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大学生心理保健

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少年心理向成年人心理过渡和转变的时期,大学阶段是人迅速社会化的关键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其心理发展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也会遇到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矛盾问题是其社会角色发生转换、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的必然反映,这在大学新生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对于这些矛盾如不进行及时疏导、调适和化解,很可能会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影响其成长。大学生只有对自身的心理特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心理咨询有个初步的了解,对出现的心理问题能够及时调适,才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一)心理发展具有阶段性

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可以分为入学适应、稳定发展和就业准备三个阶段,不同阶段的心理状况有所不同。入学适应是迈进大学校门的新生都要经历的难关。面临全新的环境、角色、人际关系、生活方式和学习方法等变化,相当一部分新生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内心交织着自信与自卑、轻松与压力,需要尽快建立新的心理结构,才能实现新的心理平衡。入学适应阶段是整个大学时期最困难的阶段。适应不好,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适应期的时间长短因人而异,一般为一个学期左右。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适应后,大学生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这是大学生活最主要、最长久的时期,基本持续到大学毕业前夕。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会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并在面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自我,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塑造着自己。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时,大学生进入了就业准备阶段,这是大学生从学生生活向职业生活转变的过渡时期。毕业在即的大学生面对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求职择业、恋人去向等诸多选择和思考,心理压力和冲突将会不断出现。这个阶段对大学生来讲是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考验,同时,又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的成熟与发展。绝大多数同学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和心理发展,已经具备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心理自我调控能力,但也有少数学生因在学业或求职中遇到挫折,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或悲观失望,无所适从,或做出毁坏公物、打架斗殴的不当行为。

(二)心理活动两极性扩大,心理发展中多种矛盾并存

在中学时期,两极性主要表现在情绪生活方面。到了大学阶段,两极性的表现明显扩大。不仅在情绪生活中继续表现出两极性的特点,而且在意志行动、道德品质和人际交往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两极性的特征。例如,在意志行动方面,积极性与消极性、严谨与散漫等两极性特征在大学生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在道德品质方面,真实性与虚伪性、自我批判与自我安慰等两极性特征在大学生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在人际交往方面,亲密与对抗、开放与孤独等两极性特征在大学生中表现得也比较突出。

大学生正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中,面对大学新的环境、新的角色、新的竞争带来的新的压力,在其心理发展中出现种种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往需要与心理封闭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自信与自卑的矛盾、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积极进取与安于现状的矛盾、知与行的矛盾等等。这些内在的矛盾往往使大学生们进退两难、难于抉择,如不进行及时、合理的心理调适,便有可能破坏心理平衡,影响心理健康。

(三)思维能力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性

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大学生由于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受到的思维训练越来越复杂,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猛发展,思维的逻辑性、发散性都有了新的提高,加上丰富的想象力,促进了思维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因而产生了积极的创造欲和成就感,喜欢标新立异,能灵活运用各种思维技能,提出新的设想和见解,以获得新颖、独创性的思维结果。此外,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也有明显的增强,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去观察、思考和实践,开始用批评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事物,对他人的意见不轻信和盲从,遇事要先问问“为什么”“是否有道理”;喜欢怀疑和争论,敢于大胆发表个人的独立见解,能对自己的思考结果进行检查和评价。但由于其知识水平、经验积累、社会阅历的局限,辩证逻辑思维能力不够强,在观察、分析事物时易带主观性,表现出过分的自信和固执己见。

(四)自我意识增强但存在一定误区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身及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期望和自我监控。人的自我意识从儿童期开始发展,到青年期逐步走向成熟。大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能够将自我分化为“主体的我”和“客体的我”,用“主体的我”去观察、分析和统一“客体的我”;能根据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要求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有较好的自立、自律、自强意识,崇尚自我完善,重视探索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在“成人感”和求知欲望的驱动下,逐渐把思考的对象由自我转向社会,开始关注更多的社会问题。但是如果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客观、全面,自我评价有失偏颇,就容易导致自大或自卑的产生;如果自我期望值比较高,而自我约束控制能力又比较差,就会感觉到力不从心。所以,在入学后的一段时间里,相当一部分同学常感到苦闷和迷茫。

