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政府节能指标评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基本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文献调研与归纳。在文献调研与归纳的基础上,尤其是对经济增长激励机制的分析、对节能市场失灵的分析,主要采用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的方法;从节能内涵、节能统计、驱动因素视角对节能评价指标的评估,均不同程度地借鉴和吸纳了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的成果。

(2)实地调查与研讨。与相关研究课题相结合,在研究准备阶段,实地调研的国内城市近10个,对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居民的调查访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本研究很多观点的形成。除此之外,本研究思路的形成也得益于多次公开的专家研讨。

(3)比较研究。在分析已有节能评价指标的不足与潜在指标的优势时,广泛地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

(4)制度经济分析。本研究采用制度经济分析法,侧重于从制度激励角度研究地方政府激励机制,包括财政分权和人事集权制度下的经济增长激励模式,以及节能目标责任制下的节能激励。在探讨中央和省级加总数据衔接不上的问题上,构建了基于制度经济视角的分析框架。

(5)指数分解法。在讨论中央和省级加总的GDP、能源消费量数据衔接不上的问题时,采用了指数分解方法,将总体的不一致按照部门或能源品种进行分解,计算了分部门、分能源品种的贡献率。

(6)计量经济分析。在分析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量,乃至分能源品种能源消费强度、分能源品种能源消费量的驱动因素时,采用了组均值估计方法,估计了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解决了截面相关性问题,以得到较可靠的估计结果。

1﹒4﹒2 技术路线

通过文献研读、数据搜集、实地调研等方式,形成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节能目标责任制度,以及由此塑造的经济增长激励、节能激励的基本认识;以多目标委托代理和节能市场失灵为理论基础,分析中国节能政策及其执行模式,概述了节能目标责任制下,节能指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能指标的评估框架。通过回答什么是节能、如何监测节能、如何实现节能,从节能内涵、节能统计、节能资源配置三个视角,以与节能内涵的匹配性、节能统计的可靠性、对节能资源配置的引导为评估标准,对以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为核心的节能评价指标进行了较深入的评估,通过不同指标的对比分析,从上述三个视角提出了指标改进的思路。这里的技术路线如图1-3所示。

picture

图1-3 技术路线图

1﹒4﹒3 主要内容

本研究共分七章。第1章为总论,介绍研究背景、主要概念、研究假定、基本内容和研究意义。

第2章为地方政府节能激励的制度基础。首先,以多目标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总结并评述了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激励机制,分析了由经济增长强激励模式造成的地方政府节能激励的扭曲。其次,重点介绍了中国主要能源的定价机制,依据市场失灵理论,分析了中国节能市场激励的失灵与税费政策,发现地方政府节能激励的微观基础较为薄弱。据此,从经济增长强激励对节能激励的扭曲、节能市场失灵决定的节能激励不足两个方面,奠定了地方政府节能激励与节能指标评估的制度基础。

第3章为地方政府节能指标的评估框架。首先,系统地归纳了中国的节能政策及其依赖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机制;追溯目标管理责任制度的源头,详细介绍了节能目标责任制的由来,概述了当前节能评价指标存在的问题。其次,对节能政策评估已有研究进行评述之后,提出了本研究的评估框架:从节能内涵、节能统计、节能资源配置三个角度,分别评估节能指标与节能内涵的匹配性、节能统计的可靠性、节能指标对节能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第4章为基于节能内涵视角的节能指标评估。首先,对能源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着重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的特点。其次,对节能内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包括节能的定义、节能与能源效率的关系、宏观层面节能的主要内容等。在对以万元GDP能耗下降率为核心指标的激励机制及其效果进行详细分析之后,利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讨论了能源消费的收入弹性、能源消费量等潜在节能指标的激励机制,从与节能内涵的匹配性的角度,提出了改进节能指标的思路。

第5章为基于节能统计视角的节能指标评估。首先,归纳了中国节能统计体制现状的要点,并针对GDP统计、能源消费统计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其次,以此为基础,构建了指数分解模型、制度经济分析框架,对中央和地方加总的GDP、能源消费量数据的冲突进行了深入分析,试图揭示不同行政层级间节能指标统计数据衔接不上的根源。针对电力引致的一次能源消费量统计、可再生能源统计、基于普查的数据调整与发布等方面,分析了当前节能统计存在的问题,评估了由节能统计决定的节能指标、节能激励的有效性。基于此,提出了能源消费统计制度改革建议,并从节能统计视角提出了节能评价指标的改进思路。

第6章为基于节能资源配置视角的节能指标评估。首先,识别了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量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收入水平、工业化、城镇化等,并将驱动因素与节能资源配置方式衔接起来。分别以能源消费强度、煤炭消费强度、电力消费强度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GDP、工业化率、城镇化率为解释变量,构建了面板数据模型,采用克服了截面依赖性的组均值估计,实证检验了能源消费强度指标的驱动因素。类似地,分别以能源消费总量、煤炭消费量、电力消费量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口规模、人均GDP、工业化率、服务业比重、城镇化率为解释变量,实证了能源消费量指标的驱动因素。其次,考察节能指标对技术节能、结构节能、管理节能的激励效果,评估其对节能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提出了指标改进的建议。

第7章为结论、建议与启示。归纳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得出了研究启示,交代了研究不足和创新点,并对进一步的研究做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