断、感情压抑特征的人属于哪一心理类型(  )。

A.外倾感觉型

B.内倾感觉型

C.内倾直觉型

D.内倾思维型

E.外倾思维型

【答案】E

【解析】荣格认为具有外倾思维型的人喜欢分析、思考外界事物,生活有规律,客观而冷静,但比较固执已见,情感压抑。

8.为观察那些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观察到的低比率行为,研究者宜采用(   )。

A.临床观察

B.自然观察

C.模拟观察

D.参与观察

E.结构化观察

【答案】C

【解析】模拟观察指在特定情境下安排一种使行为目标易于发生的测量情境,尤其适用观察在自然环境中难以观察到的低比率行为。

9.一位研究者想考察高蛋白膳食是否能提高大鼠的迷津成绩。第一组大鼠在研究期间给予高蛋白膳食,第二组大鼠给予平时的普通膳食。在这个实验中,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为(  )。

A.基线组和实验组

B.腔制组和实验组

C.对照组和实验组

D.实验组和控制组

E.实验组和基线组

【答案】D

【解析】控制组是指接受正常的或标准的或零处理的被试组。是不接受自变量处理的被试组,其功能是与接受实验处理的实验组进行结果比较以确定实验处理或自变量的效果。

10.在相关研究中,研究者(  )。

A.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操纵变量,观察其是否导致另一个变量的变化

B.将被试置于两种互相联系的条件下

C.同时操纵两个或更多个自变量

D.建立的关系不是因果性的

【答案】A

【解析】相关分析是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并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其相关方向以及相关程度,是研究随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

11.以下哪种技术对于确定某个特定的儿童害怕去学校的原因最有用(   )。

A.实验法

B.相关法

C.自然观察法

D.模拟观察法

E.个案研究

【答案】E

【解析】个案研究着重从个体化和特殊性方面去研究,以独特的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厅法广泛地收集材料,以便对个体的人格进行全面和准确的定性描述,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12.安慰剂效应会影响研究结果,因为(   )。

A.它限制运用推论统计的可能性

B.他增加混淆变量的可能性

C.它限制结果推广的可能性

D.它使实验处理的效应比应有的更大

E.它使实验处理的效应变小

【答案】B

【解析】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是发生在主试与被试之间的效应,它们可能以某些干扰实验的方式不知不觉地相互作用,使额外变量与实验中的自变量发生混淆,从而干扰实验结果。

13.实验者偏差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哪种途径最有效地避免(   )。

A.不告诉被试研究者架设是什么

B.告诉被试回答无对错之分

C.用双盲实验

D.采用只有实验者使用的非语言信号与被试交流

【答案】C

【解析】在心理学实验中为有效消除主试被试间不恰当的相互作用,保证实验内部效度的通用手段是双盲实验法。即主试和被试都不清楚实验的具体目的,因而可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试的暗示和被试的顺从。

14.海啸过后,在灾区和非灾区居民中进行记忆广度测试,比较两组被试测试成绩的差异,这样的设计属于(  )。

A.前实验设计

B.准实验设计

C.真实验设计

D.非实验设计

E.以上都不对

【答案】B

【解析】准实验设计指未对自变量实施充分控制,但使用真正实验的某些方法搜集、整理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的研究方法,能够在严格实验无法进行的时候取得结果。

15.以为研究者的试验中,把焦虑病人分成两组,一组接受认知集体治疗,每周一次,共4周。另一组病人被告知没有空额了,治疗要一个月之后才开始,他们每周来一次,作相应的心里评估。这种实验设计称为(  )。

A.对照组设计

B.等待组控制

C.注意组控制

D.延迟组设计

E.双盲设计

【答案】C

【解析】

16.NEO人格调查表是根据(  )编制。

A.内容关联法

B.经验效标法

C.因素分析法

D.理论推理法

【答案】C

【解析】五因素模型结论的证据主要基于问卷研究,科斯塔根据16PF因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想编制五因素的NEO-P1人格量表,其问卷研究的重要支持证据来自跨文化词汇研究。

17.斯皮尔曼提出的智力理论包括(   )。

A.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B.G因素和S因素

C.言语能力和操作能力

D.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答案】B

【解析】因素分析之父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于1904年提出的智力结构二因素,认为人类智力包含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18.关于各类信度系数及其主要的误差方差来源,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重测信度的主要误差方差来源是时间取样

