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上最强大的政党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追求

理想一定是人的理想,任何伟大的理想都不可能脱离人而存在,人是理想的制定者和实现者。这一点对马克思来说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主题是什么?答案只能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什么是这个答案?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在理论上看到了唯心主义哲学对人的抽象理解,从社会中看到了无产阶级悲惨的生存境遇,所以,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认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1]在此,马克思其实提及了很多今天依然存在的问题,比如人和自然之间的生存性矛盾、人和人之间的分配性矛盾,以及人的异化的各种形式。归根到底,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这构成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价值维度。

(一)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一方面,人是自然的产物。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2]和自然界千千万万的生物一样,人也是自然的产物,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通过自然去满足,“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此,马克思其实表明了人类理想产生的前提、边界和底线问题。很显然,理想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但是,这种活动依然离不开自然,自然为我们的理想奠定了基础,确定了边界。

另一方面,重视人的自然性并不等于要用自然主义的观念去理解人,即认为人的一切自然欲望和需求都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马克思曾批判道,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3]这就说明,仅仅看到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还不够,人的问题既不是一个“人种学”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性别学”的问题,更不是一个“姓氏学”的问题,人的问题必须放到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开展的生产和交往活动中去理解,而不是“就需要谈需要”或者“就理想谈理想”。所以,马克思指出:“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4]

从人类进化到生物链的最高端开始,人的社会性就始终大于人的自然性,所以,社会性才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属性。如果基于自然性去认知和评价人的理想,那么,人就会被降格为动物,人的理想也就会被降格为动物的理想。实际上,动物根本谈不上理想,因为“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5]。人会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地生产,人会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思和矫正,动物根本做不到这一点,所以,人的理想总是体现着人的社会属性,“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6]。因此,所谓理想一定是时代条件下的理想,这便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的真正含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的人而非抽象的人

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理想具有阶级性,这是其分析理想问题的特殊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7]可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产物,理想不可能脱离阶级而存在。一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理想一定是统治阶级本身的理想,其他形式的理想只能从属于或者依附于这个理想。

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出现分工之后,意识、精神、荣誉、忠诚、理想、观念和自我意识等诸多精神性的东西就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外观,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认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8]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意识总需要为自己确定对象,哪怕这种对象是意识本身,但这种意识也必然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即使“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同现存的关系发生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9]。与之相反,全部的德国哲学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件事情的全部意义,“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10]。这便是马克思恩格斯要与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划清界限的根本原因。

正是因为看到了“存在决定意识”这一社会发展的秘密,马克思恩格斯从来都反对他们曾经身处其中的“青年黑格尔派”——空谈理想是这一派别最大的毛病。所以,历史发展的动力不是来源于不同的思想之间的混战,而是来自现实的生产力变革,“每个个人和每一代所遇到的现成的东西:生产力、资金和社会交往形式的总和,是哲学家们想象为‘实体’和‘人的本质’的东西的现实基础,是他们加以神化并与之斗争的东西的现实基础,这种基础尽管遭到以‘自我意识’和‘唯一者’的身份出现的哲学家们的反抗,但它对人们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却丝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扰”[11]。只有将目光聚焦于人的生存现实上,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才会还原为某种经验的事实。

(三)马克思关注世界历史的个人而非地域性的个人

对于人类的历史,马克思认为,就内容而言,历史不过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就形式而言,历史不外是各个时代的依次交替;就主体而言,人既是历史的“剧作者”,也是历史的“剧中人”。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才是真正的历史科学,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生、发展的秘密,其最征服人的地方就在于从人本身的现实需要出发来解释人的活动,而不是从某种外在的或者臆想的标准出发来裁剪历史,这才是将历史的内容真正还给了历史。马克思看到,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会导致交往的扩大和加深。生产从简单向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一地到多地的变化,必然带来人与人之间依赖感的加深和互动性的加强,这种普遍交往既促进了商品和信息的流动,也促进了人的交往和发展。

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认为,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资本的增殖性和扩张性决定了世界市场的产生,决定了历史必然会走向世界历史,决定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联合成为可能,所以,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12]这意味着,在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铁的事实的时代,我们必须以自觉的意识和开放的胸襟去创造新的文明。反过来说,“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世界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幽灵的某种纯粹的抽象行动,而是完全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证明的行动,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种行动”[13]

在《共产党宣言》中,这种世界历史逻辑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4]由于资本必须给自己寻找更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它就需要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地生根、建立联系。资产阶级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工业的民族,使未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便是全球化时代的最大现实。经济的全球化使生产要素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但是,资本是其背后的决定性力量,既然有资本,就有剥削与被剥削的分化,就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分化,就有世界范围内的人遭受资本剥削和压迫的现象,因而,资本的全球化必然伴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全球化,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生存现实。所以,马克思认为,在联合的基础上,无产阶级可以通过革命或者其他方式成为统治阶级,进而“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这意味着阶级对立以及阶级自身存在的条件将消失,这便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的现实基础。

可见,人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心议题。共产主义理想包含着对人的本质属性、现实境遇和未来出路的系统性理解,这种理解为共产主义理想注入了人文性和科学性,所以,科学的理论孕育了崇高的理想,崇高的理想包含着浓厚的人文关怀。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绝非一种抽象的自我意识和人本哲学,而是暗含着对现实的经济问题的人类学回答。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18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61.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0–551.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4–535.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6.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5.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1.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