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一、选择题
1.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是指( )。
A.专业结构
B.学缘结构
C.学历结构
D.职务结构
【答案】B
【解析】教师队伍的结构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学缘结构是指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职务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学历结构是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专业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因此,答案为B。
2.根据《教育法》和《教师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是教师的( )。
A.教育教学权
B.科学研究权
C.民主管理权
D.A和C
【答案】A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对教师的权利作了明确规定,教师的权利包括: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等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属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权,这也是教师的最主要的权利。因此,答案为A。
3.夸美纽斯说,“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这表明教师具有( )的角色。
A.传道者
B.管理者
C.示范者
D.社会服务者
【答案】C
【解析】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有传道者角色、管理者角色、示范者角色以及社会服务者角色等等,“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意思是教师要成为教师的榜样,用榜样示范去教育学生,这说明教师职业具有示范者的角色。因此,答案为C。
4.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分为( )级。
A.三
B.四
C.五
D.六
【答案】B
【解析】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从低到高分别是: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一共是四级。
5.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建议——( )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
A.《教育法》
B.《教师法》
C.《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
D.《国际标准职业分类》
【答案】C
【解析】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建议——《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因此,答案为C。
6.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就决定教师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师具有( )的角色。
A.传道者
B.社会服务者
C.示范者
D.研究者
【答案】D
【解析】高校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又是科学研究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就决定了教育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因此,答案选D。
7.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从业、乐业、敬业的动机,属于教师的( )。
A.专业情操
B.专业信念
C.专业态度
D.专业知识
【答案】B
【解析】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专业信念是指使未来高校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从业、乐业、敬业的动机,逐步树立为教育和科学现身的信念。因此,答案为B。
8.( )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
A.专业技能
B.专业情操
C.专业知识
D.教学方法
【答案】C
【解析】专业知识是未来的高校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因此,答案为C。
9.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最重要的因素是( )。
A.教育程度
B.家庭背景
C.种族
D.职业
【答案】D
【解析】在社会中,人们由于教育程度、家庭背景、职业、种族等因素的差异而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其中,职业是一个人所处社会地位最重要的体现。因此,答案选D。
10.领导本学科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根据需要并通过评审确认后指导博士研究生的高等学校教师职务是( )。
A.助教
B.讲师
C.副教授
D.教授
【答案】D
【解析】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级,其中,领导本学科教学、科学研究工作,根据需要并通过评审确认后指导博士研究生是教授的职责。因此,答案为D。
11.适用于帮助开设新课的教师提高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培养形式是( )。
A.岗前培训班
B.单科进修班
C.助教进修班
D.知识讲座
【答案】A
【解析】我国高校教师的培养途径和形式多样,岗前培训班作为目前高校培养教师普遍采用的形式之一,它适用于帮助开设新课的教师提高相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因此,答案为A。
12.主要用于培养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高校教师培养形式是( )。
A.助教进修班
B.旁听研究生班
C.研讨班
D.国内进修、专题研讨班
【答案】D
【解析】我国高校教师的培养途径和形式多样,国内进修、专题研讨班作为目前高校培养教师普遍采用的形式之一,它主要用于培养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因此,答案为D。
13.教师成长过程中,独立工作积累经验阶段一般要经过( )。
A.1~2年
B.2~3年
C.3~4年
D.4~5年
【答案】D
【解析】教师的成长一般要经历独立工作积累经验的阶段,这一阶段一般要经过4~5年。因此,答案选D。
14.一般来讲,以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为主的高校,其教师职务结构多为( )。
A.“卵型”
B.“金字塔型”
C.“倒金字塔型”
D.以上都不是
【答案】C
【解析】一般来讲,以培养研究生和科学研究为主的高校,其教师职务结构多为“倒金字塔型”,即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务所占比例较大,这样才能适应高水平科学研究及教学的需要。因此,答案选C。
二、填空题
1.教师队伍的( )指教师队伍中归属不同学科、专业的比例状况。
【答案】专业结构
2.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前者通常被视之为( ),后者为( )。
【答案】指导者;学习者
3.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是衡量一个职业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答案】经济待遇
4.某一职业的( )越高,从业人员被替代的可能性就越小。
【答案】专业化程度
5.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主要有:( )、发展科学、( )。
【答案】培养人才;为社会服务
6.我国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分为( )、讲师、副教授、( )四级。
【答案】助教;教授
7.我国高校教师的培养有四条基本途径,分别是:在职进修、( )、实践锻炼和( )。
【答案】脱产学习;学术交流
8.培养一批高水平的( )和( ),是提高师资水平,办好高校的战略之举。
【答案】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
9.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 )和( )。
【答案】整体素质;适应能力
10.一般来说,对于教学与科研并重的高校,其教师职务结构往往是“( )”。
【答案】卵型
11.( )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 ),反映出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教师发展的潜力。
【答案】学历结构;业务素质
12.总体上,高校学生的记忆已发展到以( )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已发展完善。
【答案】逻辑记忆
13.高校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 )。
【答案】社会化
14.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 )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答案】教育过程
15.从大学( ),是大学生活全面发展和深化的时期,也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确立、定型的时期。
【答案】二年级初到三年级末
16.大学生观察力的( )、( )、( )已经达到了相当水平,观察范围较前也有扩大。
【答案】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
三、名词解释
1.教师队伍的群体结构
答:教师队伍的群体结构是指教师整体构成的状态。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教师群体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教师队伍的群体结构主要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职务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学历结构是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专业结构是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学缘结构是指高校教师来源的构成状况。上述教师结构合理,将有助于教师工作效率的提升,促进学校整体目标的实现。
2.教师
答:教师是指一类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是发展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育者、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地位,对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过程的组织,对学生的学习、锻炼、身心发展等,都起主导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教师所处的地位、受人尊重的程度是不同的。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等特点。现代社会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素养。
