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宏观经济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1章 总需求:应用IS-LM模型

一、名词解释

1.挤出效应(effectiveness of crowding out)(上海大学2002研;东南大学2003、2011研;上海交通大学2006研;厦门大学2009研)

答: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模型中,若曲线不变,政府支出增加,曲线向右移动,两种市场重新均衡时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利率的上升会抑制一部分私人投资,降低原有的乘数效应,因此,财政支出增加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数量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加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引起的“挤出效应”。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

(2)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3)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4)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投资利率系数的大小。

在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无限大,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因此,政府支出的“挤出效应”为零,财政政策效果极大。反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货币需求利率系数为零,而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极大。因此,“挤出效应”是完全的。

2.凯恩斯陷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1研;上海交通大学2003研;西安交通大学2004研;中央财经大学2008、2011研)

答:凯恩斯陷阱又称流动性陷阱或灵活陷阱,是凯恩斯的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具体是指当利率水平极低时,人们对货币需求趋于无限大,货币当局即使增加货币供给也不能降低利率,从而不能增加投资引诱的一种经济状态。

当利率极低时,有价证券的价格会达到很高,人们为了避免因有价证券价格跌落而遭受损失,几乎每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有价证券,这意味着货币需求会变得完全有弹性,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趋于无限大,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在此情况下,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当经济出现上述状态时,就称之为流动性陷阱。

尽管从理论上可以推导出流动性陷阱的存在,但现实经济生活中还没有发现该经济现象。有的经济学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经济状况类似于流动性陷阱情形。

3.累退税(regressive tax)(东南大学2003研)

答:累退税是指平均税率随课税对象的增加而降低的税种。一般情况是按课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规定相应的税率,课税对象数额越小税率越高,数额越大税率越低。例如,人头税是一种典型的累退税。累退税加剧了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公平。

4.庇古效应(上海大学2009研;厦门大学2010研)

答:庇古效应又称实际余额效应,是指价格水平变化引起实际货币余额变化,而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从而直接影响消费,影响总需求和产出。庇古效应是20世纪30年代著名的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提出的,他指出实际货币余额是家庭财富的一部分。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应当感到更加富有,并更多地支出。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即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

5.最优储蓄率(上海大学2005研)

答:最优储蓄率指储蓄的边际代价等于资本边际产量时所对应的储蓄率。不考虑经济中的投资机会和投资效率,资本积累政策的目的就是尽可能提高储蓄率,扩大资本形成规模。但是由于以下两个原因,储蓄率并非越高越好。

(1)储蓄是当年国民总收入和总产品中不消费的部分,在总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储蓄率越高,意味着消费水平越低,如果消费长期保持在过低的水平,会损害当期消费者的利益,因此必然影响人们的积极性,降低经济体系的效率。这时,高储蓄率不一定会带来高增长率,或者说不能带来有效的经济增长。

(2)投资的边际效率是递减的,这意味着储蓄率越高,资本的边际产量可能越低。如果把推迟消费作为储蓄的代价,把资本边际产量作为储蓄的收益,那么只有在资本边际产量大于储蓄的代价时,储蓄的代价随储蓄率提高而上升,而资本边际产量则随储蓄率的提高而递减,因此,最优储蓄率一定是在储蓄的边际代价等于资本边际产量的点上。

6.滞涨与通货紧缩(上海大学2000研)

答:滞胀是指经济处于高通货膨胀率、高失业率和低经济增长率交织并存的状态。滞胀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西方发达国家。菲利普斯曲线修改了凯恩斯主义的观点,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是可以并存的,并且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替的关系。

通货紧缩是指在经济均衡的状况下,由于企业债务负担加重、货币供给锐减或银行信贷收缩等原因造成投资需求突然下降或泡沫破灭,居民财富萎缩引起消费需求突然剧减使总需求下降、供给大于需求、物价持续下降的现象。

二、简答题

1.已知模型为:,且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为固定利率。试利用图形和数学来表示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体系均衡的影响。(厦门大学2002研)

答:当政府消费支出增加时,曲线右移,曲线不动,曲线右移使国民收入和利率都增加,利率的增加会产生挤出效应,国民收入增加幅度没有利率不变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增加幅度大。如图11-1所示,政府消费支出增加使曲线向右移动,均衡从点移动到点。对应的,收入从增加到,而利率从上升到

说明: 11-1

图11-1  模型中政府购买的增加

也可以用数学表示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体系均衡的影响。设开始均衡状态时的收入水平为,利率水平为,政府支出为,货币供应量为,物价水平为。又设消费函数为,投资函数为。货币需求函数为

方程为:

方程为:

联立解得:

假设政府增加消费性开支,增加量为,增加后新的均衡收入为,均衡利率为,则:

方程为:

方程为:

联立解得:

收入增加为:

利率增加为:

2.在曲线平行横轴的区域,货币政策无效。对吗?为什么?(上海交通大学2002研)