(五)需要复杂,情感丰富但情绪波动大

需要是情绪与情感产生的基础。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复杂多样,既有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的需要,又有迫切的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渴望理解和尊重,寻求友谊和爱情。他们还有自我实现和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层次需要。复杂强烈的需要导致大学生的情绪与情感体验丰富而深刻,使得他们不论在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还是在从事社会活动时,无不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青年期是人生中感情最丰富的时期。大学生年轻气盛,有着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来得快而且强烈,喜怒哀乐表现得比较充分而具体,常表现出“疾风暴雨”式的激情状态。这种激情状态具有两重性:积极方面,往往表现出为真理而奋斗的热忱,可以激发出见义勇为的正义举动;消极方面,容易表现为感情的冲动、盲目的狂热,往往导致不假思索、不听劝阻、不计后果甚至丧失理智的举动,铸成错误。而且情绪容易摇摆不定,跌宕起伏大,激情与消沉、盲目狂热与懊丧悔恨交替迅速。

大学生的情感除了易外露之外,还往往有相反的一面,即内向性和闭锁性,这是青年出于自卫本能而出现的心理特征。这种闭锁性使大学生情绪的外部表现和内在体验经常处于矛盾状态,经常有意地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不愿意把内心的秘密和真实的思想感情轻易地向他人吐露,同时,内心深处又存在希望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从而导致苦恼。

(六)性意识觉醒,但处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能力却较为欠缺

大学生身体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开始觉醒,感情欲望逐渐增强。许多同学开始注重自我形象,关注异性,渴望与异性交往,希望获得爱情。然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性冲动一般采取否定甚至压抑的态度,这就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性冲动产生强烈的矛盾心态。本能的冲动欲望使他们渴求与异性接触,一般的社会道德又压抑他们的冲动欲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产生心理问题。若是能够合理选择恋爱的时机,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并采取文明、健康的恋爱方式,那么这段感情就会成为我们美好人生的华丽篇章。但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同学因欠缺科学的性知识,对自身的性问题感到困惑和疑虑;有的同学因缺乏交往训练和技巧而不知道如何与异性进行正常交往,不善于掌握与异性交往的分寸;有的同学喜欢感情用事,不计后果,忽略责任,容易在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发生“出格”行为,受到舆论指责;还有些同学过于压抑自己的性冲动,使个人处于自我封闭等多种困扰中。这些,都容易导致心理障碍,影响校园的正常生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虽然在性心理上已经成熟,性意识也非常强烈,但因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将性爱问题简单化、理想化,一旦接触复杂的实际问题,便容易陷入悲观、失望等消极状态。近年来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因性爱问题引发的心理困扰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因此,对大学生在性爱方面的心理困扰必须给予足够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以正确引导,才能为他们性意识乃至整个人格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一)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适应大学生活,完成大学生作为“文化人”和“社会人”的培养任务,帮助大学生完成社会化,是大学生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来到新的校园后,有许多人可能会出现以下状况:因对环境和专业不满而产生失落感;因对自己及他人认识的片面性而产生自卑感;因离开家乡和家庭,不善于与陌生人交往、与他人关系淡漠而产生孤独感;因暂时的目标迷失、学习失去动力而产生无聊感;因学习压力或是经济压力而产生恐惧感;因热心参加社团活动而又处理不好学习与这些活动的关系而产生矛盾感。凡此种种,都属于大学生活适应问题。

(二)学业问题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强调宽松、自由、自主,注重自主学习的能力、合理建构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一切都要靠学生个人的自觉和努力。进入大学后,面对突然宽松的环境和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当多的同学一时无所适从,失去了动力和目标,不能够及时调整、改变学习方法及养成新的学习习惯,结果造成成绩一落千丈、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心理就容易出现问题。还有的同学处理不好专业学习与兴趣爱好、社团活动等之间的矛盾,虽整天忙忙碌碌,却收获甚少。有的同学仅仅满足于课堂学习,不懂得课堂的学习只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要掌握更多、更广、更深的知识,还必须自己在课下多钻研、拓展,多动手操作、实践,关注本专业、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动态和前沿问题。

(三)情绪问题

稳定的情绪和积极、良好的情绪反应,是学生成才很重要的因素,也是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情绪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抑郁,二是情绪失衡。抑郁表现为长久的情绪低落,心情压抑、沮丧、无精打采,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什么活动都懒得参加。家庭经济状况差、家庭亲和感差,以及考试失利、失去亲人、失恋、同学关系破裂等都可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情绪失衡则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有一点小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挫折就一蹶不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学校里的打架事件,起因多是生活中一点小的摩擦。学生的群体情绪一旦激发,很难受到理性和校规、校纪的约束,“为朋友而战”,“为义气而战”,当情绪稳定下来之后,往往后悔不已。