B.分半信度的主要误差方差来源是内容取样

C.同质性信度的主要误差方差来源是内容的异质性

D.重测复本信度的主要误差方差来源是评定者间差异

【答案】D

【解析】重测复本信度的主要误差方差来源应是时间取样和内容取样。

19.以下哪个不属于PTSD的核心症状(  )。

A.闪回

B.回避症状

C.高警觉性

D.睡眠障碍

【答案】A

【解析】创伤后应激障碍表现为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后出现的一系列特征性症状,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反复体验创伤性事件;回避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刺激,或情感麻木;警觉性增高。儿童也可发生PTSD,但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常出现害怕、担心、身体不适、敌意、失眠、带有鬼怪形象的噩梦,还有行为变化。有些经历创伤的儿童可能会出现自己活不了多久的念头。

20.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核心症状不包括(   )。

A.情绪不稳定

B.冲动性

C.极度的怀疑感

D.人际关系混乱

【答案】C

【解析】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显著特征是不稳定的人际关系,不稳定的情绪,不稳定的自我意象和明显的冲动性,其突出表现是人际关系、情绪、自我意象的不稳定和行为的冲动性,感到持久的空虚、孤独感等。

21.以下哪个单独症状出现就可以确诊精神分裂(   )。

A.自我夸大

B.思维被广播

C.情感淡漠

D.言语紊乱

【答案】C

【解析】情感平淡是精神分裂症的典型的阴性症状,导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工作、学习能力严重受损。

22.自杀通常不会在以下哪个障碍中出现(   )。

A.精神分裂

B.PTSD

C.强迫症

D.依赖型人格障碍

【答案】C

【解析】强迫症是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一般患有强迫症状的患者,主动就医倾向明显。

23.下列哪个方法可以有效治疗抑郁症(   )。

A.电休克治疗

B.认知行为治疗

C.森田治疗

D.碳酸钾治疗

【答案】D

【解析】在抑郁症的综合治疗过程中,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有很大作用。约90%有抑郁障碍的病人,经抗抑郁药物治疗有效。

24.下列哪个不属于儿童品行障碍的核心症状(   )。

A.虐待动物

B.辱骂同学

C.伤害他人身体

D.胁迫他人进行性行为

【答案】B

【解析】儿童品行障碍是表现在18岁以前的儿童和少年的经常性的明显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或道德准则的行为。常见的不良行为主要有:说谎、打架、偷窃、伤害别人、虐待动物、破坏财物、纵火、逃学、离家出走、惹是生非、酗酒、赌博、过早的性行为以及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

25.下列哪个疗法被科学证明是对儿童自闭症有效的(   )。

A.感觉统合治疗

B.干细胞疗法

C.拥抱机治疗

D.早期行为干预

【答案】D

【解析】目前针对自闭症,最佳的治疗方法是个体化的早期行为干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其目标是促进患者的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

26.通常从理论上来说,下列哪个障碍的现实检验能力相对最好(   )。

A.边缘性人格障碍

B.自恋型人格障碍

C.偏执型人格障碍

D.强迫型人格障碍

【答案】D

【解析】

27.麦独孤用(  )解释人类的社会行为。

A.认知过程

B.学习

C.本能

D.社会影响

【答案】C

【解析】麦独孤是本能论者,他认为人类有14~18种主要本能以及与之相应的情绪,各种情绪结合而发展起来就是情操,情操加上理想观念,便产生意志力。

28.实验社会心理学中(  )提出“社会促进论”。

A.崔普里特(N. Triplett)

B.F. 奥尔波特(F Allport)

C.罗斯(E. A. Ross)

D.勒温(K. Lewin)

【答案】A

【解析】崔普里特是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的心理学家,他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青少年骑自行车,在独自、有人跑步陪伴、竞赛三种情境中,竞赛时的速度大幅度提高。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严格的社会心理学实验。

29.按照(  )的观点,认得行为取决于他对社会情境的知觉与加工过程。

A.需求满足论

B.理性决策论

C.认知理论

D.诱因理论

【答案】C

【解析】认知理论强调机体对当前情境的理解,认为人和动物具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力。

30.心理学家Baron在研究犯罪与温度的关系时,发现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犯罪行为与温度呈现出(  )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倒U形

D.U形

【答案】C

【解析】巴龙通过研究发生在夏天的城市暴乱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其呈现倒U型关系,在38到41度,随着温度升高,人们的暴力倾向增强,但是超过这个温度,人们外出机会减少,暴力行为也减少。