答:这种说法正确。在曲线平行横轴的区域,货币的需求曲线已处于水平状态,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已达到“流动性陷阱”的阶段,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性极大,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穷大。凯恩斯认为,当利率很低,有价债券价格已经很高,人们觉得用货币购买债券的风险极大,因为债券只会跌,不会涨,因此人们愿意长期持有货币而不是去买债券,这时,货币投机需求成为无限大,所以即使是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发行纸币,也无法刺激人们进行投资,只会引起通货膨胀。

3.根据模型,给出一个政策或者政策组合建议来实现下面的目标:

(1)保持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

(2)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赤字。利率发生了什么变化?投资昵?(厦门大学2010研)

答:(1)保持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

如图11-2所示,假定经济起初位于图中点,收入为,利率为。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办法。

说明: 11-2

图11-2  保持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产出

为了使收入从提高到潜在产出水平,可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仅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使移到,则利率上升到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上升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移到,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

(2)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赤字

政府要想减少财政赤字,必须增加税收或者减少政府财政支出或者两者兼而实施,也即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它会使得曲线向左移动,如果曲线保持不变,则均衡产出减少而利率。为了避免因财政支出减少而导致产出下降,可以同时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曲线右移。

说明: 11-3

图11-3  保持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减少赤字

如图11-3所示,假定经济体初期处于充分就业状态点,此时收入为,利率水平为,但政府存在财政赤字。某一时刻,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消灭赤字,曲线从左移至,从而使得收入减少为,利率下降到。为了避免因财政支出减少而导致产出下降,政府同时实施了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扩张性货币政策,使得曲线从右移到,此时收入重新恢复到,而利率则进一步下降到。在整个过程中,利率始终是处于下降状态,因此私人投资是逐渐增加的。

4.曲线、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应有何影响?(西安交通大学2003研;华中科技大学2006研)

答:(1)曲线、曲线的斜率对财政政策的影响

如图11-4所示,在曲线斜率固定时,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曲线越陡峭,则移动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曲线越平缓,则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说明: 11-4

图11-4  财政政策效果因曲线的斜率而异

如图11-5所示,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斜率越大,即曲线越陡,则移动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说明: 11-5

图11-5  财政政策效果因曲线的斜率而异

(2)曲线的斜率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如图11-6所示,在曲线斜率不变时,曲线斜率的越大,即曲线越陡峭,则移动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反之曲线越平缓,则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越小。

说明: 11-6

图11-6  货币政策效果因曲线的斜率而异

如图11-7所示,在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斜率越大,即曲线越陡,则移动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越平坦,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说明: 11-7

图11-7  货币政策效果因曲线的斜率而异

5.用封闭经济,论述在时期由于未预期的货币供给变动使得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如何变动,价格水平缓慢调整至长期均衡,比较期和期的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北京大学2008研)

答:(1)假设时期的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处于长期均衡水平,且时期价格稳定,则通货膨胀预期为零,即。根据“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可得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相等。

(2)在封闭经济下的模型中,曲线方程为:,因此,通胀预期和财政政策将引起曲线的移动。曲线方程为:,因此,货币供给的增加将引起曲线的移动。如图11-8所示,在时期,未预期的货币供给增加会使得曲线向右下方移动,曲线从右移。由于人们的通胀预期没有改变,因为初始时,名义利率=实际利率,所以未预期货币供给增加后,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都将下降。

但是,当价格缓慢升高到长期均衡水平时,一方面实际货币余额会减少,从而使曲线从向左移动至,这将促使名义利率升高;另一方面,在长期,人们会逐渐调整其通胀预期,从而将大于零,。因为通胀预期增加会导致实际利率降低,从而促使投资增加,曲线从右移至处,直至达到长期均衡产出水平为止。如图11-8所示,最终,实际利率没有发生改变,仍为,但是名义利率却由于通胀预期的升高而上升至

说明: 11-8

图11-8  未预期到的货币供给增加对经济的影响

6.说明政府公共开支增加与实际利率的关系。进一步说明政府公共开支增加导致利率水平降低的可能性。(北京大学2004研)

答:根据模型,政府公共开支的增加,会引起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在模型上就表现为曲线向右移动。在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曲线右移会导致收入和实际利率增加,所以一般情况下,公共开支增加导致实际利率上升。

政府公共开支增加也可能导致利率水平降低,因为社会总需求主要由政府、企业、个人三部分组成,如果政府公共开支的领域正是企业和个人经营的领域,那么政府支出实际上挤出了个人在该领域的支出,在政府挤出效应大于政府本身的开支时,社会总需求不升反降,在曲线不变的情况下,曲线左移,导致实际利率水平降低。

7.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为什么有时候用财政政策,有时候用货币政策,有时候两者都用?(东南大学2010研)

答:虽然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经济的手段,但是由于在不同的阶段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不同,因此有时用财政政策,有时用货币政策,而有时两者同时使用。

比如,在凯恩斯极端的情况下,曲线水平,曲线垂直,此时货币政策完全失效,而财政政策完全有效,此时就可以使用财政政策;而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曲线水平,曲线垂直,此时财政政策完全失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有效,此时就可以使用货币政策。

但是一般情况下,政府结合这两种政策进行宏观经济的调控。比如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可以一方面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刺激总需求,使产出水平上升,另一方面可以相应地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此时被称为“适应性”货币政策),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以避免产生“挤出效应”。