3.教师结构
答:教师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包括教师的专业构成、教育程度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和年龄构成、性别构成等。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进行的,合理的教师结构是合理教育结构的重要条件,也是发展师范教育和进行教师培训的依据。合理的教师结构可提高学校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
4.教师劳动特点
答:教师劳动特点是指教师劳动的本质特性。教师劳动是塑造人的,是劳动力、科学知识和社会成员再生产的特殊劳动,是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属脑力劳动范畴,但又有别于其他脑力劳动。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①复杂性。教师劳动对象多为成长着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有自身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个体发展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劳动要比物质和其他精神产品的生产劳动复杂得多。②创造性。教育是培育人才的。教师既要遵循统一的培养目标,又要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特点,根据客观环境、教育条件的变化,因人、因事、因地制宜地进行创造性劳动。③示范性。教师要用自己的知识和言行去影响学生,必须做出示范和表率。学生有尊重、学习和信赖教师的自然倾向,也要求教师严格要求自己。④个体性与集体性结合。教师是个体劳动,而学生的全面成长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素养,并加强同其他教师的联系与合作。⑤长期性。培养年轻一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仅反映了“制造”周期长,也反映了“产品”使用期长,见效慢。
5.师生关系
答: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态度等。师生关系存在不同的类型,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看,教师和学生是教育和被教育的关系;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看,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在学校、班级、教室等社群中,构成组织和被组织的关系;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师生关系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师生关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简答题
1.简述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作用。
答: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因此,高校教师一起特定的历史任务,发挥着特殊的社会作用。
(1)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高校教师的社会功能。职业的社会功能是指一定的职业对于社会的作用,某一职业的社会作用越大,其职业的社会地位也就越高。高校教师肩负着为祖国、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在社会上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②高校教师的经济待遇。经济待遇是指社会给予某一职业从业人员的物质报酬,包括工资及福利。一般来说,某一职业的经济待遇水平由该职业的劳动性质和劳动形式所决定的。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教师劳动属于复杂劳动,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较高的价值。
③高校教师的权利。职业的社会权利是指某一职业的从业人员在履行职责时所享有的各项权利。职业从业人员享有的社会权利的范围、程度与该职业社会地位的高低密切相关。
④高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要求。
(2)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方面:
①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高校教师利用自身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科研项目,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制造科研产品,直接参与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创造;通过社会活动,传播精神文明成果,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2.简述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答:高等学校的基本职能一般有三种:培养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高等学校要完成这三种职能,主要通过教师的工作来实现。因此,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教书育人
每个教师都应积极承担教学工作,认真搞好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高校教师要根据专业设置、培养目标的要求,并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真钻研教材,精心组织教学,在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2)科学研究
高校教师要通过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和治学的方法,从而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有效地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同时,教师通过科学研究,可以站在本专业领域的前沿,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在本学科处于领先地位,从而促进学科发展和专业的改造。因此,高校教师必须把教学与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把科学研究当作自己应有的职责。
(3)为社会服务
高等学校的现代化和开放性,使得它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应该充分发挥对社会的服务功能。高校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丰富知识和科研优势,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等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教师又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解对高校科研方向的需求,更好地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
3.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在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学科之间不断交叉融合,课程内容日益复杂,教学技术手段不断更新,教育的对象不断变化,对象的层次不断扩大。这一系列变化都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
高校教师必须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过程中能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要忠诚、热爱教育事业,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始终站在教育第一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办好高等教育贡献力量。
(2)要热爱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人才
高校教师面对的学生来源不同、层次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学生施加影响,诲人不倦,为人师表。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用热情、友爱的情感感染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指导。
(3)要具有渊博的知识面,精通自己所教的专业或学科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知识的膨胀、信息的充斥、网络的普及对高校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文化素养外,还必须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或专业,具有更扎实、更系统、更完整、更高深的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并结合科研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以适应变化的时代。此外,高校教师还应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现代科学的整体性、渗透性越来越强,知识的综合性越来越显著,许多学科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趋势,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更应该做到基础知识“厚”,专业面“宽”。
(4)要具有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不断更新,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教学水平、深化科学理论知识的重要保障。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有了“源”才有不息的“流”,只有从科研中不断探索学习,才能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更新,保持对学术发展的敏锐性,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善于捕捉信息,善于分析、观察、综合、反思,要具有科学的怀疑精神和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创造能力。
4.简述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答:高校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都开始走向成熟,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主要表现在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上,具体分析如下:
(1)高校学生的生理发展特征
我国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2岁之间,处于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生长高峰期”的后期,已全面接近或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人体器官的功能已趋于完善和成熟,进入相对稳定期。高校学生生理发展的特征表现在:
①生长发育的身体各项指标增长趋于缓慢,已接近或达到成人水平,运动能力显著增强;
②高校学生内分泌腺的发育达到稳定和成熟,生殖系统逐渐达到成熟;
③高校学生的神经系统已接近成人水平,这一时期的青年表现为善于分析和综合观察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2)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
①高校学生认识活动的发展特征:
第一,高校学生观察力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已达到了相当水平,观察范围较前也有扩大;
第二,高校学生注意力稳定,能较好地完成注意的分配和转移;
第三,高校学生的记忆已发展到以逻辑记忆为主,记忆的准确性、准备性、持久性和敏捷性等品质都已发展完善,整个记忆已达到逻辑记忆发展的顶峰;
第四,高校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得到高度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独立性与批判性、灵活性与敏捷性、创造性等品质逐步完善。
②高校学生的情感发展特征:
第一,高校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
第二,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度大,不够稳定,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比较突出;
第三,高校学生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③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特征:
第一,高校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步出现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分化,因而有可能导致自我的矛盾;
第二,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要求和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高校学生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④高校学生个性倾向性的发展特征:
第一,兴趣广泛而稳定;
第二,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完善;
第三,远大的动机逐步确立;
第四,理想与信念逐步稳固等。
⑤高校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特征:
气质和性格逐渐完善和稳定下来,具有相对稳定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和理智情感特征。但要注意气质和性格中的消极因素,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
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哪些?
答: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也是整个高校内部活动中的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因此,师生关系的至关重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
(1)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社会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主要表现为高校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共同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而建立的一种工作关系和组织关系。这一关系是由高等教育的客观条件所决定的,高校教师和学生各自的身份、任务、职责,注定了两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然会形成一种工作关系。高校师生间良好的工作关系表现为:课堂不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师生间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畅所欲言,在教师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的同时,学生也是课堂的主人,每个人都有权利和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也都有义务尊重他人的发言,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师生间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关系,沟通的双方都必须关注对方的信息和对方的反应;师生的认识不再是如出一辙,对于不同的观点,师生都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2)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心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等。其中,高校师生间良好的情感关系主要表现为:教师经常主动地接近学生,学生也愿意自动地亲近教师;教师真诚对待学生,学生愿意向教师打开心扉;在面临矛盾和困难时,学生会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
(3)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
伦理学意义上的高校师生间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双方都应履行自己道德义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靠责任感、义务感来维持巩固的。
6.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答:高等院校师生关系是高校诸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基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是和谐社会在高校中的缩影。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是在教育过程中实现的,它有赖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师生间的理解和沟通
师生之间应该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相互尊重、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教师要能向学生学习,理解学生,发挥非权力性影响力,并一视同仁地与所有学生交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也要求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会合作和共同学习。
(2)教师应重新审视自己权威,以学识、品行和才能来影响学生
教师要树立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威信,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提高自身学术水平,树立“为人师表”的表率。
(3)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宽容学生的不同观点
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它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及其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学生的发展。正确的学生观应该是:学生具有主体性,特别是创造性;学生是责权主体,有正当的权利和义务;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正确的学生观来自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了解,来自教师向学生的学习和对自我的反思。
7.简述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答: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是指大学生比成年人和其他青年群体,对时代精神的感受更为敏锐,他们比一般成人更容易体察到时代的变化,能够较快地同时代精神产生共鸣。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是指他们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参与实际的社会生活,并对社会的发展变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群体成员的互动性是指大学生群体与群体、成员与成员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动,形成一种比较统一的群体行为。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包括新、老生之间,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之间,来自不同地区学生之间,不同家庭背景学生之间,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四、论述题
1.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精神,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其中岗位工资是工资构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标准划分为13个等级。按照国家规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用岗位等级,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仍分为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对应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副教授对应专业技术五至七级岗位、讲师对应专业技术八至十级岗位、助教对应专业技术十一至十三级岗位,共十三个岗位等级。即使职称一样也将根据不同级别享受不同待遇,资历、头衔和工龄在此次评级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正在高校中陆续实施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将使高校教师原有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职务细分为13个岗位等级。
请依据高校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谈谈您是否赞成教师岗位分级制度?
