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意志的两级性——对抗审讯的坚定意志和供述意志的薄弱性
意志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当人们善于运用这一有益的力量时,就会产生决心,而人有决心就说明意志力在起作用。受意志支配的行为叫意志行为。例如,有些犯罪嫌疑人缺乏生活目标,懒散倦怠,浑浑噩噩,醉生梦死,对生活听天由命,被动敷衍,随波逐流,可谓意志品质不良;还有些意志发展不成熟的犯罪嫌疑人,常常把独断专行、刚愎自用当成独立自主,把盲从当成听话,把轻率当成利落,把迟疑、犹豫当成稳重、谨慎,把执拗当顽强,把鲁莽当勇敢,把拖拉当耐心,把急躁当成高效率,把冲动当成冒险精神。不良的意志品质一经形成,会带来种种性格缺陷,例如,偏执、暴躁、依赖、自卑、猜疑、害羞、惰性、怯懦、莽撞等。犯罪嫌疑人意志表现为两极性的特点,既有符合社会要求的正确意志薄弱又有违背社会要求的意志顽固性。审讯中的犯罪嫌疑人的意志呈现的两极性表现为对抗审讯的坚定意志和供述意志的薄弱性。季建业20年内从副处级顺利晋升省部级高官行列,落马后写下了上万字的忏悔书:“我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犯了受贿罪,深感悔恨不已、无地自容。”李春城忏悔道:“我应该接受组织和法律的处罚,因为,人生都是现场直播,没有办法重来,而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是亘古不变的。”“我真心诚意地认罪悔罪,真心诚意地接受法律对我的惩处。”
被称为“河北第一秘”的河北省原国税局局长李真,32岁就走上了正厅领导岗位,并被列为国家税务总局和河北省人民政府的后备干部。然而,这位政坛上耀眼的新星依仗其特殊的背景,大肆贪污受贿,数额特别巨大,2002年8月30日,唐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受贿罪、贪污罪判处李真死刑。从李真就任省委办公厅秘书到被双规时的7年间,他利用职务之便,共收取贿赂680余万元,美元17万元、港币1万元,合伙贪污公款2000万元,与他人合伙非法侵吞爱尔兰尼瓦利斯(国有)50%股权,46.47475万爱尔兰镑,非法侵吞河北省秦皇岛市中兴电子有限公司(国有)112.5万美元的股权。在开始审查李真时,他表面上显得无所谓,他向办案人员“坦诚”道:“这几年我在工作上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工作方式不讲究,平时批评人过于严厉,惹了一些人,得罪了一些人,有时碍于情面也有一些收受土特产品和小礼品的事,这些问题在‘三讲’期间我都跟有关领导说过,都讲清了。但我自己能够把握自己,出格的事我不会做,像我这样年轻的干部,我会为自己负责。别人出于其他目的对我攻击那是他们的事,但我自己绝对没有什么违法违纪的问题,这一点请组织上相信我。”一连几天,办案人员每次和他谈话,他都用相似的内容进行回复,闭口不谈自己的经济问题。谈话中,为了表明自己的心底无私,他同陪护人员谈笑风生,表情自然庄重,显得极为平静。夜深人静,内心极度不安的李真绞尽脑汁地思考着应付办案人员的方法。他自认为自己的事情大都是和铁杆朋友一起所为,知情者甚少,办案人员不会掌握到他的直接证据。他也幻想着平时与自己交往甚密的人,甚至个别领导此时能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帮他很快脱离险境。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他做好了顽抗到底的心理准备。其实,对自己的历史他只要一回想起,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恐惧和后怕。被执行逮捕后的李真内心虽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但在表面上仍装出一副很受委屈的样子,顽强地抗拒着办案人员对他的审讯。平日里李真接受提审顽固抗拒,但虚荣心极强的他只要一回到监号便向同室的狱友吹嘘自己是正局级干部,提审他的都是中央派来的局级干部或部级干部,以显示自己身份高贵,满足一下自己的虚荣心。
可以看出,李真情绪调节能力比较强,具有很强的掩饰自己不良情绪的能力,心里明明紧张不安,当着办案人员的面却谈笑风生,显得很平静,在监室内还不忘吹嘘自己,这种内心情绪体验与外在情绪表现不一致是情绪的文饰现象,文饰现象的存在,使得侦查人员难以捉摸对方的内心活动。在审查初期,李真也表现出来很强的抵抗能力,表现为顽固,这些都是由其特殊地位带来的优越感和对刑罚后果的恐惧造成的,而一旦打破这一防线,则全面瓦解。李真后期还写了一封八千字的忏悔书,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省。这一现象在职务犯罪中较为常见。原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曾忏悔道:“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应该做两袖清风、心无旁骛干事业的人。”
[1] 赵桂芬:《供述心理与讯问对策解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22页。
[2] 笔者2010年在AH省四个看守所对500名在押人员做了问卷调查。
[3] 笔者在2012年在BJ市某看守所所做的访谈。
[4] 赵桂芬:《供述心理与审讯对策解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版,第82页。
[5] 笔者于2012年在BJ市某看守所与赵桂芬等做的访谈。
[6] 此次调查与赵桂芬教授共同完成。
[7] 马皑、宗会生:《审讯方法与心理学原理》,载《中国刑事法律杂志》2010年第1期。
[8] [美]V.Mark Durand等:《异常心理学基础》,张宁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