(四)人际交往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特别强,很难融入集体生活。有些同学很想与人交往,却不知道该怎么样去交往,总希望别人先主动与自己接近,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处于“守株待兔”的状态;有些同学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害怕失败,结果在犹豫中错过了机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有些同学一旦与人交往失败,就变得性格孤僻或少言寡语,从而对人际关系敏感、对人总有敌意,偏执、多疑甚至自闭。由于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技巧,很多人在交往中不能有效沟通,不能及时、理性地解决生活中发生的摩擦与矛盾,往往产生情绪的波动而影响学习。

(五)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焦虑主要表现为自我焦虑和考试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其他年龄阶段都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往往会受到长相、身高、体形、能力、家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尽管所有的大学生都经过了“黑色六月”的严峻考验,但考试对学生心理的影响却依然无处不在,特别是对于那些基础较差、在大学第一个学期考试失利的学生的影响尤为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状态,即便作了最精心的准备,在考试前也还是睡不好觉,一想到考试就非常紧张。

(六)情感问题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爱情在大学里虽然并非一门必修课,但学会如何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却是每个大学生都应该认真思考的课题。大学生们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开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却往往找不到方向。各种轻佻的、不负责任的恋爱观给大学生们的恋情造成极大的困扰。在大学时代,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往往不那么分明,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也不是那么好把握的。在情感的边缘,许多同学都在徘徊着,“想说爱你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想得到爱情却害怕连友谊一同失去”。与恋人之间、同学之间频繁的联系相比,与父母的对话越来越简短,常常是涉及实际问题如经济供给的时候才想起父母。学生们对父母的亲情关爱并非一无所知,但回报太少且理直气壮地认定父母并不求回报。

(七)性教育问题

青春期性心理的成熟,必然带来相应的心理变化,渴望获得异性的好感与承认,产生性幻想、性冲动等,这是正常的心理反应。由于性教育的严重缺失,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性反应,产生了堕落感、耻辱感与性罪恶感,把性与不洁联系起来。有的同学因做性梦产生性幻想不能自拔以致萌发了轻生的念头;也有的同学由于对自身性生理欲望的放纵,与恋爱对象甚至其他对象发生两性行为并不罕见。由于性生理的成熟与性心理的不够成熟的矛盾,大学生们面临这样的选择:现在的恋人可能不是最终的选择,性关系无论从道德上还是心理上都使对方多了一分沉甸甸的责任。“面对男朋友的性要求,如何选择才能既不伤双方感情,又保持了自身的尊严?”“既不破坏社会公德、又不影响他人,健康的性行为为什么不可以呢?”性好奇、性无知、性贞洁感的淡化,甚至性与爱的困惑、分离以及由于性行为引起的后果及产生的心理压力,都是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八)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首先是独生子女群体。独生子女大学生一般都有较好的家庭条件,缺乏直接的竞争压力与经济压力。相对而言,他们独立生活能力、自立能力、进取意识显得不足;他们对集体生活不适应,不为他人着想,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缺少明确的学习动力,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高,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则不够高,成就需要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其次是特困生群体。近年来,特困生的思想教育、生活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高校采取“奖、勤、助、补、贷”等多种措施,解决困难学生的生活问题。但是,仅仅关注解决困难学生的经济困难是不够的,他们的心理问题也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那些家庭经济困难,学习成绩也不理想的“双困生”。经济条件影响和制约着他们的成长,强烈的自尊和强烈的自卑并存令他们心理失去平衡。有的特困生要面子,不肯申请贫困补助,特别是类似寒衣补助之类的实物补助,生怕自己被打上贫困生的标签而让人看不起;有的贫困生则视学校提供的一切帮助为理所当然,“我困难,你学校里总不能让我失学吧”;有的贫困生补助、贷款、减免都有份,就是不肯参加勤工助学工作,认为太辛苦,对补助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感,只知索取,不懂回报,助长了惰性,也滋长了“等”“靠”“要”的思想。上述这些都不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培养。

三、大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一)正视情绪问题

遭遇困境或受挫出现消极的情绪时,不要逃避,要正视消极情绪,要明白它是一种正常的反应;冷静下来,对受挫及不良情绪产生原因仔细地进行客观剖析和认真体验,以便有的放矢地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此外,要敢于表达或暴露自己的情绪,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和有效地驾驭与控制它。否则,盲目地压抑和掩饰既有害于自身情绪系统的健康发展,又不利于良好人格的重塑。

(二)合理宣泄

通过适当的途径将压抑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宣泄要适度,方式需合理,不可违反社会公序良俗。不择方式与不顾后果的尽情宣泄可能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增添新的烦恼。合理宣泄通常可以用以下方式进行。

