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里的国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生死——逃不掉的对话

板书依伴阅读

picture
picture
甲骨文中的“生”
picture

当父母的人可能都遇到过孩子这样问:“我是从哪儿来的?”父母为了“掩盖”真相,可能会说,“你是从垃圾箱里捡来的”“你是妈妈从大街上拾来的”。

其实细心地想一想,“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这个问题绝对不是只有小孩子们才问的问题。生与死一直是科学界和哲学界探讨的问题。虽然生死是自然规律,但在死亡未到来之前,活着的人总是对生命终点的未知心存恐惧和疑惑,我们的祖先同样也不例外。

让我们先来看看上图“生”这个字的甲骨文。祖先从自然中观察到大地孕育和滋养万物。当小草从土地里冒出来的时候,一个生命就开始了新的旅程。所以甲骨文中的“生”就是一株小草从土地中冒出来的样子。

《说文解字》中“生”的意思是:

進也。象艸木生出土上。

从小草的生长,我们联想到了人。大地就是母亲,“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母亲孕育一个宝宝,有如土地孕育一粒种子。万物生长、生机勃勃的样子是令人欢喜的。一个家族添丁进口,当然也是一件欢喜的大事。

picture
篆书“生”(周·四十二年逑鼎乙)
picture
隶书“生”(汉·曹全碑)
picture
楷书“生”(晋·王羲之)

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1]所画的《女史箴图》[2]第六段的内容为:夫妇并坐,侍妾围坐,群婴罗膝。插题箴文是“夫出言如微”至“则繁尔类”,意思就是指后妃不妒忌则子孙繁多。

唐代诗人李白也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中说道:

picture
顾恺之·女史箴图(局部)

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这其中所提到的天伦之乐,就是一个家族最为幸福的事情。

相反,死亡的到来,就会给活着的人带来无限的悲伤。死,本来是一个人生命的终结,但我们祖先在造“死”这个字的时候,不只是在说明一个人停止了一切生命活动。从下页图中“死”的甲骨文我们能看出:“死”字的一边是死人的尸体,一边是活着的人在旁边跪拜哀悼。很显然,古人造“死”这个字是把活着的人和死了的人放在一起去看待的。这似乎不是在强调“死”,而是更强调活着的意义。

picture
甲骨文中的“死”
picture

祭拜死去的人,绝不是迷信。祭奠先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的礼俗。曾子[4]有言: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这句话宋代大儒是这样解释的:慎重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百姓的品德归于淳朴厚道。后来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它是在告诉后人,追念祖先留下的宝贵人生经验,以提醒自己今后做人做事的态度和方法。

在清明时节,我们会祭奠先人,追思先祖,感恩当下,净化心灵。林语堂[5]曾说祖先崇拜相当于中国人的宗教,言之有理。

下面我们就来看儒释道三大思想流派如何认识生与死的问题。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中最为主流的思想,那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如何看待生死呢?在《论语》中,孔子和弟子子路有这样一段对话:

picture
篆书“死”(周·伯宽父盨乙)
picture
隶书“死”(汉·乙瑛碑)
picture
楷书“死”(汉·钟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6]问:“老师,鬼神应该怎么对待?”孔子答道:“连人都没有侍奉好,谈何鬼神。”子路又问:“老师,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孔子说:“连活着的事情都没有明白,谈什么死?”

就因为这段对话,有人说孔子是一个不敢直面死亡的人,这真是个误会。孔子怎能不知生死的道理,只是他不说而已,因为他是一位懂得因材施教的老师,子路是一个英勇果敢之人,好尚武力,面对这个冲动的人,孔子评价:

野哉,由也。

孔子谈话的对象是行为不太冷静的子路,于是他用这样的方法来教导子路看待生死问题。那孔子对待生死到底是什么态度呢?倒是在《列子》[7]中,我们找到了记载孔子关于死亡的看法: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皋如也,宰如也,坟如也,鬲如也,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

子贡[8]对学习感到疲倦,问:“老师,我能休息一会儿吗?”孔子说:“人生没有休息。”子贡又问:“老师,那我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说:“有机会的,你看原野上,高起来的地方,像坟墓,像土丘,像倒扣的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君子可以借此休息,小人可以借此灭亡。”孔子说:“子贡呀!你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不知活着的辛苦;知道年老时的疲惫,不知年老时的安逸;知道死的坏处,不知道死了就可以休息了,不用这么累了。晏子说:‘自古就有死亡,真是一件好事呀,仁者得到安息,不仁者得以灭亡。’”

孔子没有否定死亡对于人生的意义。他一方面教导人们按礼仪安葬尸体,让人的肉身在土地中得到深深的慰藉,另一方面,又鼓励人们按礼仪祭祀来追怀逝者。

相对于儒家的理性和平和,道家的生死观则显得无比超脱,他们认为死亡不再是一场令人震惊、无法理喻的噩梦。在《庄子》中这样记录:

庄子[9]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picture
庄子

一种新的、乐观的死亡哲学就以这样惊世骇俗的方式登场。庄子的妻子死去,惠子上门吊唁,发现庄子张开两腿坐在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木棍,面前放着一只瓦盆。庄子就用那根木棍一边有节奏地敲着瓦盆,一边唱着歌。庄子认为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人生不过是从无气到有气,从无形之气到有形之气,从无生之形到有生之形这样一个生命的有序过程,而死亡则是这种演化的回归,生死皆为人生问题的极限,最好还是看开一点。

而佛家看待生死问题是最为宏观的,认为人其实没有生死。生死只发生于肉身,而肉身坏掉之后,其中的神识便根据这个人一生所造的“业力”而流转在六道轮回之中,如果你在活着的时候参透了佛理,彻底明白了生与死的真相,那就会彻底脱离六道轮回,生死就不存在了。

以上分别从儒、释、道三家的角度来说明生死观。回到现实世界,我们也从一个最为普通的境界来观生死。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仁人志士,为了自己的信仰,为了祖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10]曾经说: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那些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死的价值是重于泰山的。毛主席也曾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

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而著名作家臧克家[11]的那首《有的人》告诉人们,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生,什么是真正的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picture
臧克家

我们是幸运的人,生活在和平的环境之中,但仍然摆脱不掉生死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的是,面对死亡,究竟持什么态度才是有智慧的。启功[12]老先生的态度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很早的时候,他就潇洒和幽默地写下了自己的墓志铭:

picture
启功

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picture

一次在京西宾馆开会,启功与几位朋友一起去八宝山为一位故去的友人送别。回到京西宾馆,他就在沙发上躺下了。大伙儿关心地问他怎么啦?他说:“就当我现在去世了,你们来说‘你安息吧’,我立马站起来致答谢词。”多么幽默豁达的老人啊!

同样,著名的相声艺术大师马三立[13],在活着的时候曾经跟自己的墓碑照过一张相片,在这位老人心中,早已看透和放下了“死”这件事,人越往终点走,脚步越轻松。

人终有一死,那是生命的终点,如果还没有走到终点,为什么不认真思考一下如何在生命的过程里更加有价值呢?现如今,很多人总怀着一种心态,以“及时行乐”来糊弄和糟蹋生命,也有人因为找不到生活的目标而浑浑噩噩地度过每一天,这样,生命存在的意义和质量就大大地降低了。我们为什么要让自己在临终时留下更多的悔恨和懊恼呢?不应该让这个鲜活的生命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些什么吗?

《尚书》[14]这部经典曾经记载了人生在世拥有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

“长寿”是命不夭折而且寿数绵长;“富贵”是钱财富足而且地位尊贵;“康宁”是身体健康而且内心安宁;“攸好德”是心性仁善而且顺应自然;“考终命”是安详离世而且侍终以礼。前四个福气是人活着的时候都盼望有的,而最后一个“善终”,是不容易得到的。

生与死,人类思考辩论了几千年,至今没有结束,也永远不会结束。

描一描

picture
篆书“生”

背一背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想一想

1.你是否知道现代扫墓的礼节?

2.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的死是“轻于鸿毛”的?

查一查

有的地方把丧葬仪式办得特别奢侈,孔子对这样的现象是怎样看的?

做一做

在家中养一盆花,不要直接养现成的花草,要从埋种子开始做起,观察生命是如何破土而出的,悉心呵护这个生命,看着它成长。


注释

[1] 顾恺之,东晋著名画家,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擅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东晋绘画作品。作者顾恺之。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为绢本,设色,纵24.8厘米、横348.2厘米。此图依据西晋张华《女史箴》一文而作,原文12节,所画亦为12段,每段画一个故事,是描写古代宫廷妇女的节义行为、标榜封建“女德”的作品。作品注重对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连绵,色彩典丽、秀润。

[3] 李白与堂弟们在春夜宴饮赋诗,并为之作此序文,文章以清新俊逸的风格、转折自如的笔调,记叙了作者与诸位堂弟在桃花园聚会赋诗、畅叙天伦一事,慷慨激昂地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 曾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早期弟子之一,也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5] 林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6] 即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门十哲”之一。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7]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该书是先秦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典籍,属于诸子学派著作。

[8] 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9] 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10]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11] 臧克家,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著名诗人。

[12] 中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鉴定家、红学家、诗人。

[13] 马三立,相声大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马氏相声”,是当时相声界年龄最长、辈分最高、资历最老、造诣最深的人。

[14] 《尚书》,先秦历史文献,以记言为主。记录了自尧舜到夏商周时的一些重要言论、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