8.简述“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东南大学2002研)

答: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流动性陷阱”的基本原理:凯恩斯认为,对利率的预期是人们调节货币和债券配置比例的重要依据,利率越高,货币需求量越小,当利率极高时,这一需求量等于零,因为人们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上升,或者说有价债券价格不大可能再下降,因而将所持有的货币全部换成有价债券。反之,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债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持有的有价债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债券,以免债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投机需求无限大,货币供给的增加不会使利率下降,从而也就不会增加投资引诱和有效需求,表现为流动偏好曲线或货币需求曲线的右端会变成水平线。此时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不能降低利率,不能增加收入,货币政策无效,而财政政策极为有效。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情况就是如此。但在实际上,以经验为根据的论据从未证实过流动性陷阱的存在,而且流动性陷阱也未能被精确地说明是如何形成的。

9.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何时有效,何时无效?(华中科技大学2003研)

答:(1)从模型来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图形来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曲线和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曲线不变时,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曲线越陡峭,则移动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曲线越平坦,则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当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当曲线水平时,财政政策效果最小。

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斜率越大,即曲线越陡,则移动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当曲线水平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当曲线垂直时,财政政策效果最小。

(2)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曲线的斜率。

曲线不变时,曲线越平坦,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曲线越陡峭,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当曲线水平时,货币政策效果最大;当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效果最小。

曲线斜率不变时,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当曲线垂直时,货币政策效果最大;当曲线水平时,货币政策效果最小。

10.在以往的模型中,通常被假定是外生的。现在如果情况发生变化,美联储在给定某个利率目标下调整使得总是等于

(1)在这个政策下,曲线的斜率是怎样的?

(2)比较在被假定是外生的情况下和在上述政策下,曲线的斜率。(上海财经大学2009研)

答:(1)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是,因此美联储的政策是利息率等于目标利率,所以,在任何给定的水平上,在目标利率上真实货币余额需求是。为了保证货币市场均衡,美联储调整,保证

。因此,曲线是一条在美联储目标利率上的一条水平线,即使得真实货币余额相等的的利率和货币需求的点的组合。

(2)被假定是外生的情况下,即当美联储盯紧而不是时,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因为在更低的上,更高,曲线向右边移动。因此,使得货币市场均衡,同时计划支出相等的产出也会更高。曲线是所有满足货币市场均衡和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相等的所有的组合,由于更低的和更高的相联系,所以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当美联储在给定某个利率目标下调整使得总是等于时,美联储将利率固定在目标利率上,在更低的就业水平上,如果货币供给不变,真实货币余额供给会增加,但是美联储可以降低,使得在给定的上重新得到。因此,更低的价格水平不需要更高水平的以保证货币市场均衡和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相等。也就是说,不管价格水平如何,总有一个收入水平(水平的曲线和曲线的交点),使得货币市场均衡和计划支出与实际支出相等。因此,曲线是垂直的。

11.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可以解决失业问题。对吗?为什么?(上海交通大学2002研)

答:这种说法是片面的。分析如下:

在经济处于衰退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能使经济早点走出衰退的阴影,能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中的失业问题。但是,这并不能彻底解决失业问题,这是因为失业可分为三种类型: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对于由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所构成的自然失业,只能降低其失业程度,而不可能完全消除,因为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的不断变化(如工作岗位、工作单位、家庭地址等等的不断变化)及信息不完备性(一些工作岗位需要人,一些人要寻求工作,但互相不通信息),在这两个条件约束下,劳动力流动需要一个过程,因而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结构性失业产生于经济结构的变化,而这种结构的变化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必然会发生的,从衰落行业中游离出来的劳动者一时适应不了新兴行业的就业要求时,结构性失业必然要发生。因此,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是无法通过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来解决的。

12.为什么货币政策在严重萧条时无效?(上海大学2000研)

答: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货币供给量,进而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再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这些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货币政策的效果与曲线的斜率有关。在严重萧条时,市场利率很低,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人们的货币需求弹性无限大,曲线为一条水平线。任何货币政策的效果都是使货币供应量发生变化,但在流动性陷阱条件下,任何货币供给的增加都会被无限的货币需求抵消,而不会改变利率的大小,从而也不会影响投资,因此对总产出没有影响,此时货币政策无效。

13.用模型分析下述情况对总需求的影响

(1)由于大量公司破产而引起的悲观情绪;

(2)货币供给量增加;

(3)物价上升。(上海大学2002研)

答:(1)大量公司破产会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走势的看法,公众对经济前景持消极态度,这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社会总需求会减少,表现在曲线左移,利率下降,产出减少。

(2)货币供给量增加不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但可以间接影响总需求。货币供给量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曲线右移,这就降低了市场利率,市场利率的下降刺激企业的投资需求,因此总需求增加,在图形上表现为均衡点的产出增加。

(3)物价上升也不直接影响总需求。在名义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物价上升导致实际货币供给量降低,曲线左移,这就提高了市场利率,而市场利率的升高将抑制企业的投资需求,总需求也减少,在图形上表现为均衡点的产出减少。