1.学会倾诉

当产生不良情绪时,朋友们聚一聚,一壶清茶,一杯咖啡,就事论事倾诉一番,把自己积郁的消极情绪倾诉出来,以便得到别人的同情、开导和安慰;也可以通过电话、微信、QQ、微博、BBS等形式达到同样的效果。

2.高声唱歌

放开喉咙高声唱那些平时自己最喜欢唱的、唱得最好且又有气势的歌曲,是排除紧张、激动情绪的有效手段。歌的旋律、词的激励、唱歌时有节律的呼吸与运动,都可以缓解紧张情绪。

3.哭出声来

从医学角度来讲,短时间内的痛哭是释放不良情绪的最好方法,是心理保健的有效措施。因为人在情感激动时流出的泪会产生高浓度的蛋白质,它可以减轻乃至消除人的压抑情绪。当痛苦悲伤时,流泪会使人内心感到舒畅一些,如果低声饮泣不能减轻悲痛,那就索性哭出声来。

4.大声呼喊

可以吼叫(在室内面壁)或呼喊(到操场、旷野、山顶),在不妨碍他人的情况下高声疾呼,吐出胸中的郁闷。

5.文体活动

听音乐、玩游戏或参加体育活动均为宣泄的好方法。尤其人在运动时会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可以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所以情绪不佳时,去跑步、打球、登山等,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6.以静制动

默默地侍花弄草,观鸟赏月,或舞文弄墨,垂钓河边,这种看似与排除不良情绪无关的行为恰是一种以静制动的独特的宣泄方式,它以清静雅致的态度平息心头怒气,从而排除沉重的压抑。这种方式往往是知识型社会成员的选择。

现实生活中宣泄的方法很多,人与人因个体差异和所处环境、条件各异,采用宣泄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从小小的一声叹气,到大声痛哭、疾呼、怒吼以及打球、玩游戏、聊天,甚至适当购物等都可以起到宣泄作用。

(三)改变不合理信念

合理信念产生合理的情绪行为方式,不合理信念则产生不合理的情绪行为反应。可以借助理性的思考方式,纠正不正确或不合理的信念,以消除情绪困扰和行为异常。需要注意的不合理信念有以下几种。

1.对自己的不合理要求

“我必须出色地完成所做的事情,赢得别人的赞赏。否则,我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人。”在这种情况(给自己提出的是难以达到的目标)下,因失败(在所难免)而失望(感到受不了),由此产生情绪障碍。理性的人应当意识到,一件事没做好,并不说明自己一无是处,而只说明自己在这件事上办糟了。

2.对他人的不合理要求

“人们必须善意对待我,并以我所希望的方式来对待我。否则,社会应该对他们那种轻率之举给予严厉的谴责、诅咒和惩罚。”事实上,这种无理要求行不通。理性的人都懂得尊重他人,不会要求他人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这样,就会避免消极情绪的产生。

3.对周围环境及事物的不合理要求

“我周围的环境与条件,必须是安排得良好的,以便我能很舒服、很快、很容易地得到每一种我想得到的东西,而我不想要的东西一件也碰不到。”世界上各种事物均有其各自的运动规律,不可能凡事都顺着个人心意。理性的人一般都会尽可能地去改善周围环境以适合自己的需要;如果确实不能改变,就需努力去正视并接受这个事实。

(四)自我暗示

自我暗示是指自己将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靠思想、语词对自己施加影响以达到心理卫生、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目的的方法。一个人如果故意对他人说心情不好,见一个人就说“我心情不好,别碰我”,说得多了,他真的就心情不好了。积极的自我暗示将形成一种强烈的心理定势,并引导潜在动机产生行为。每个人都会有不顺的时候,试着在最不开心和失败时对自己说:“这是最糟糕的了,不会再有比这更倒霉的事发生了。”既然“最糟糕的事”都已经发生了,还有什么可怕的呢?既然已经到了最低谷,那么以后就该否极泰来了!当你在最不顺利的时候给自己这样的心理暗示,既会增强心中的安全感,也会给自己以信心。我们越经常性地意识到我们正在告诉自己的一切,选择积极、乐观的语言和概念,我们就越能够容易地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比如:面临紧张的考试,反复告诫自己“沉着、沉着”;在荣誉面前,自敲警钟“谦虚、谦虚”;在遭遇挫折时,安慰自己“要看到光明,要提高勇气”;等等。学习自我暗示,需要坚强刚毅的意志,要对自我及自我暗示有坚定不移的信心,并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使自我暗示得到恰如其分的应用。