31.在以下助人情境中,与社会公平规范相符合的是(   )。

A.老师帮助生病的学生补习功课

B.家长帮助生病的孩子完成作业

C.老师帮助逃课的学生补习功课

D.同学帮助逃课的学生完成作业

【答案】A

【解析】社会公平规范的原则主要有机会均等、权责利均等、公共产品的均等性。根据题干表述,学生因为生病缺课,老师帮助其补习功课,体现的是一种机会均等的原则。

32.偏见主要与态度中的(  )紧密相关。

A.认知成分

B.情感成分

C.行为成分

D.自我成分

【答案】B

【解析】偏见是人们以不正确或不充分的信息为根据而形成的对其他人或群体的片面甚至错误的看法与影响。偏见与态度有关,是与情感要素相联系的倾向性。

33.奥特曼(I. Aitman)提出的“社会渗透理论”指出,人们在自我展露的时候常常遵循(   )。

A.公平性原则

B.互惠性原则

C.交换性原则

D.相互性原则

【答案】C

【解析】社会渗透理论由阿特曼和泰勒提出,认为人际交往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其渗透过程包括语言行为、非语言行为和环境导向行为。并认为自我表露是一种社会交换的基本形式,随着关系的发展,这种交换会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34.以Luce和Raiffa设计的囚犯两难情境为基础的研究发现,双方合作的结果最好,但这种合作必须是以(  )为基础。

A.双方互相熟悉

B.双方互相理解

C.双方互相信任

D.双方互相竞争

【答案】C

【解析】囚徒两难问题是指嫌疑犯甲和乙被警方分别隔离,警方告诉他们:因为偷东西有确凿证据,将被判刑一年;拒不坦白杀人而被另一方检举,则将被判刑30年;(2)如果坦白杀人将判刑10年;此时如果检举他人,另一方抵赖的话,则可受奖无罪释放。他们各有两种选择:否认杀人或承认合伙杀人。最好的结局是双方都否认杀人,大家都判1年监禁的偷窃罪。

35.在解释利他行为时,认为只有双向或者互相的利他行为才可作为生物学基础的学者是(  )。

A.Campbell

B.Homans

C.Wilson

D.Trivers

【答案】D

【解析】R.Trivers从相互性的角度阐述了社会生物学的观点,认为只有双向的或相互的利他行为才可作为生物学上的基础。他认为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他人帮助的可能性所抵消。

36.人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通过观察他人自我表演的线索来对自己的自我表演这个过程叫做(  )。

A.印象管理

B.自我确认

C.自我监控

D.自证预言

【答案】C

【解析】自我监控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过程。它是一种人格特质。

3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超言语线索的是(   )。

A.说话的内容

C.说话的频率

B.说话的速度

D.说话的音质

【答案】A

【解析】超言语线索是指语言中除谈话内容以外的线索,表现为一句话有多种含义,是指谈话内容之外的所有的信号,如频率、振幅、速度、音质等。比如同样的一句话,却会因为重音的不同、停顿的不同或者是语调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意思。

38.在Festinger 和Karlsmih关于认知失调的经典研究中,正确的说法是(   )。

A.给20美元的被试态度改变大,符合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

B.给20美元的被试态度改变小,因为他们感受到的认知失调低勺

C.给1美元的被试态度改变小,因为1美元是一个正当理由

D.给1美元的被试态度改变大,因为他们经历了最大的认知失调

【答案】D

【解析】费斯廷格和卡尔史密斯的实验要求受试者做一件无趣的工作后,请他们告知下一位受试者这个实验很有趣,以形成他们的预期。在这些受试者中有些被给予1美元,有些给予20美元,并被问到这件工作是否有趣?这个研究想要了解的是:事后所给予的酬金,会不会减少认知失调(一件无趣的工作,却被要求告诉别人这是有趣的工作)的冲突,而认为这件事是有趣的。研究结果出人意料,得到1美元的人之中,较多人认为工作是有趣的,根据解释:在那些得到20美元的人之中,他们会认为是因为20美元,而有合理的借口说谎;给l美元的被试之所以态度改变大,是因为他们感受到的认知失调高,而给20美元的被试用高的报酬来解释自己的撒谎行为,高的报酬成了解释违背态度行为的充足理由,相当于增加了一个新的认知用来解释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性,因此不太需要改变态度。