14.作图说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过程并解释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原因。(上海财经大学2003研;辽宁大学2004研;西安交通大学2006研)

答:总需求曲线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处于均衡时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可以由模型推导出来,推导过程如图11-9所示。

说明: 11-9

图11-9  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如图11-9所示,当价格的数值为时,此时的曲线曲线相交于,将和对应的国民收入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假设下降到。由于的下降,曲线移动到的位置,它与曲线的交点为。将和对应的国民收入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从而可以得出总需求曲线

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方向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15.2010年12月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将布什政府实施的全部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根据这项政策,年收入4万美元以下的人将减税800美元,年收入10万美元的人将减税2000美元。请说明,奥巴马政府为什么要继续实施减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802经济学综合2011研)

答:(1)美国经济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消费意愿下降,为此奥巴马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资支出7000亿美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07~2009年的金融风暴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接近10%),GDP增长率仍然很低(2010年第三季度仅有1.7%),宏观经济仍然有二次探底的危险,为此2010年12月6日奥巴马宣布将布什政府实施的全部减税政策再延长两年。

(2)根据经济学原理,减税政策是积极财政政策的一部分,减税可以增加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消费者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生产需求,通过乘数效应扩大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减税的乘数为

,因此减税可以较大幅度地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和收入。

另外,之前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已经使得名义利率水平接近0,实际利率水平已经为负值。此时如果进一步实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仅不能降低名义利率以刺激投资(流动性陷阱),而且还会加剧未来通货膨胀的风险。

因此,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以减税为代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消费,其稳定宏观经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更为明显。

三、计算题

1.假设一个封闭经济体,请用曲线分析下面两种不同假设:(A)消费同时被所得和利率所影响,高所得能刺激高消费,但高利率却会抑制消费,也就是;(B)消费只受所得的影响,也就是。此处我们暂时忽略税负对消费的影响。曲线的公式如下:

(1)请分别计算曲线在这两种假设下的斜率。曲线在哪种情况下更陡?

(2)请分别计算在两种假设下,货币政策对均衡产出的边际影响,也就是

(3)请参考(1)的答案画出曲线,并用图说明货币政策在哪种情况下更有效?(中央财经大学2013研)

解:(1)当消费同时被所得和利率所影响时,曲线的方程为:

对方程两边求全微分有:

则有曲线的斜率为:

当消费只受所得影响时,曲线的方程为:,同理可得该假设下曲线的斜率为:

由于,可知,曲线在情况(A)下更陡,因为此时斜率的分母

(2)当消费同时被所得和利率所影响时,由曲线方程求全微分则有:

,即有,从而可得:

当消费只受所得影响时,同理可得货币政策对均衡产出的边际影响为:

(3)货币政策在情况(B)下更有效。如图11-10所示,当消费同时被所得和利率所影响时曲线较陡峭,反映在图形中,如图11-10(a)所示,则货币政策效果较小。当消费只受所得影响时,曲线较平坦,如图11-10(b)所示,货币政策效果较大。

图11-10货币政策效果因曲线的斜率而异

2.设一经济社会存在如下关系:消费;税收;投资;政府购买

;实际货币需求;名义货币供给。试求:

(1)总需求函数式;

(2)价格水平时的总产出和利率。(上海大学2001、2004研)

解:(1)产品市场均衡时有:

货币市场均衡时有,即

联立得:,此即为总需求函数。

(2)当价格水平为时,

,得总产出,利率

3.已知宏观经济的消费函数为,投资函数为,货币需求函数为

,政府购买为200,名义货币供给为2500,价格水平为2,表示利率,分别表示国民收入和可支配收入,政府税收,假定该宏观经济不存在对外经济联系,试求:

(1)方程与方程;

(2)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水平;

(3)总需求曲线。(上海交通大学2006研)

解:(1)由

可得:

因此曲线方程为:

………            …………

(2)由

可得曲线方程为:

…………            ………

(2)联立(1)中的方程可以解得:

(3)总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价格水平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如果价格水平为,则由

可得曲线方程为:

…            …………

方程联立可得总需求曲线

4.假设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消费,税收,投资,政府支出。求:

(1)方程,收入和利率。

(2)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收入和利率会有什么变化?

(3)是否存在“挤出效应”?为什么?(上海交通大学2000研;厦门大学2010研)

解:(1)由,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

整理可得:,此即为方程。

货币市场上,由得:

整理可得:,此即为方程。

联立方程,得:均衡收入,均衡利率

(2)当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时,

方程仍为:

方程变为:,整理得:

联立方程,得:均衡收入,均衡利率

两者相比较可以看出,政府支出从100增加到120引起均衡收入增加了100,而利率上升了2%。

(3)不存在挤出效应,这是因为投资为一个与利率无关的常量,或者说投资对利率的敏感性无穷小,使得曲线垂直,此时财政政策效果最大,而挤出效应为0。

5.假设某国的宏观经济模型为:

消费函数:

投资函数:

财政收支:

货币交易需求:

货币投机需求:

生产函数:

其中,为利率,为就业水平,没有通货膨胀预期。假设货币供给,充分就业时的产出

(1)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是否能同时实现均衡?

