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成长是分阶段的
人的成长是分阶段的,某些大脑功用只是配备给某个具体阶段,一旦顺利度过了该阶段,大脑就会自动弃除这些功用。这是为了让人能够更集中精力、更加具体细致地运作生活。某个孩子三岁就识两千汉字,其实这是训练出来的短时记忆,并不能真正对大脑思考进步有多大益处。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的成长过程有一定的规律。这就是为何我不主张过早地开发孩子,让儿童太早去练什么“早教闪卡”、认识很多汉字的原因。事实上,如果一个月不训练,那些汉字大半都会被忘记。其实这正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大脑在自我保护,这也是天生的一种自我保护。
当然,并不是说孩子的大脑不要开发,关键是怎么科学开发、如何使用。具体来说,应根据孩子的天性、本性、特质来因势利导。其实孩子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只要是他喜欢。如果一个孩子喜欢画画,真的很喜欢,你让他画,他一天坐在那里不动也不会累,因为他是在做一件喜欢的事情。比如他喜欢玩乐高玩具,他去拼装,注意力非常集中,吃饭都会忘记。所以,我们要研究孩子发展的差异性、分化性、性别优势等等。每个儿童,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他的特定优势和劣势。儿童一方面具有完成任务的典型能力,另一方面又具有典型犯错的特性。做父母的经常会遭遇如下尴尬场景:去参加家长会,老师说你的儿子坐不定,上课不专心,你一定脸红,回家就将孩子骂一通。但是,其实这是孩子的天性使然。
现代教育研究证明,任何碎片化的知识必须被理性梳理并建构起系统化的秩序,才能显示出知识的力量。中国孩子被要求大量记忆碎片化“知识”,只会成为大脑沉重的负担,使人成为“书呆子”“记忆棒”。任何人要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都必须建构属于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我提倡让孩子少学一些“知识”,提高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加强合作分享教育。
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由于信息爆炸,学校课程、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已逐渐下降。全世界每天产生的信息、知识超出你的想象力,而且在不断更新。所以,学习已经变成是终身的事情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相比单纯灌输知识,学校训练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知识的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必须有所选择,而不是靠苦逼、硬塞、“催熟”或者“提前抢跑道”。
我们要将更多精力放在研究儿童成长分化的规律上面。儿童成长过程中大概有三个重要的衔接分化时期:一个是3岁左右,大脑急剧成长;一个是幼小衔接的阶段;还有一个是考高中阶段,这三个关键期要抓好。我们要把握好“应试技巧”和“素质教育”的关系。我认为,这两者之间是有弹性和节奏的,要让孩子在交替的过程中、在自由和限制的过程中发展,这是一个教育孩子、培养孩子的策略。中国家长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一方面是从来不给孩子自己独立生活磨炼意志的机会,但又处处让孩子和别人竞争;另一方面是不少家长把培养孩子的目标限定在一个特别狭小的范围,就是成绩,成绩好就“一好顶三好”,其他方面差一点,也没有关系。中国的父母在世界上最重视教育,也最舍得投入,但往往也是最容易出错的。
因此,我主张的有机教育,第一,是让孩子自然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第二,是家庭全体成员共同成长。正常的家庭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夫妻俩手拉手,孩子站在父母的前面中间位置,这样的位序,孩子既有独立性又有安全感。
在家庭教育上,我始终认为“方向比努力更重要”。我们的孩子都是天才,若我们的方向搞错了,培养的路径、方法搞错了,一切将适得其反。为此,我主张“有机育儿,健康成长”,即恢复教育的本原,让孩子缓慢地成长,甚至是让他们更加野蛮、自由自在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