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学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互联网时代的监狱学科研建设

岑来明[97]

面临互联网来袭,监狱学科建设如何应对?电子搜索、QQ、博客、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纷纷登场,对传统媒体形成巨大冲击,逼迫我们与时俱进:既要吸收其长处,又不盲目跟风,还要有所作为。

首先,电子搜索功能确实比图书目录索引方便、快捷,然而,其也有不够准确、严谨的短处。QQ、博客、短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更有碎片化的问题。因为匿名、没有稿费和小圈子发布,所以随意性较大。只有个别领导和专家采取非常认真负责的态度。与信息轰炸相比,监狱学科有点冷清。监狱科研大多由监狱人(包括民警和政法院所人员)自己书写,时常会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窘境。“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未必,或走马观花,或道听途说,虽有亮点,却不尽如人意。我们不要奢望二十多年前李步云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刊载《论我国罪犯的法律地位》一文引起过颠覆性的反响再现!尽管此文和“八劳”会议对于后来人权领域的国际斗争和《监狱法》的颁布产生过很大作用,那是时势造英雄,那是监狱理论一穷二白的时代,今后很难再现。

面对纷至沓来的各种信息进行清理筛选、分析综合,排拒垃圾信息,吸收优良信息。适逢大学毕业30周年,家人、中学、大学和全国同行群六个300人,因为家人群包含了自己家人和妻子家人,中学群包含了初中和高中两拨。还有零星的几十人,包括老乡、同事、亲戚和朋友等。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推出微信公众号“幸福的黄丝带”,本人作为集团里的一员,发表了几篇。第一是自己执笔的中国监狱工作协会课题及讲稿部分——《西游记》是说监狱的事。主要受北京邮电大学赵玉平博士从管理学角度分析传统文化的影响,阅读量逾千人,也是我讲课最满意的一次,个人见解较多、较新,同行中央警官学院白焕然教授还转载了,范围扩大了。第二是为安徽监狱陈列馆撰写的序言——有你不知道的奋斗,同时发布于内部网站。自己两度参与编撰《安徽监狱志》,熟悉安徽监狱六十多年的历史,其中部分成果收录于法律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法律年鉴》和《当代中国监狱概览》。前30年部分历史发表在“江苏监狱网”点击率万人次,赶在了政府网站刚刚开通的好时机和“治淮劳改总队”涉及的人和事广泛的好题材;后30年的历史发表在“安徽监狱网”,被关注度一般。第三是完全私人化的作品,原发《合肥晚报》的散文《快乐的记忆》。感念家乡的亲人和老师的厚爱,也对自己四十多年的成长经历做一概括,还有检验个人记忆力的意味。之前的《幸福的密钥:不忘初心》一直保持本人杂文的风格,可惜也有秀幸福的误解吧。感谢高文主编让我最心仪的三篇文章再度面世、传播,而且配发多幅珍贵图片。意外的收获是个性化签名“冷眼看世界,热心做自己”被人知遇和引用。比博客速度快、影响广,本人上百篇中仅有《安庆旧监狱纪略》点击量数千人次,由于其曾发“安徽监狱网”和被有广告宣传的《旧监狱寻踪》收录,其他多为几十、几百人次。