(2)求经济的充分就业水平。(厦门大学2009研)

解:(1)由,将已知条件代入,得到:

求得曲线:

货币市场均衡时有:

求得曲线:

结合方程,得:产出水平,均衡利率

均衡产出水平等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因此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时,劳动市场也实现了均衡。

(2)劳动市场上,由,求出均衡就业量,此即为经济的充分就业水平。

6.一个经济体系中,货币需求函数为:,储蓄函数为:,投资函数为:,货币量和价格水平之比为:。请求出实际收入和利率。若货币量,请求出产品市场总需求。(为实际收入,为利率,为储蓄,为投资,为货币量,为价格)。(上海财经大学2003研)

解:(1)根据

可得曲线方程为:

又因为

可得曲线方程为:

联解两个方程解得:实际收入,利率

(2)若货币量,可得曲线方程为:

曲线方程为:

联立解得产品市场总需求

7.在一个经济中,消费函数是,投资函数是,政府购买为150,税收是100,货币需求函数是,货币供给是1000,物价水平是2。试求:

(1)均衡的利率和均衡收入水平。

(2)当物价水平从2上升到4时,新的均衡的利率和均衡收入水平。(西安交通大学2007研)

解:(1)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代入相关参数可得:

整理可得曲线方程:

曲线方程:。当价格水平时,曲线方程为,整理得:

联立曲线方程和曲线方程可得,均衡的率和均衡收入水平分别为:

(2)当价格水平从2上升到4时,曲线方程为,整理得:。联立曲线方程和新的曲线方程可得,均衡的率和均衡收入水平分别为:

8.设在一个封闭经济中,主要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实际货币需求,充分就业产出,预期通货膨胀率,税收,政府支出,名义货币供给,试求解曲线的方程、曲线的方程、总需求曲线的方程,以及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均衡解:总产出、消费、投资、实际利率、价格水平。(西安交通大学2005研)

解: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代入相关参数可得:

整理可得曲线方程:

曲线方程为:,整理可得曲线方程:

联立曲线方程和曲线方程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为:

总产出:,均衡时有:,得:

价格水平:

利率水平:

实际利率:

消费:

投资:

9.假设某经济存在以下关系:消费,税收,投资,政府购买,货币需求,货币供给,总供给函数,试求:

(1)总需求函数;

(2)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3)假定经济在充分就业时的收入为2850,问:该经济是否实现充分就业?此时中央政府应采取什么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厦门大学2008研)

解:(1)由三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得:

求得曲线方程:

由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得:

求得曲线方程:

联系曲线方程和曲线方程得总需求函数为:

(2)把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联立,可得:,即为所求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时的收入和价格水平。

(3)如果经济在充分就业时的收入为2850,产出小于充分就业时的产出水平,产出缺口,经济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或者货币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的目标。具体地,本题中的财政政策乘数和货币政策乘数分别为:

因此,政府如果采取增加政府支出的方式来实现充分就业目标,则需要增加的支出为;如果采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方式,则需要增加的货币量为

10.三部门组成的经济的消费函效,投资函数,货币需求函数,政府购买支出,税收,名义货币供应量,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为285,其中是利率,是可支配国民收入,是国民收入。

(1)若价格水平,则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各为多少?

(2)若总供给曲线为,则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决定的均衡国民收入和价格各为多少?

(3)若通过变动政府购买而实现充分就业,则求政府购买的变动量与价格水平?

(4)若通过变动货币供应量而实现充分就业,则需要如何变动货币供应量?(上海财经大学2004研)

解:(1)三部门经济均衡条件是。根据可支配收入定义,,因此储蓄函数

。将相关函数代入均衡条件可得曲线方程为:

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是,将货币需求函数和实际货币供给函数代入均衡条件可得曲线方程为

联立曲线方程和曲线方程可得:

(2)货币市场均衡条件是,将货币需求函数和实际货币供给函数代入均衡条件可得曲线方程为:。把曲线方程的利率代入曲线方程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

联立总需求曲线方程和总供给曲线方程可得:

(3)将充分就业的代入总供给方程,可得:。将价格代入总需求方程,可得:。因此,,即政府需要增加15单位的购买支出。

(4)同样将价格代入总需求方程:,可得:。因此,

,即应增加37.5单位的货币供应量。

11.假设生产函数为为产出,为劳动投入;社会的效用函数为:为私人消费,为政府消费支出,为劳动时间。若政府支出为,假定政府预算约束为是税收收入。

(1)给出私人面临的预算约束线;

(2)求解效用最大化的劳动供给与私人消费需求;

(3)假设政府支出提高到。财政扩张会对劳动供给和消费产生什么影响?(厦门大学2009研)

解:(1)由于国民产出必定要用于消费和政府支出,此处忽略投资,所以预算约束为,又由于

,所以私人面临的预算约束线为

(2)将代入社会效用函数,得:

效用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解得:

由于,所以

(3)当时,同理可得,。所以,财政扩张对劳动供给产生了“挤入效应”,使得私人劳动供给增加;对私人消费产生“挤出效应”,使得私人消费减少。

四、论述题

1.何谓“扩张性财政政策”?政府实行这项政策的具体做法有那些?这种政策与“挤出效应”有何联系?(中央财经大学2010研)

答:(1)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主要通过减税、增加支出等扩大财政赤字的财政分配方式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政策。

(2)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具体做法有减税、增加支出、转移支付等方式。在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使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增加,会刺激消费需求进而增加产出和就业水平。尽管这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使利率上升,影响私人投资,削弱减税对增加总需求的作用,但国民收入还是有所增加。在经济萧条时,政府还可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尽管这样做也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从而使利率上升,挤占私人投资,但是总的来说,产出和就业水平仍会增加。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给私人投资以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

(3)“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在一个充分就业的经济中,政府支出增加会以以下方式使私人投资出现抵消性的减少:由于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购买产品和劳务的竞争会加剧,物价就会上涨,在货币名义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实际货币供给量会因价格上涨而减少,进而使可用于投机目的货币量减少。结果,债券价格就下跌,利率上升,进而导致私人投资减少。投资减少了,人们的消费随之减少。这就是说,政府支出增加“挤占”了私人投资和消费。

2.简要说明简单的凯恩斯支出模型(收入-支出模型)、模型和模型各自的基本特征。这三个模型之间有何内在的联系?(辽宁大学2005研)

答:(1)收入-支出模型、模型和模型各自的基本特征

简单的凯恩斯支出模型(收入-支出模型)之所以被称之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因为仅考虑到产品市场,不涉及到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在分析中,投资被作为外生变量进行分析,不受利率的影响。简单的凯恩斯支出模型(收入-支出模型)假设价格不变、利率不变,用乘数理论刻画财政政策效果,该模型对总产出决定和政策效应的分析实际上是总需求分析。

模型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模型,用来确定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与简单的凯恩斯支出模型(收入-支出模型)不同的是,模型中投资是一个内生变量,受利率的影响。模型在利率可变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利率决定。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分析既保留了乘数效应,又引入了挤出效应。此外,模型还分析了货币政策效应。但是,模型仍然是总需求分析。

简单的凯恩斯支出模型(收入-支出模型)和模型都属于短期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都假定价格不变,即认为价格是刚性的。而模型属于中期分析,该模型取消了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着重说明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关系。另外,模型将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结合起来,分析的是三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产量和价格水平的关系。模型在价格可变的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价格水平决定。不仅分析了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效应,而且分析了它的价格效应。不仅进行了总需求分析,而且还进行了总供给分析。

(2)三个模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事实上,简单的凯恩斯支出模型(收入-支出模型)、模型和模型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取消投资不受利率的影响的假定,模型中的曲线可以根据简单的凯恩斯支出模型(收入-支出模型)予以推导;取消价格水平固定不变的假定,模型中的曲线可以根据予以推导。

3.什么是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你认为目前造成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政策手段来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华中科技大学2008研)

答:(1)对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是指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这一概念首先由凯恩斯提出。凯恩斯认为,正是因为货币具有这种使用上的灵活性,故随时可满足以下三类不同的动机:

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由于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不是同步的,因而个人和企业必须有足够的货币资金来支付日常需要的开支。

谨慎动机或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货币。

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假定人们一时不用的财富只能用货币形式或有价债券形式来保存,债券能带来收益,而闲置货币则没有收益,那么人们不全部购买债券而要在二者间作选择,是因为人们想利用利率水平或有价证券价格水平的变化进行投机。

(2)对货币的总需求是人们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预防需求和投机需求的总和。货币的交易需求和预防需求决定于收入,而货币的投机需求决定于利率,因此,对货币的总需求函数可描述为,其中表示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程度,为具有不变购买力的实际收入,表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为利率。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收入越高,货币需求越多;货币需求对利率越不敏感,利率越低,货币需求越多。

(3)流动性过剩及原因

所谓流动性过剩是指宏观经济中有过多的货币投放量,而这些多余的资金需要寻找投资出路,于是就有了投资、经济过热以及通货膨胀等现象。

流动性过剩可由单个原因或多个原因导致。总的来说,这些因素包括了中央银行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一般手段包括调降准备金率和利率,回购国债以放入资金到市场)、经济周期的变化、汇率制度的缺陷、热钱大量涌入等。这些因素皆可大大提高流动性,当政策过度时便会引起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也可理解为伴随或缘于通货膨胀,即部分引起通货膨胀的因素也可能引起流动性过剩。

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在拉动经济增长时,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而且由于汇率相对较低,有很大的贸易顺差,所以造成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不断推升的贸易顺差,出口企业不断把收回的美元兑换给国家,国家就得不断向经济体系投放人民币,这就造成了流动性过剩的现象。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资本市场尚不发达,投资者可选择的投资渠道有限,因此居民的现金大都是持有在手中或者是存入银行,这也造成我国的流动性过剩。此外,其他造成通货膨胀的因素也是引起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我国目前采取的政策是逐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同时提高利率,并伴随人民币的缓慢升值。升值后,出口相对减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贸易顺差,但是由于实行的是缓慢升值,故大量热钱流入,这也是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另一个手段就是不断完善资本市场,扩张居民的投资渠道,合理引导居民的货币投向,从而缓解流动性过剩。

