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中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

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手持文凭出了中等学校的青年,拒绝农业工作,涌向城市,寻找他们认为比较‘现代’的职业,但是经济并不能为他们提供足够数量的职位”[80]。由此可见,教育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需要相应的条件。教育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其社会功能。那么,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功能?大致而言,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

一、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是指教育具有维系国家和社会政治稳定、促进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政治功能是教育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不可能超越政治。美国教育家范斯科德认为,在美国,“任何一级政府,教育不会超越政治以外”[81]。列宁宣称:“我们公开声明,所谓学校可以脱离生活,可以脱离政治,这是撒谎骗人。”[82]政治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教育对政治又具有促进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具体表现如下:

(一)维系社会政治稳定

任何国家、任何社会,教育都是其维护社会统治、维系政治稳定的基本途径之一。当然,法治是实施社会政治控制的重要手段,但法治本质上也是通过法治思想的教化而实现的。教育维系社会政治稳定主要通过两个路径:一是教育为社会培养各种政治人才,政治人才一般指社会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领导者与管理者,这些政治人才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来;二是教育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素质的社会公民,即完成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包括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方面来看,是指政治共同体内传播政治文化的过程,即社会培养、教育、训练社会成员接受社会现存的政治规范和政治意识形态,肯定现实政治制度,服从政治统治并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任何统治阶级有效传播主体政治文化、维护政治统治、稳定政治秩序的手段。从个体方面而言,政治社会化是一个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从而获得“政治人格”的过程。这实质上是个体获得政治文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政治文化化”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促进社会政治变革

从总体上来看,社会政治变革不断趋于前进与进步,教育则是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主要因素之一。教育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途径有三条:①通过教育普及促进社会政治变革。教育的普及,作为一种社会教育意识,表明社会政治的平等与开放。教育的普及蕴藏着一种变革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力量。教育普及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更有力地推动社会政治的变革与进步。②教育通过传播先进的思想促进社会政治的变革。在现代社会,教育通过传播科学真理,弘扬优良道德,形成正确的舆论,同时产生进步的政治观念,以促进社会的进步与革新。教育的作用在于它能弘扬社会政治、思想、道德领域中的正面因素,抑制与抵制腐朽、落后的消极因素,从而为推进社会政治的先进化服务。③教育可以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是现代社会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依赖于教育的推动。民主意识、观念的养成,非教育不能达到。民主意识又与科学意识紧密相关,缺乏科学知识素养也就无法提高民主的素养。所以,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全体国民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是实现社会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历年真题

【3.13】辨析题:教育可以改变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方向。

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的经济功能是指教育对一国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长期以来,人们较为注意教育的政治功能与文化功能,而不太重视教育的经济功能。一直到了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把人们在学校中学到的“有用才能”看成是一种“固定资本”[83],开始注意到教育的经济价值。后来,由于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教育的经济作用开始明朗起来,到了舒尔茨提出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超过物力投资。从此以后,教育具有经济功能就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我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注意教育的经济价值,到了1982年,在理论与实践上全面确认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经济功能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完成劳动力的社会“再生产”

劳动力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与劳动技能的人,而这种知识与技能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完成。一般来说,教育要完成劳动力的再生产需要做到三点:一是为社会提供一支研究与设计队伍,二是为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与运用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技术队伍,三是向社会提供一支与现代工业化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才。

历年真题

【3.14】教育能够把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这体现了教育的()。

A.经济功能   B.育人功能   C.政治功能   D.文化功能

(二)进行知识“再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当科学技术还处于知识状态时,还没有物化为生产工具时,还没有为劳动者所掌握时,只能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使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并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凭借教育的传递。

(三)更新知识与社会生产技术

在古代社会,生产技术的更新主要依靠劳动者在生产劳动中的经验与创造;近代社会中,科研对生产技术的更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学校直接介入科研的情况并不多;现代社会中,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教育与科研、生产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成为科技更新的重要因素。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教育以传播、继承与发展文化为己任,文化通过教育得以世代相传,不断地得到继承和革新,从而推动文化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文化功能具体表现为下述几个方面。

(一)传递—保存文化

教育传递着文化,它使人类能迅捷、经济、高效地占有前人所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的精华,迅速成长为具有摄取、鉴赏、创造文化能力的“文化人”。与此同时,教育将人类的精神文化财富内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这样,人类的精神财富便找到了最安全且具有再生功能的“保险库”,教育也就具有了保存文化的功能。传递—保存,是教育最基本的文化功能。社会通过教育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生活经验、伦理道德规范、科学技术知识,有计划地传递给下一代人。正是由于教育活动,人类的文化才能一代又一代地承接下去而不致中断。