39.Herbert Simon所提出的决策模型被称为(  )。

A.有限理性模型

B.期望效用模型

C.前景理论

D.知觉理论

【答案】A

【解析】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满意标准和有限理性标准,用“社会人”取代“经济人”,拓展了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产生有限理性决策理论。它认为人的理性是处于完全理性和完全非理性之间的一种有限理性。

40.在上级对下属的绩效考核中,最应该避免哪一个效应的出现(   )。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羊群效应

【答案】D

41.如果你需要管理一个团队,最应该避免下列哪一种归因偏差(   )。

A.基本归因偏差

B.自利性归因偏差

C.自我中心归因偏差

D.群体归因偏差

【答案】B

42.我们经常会进行社会比较,而社会比较之后经常会出现(   )。

A.认知失调

B.归因

C.情绪反应

D.习得性无助

【答案】A

43.下列各项方法中,不能用来计算项目间一致性的是(   )。

A.因素分析

B.复本信度

C.克龙巴赫a系数

D.荷依特信度

【答案】B

【解析】复本信度指两个平行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项目间一致性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克龙巴赫a系数、因素分析、荷伊特信度、库德—理查逊公式。

44.我们经常会根据大脑中提取某一个场景的容易程度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

A.代表性知觉

B.易得性直觉

C.锚定

D.普遍性知觉

【答案】B

【解析】根据映入头脑的现成例证(记忆中现成可得的)做出回答,那么人们就会假定该事件是经常发生的,当运用这一认知规则进行判断时,称其为易得性直觉。即人们总是喜欢偏向于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提取的信息来对某事进行决策。

45.我们经常会根据金钱的来源、使用的方法和保存的方法来区分金钱,我们称这种现象为(  )。

A.沉没成本效应

B.前景理论

C.心理账户

D.措辞效应

【答案】C

【解析】查德.塞勒提出的心理账户是人们在心理上对结果(尤其是经济结果)的编码、分类和估价的过程,它揭示了人们在进行(资金)财富决策时的心理认知过程。

46.有相等单位,但没有绝对零点的量表成为(   )。

A.命名量表

B.等级量表

C.等距量表

D.比例量表

【答案】C

【解析】等距量表由于具有相等单位,无绝对零点,因而可以进行加减运算;而比率量表由于具有单位和绝对零点,可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47.测量过程中由不可控制的偶然因素引起的误差成为(   )。

A.系统误差

B.恒定误差

C.测量误差

D.随机误差

【答案】D

【解析】随机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这种误差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无规律可循。

48.提出“比率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比纳(Binet)

B.西蒙(Simom)

C.推孟(Tennam)

D.韦克斯勒(Wechsler)

【答案】A

【解析】比奈首先提出了智龄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比率智商概念。

49.某教室的试卷经常超出授课范围,该试卷的(   )一定低。

A.信度

B.预测效度

C.内容效度

D.观念效度

【答案】C

【解析】内容效度指测验内容是否是所要测量内容的样本。根据题干表述,试卷内容超出授课范围,即测验内容没有反应授课的内容,因而内容效度一定低。

50.能确切地反映预测性实验中个别项目质量的是(   )。

A.该项目间隔2个月后再测得分的一致性

B.该项目于其他项目的相关系数的平均值

C.项目分数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D.效标得分的低分组和高分组在该项目上通过率的差值

【答案】A

51.下列关于随机误差对测验的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影响测验的信度,但不影响效度

B.影响测验的效度,但不影响信度

C.影响测验的信度,也影响其效度

D.对测验的信度、效度均无影响

【答案】C

【解析】随机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偶然因素引起而又不易控制的误差,它使多次测量产生了不一致的结果,这种误差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完全是随机的,无规律可循。系统误差是由与测量目的无关的变异引起的一种恒定而又规律的效应,稳定地存在于每一个测量中,此时测值虽然一致,但不正确。系统误差只与效度有关;而随机误差与效度、信度都有关。

52.下列导出分数中属于内容参照分数的是(   )。

A.掌握分数

B.比率智商

C.百分等级

D.标准九

【答案】B

【解析】导出分数是指在原始分数转换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统计处理后获得的具有一定参考点和单位且可以相互比较的分数。内容参照分数常用的导出分数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T分数、掌握分数等。