4.比较庇古效应和凯恩斯效应。(中央财经大学2008研)

答:(1)庇古效应概述

庇古效应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阿瑟·庇古在1943年提出。它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描述了消费、金融资产和物价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物价下降和实际货币余额增加,消费者感到更加富有,并更多地用于支出。消费者支出的增加会引起曲线的扩张性移动,并导致更高的收入。

物价水平的变化,将引起既定数量的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或下降。如果物价水平的上升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的上升相对应,则可使其实际收入不变;但是,由于物价水平上升对所拥有的资产的实际抑制效应,仍可能促使家庭实际消费支出减少。相反地,如果物价水平的下降与家庭现有可支配货币收入下降比例相对应,那么它仍可以由于所拥有资产的实际价值上升产生刺激效应,从而增加消费支出。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价格下降→货币持有者更加富有→支出(自发性消费)增加→产出增加。

(2)凯恩斯效应概述

凯恩斯效应是宏观经济学中利率传导机制的一种,它描写价格变化对整个商品需求的影响,即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下降→支出(投资)增加→产出增加。

模型中价格不是整个经济商品需求的决定量,因此价格变化对于商品需求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价格变化对金融市场有影响。出于金融市场平衡的条件,价格提高会导致实际货币数量缩小,这导致在金融市场上对货币的需求增加,由此经济参与人愿意出售证劵。在证券交易所上产生供应多余,这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和利率提高。

利率对于整个经济中的货物需求有决定性作用,它导致私人净投资的降低。这导致对于货物需求的降低,因为商品供应相对商品需求反应,整个经济中的平衡收入的降低。

(3)庇古效应与凯恩斯效应的联系

凯恩斯效应与庇古效应是论述价格上升对实际经济影响的两种理论。凯恩斯效应又称利率效应,认为物价上升使货币交易需求上升,导致利率上升,抑制投资需求和居民信贷消费需求,从而减少实际产量。庇古效应又称财富效应,是指价格上升导致以真实购买力表示的财富“缩水”,人们变得比较“穷”了,结果减少了消费支出,需求不足,从而减少了实际产量。

凯恩斯效应,实际上就是依靠政府行为从外部创造需求以推动经济增长。二战后,这个经济理论被用于对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效应因普遍出现的“滞胀”现象而失效。庇古效应是对凯恩斯效应的补充,与凯恩斯效应合称为实际余额效应,并解决了凯恩斯效应在流动性陷阱和投资缺乏利率弹性的条件下都不起作用的难题。

此外,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庇古效应只在货物和劳务市场中起作用;凯恩斯效应只在债券市场中起作用。

5.比较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均衡的分析(分析)和凯恩斯的现代国民收入理论,说明分析如何推进了凯恩斯的现代国民收入理论。(北京师范大学2007研)

答:(1)凯恩斯的现代国民收入理论(以两部门经济为例)

在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均衡条件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其中。因此,即。这就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恒等式。如果,则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大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合意存货减少,为了增加合意存货,厂商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供给,直至;如果,则意味着计划总需求小于实际产量,厂商的非合意存货增加,出现非合意存货大于零,为了减少非合意存货,厂商必然会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品供给,直至。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决定的消费—投资决定法如图11-11所示。

说明: 11-10a

图11-11  简单的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2)总供给-总需求模型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是把总需求与总供给结合在一起来分析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及其变动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其中,总需求是指整个社会经济在每一价格水平下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函数表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被称为总需求曲线。由于实际资产效应、跨期替代效应和开放替代效应等因素,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其表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的反方向变动关系。总供给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总供给函数表示国民收入(总产出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描述这一函数关系的曲线就是总供给曲线,可以用来表示国民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各种不同组合。总供给曲线可以根据总生产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以及货币工资曲线推导而得到。作为凯恩斯主义重要代表的主流经济学派试图用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解释宏观经济运行。他们同时使用长期和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向右上方倾斜的总供给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把垂直的总供给曲线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

(3)总供求模型引入了劳动市场,从而分析总供给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放弃了价格不变假设。该模型在价格可变的情况下分析总产出决定,并分析了价格水平决定。不仅分析了需求管理政策的产出效应,而且分析了它的价格效应。不仅进行了总需求分析,而且进行了总供给分析。

主流学派认为总供给—总需求曲线可以用来解释萧条状态、高涨状态和滞胀状态的短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也可以用来解释充分就业状态的长期收入和价格水平的决定。相应地,在政策主张上,主流学派经济学家认为,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在长期内可以处在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但短期内的萧条和过度繁荣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给社会带来损失。因此,有必要执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以熨平萧条和过度繁荣所带来的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处于稳定的充分就业的状态。

6.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请用所学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对这些应对政策给予阐释。(厦门大学2010研)

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宏观经济的突出矛盾是经济增长回落和通货膨胀问题。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1)财政政策的运用