(五)自我放松

通过放松自己的躯体(身体)和精神(心理),以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水平,减缓肌肉紧张,消除焦虑等主观状态而获得抗应激效果。当人们面临挫折与冲突时,学会自我放松可远离消极情绪的困扰与伤害。如在思考时出现过度紧张,可用深呼吸来放松自己的躯体(身体)和精神(心理)。具体做法:深吸气时,先使腹部膨胀,然后使胸部膨胀,达到极限后,屏气几秒钟,逐渐呼出气体。呼气时,先收缩胸部,再收缩腹部,尽量排出肺内气体。这样反复进行吸气、呼气,每次3~5分钟,循环往复,直到过度紧张反应消失为止。此外,再介绍一些放松的方法:

(1)平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分别使身体各部位肌肉紧张起来,然后再放松。做完之后,安静地松弛几分钟。

(2)洗热水澡,可使心身放松。

(3)在条件允许时,做些户外运动如游泳、在沙滩或草地上奔跑,以获得一种解脱感。或者在快速行驶物上让新鲜空气扑面而来,或纵声喊叫、唱歌、大笑,在地上打滚、丢石头、爬树,忘记习俗的约束。

(4)闭目养神或听音乐。

以上调节方法对于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能起到一定的缓解和调节作用,但对于有中度以及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的人,还是建议到专门的机构找专业的咨询人员来一起解决问题。

四、大学生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由专业人员即心理咨询师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含义有两个方面:①咨询关系是“来访”与“协助”关系,或者说是“求”与“帮”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心理咨询中有普遍意义。②帮助解决的问题,只能是心理问题,或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的行为问题,除此以外,咨询师不帮助求助者解决任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心理咨询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概念涵盖了临床干预的各种方法或手段;狭义概念主要是指非标准化的临床干预措施。也就是说,广义的“心理咨询”这一概念,包括了“狭义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两类临床技术手段。

心理咨询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发展性咨询和健康性咨询。前者是对个人成长发展方面的咨询,偏重于心理保健、情绪调节、潜能开发,即对来访者在环境适应、人际交往、专业学习、情感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的问题提供帮助,指导来访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发展自己,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在大学生中较常见的有环境适应、人际关系、情感恋爱、学习、就业等;后者是对个人健康方面的咨询,偏重于心理健康,即对有一定程度的失眠多梦、烦躁易怒、心情压抑、疲倦懒散、情绪低落、焦虑不安、内心困扰等亚健康和心理障碍的咨询,在大学生中较常见的有失眠、烦躁、心情压抑、情绪低落、内心困扰等。

心理咨询是增进心理健康,防治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是心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心理咨询的主要目的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服务方式形式多样:通过个别面谈,排解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通过心理测验,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咨询,改善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它所涉及的领域几乎包括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有效的心理调节,扬长避短,提高心理素质,对于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功能。在实践中,许多大学生通过向自己信任的师长、同学等倾诉、求助,或阅读心理书籍、上网查询,找到了心理疏导方式,舒缓了紧张心理。具体地说,心理咨询具有以下功能:

(1)心理咨询可以为来访者提供一种新的学习经验和机会。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员的交流,体验新感觉,学习新经验,纠正不适应的行为。心理咨询为来访者更加有效地面对现实提供了机会,使他们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现实,采取积极的方式去面对现实。

(2)心理咨询可以纠正来访者的某些错误观念。通过心理咨询,帮助来访者以更准确的观念取代原有的某些错误观念,从而获得适应社会的行为。

(3)心理咨询可以深化来访者对自身的认识。心理咨询员可以引导来访者去发现真实的自我,从而根据自己的心理状况设计自己的行为,获得实实在在的成长。

(4)心理咨询可以提供一种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双方彼此信任,充满安全感,平等参与,可降低来访者的心理防御反应,形成一种和谐的咨询氛围。

(5)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到,自身问题的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而不是外界的影响造成的。这是更为重要的功能。只有改变了自己的内部冲突,才能解决问题,并获得成长。

案例分析

蔡某,女,20岁,某大学二年级学生。“我入学已一年半了,但和同学关系总是处不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周围的人好像都不喜欢我,讨厌我。有的人一见到我就掉头走开,有的人还在背后嘀嘀咕咕议论我。为此,我心里很烦,不知道周围的人为什么不喜欢我。你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思考题]

1.这位女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处于哪一等级?

2.周围的人真的都不喜欢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