53.下列各项测验中不适宜团体施测的是(   )。

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

B.16PF

C.EPQ

D.爱德华个性偏好量表

【答案】A

【解析】16PF、EPQ属于团体测验,施测时,给每位被试发答题纸,被试在主试指导语下完成测验。爱德华个人偏好测验适用年龄范围较广,可用于中学生、大学生和正常成人,既可进行团体测验也可进行个人测验。

54.霍夫斯塔德的文化维度不包含以下哪个方面(   )。

A.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B.人际距离

C.不确定性规避

D.男性气质/真性气质

【答案】B

【解析】霍夫斯塔德认为影响管理活动或管理决策模式的文化层面主要有四个方面: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利差距;不确定性规避;价值观的男性度与女性维度。

55.下面不属于人们在社会认知偏差的一项是(   )。

A.禀赋效应

B.晕轮效应

C.刻板印象

D.犄角效应

【答案】A

【解析】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增加。一旦人们得到可供自己消费的某物品,人们对该物品赋予的价值就会显著增长。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常常会导致市场效率的降低,而且这种现象并不会随着交易者交易经验的增加而消除。常见的社会认知偏差主要有禀赋效应、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等。

56.谁提出了领导的权变理论(  )。

A.巴斯

B.斯托克蒂尔

C.费德勒

D.豪斯

【答案】C

【解析】费德勒权变理论,认为团体绩效取决于领导者与情境因素间是否搭配。环境中有三个权变维量影响着领导的效能,分别是:领导者与下属的关系;工作结构;职权。

57.奥德福尔的激励理论不包括哪个因素(   )。

A.生存需要

B.理想需要

C.关系需要

D.成长需要

【答案】B

【解析】奥德福尔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人本主义需要理论。奥尔德弗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ERG理论。

58.行为是行为结果的函数,这是(   )提出来的。

A.华生

B.斯金纳

C.巴浦洛夫

D.班都拉

【答案】A

【解析】斯金纳提出的斯金纳箱认为行为是行为结果的函数,行为=F(行为结果),认为良好的行为是可以塑造的,不良行为是可以矫正的。

59.大五人格理论不涉及下列哪个因素(   )。

A.宜人性

B.开放性

C.尽责性

D.灵活性

【答案】D

【解析】塔佩斯利用词汇学根据对卡特尔16种人格特质的研究得出人格大五模型的稳定因素主要有:宜人性、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神经质。

60.激励的公平理论是(  )提出来的。

A.佛罗姆

B.赫兹伯格

C.洛克

D.亚当斯

【答案】D

【解析】亚当斯首先提出来公平理论,认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61.以为研究者发现随机安排到同性别治疗小组的来访者比随机安排到男女混合治疗小组的来访者更多地参与集体治疗。这个研究的自变量是(  )。

A.来访者参与集体治疗的数量

B.治疗小组是否男女混合

C.来访者对集体治疗的态度

D.来访者的心里卫生状态改善了多少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表述,来访者在同性别小组的治疗积极性好于,男女混合的小组。因而,可知,自变量是小组是否男女混合,因变量是来访者的治疗积极性。

62.两个变量有交互作用表明(  )。

A.一个自变量的效应影响另一个自变量的效应

B.一个因变量的效应影响另一个因变量的效应

C.一个因变量的效应取决于另一个因变量的效应

D.一个因变量的测量取决于另一个因变量的测量

E.一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效应取决于另一个自变量的水平

【答案】A

【解析】交互作用,指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

63.创立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是(   )。

A.斯金纳

B.华生

C.班杜拉

D.霍尔

【答案】B

【解析】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必须抛弃”内省法”,而代之以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和观察法。

64.解释瞬时记忆容量的试验方法是(   )。

A.部分报告法

B.自然报告法

C.事前报告法

D.顺序报告法

【答案】A

【解析】斯滕伯格在呈现识记材料之后,过一段时间通过部分报告法,即要求被试将看到的刺激的一部分报告出来,从而揭示了瞬时记忆的容量。

65.康德拉·劳伦兹因揭示了(  )。

A.印记学习

B.强迫学习

C.观察学习

D.反射学习

【答案】A

【解析】洛伦茨根据对动物观察揭示了印记现象,即某些动物在初生婴幼期间对环境刺激所表现的一种原始而快速的学习方式。

66.下列哪种现象不是知觉的特征(   )。

A.定式

B.恒常性

C.选择性

D.连续性

【答案】A

【解析】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其特征主要有: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理解性。