财政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是指国家为达到既定经济目标对财政支出和公债作出的决策。积极稳健的财政政策有助于稳定国内市场环境,平抑国际收支,提升人民币的信用,发挥积极稳健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改善国际收支平衡状况,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其具体的内容是:

运用支出政策积极优化结构,大力强化经济、社会的薄弱环节和增加有效供给。

实行结构性的减税和税制改革,服务于长期的市场建设和机制转换。

多方协同配合,积极推进调动市场潜力的政策性融资。

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呼应,适度扩张,给突遇寒流的经济增温供暖。

中央政府启动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引起了国内外极大的关注。总体看,两年间投入四万亿的措施的确是“生猛”的。在国际社会陷入全面经济衰退的今天,中国政府保增长、促内需的强力兴市之举不仅让国内经济界精神为之一振,也让欧美各国看到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凝聚的“硬实力”——这是必须由强大的财政、充沛的国民储蓄以及外汇储备做后盾的壮举,对此,欧美大多数国家只能“望中兴叹”,艳羡而已。不仅如此,中国政府此次还规定将2000亿资金在两会前即短短110天内投放于11个部委管辖的项目,按温家宝总理的话讲便是“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显然,这不仅是简单的“救市”,而且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实力和保增长的莫大决心。

总之,不论是两年四万亿还是百日2000亿,其能救的还只是经济增速下滑过快的“急”,是一针强心剂。如图11-12所示,目前政府向社会注入4万亿资金,会使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到,在曲线不变的情况下,利率从上升到,收入从增加到。如果保持利率不变,随着曲线的移动,收入水平会从上升到

图11-12  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运用

但由于政府购买的增加,直接会提高总需求和总收入,使货币需求也随之增加,在货币供求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就会上升。利率上升增加了私人投资成本,使私人投资下降,这种现象称之为“挤出效应”,它将会削弱财政政策的效果。所以,政府投资需要做的应该是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把资金尽量投资在不会产生挤出效应的项目上,使政府的投资乘数效应最大化。

(2)货币政策的运用

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求和控制信贷规模以实现经济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是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及发生的灾情,当前我国的货币政策总的方向是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我国当时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于消费比重过低,导致内需不足和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国外市场需求的拉动,因此政策着力点是扩大内需特别是刺激消费需求,要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速大幅下滑。真正把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放在扩大国内需求上,利用这次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时机,加快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格局。

中国十多年来货币政策中首次使用“宽松”的说法:中国人民银行实施的货币政策的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短期效益和长期利益、投资与消费、促进增长和深化改革的平衡,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夯实基础,中国人民银行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使银行增加可贷资金逾3000亿元。同时,中国人民银行大幅度的降低贷款利率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希望可以遏制我国中小企业目前倒闭潮,同时降低存款利率有助于促进国民消费,对企业来说也是个利好消息。

如图11-12所示,我国政府现阶段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使曲线由向右移到,利率水平由上升至。为减少由于利率上升所引起的挤出效应,政府可以同时配合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移动曲线。如果曲线能从向右推移到,利率水平就能由降至。这样,在利率水平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收入水平就会取得较大幅度的增长。

7.A国经济陷入衰退长达10年之久。在这10年中我们观察到以下事实:

(1)通货紧缩(即价格水平的不断下降);

(2)出现大量坏账,一些银行倒闭;

(3)经活动减少和极低的利率并存;

试用模型对A国的长期经济衰退做出尽可能全面的解释,并就如何走出长期衰退提出宏观政策建议。(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2002研)

答:(1)A国经济出现长期衰退和通货紧缩,从总供给—总需求均衡来看,其原因是总需求下降,其原因可能有以下若干条:

由于消费者与投资者在长期衰退下对经济信心不足,故消费倾向的减少与投资曲线的内移造成了对物品和劳务总需求下降,曲线内移。这也是造成极低名义利率的原因。

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难以及时还贷,造成银行形成坏账并破产。这使得有些企业得不到需要的资金,加剧了投资减少。

由于人们预期到通货紧缩的存在,即使名义利率极低,实际利率有可能还是很高,故减少了企业的投资,经济活动减少与极低的利率并存。

未预期到的通货紧缩在债务人—债权人中分配财富。债权人财富增加,债务人财富减少。由于债权人收入一般比债务人高,故边际消费倾向更低。故从债务人向债权人的财富转移减少了社会总的消费,使曲线内移。

由于经济不景气,企业难以及时还贷,造成银行形成坏账并破产。这使得金融系统失去货币创造能力,货币供给减少,曲线向内移动;该过程导致了总需求曲线左移和经济活动的减少,由此产生的通货紧缩则导致名义利率下降。

(2)宏观政策建议是通过扩张总需求,提高产出水平和价格水平,从而抑制低利率和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上,中央银行需要增加货币供给,使曲线右移,促使总需求增加。

财政政策上,可以通过减税和刺激出口、增加政府支出的办法使IS曲线右移,促使总需求增加。

政府为银行提供担保或注入资金的方式提高人们对银行系统的信心,防止银行倒闭,从而促进货币创造能力的恢复,提高货币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