答:(1)高等学校的教师是高等学校的教育者,他们既是某一学科的专家,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其劳动的特点如下:
①高校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教育活动以及研究活动内容、技术和手段的专业化等。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②高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为高校教师在教学和研究活动过程中,思想、观念、方法、技术和手段等的创新特征。特别是高校教师承担着繁重的科学研究任务,要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去创造知识。教师的劳动不是简单的重复劳动,而是不断推出新的劳动成果,增加新内容的创造性劳动。
③高校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教学与研究活动的相对独立性,与不同个体之间在学科、专业以及任务分工上的协作性,两者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教师个别劳动寓于教师群体劳动之中,高校教师只有把自己看成是组成教师群体的一分子,协作共事、默契一致、相互配合,才能出色完成教学研究的任务。
(2)高等学校教师岗位分级制度的采用,掀开了对高校教师体制的改革,应用西方激励性的评价制度来对中国原有教师的体制进行一系列变革,旨在促进教师队伍的不断完善,激励教师在高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对于这一改革,我表示赞成,原因如下:
①分级激励了教师的主动性。将高校教师分为十三个级别,即使在教授和副教授群体中,也分为若干个级别,加上教师聘任制度的应用。对教授终身制形成了冲击,打破了教授终身制,教师要为聘任的延续而不断努力,即使评上了教授职务,也仍然得继续改善和努力。分级制的采用激励了教师的动力和积极态度,相当于形成了一个外部的激励制度,促使教师的不断进取,形成教师能力的持续性改进。
②分级制评比标准多样化。将资历、头衔和工龄都加入到评比的标准之中,同时在教师岗位评比中应用了学术性的成就作为标准,使得教师的评比和升级标准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吸收了以前教师岗位改革的有利经验,也改善了原有的不足,使得教师的评比,既可以按照学术性的成就,也可按照资历性因素。对新教师和老教师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使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处境,争取高的级别。
③将教师的绩效和薪酬挂钩。教师职务的分级别与教师的工资收入是挂钩的,开始强调重视教师工作绩效的提高,在效率和公平之间做了取舍,突出教师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利于教师工作成绩的获得。将教师的工资作为激励性因素,和职务级别相对应,起到一个双重激励的作用,给与教师足够的工作动力,激励教师工作效率的极大提升。
④职务分级和岗位管理的结合。对教师工作职务的分级与教师的岗位聘任制是结合在一起的,目的是加强对教师工作和岗位的管理,使得教师的工作和职务是相对应的。教师职务级别的提升是和岗位的留任相互配合,打破以往教师岗位陷入“死水”的境况,引入了激励性的机制和因素,来激活教师队伍,促使其本身发生一定的变革。
2.论述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的特点。
答:不同职业性质的差异,使每种职业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职业供给与需求也不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由于劳动对象、劳动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职业角色非常丰富,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除具有一般教师职业的特点外,还具有一些特殊性。一般来讲,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传道者”角色。教师具有传承社会传统道德、正统价值观念和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使命。教师不仅是“卫道士”,更是“传道者”。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师对这些科学技术文化知识进行系统的加工整理,以一定的方式传授给不同来源、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并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启迪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
③示范者角色。高等学校的大部分学生正处于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他们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为学为人的行为和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④管理者角色。教师还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者。教师对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级或研究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各种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等,并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⑤社会服务者角色。高校教师运用已掌握和创造的科研成果,通过学术报告,科技咨询,培训人才,推广新成果、新工艺、新技术等形式,直接为社会服务,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⑥研究者角色。高校教师既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又是科学研究者。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的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研究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和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不断反思自己的实践和经验,以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
(2)高等学校教师职业训练的专门性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高校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专业信念。专业信念是使未来的高校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形成的强烈的从业、乐业、敬业的动机,逐步树立为教育和科学献身的信念。
②专业态度。专业态度决定着高校教师对本职工作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未来的高校教师要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待教育要鞠躬尽瘁、安贫乐道;对待学生要诲人不倦、平等相待;对待同事要精诚合作、协同施教;对待自己要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③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未来的高校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须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外,还必须对本学科的体系及理论依据有较深的造诣,对本学科及与之相关的学科有较广泛的了解和熟知。同时还须具备从事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心理科学知识,这些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教师职业专业化水平的最重要标志。