喜欢切身感受和独立见解的信息,也感觉大家的谈吐有所进步:因为是文字,极少见到生活中常见的浪言和秽语。

其次,坚定做学问的立场和方法。真正的理论是有生命的,真正的学人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一是要把一些新观念纳入监狱学科建设中,如大数据和云计算、规范与开拓、社交和合作、时间和效益、信息和学习、民主与法治、拼搏与进取、诚信与公平、权利与义务等等。监狱学科建设需要继承的东西不少,需要创新的东西更多。我们既是监狱学科建设的传输者,又是监狱学科建设的控制者和接受者;既要注重“说服”,又积极提供“选择”和“引导”,与监狱民警和相关人员建立起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层级性,是平等的信息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自身更具人情味,更有亲和力。外交部推出的微信公众号“峰岭”,影响面很广,与外交队伍庞大、出国务工留学旅游人员众多有关系,也与自身建设有关系,外在的因素可能是主要源泉。二是理论工作者总得有些标新立异、勇闯禁区的气魄,更要有不甘寂寞、刻苦钻研的定力。如果没有部分人牺牲,都去趋炎附势、争权夺利,民族复兴、文化进步、学科繁荣从何谈起?依法治国、科教兴国、市场经济等等,如果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一定是干瘪的、畸形的,也将是难以长久的。理论的威力在于它的深度。所谓深度,就是有说服力。理论不能说服人是没有力量的。要说服人,就要抓住问题的关键,要能解扣。如果绕开难点,王顾左右,或言不及义,光讲空道理、讲大道理,隔靴搔痒,这种理论就没有一点作用。接受过14年高等教育、学贯中西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几乎都是前人思考过的,我们所要做的,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我们所做的就是他讲的重新思考,而且要达到一定深度和高度。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以“板凳要坐十年冷”换来“文章不写一句空”,恐怕我们难以企及,毕竟他是研究过去式而非现在时的。某位名人批评众多著述“全面的肤浅”,他提倡“片面的深刻”。事实上,仅对自己负责,可以“片面的深刻”;欲对工作负责,就必须全面的深刻,至少在一两个方面做到如此——重点突破、兼顾其他。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本人仅对监狱法和监狱史及其相关学科比较熟悉,在这方面发表过几篇论文,勉强算作专家。其他由于从事编辑工作30多年,知道而已。反腐倡廉论文获得司法部征文一等奖有点意外,传统文化论文是因观看了十多年央视“百家讲坛”和阅读了几本国学书籍,更多的是单位命题作文和自己喜爱的杂文、散文和史话等。几乎没有科研任务,厅长牵头的司法部重点课题《中国现代监狱建设》和政委担纲的中国监狱工作协会一般课题《中国监狱文化概论》两本书,只是写作开题报告和参与专家论证。

最后,力求做到“闻者众,听者从”。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虽有声音、图像的优势,但监狱故事只是其中的小众。书籍、报纸、杂志也是传统媒体,涉及监狱的略多些,可惜受众面不大。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率都在国人的半数左右,可是,内容多为社会事件、明星八卦、各类桥段和美容养生等,普通民众更关心这些。监狱学科建设可以借鉴些许,融入社会生活。我们希望监狱科研“闻者众,听者从”。所谓闻者众,不仅是指受众数量的庞大,而且更意味着舆论宣传对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间地点、不同年龄阶段的全面有效覆盖,关键要接地气。这方面手机微信基本做到了,当然,也有令人心烦的一面。我们只能有所进展,其实,自监狱诞生之日起就是体制内的小众和附属物。放眼看看外界:作家众多,著名者少;学者云集,知名者寥若晨星。即使影视明星,优秀甚至卓越者,又有多少?选择了冷门,就不要指望被热捧。选择了清水衙门,就不要指望财源滚滚。个别杰出者除外。社会科学在经济效益方面,连自然科学也不如——自然科学的科研经费是社会科学望尘莫及的。领导者希望我们解决一系列问题:监狱机关与监狱企业如何监企分离?监狱服刑人员正常和非正常死亡如何处理?监狱人民警察专业如何分类管理?如何处理开放与保密的关系?所谓听者从,不仅要让群众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且更要借助舆论力量激发个体自觉、引导群体行动,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凝聚到正确方向和宏伟目标上来。这方面应该由体制内的党政干部带头垂范,专业人员要有相应的待遇(监狱民警过渡为公务员后基本取消了技术职称和技术警衔:至少迟缓),逐步影响身边人并且不断向外扩展。利益驱动是“听者从”的不二法门,即“位子”和“票子”。2011年的《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没有提到监狱是不正常的,监狱毕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难道监狱无需改革?监狱理论自身要创新、要深刻、要实用、要好用,才有可能进入决策层,才有可能“听者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