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读本(大众儒学经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爱民重而官爵轻”的为官之道

清代彭际清所撰《居士传》中有袁了凡先生的传,其中记载了他平生心存仁慈而乐善好施,常诵持经咒,每日坚持坐禅,定有修行的常课,从未间断。袁了凡曾拜王阳明的弟子王畿为师,后受教于云谷禅师,教以“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立命”说,授以“功过格”,用作记录每日的善恶行为。他经常劝人持“功过格”,乡人称其为“愿人”。据《了凡四训》的记载,袁了凡遵从母命放弃参加科举考试的学业,改学医术;后接受孔先生命理之学,相信“命由天定”,所以淡然无求;最后听从云谷禅师“命由我作”的教导,从此转移定数,改变了命运。

隆庆四年(1570),袁了凡考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中进士,后授任宝坻(今天津市宝坻区)知县。袁了凡的为官之道是“爱民重而官爵轻”,正直勤政、廉洁爱民,深受百姓的爱戴,被誉为“宝坻自金代建县八百多年来最受人称道的好县令”。

袁了凡上任伊始,即作《到任祭城皇文》,一则表明自己心迹,二则请神灵来做证明,如“吾愿恭顺以事上”、“吾愿虚怀乐善以事邑之贤者”、“吾愿崇俭以厚风俗”、“吾愿兴民之利而辟其荒芜”、“吾愿防民之患而修其沟畛”等等。袁了凡六月出任宝坻知县,正值洪灾,百姓无米饥饿,甚至发生易子而食的悲惨景象,袁了凡一方面借俸禄来抵偿赋税,买米以救济灾民,另一方面立即奏请减轻赋税及额外加征米粮之事,革除运木重夫、重马、采石及箭手诸役,使饥荒中的宝坻民众“所活甚众”。同时整治三岔河,修筑堤坝,防涝抗旱,令百姓在沿海多植柳树,海水夹沙土,遇柳而淤,久之成堤,彻底根除了洪涝灾害。袁了凡以百姓之心为心,在为政五年的时间里,实行善政,减轻赋税,兴修水利,整治沟渠,开辟荒地,引进水稻,劝农耕作,提倡教育,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取得了卓著的政绩。当时的巡抚以其通晓边防,召之共议大计,他献“革养军虚费”、“定市马良法”、“广山林种植法”等十策,可见其卓越的见识和政治才能。和他同时代的名儒杨起元(1547—1599)赞誉他说:“宝坻银鱼上供为累,生素闻之。足下寓书某,遂得停止,真大力量也。”宝坻历来以河道多、水产品丰富,尤以出产银鱼这一朝廷贡品而驰名。常年给朝廷进贡,给宝坻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经过袁了凡的努力终于停止了银鱼进贡。因此有人评价他说:“袁黄(了凡)的价值就在于他不同于别人,给老百姓留下的是好的东西,同时也是对历史、对自己负责的东西,当政者不能急功近利,要有历史的远见卓识。老百姓心地善良,而且还有向善的趋同性,用善文化加以正面引导,就会产生强大的善效应,极大地促进社会风气向更加文明的方向转化。”在《宝坻政书》中,他倡导官员之间应该搞好团结,这在一个互相检举揭发,甚至诬告之风盛行的时代确实难能可贵。他用自己的崇高品德和卓越才学树立起高洁的形象,今天依然受到宝坻人民的爱戴,人们为他设立纪念馆,成立研究会,永远纪念这位勤政爱民的清官。

万历二十年(1592),日本的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征伐朝鲜。应朝鲜求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救援。兵部右侍郎宋应昌“经略备倭事宜”,疏请袁了凡“赞画军前兼督朝鲜兵政”。“问关异域,功迹茂著”,“勋劳甚备”(《了凡杂著·序》)。八月,宋应昌受任经略为主师,袁了凡就随他一起到关外辽阳,调兵筹饷,筹集各项军需。因此说“军书繁忙”。十月之后,与提督主将李如松相继率兵渡鸭绿江进入朝鲜。在“明万历朝鲜之役”中,袁了凡发挥了出色的军事才能,调度军粮,协调朝鲜方面收集军情,制定战术,鞠躬尽瘁,对于击败日寇功不可没。然袁了凡因仗义执言,曾当面指出提督李如松有隙,后李如松兵败,以十项罪名弹劾他(包括诬告他按兵不动,以及在宝坻时纵民逃税等),导致袁了凡被迫停职返乡。后来案情大白,朝廷为其平反了冤屈。天启元年(1621),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了凡东征功勋,追赠尚宝司少卿。然而距了凡先生去世已过去了十五年的时间。

袁了凡因直言得罪上司,受人陷害,故罹此大难,这对国家而言可谓大不幸,因为由此失去了一位忠臣、能吏、廉官;然对其个人却未必如此,以了凡先生的为人和个性,本不适合于此时险恶的官场,或许因此避免了此后更大的灾祸亦未可言。正是因为这一次的无妄之灾,他被迫返乡归隐,反而成就了他晚年的研究著述和慈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