④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包括:教育认识能力、教育实践能力、教学演讲能力、教育机智能力。
⑤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育劳动的人进行教育活动必须遵循的各种道德规范的总和。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作用和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
3.试述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以及如何促进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优化调整。
答: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办好高等学校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因此,正确认识、了解和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结构
教师队伍的结构是指教师整体构成的状态,教师队伍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适应能力。教师队伍的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整体质量。教师结构主要包括:
①职务结构。职务结构是指教师队伍内部各级职务的比例,高校教师的职务由高到低分别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高校教师的职务结构,是衡量教师队伍业务能力和水平,反映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一项重要标志。
②学历结构。学历结构指教师队伍最后学历的构成状况,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师队伍的业务素质,反映出教师的基础训练水平和教师发展的潜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对教师的基础理论和科研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来说,教师队伍中拥有高学历的比重越大,学校的科研、教学的潜力就越大,学术水平就越高。
③年龄结构。高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是指教师队伍的年龄构成状况,主要包括教师队伍的平均年龄、各级职务教师的平均年龄、各年龄段教师人数比例等几个主要指标。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比任何一种物质生产劳动更需要旺盛的精力和创造力。人的一生只有在记忆力、理解力和体力都比较好的时期,才能表现出较好的创造力。因此,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教师群体的教学、科研活动及其兴衰趋势。
④专业结构。专业结构指教师队伍中各专业教师的比例状况。高校教师合理的专业结构应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相适应,应有利于完成学校的教学与科研任务,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利于边缘学科、新兴学科的发展。
(2)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调整
教师队伍整体作用的充分发挥,依赖于教师队伍的合理结构。因此,必须对教师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配置,以挖掘教师潜力,激励教师进取精神,提高教师使用效益,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体现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对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调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①外源选录,合理流动。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补充,习惯于选留本校的毕业生,许多高校、系、教研室出现了老师、学生几代“同源”的情况。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中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近亲繁殖”状况不仅不利于各学派之间的交流、竞争和发展,而且容易造成“论资排辈”,阻碍优秀中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为防止和改变这一状况,一是补充教师尽可能选留不同学校毕业生或选调外校教师。对于选留的本校毕业生,应让其到其他大学或企业、科研单位工作几年后,再回校任教。二是教师定期流动。教师不应长期在一个岗位、一所学校工作,应让他们流动到其他岗位或学校去任教一段时间,也可作为其他高校的兼职教师,或聘请校外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到本校、本系、本教研室担任兼职教师,博采众长,促进教师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②协调资源,提高效益。对于相对薄弱而又急需教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可以借助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通过设置高一级的职务岗位或较优厚的待遇,引导、鼓励一批教师到这些专业、学校、地区去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地教师相对过剩、人才浪费严重、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对于一所高校的某些具体课程而言,尤其是通识课程,也缺乏任教教师。高校要通过改善教学条件,提高福利待遇,调整评价指标,提供晋升机会,配备助手等措施鼓励教师对这些课程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贡献。
③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希望,中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所在高校的兴衰趋势。
首先,要大量选拔优秀青年人才从教,要把重点培养对象安排给学术造诣深的老专家、老教授当助手,以学习专业知识和治学方法,提高学术水平,培养科研能力。
其次,鼓励青年教师脱颖而出,通过工作实践来提高他们的水平,大胆起用新人,注意把他们安排在重要学术岗位上,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参加重点科研项目或承担主要课程的讲授;提高中青年尖子教师的知名度,大力扶植他们在学术上尽快成长。
再次,要从多方面关心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学术环境,提供必需的图书设备和实验仪器,改善他们从事教学、科研的条件。
最后,设立科研基金,支持中青年尖子教师在本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从而促进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组织高级研讨会、讨论班,让一批尖子教师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并通过学科交叉渗透的途径来产生新兴学科带头人。
④全面推行聘任制。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是教师队伍结构优化与调整的主要措施。实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就是要使教师和学校双方变人身依附关系为平等的合同关系,双方按合同各自行使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教师有应聘、辞聘的权利,学校有聘任和解聘的权利。通过聘任,使教师能够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学校能聘任到自己想要的教师。既增强了学校对人才的竞争意识,又激发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和合理结构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