(二)传播—丰富文化

文化的传播,一般是指某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文化向另一社会文化共同体的传输过程,是单向的;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化共同体的文化相互传播,是双向的或多向的。文化的交流,对于交流双方来说都是自我超越的过程,都是向自身灌注生命力和新鲜血液的过程。教育作为传播—丰富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也就具有了丰富文化的功能。教育使人学会更好地进行交流,并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吸取益处。在文化交流与教育之间,存在一种日益发展的相互补足的关系。

(三)选择—提升文化

所谓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或某部分文化的撷取或舍弃。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及教育本身的特性进行的。在这两方面价值取向的指引下,正确、合理的文化选择,将大大加速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在教育活动中使受教育者迅速而有效地吸收文化营养,内化为个人的财富,并在社会活动中运用其财富加速社会前进的步伐;相反,不负责任、草率的文化选择,其结果将适得其反。教育对文化选择,是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机理,因而教育对文化也具有提升的功能。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意味着价值的取舍与认知意向的改变,并且是为了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进步。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它撷取文化的精华作为教育的内容,提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观念、态度与知识、技能,并通过一整套价值标准和评价手段进一步保证和强化这种选择的方向性。

历年真题

【3.15】教育可以“简化”文化,吸取其基本内容;教育可以“净化”文化,消除其不良因素,这体现了教育对文化具有()。

A.选择功能   B.发展功能   C.传递功能   D.保护功能

(四)创造—更新文化

不断地创造和更新是文化的生命力的体现。任何文化,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文化可以分为物质、制度和心理意识三个层面,它们分别构成文化的表层、中层和深层结构。文化诸层面的发展变化与教育密不可分,而尤以对深层结构的影响为甚。我国近代史的发展表明,技术设备的引进、社会制度的变革,如果不伴以必须由教育而形成的人的心理素质及各种观念的现代化,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就只能是一个发育不全的畸胎,前两个层面的发展也必不能持久,并不免流产。[84]

四、教育的人口功能

人口一般是指居住在一定区域内的人的群体。教育的人口功能是指教育对人口,诸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一)减少人口增长

人口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教育是其中因素之一。首先,教育程度影响初婚年龄。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竞争压力的加剧,人们接受教育的年限越来越长,初婚的年龄自然而然地被推迟,生育周期被延长。而且受教育程度越高,结婚年龄越往后推迟。其次,受教育程度影响生育观念。我国自古有多生多育、早婚早育的传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因为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就越有可能获得良好的工作机会,更加重视自身的生活质量,所以更多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群体选择少生、晚生甚至不生。

(二)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由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的,它们都与教育息息相关。首先,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是以受教育程度来体现的,如每万人中的大学生数量、普及教育程度、青壮年文盲率等;其次,人口质量是靠教育来提高的,不管是身体素质、文化素质还是道德素质都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

(三)改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包括人口的自然结构与社会结构。自然结构指人口的年龄、性别等方面的比例。社会结构指人口的阶级、文化、职业、地域、民族等方面的比例。教育可以使人口的结构合理化,即使人口结构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口的自然平衡。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重男轻女”的传统意识,从而降低女胎的流产率,进而调整新生儿的性别结构。研究表明,教育与死亡率成反比例关系[85],生育率与死亡率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改变人口的年龄结构。教育可以改变城镇人口的比重,其中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进入城市,另外,通过普及农村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素质,从而为农业人口就地完成城镇化提供可能。至于教育对人口的职业结构的影响则更为明显,因为教育是人们实现职业变动的重要前提。

(四)促进人口流动

人口流动一般有三种类型:一是城乡之间的流动,二是国内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的流动,三是不发达国家向发达国家流动。人口有计划的合理流动,对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资源开发,促进地区间文化技术的交流、合作与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受过教育的人口更容易流动,因为发达地区或国家一般缺乏的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人才,而且受过教育的人不易受本土观念的束缚,他们更想到最适合发挥自己才能的地方去工作。另外,文化教育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更吸引迁移人口,因为发达的经济、先进的科技是吸引迁移人口的重要因素。其实,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人口流动。因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如同一个人才集散地,先把各地的人才收拢、加以培养,然后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者的志愿和特长,再把他们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跨区域的人才流动。

重点提示

教育具有政治功能(维系稳定、促进变革)、经济功能(劳动力再生产、知识再生产、更新知识与技术)、文化功能(传递—保存文化、传播—丰富文化、选择—提升文化、创造—更新文化)和人口功能(减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流动)。学习时,特别注意文化功能与人口功能。

本章小结

在社会发展中,教育到底处于什么地位?教育是万能的还是无能的?凡此种种问题,各家各派自有不同的观点。尽管观点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社会发展制约教育发展,同时教育对社会发展又具有促进作用,是一种互为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传统、人口情况等都制约教育的发展,但教育又能对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产生积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而要视客观环境而定。在当下社会产生诸多变化的背景下,教育要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从宏观与微观上做出调整。

本章要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