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共产主义意味着物质条件的丰足

重视人,就要重视人的经济生活状况。但是,资本主义早期的生产和分配状况使马克思坚定了共产主义要实现人的经济平等的决心。1843年,马克思在巴黎的工厂惊奇地发现:“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更让马克思惊奇的是,所有的国民经济学家都没有说清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而马克思则指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2]所以,私有财产才是导致工人贫困的根本原因,人和自己生产的产品一样,都服从于资本的指挥和操控,“工人生产资本,资本生产工人,因而工人生产自身,而且作为工人、作为商品的人就是这整个运动的产物。”[3]由此开始,马克思的注意力开始转向现代商品经济以及受其制约的工人阶级的解放问题,它也因此构成了共产主义理想的经济维度。

(一)共产主义意味着生产的发展

人只有先解决了吃、穿、住、用、行的问题之后,才能进行其他的社会活动,没有了人的感性的需要,以及为了满足这种需要而进行的社会生产,经济生活就没有方向和内容,但是,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很少有人将这一问题提升到哲学的高度进行思考,更鲜有人将其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基本性质联系起来讨论。为此,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专门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4]

对人的生存的物质事实的发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的根本秘密。这是因为,只有从哲学上重视并确定了物质生产的逻辑,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才会获得根本的存在论承认,在此前提下,我们才能旗帜鲜明地反对全部的形而上学,尤其是能够有力地驳斥那种依靠“最高存在物”或者“自我意识”来理解人类历史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实际上,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物质生活的生产是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任何历史观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注意这一事实的全部意义和范围。遗憾的是,“德国人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所以他们从来没有为历史提供世俗基础,因而也从未拥有过一个历史学家”[5]。与此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形成的前提看做是前人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这些前提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因此,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6]

在《共产党宣言》中,我们发现,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了阶级斗争对于人类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因为阶级不会凭空产生,阶级斗争更不可能凭空发生,政治问题的背后是经济问题,阶级斗争是社会生产矛盾的政治反映,所以,正是在这篇被誉为“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在“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7]此后,恩格斯在《恩格斯致约瑟夫·布洛赫》的信中又一次强调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8]可见,对生产逻辑的强调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的理论主张,无论在过去的人类社会,还是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的逻辑始终是所有问题的第一逻辑。

(二)共产主义意味着技术的进步

重视生产意味着重视生产技术,这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自然要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没有蒸汽机和珍妮走锭精纺机就不能消灭奴隶制;没有改良的农业就不能消灭农奴制;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9]这句话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感。共产主义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做基础,但是,这种物质条件是物质财富,不是现成的摆在那里供人取用的自然物,因为从自然资源变成劳动产品,再从劳动产品变成可供交换和买卖的商品,毕竟代表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不同阶段,在此过程中,技术变革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在这种意义上,一部劳动工具的演化史就是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走向自由的历史。

无怪乎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特别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10]与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家不同,马克思所强调的共产主义具有实质的内涵,他不仅重视生产,而且重视生产要素。所以,在撰写《资本论》时,马克思特别注意到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地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恩格斯晚年更是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1]可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都已经明确地看到了科学技术对于生产的促进作用,而这同时也构成了共产主义经济维度的重要内容。

(三)共产主义意味着分工的消除

无论是人类之前所经历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还是正在经历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分工都是一个随处可见的现象,这里的区别仅仅在于,在自然经济时代,分工更具有偶然性,而在工业经济和商品经济时代,分工已经体现为必然性,体现为城市和乡村、男性和女性、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生产和消费、享受和劳动、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等多组辩证关系,应该说,现代社会的复杂性恰恰体现在这里。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12]可见,分工只是形式和结果,而私有制才是前提和内核,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主导着整个社会资源的分化和流动。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所谓的“所有制”就是对他人劳动力的支配,而不是什么与人无关的客观存在物,所以,作为批判并超越资本主义的高级社会形态,共产主义必须消除资本主义的分工和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这也因此构成共产主义经济维度的另一项重要内容。

马克思认为,之所以有这么复杂的社会分工,除了私有制这个根本前提之外,还有每个人所追求的特殊利益这一直接原因,受这个原因的驱使,市民社会中的人必然会相互竞争甚至彼此戕害,社会共同体是一种虚假的共同体,没有人能够真正代表社会的普遍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人其实都生活在社会强加给他的特殊的活动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并非其自愿选择,而是社会的自然分工,所以,他在社会中感到的不是喜悦,而是痛苦,“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13]。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分工将会消失。“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这里,马克思恩格斯是想告诉我们,分工的消除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标志,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要真正地消灭分工和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必须产生真正的无产阶级,这种阶级是一种世界历史意义上的存在,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代表着人类社会的普遍利益,它超越了狭隘的阶级立场和分工限制,代表了真正的人类历史的开启。

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并不是空想,而是包含着十分明确的经济方面的内容,具体说就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和超越。尽管私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飞跃,但也造成了人的异化,而“对异化的扬弃只有通过付诸实行的共产主义才能完成”。[14]这便是共产主义运动的经济使命。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4.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2.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6.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7.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