67.提出情绪面部表情变法方法的是(   )。

A.Silvan Tomkins

B.Walter Cannon

C.Richard Lazarus

D.Paul Ekman

【答案】D

【解析】艾克曼在总结大量工作的基础上提出情绪面部表情编码方法,通过这一方法进行的实验证明人脸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表情作用,如眼睛对表达忧伤最重要,口语对表达快乐与厌恶最重要等。

68.下列哪种方式不是巴浦洛夫经典条件学习的基本形式(   )。

A.阳性强化

B.惩罚

C.行为塑造

D.消退

【答案】B

【解析】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利用了阳性强化原理,即原来并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铃声、灯光),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食物),如此重复后,这个中性刺激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从而使行为得到塑造,形成条件反射。当条件反射建立后,不再出现无条件刺激(食物),继续给以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下降,便产生了消退。

69,研究表明,中国、日本、美国三国11个月大的婴儿的情绪表达(  )。

A中国婴儿最少

B.日本婴儿最少

C.美国婴儿最少

D.一样多

【答案】D

【解析】舍雷尔和瓦尔伯特研究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如美国、巴西、法国、挪威、希腊、波兰、博茨瓦纳、马拉维、以色列、印度、新西兰和中国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等)的情绪体验,发现婴儿对基本情绪的体验具有广泛的一致性。

70.人格五大因素模型结构的证据来自于(   )。

A.行为遗传学

B.脑激活

C.跨文化比较

D.以上都对

【答案】C

【解析】五因素模型结论的证据主要基于问卷研究,科斯塔根据16PF因素分析和自己的理论构想编制五因素的NEO-P1人格量表,其问卷研究的重要支持证据来自跨文化词汇研究。

三、论述(共3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

1.心理治疗后的立即评估表明,儿童的异常行为等只有极少的改变,但在随后大约18个月的过程中却出现了明显的改变。这种情况可能是为什么?

答:略。

2.请分别列举几种不同的信度和效度,并分析一下信度和效度之间的关系。

答:(1)信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程度。同一测量工具反复测量某人的同一种心理特质,则其多次测量的结果间的一致性程度就称为信度,有时也称测量的可靠性。信度包括重测信度、复本信度、同质性信度、评分者信度。

重测信度,指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组被试施测两次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复本信度,指两个平行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当同一测验不能用来实施两次时,就需要给同一种测验编制两份平行的测验,这样就可以分别用这两个平行测验进行测试。

同质性信度也称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当被试在同一测验里表现出跨项目的一致性时,就称测验具有项目同质性。内部一致性信度有两种方法:分半法和基于项目协方差的方法。分半法通常是先把一份测验按题目的奇偶顺序或其他方法分成两个尽可能平行的半份测验,然后计算两半之间的相关,即得到分半信度系数。而基于项目协方差的方法则是以项目统计量为转移,利用每道测题的方差或协方差来计算信度。

评分者信度,指多个评分者给一组测验结果进行评分的一致性程度。有些情况下,被试的得分会受到评分者的主观判断的影响,不同的评分人员对相同被试的评分存在着差异,典型的如投射测验、职业选拔中饿面试等,这是需要考虑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2)效度是指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测出其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的程度。它主要有三种类型,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

内容效度

内容效度又称表面效度或逻辑效度,它是指所设计的题项能否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或主题。内容效度的评估方法主要应用于对学绩测验的评估。一个测验要有内容效度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要有定义得完好的内容范围;测验题目应是所界定的内容范围的代表性取样。确定内容效度的方法主要有专家判断、统计分析、经验法等。

结构效度

结构效度也称构想效度,是指测验能说明心理学上的理论结构或特质的程度,或是用心理学上的某种结构或特质来解释测验分数的恰当程度。结构效度的特点包括:其大小首先取决于抽象的心理理论;当观察分数无法证实理论假设时,不一定说明该测验的结构效度不高;结构效度不是靠单一数量指标描述的,而是通过对测量内容选择的证据累计起来确定的。

效标效度

效标效度又称准则效度、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景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时的有效性,即对于研究者所感兴趣的行为能够预测得怎么样。根据效标资料搜集的时间不同,又可分为同时效度和预测效度两种。效标是衡量测验是否有效且独立于测验的外在指标。效标效度一般可以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一个数量指标,因而又可以称为统计效度。

(3)信度和效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根据真分数理论的表达式S2X=S2V+S2I+S2E,可以得到信度与效度的关系:

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

当随机误差的变异数减小时,真实分数的变异数增加,测验信度随之提高。信度的提高只给有效变异数的增加提供了可能至于是否能提高效度,还要看系统误差变异数的大小。可见,信度高不一定效度高。但一个测验要想效度高,真分数的变异数必须占较大的比重,即测验的信度必须高。信度和效度的这种关系,从日常经验中也可以看。一个测量工具具有一定的信度,但对于某一个同的并不一定是有效的;而一个测量工具如果对于某一个目的是有效的,那么它一定是可信的。

测验的效度受它的信度制约。

根据真分数理论的基本公式,可以将效度表达式改成如下形式:

其中rXY表示效度,rXX表示信度系数。而式中S2I/S2X一定大于等于零,因而,效度的大小始终受信度系数大小的制约。

3.请描述三种主要的决策偏差。他们之间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

答: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和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在决策时经常产生一定程度的偏差,一般包括以下几种决策偏差:

(1)锚定与调整启发法的偏差。锚定效应又称沉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比如说,一个班有50名同学,有3名同学考试不及格,某当事人知晓之后,一定会相当难过。但如果有30名同学不及格,那么,他一般就不会像前面那样难过不堪,甚至可能还会不以为然,因为有29个人、而不是2个人陪着他。

(2)框架依赖偏差,即指人们的判断决策依赖于所面临问题的呈现形式的心理性倾向,即个人会因为情景或问题表达的不同而对同一组选项表现出不同的偏好序列,从而做出不同。框架依赖认为人们面对的问题本质相同而形式不同时会导致人们做出不同决策,因为现实中许多框定不是透明的和清楚的当通过一个不是透明的框定看问题时,一个人的决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用的特殊框架。

(3)处置效应。即指投资人在处置股票时,倾向卖出赚钱的股票、继续持有赔钱的股票,也就是所谓的“出赢保亏”效应。这意味着当投资者处于盈利状态时是风险回避者,而处于亏损状态时是风险偏好者。

(4)三者的区别。锚定效应是人们根据典型特征或过去经验判断,导致出现过分夸大或缩小事件发生概率的非理性倾向。而框架依赖偏差则是人们对不同表现形式的心里偏好序列进而做出的非理性倾向。处置效应则是人们在投资时对风险不同态度表现做出的非理性行为倾向。

四、研究设计题(共2题,每题30分,共60分)

1.假设群体的一般自我效能表会影响群体的工作绩效。请设计一个研究检验这一假设。

答:略。

2.请设计一个研究方案,检验领导的权变理论和魅力理论哪个更有效。

答:(1)Fiedler权变领导模式

F.Fiedler提出的权变领导模型认为,领导的效果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领导者的人格特质与环境的匹配程度决定着绩效。

Fiedler把领导类型分为两类:任务取向的领导和关系取向的领导。

在测量这两种领导风格的时候,Fiedler发展出了一套叫做“最不愿共事者量表”的工具,让领导评价团体中自己最不愿共事的人的特征。那些对他人作消极评价的领导倾向于追求工作成就,是任务取向的领导;而那些对他人作较积极评价的领导较为关心团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是人际关系取向的领导。

Fiedler还指出,领导效果往往取决于情境允许他们对成员施加影响的水平,称之为领导对情境的控制程度,这种控制与三种情境因素有关:

a.领导与团体的关系,关系越好影响力越大;

b.任务结构:指团体目标与任务的清楚程度,变化的范围很大,从模糊到清楚;

c.领导的职位权力由自身职位提供的权力,可以从强到弱。

在回答什么样的领导最好这个问题的时候,Fiedler指出:没有一种领导风格在任何条件下总是有效,也没有一种领导风格总是无效,关系取向的领导在中等控制条件下效果好,而任务取向的领导在控制程度低或高的时候绩效最好。

(2)House的魅力领导理论

House提出魅力领导理论,认为领导能依靠自身的影响力改变下属的行为,并区分出有魅力领导者的四个特征:

魅力:是指那些被下属信任、看作楷模加以认同并模仿的特征。

激发动机:领导利用各种手段激发下级的热情和对预期目标的理解。

智力激发:领导鼓励下属重新检查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构想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方法。

个人化的考虑:领导者要能引起他人的注意,用不同的方式公平地对待下级,经常给下属提供一些学习提高的机会。

(3)设计方案比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