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心理健康标准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一个身体有缺陷,生理机能不完善的人,可能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得很愉快,但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即便他的身体非常健康,他也可能生活得非常痛苦。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什么是心理健康呢?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显然,这一定义过分突出了个人体验,而且“最佳”状态的标准也难以掌握。该次大会也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
(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
(3)有幸福感;
(4)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应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心理健康状态,即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自我。具体表现在:个体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去应对,能充分体现出生命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身心功能和潜能。表现在行为上,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又能为自身带来快乐和成就。二是指维持心理健康、保持和改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减少问题行为和预防与治疗精神疾病的原则和措施。
心理健康还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主要是预防和治疗心理障碍或问题行为;广义的心理健康,则以帮助个体学会心理调控、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为目标,即个体在环境中健康地生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更有效地为社会和人类做出贡献。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虽然目前世界上的心理学家们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着各自不同的具体规定,但相对来说,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提出的十条标准较为世人所认可: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
(3)生活理想和目标切合实际;
(4)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7)能保持恰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
(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要想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的标准,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心理健康不等于没有烦恼和痛苦,也不等于没有一时的不健康心理和行为表现。心理健康是动态变化的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任何的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不能简单地根据一时一事的表现来决定。人人都可能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关键看我们如何面对它。但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持续多久才是心理不健康,只能视具体情况而定。
其次,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没有明确的界限,二者之间存在一个广阔的过渡带。心理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心理健康的状况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既可能从不健康转变到健康,也可能从健康变为不健康。心理健康与否只能反映一个人某一时间段内的状态,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只是相对标准,没有绝对的心理健康或是心理不健康,只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
再次,心理健康的标准因文化、年龄、历史环境等因素不同而有所变化。东方人和西方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同,成年人和婴幼儿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同,30年前的心理健康标准和今天的心理健康标准也会有所不同。
最后,心理健康的标准仅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最高境界。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在自己现实的基础上,追求心理健康和心理发展的更高层次,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自我的全面发展。
三、心理健康状态的等级划分
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并非静止不动的,而是始终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种动态平衡状态,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生的。所以,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即心理健康状态被破坏,也是随时可能发生的。根据破坏的严重程度不同,可以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划分为四个等级,即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健康状态
判断一个人是否处于心理健康状态,可以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个方面分析:①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②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③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不良状态是介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是正常人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强、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学习压力大、考试不顺利、失恋等)、身体不良状况(如疾病、劳累等)等因素所引起的。它的特点是:一般来说持续时间较短,能够很快通过休息、聊天、运动、旅游、娱乐等方式得到缓解,处于此状态的人并不怎么影响完成日常学习、生活和工作任务,他们只是感觉到“郁闷”“没劲”“不高兴”“好累”。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这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它的特点是:①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如: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②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念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得很正常。③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如:社交焦虑(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④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需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其特点是:①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失误,思维敏捷性下降,记忆力明显减退,头脑黏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感及痛苦感,缺乏精力,情绪低落或忧郁,紧张焦虑,行为失常(如重复动作、动作减少、退缩行为等),意志减退,等等。②明显的躯体不适感——由于中枢控制系统功能失调可能引起所控制的人体各个系统功能失调。如:影响消化系统则可出现食欲不振、腹部涨满、便秘等症状;影响心血管系统则可出现心慌、胸闷、头晕等症状;影响内分泌系统可出现女性月经周期改变、男性性功能障碍等。③损害大——此状态患者不能或勉强能完成其社会功能,缺乏轻松、愉快的体验,痛苦感极为强烈,“哪里都不舒服”“活着不如死了好”是他们真实的内心体验。④需心理医生的治疗——此状态患者一般不能通过自身调整和非心理科专业医生的治疗而康复。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治疗早期通过情绪调节和药物快速调整患者情绪,中后期结合心理治疗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并通过心理训练达到社会功能的恢复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根据大学生年龄阶段、所处环境、社会角色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将其心理健康的基本要求概括如下。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地评价自我,客观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接纳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苛求完美,也不怨天尤人;既善于看清并利用自身优势,也敢于直面并改进自己的缺点。扬长避短,自尊自信,不卑不亢,找准前进的基点和努力的方向。
(二)人际关系和谐
人际关系状况是心理健康状况最直接的反映。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平等待人:既尊重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缺点,也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自身的独立性;既能理解他人,又能为他人所接受;既能友善地与人相处、享受友谊的乐趣,也能独处而不感到孤独。
(三)学习兴趣浓厚,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智力正常,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掌握适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保持良好的学习效率,从学习中获得快乐与满足的体验。
(四)拥有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心境良好
情绪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心理健康的大学生一般乐观开朗,心情愉快,善于控制和把握自己的情绪,喜不狂、忧不绝,胜不骄、败不馁。即便遇到悲、愁、忧、怒等消极情绪的困扰,也能及时、适度地加以宣泄和控制,尽快予以调节。良好的情绪状态有利于身体健康、学习效率的提高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五)人格完整、和谐
人格是个体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能力和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人生观等。人格完整、和谐是指人格的各要素之间相辅相成,有一定的连贯性和稳定性,所言、所思、所行协调一致、平衡发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适中、合理,待人接物能采取恰当、灵活的态度,对外界刺激不会有偏颇的情绪和行为反应,能够与社会的步调合拍,能够很快融入集体。
(六)社会适应正常
良好的适应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进入到陌生环境中,心理健康的同学不会消极地抱怨、不满、苦闷,而是善于观察、思考,与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做出客观的判断和评价,认识到环境对自己的新要求,及时调整原有的愿望、需要、目标,自觉并有效地调节自我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矛盾冲突,使自我与社会始终保持协调一致。
(七)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个体的心理与行为总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情感、言行举止应基本符合自己的年龄特征,才是心理健康的表现。大学生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就应该具有与该年龄段和角色相符合的心理行为特征。大学生过于老成或过于幼稚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