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7)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附件3 北京市求职者使用就业中介情况统计分析报告

崔钰雪 王 鑫

一、 调查及统计分析方法说明

(一)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作为“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就业促进”课题研究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研究北京市青年失业人群、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群和下岗失业人群等各类典型群体的不同工作搜寻渠道及其影响因素,探索工作搜寻渠道尤其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能否对就业产生促进作用等方面的问题,为整体课题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二)调查对象和样本

课题组组织了由81位劳动经济学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组成的调查组,于2006年11—12月对位于北京市北太平庄的海淀区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求职者进行了连续22天的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为该职业介绍服务中心的求职者。调查方式为课题组成员对所有被调查者进行一对一的访问,由被访者自愿填写问卷,或者由被访者口述、调查员记录。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795份。

(三)调查问卷的内容

调查问卷由求职者的基本情况、失业的基本情况、对失业培训的评价、对各种就业信息获得渠道的评价以及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评价等14个问题构成。问卷填写方式为无记名填写。

(四)采用的主要统计方法

本问卷调查的统计中,将对各题目进行描述性的统计分析,主要采用以下统计方法:

(1)频数分布分析。通过频数分布表了解各变量的数据分布特征。

(2)交叉分析。通过交叉列联表反映两个分类变量之间的频数分布关系,并对行变量和列变量的独立性进行皮尔逊卡方检验,当其显著性水平低于0.05时,表明两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否则相反。本报告所作的交叉分析结果均通过了卡方检验。

二、 调查揭示的问题

(一)调查样本的基本结构

1.性别结构——男性求职者占大多数

此次共调查了795名求职者,其中男性508名,占63.9%,女性287名,占36.1%,男女比例相差较大。

2.年龄结构——求职者多为年轻人

全部求职者中年龄最小的17岁,年龄最大的60岁,平均年龄为30.74岁,标准差为9.444岁。其中16~24岁的求职者占34.1%,25~34岁的求职者占34.2%,35~44岁的求职者占19.9%,45岁以上的求职者占11.8%,可见求职者以青年人为主。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北京本地求职者中35岁以上的求职者不在少数,而外地求职者中35岁以上的求职者比较少。

3.来源地结构——外地求职者占六成

样本中外地求职者占60.0%,北京本地求职者占40.0%。外地求职者中东部其他省份、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的求职者所占比重分别为25.7%,23.8%,10.6%。这说明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仅为北京本地人服务,也为全国各地来北京的求职者服务。

表1样本年龄与来源地的交叉分析


img

4.户口结构——非农业户口求职者占六成

求职者中非农业户口人员占60.5%,农业户口人员占39.5%,这说明城镇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就业都存在一定问题。

5.受教育程度——低学历者比重较大

求职者中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或以下”(22.3%)及“高中、中专或职校”(44.8%)的低学历者所占比重较大,二者共占67.1%;“大专、高职”占25.9%;“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高学历者所占比重较小,仅占7.1%。

6.求职目的——近七成为失业者

有32.3%的求职者目前是有工作的,他们来找工作的目的是寻找一份更满意的工作。因此,795个被访者中的538人(即67.7%)才是失去工作重新找工作的人。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次调查样本近七成为失业者,以男性求职者、年轻人及外地求职者为主,大多数求职者学历较低。

(二)三类典型的失业人群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样本中67.7%的求职者是失业者,共538人,这部分人是我们关注的失业群体。根据以往的研究及北京的实际情况,我们特别关注以下三类典型的失业人群。

1.青年失业人群——以再次失业为主

失业人员中16~24岁的青年人为190人,占失业人员的比重为35.3%。进一步分析得出,在青年失业人群中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比重为14.7%(28人),再次失业的比重为85.3%(162人)。这说明青年人在失业人员中所占比重较大,而且以青年人再次失业为主。

2.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群——以外来者为主

失业人员中农村转移劳动力为212人,所占的比重为39.4%。其中,北京本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占9.0%(19人),外地农村转移劳动力占91.0%(193人)。这说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问题主要存在于外地来京务工人员中,北京本地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问题并不突出。

3.下岗失业人群——比例小,但就业困难

北京本地的、35岁以上的、非农业户口的失业人员在北京本地所有失业人员(213人)中所占比重为42.7%(91人)。这部分失业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职工,虽然他们在总体失业人员(538人)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16.9%),但他们平均失业持续时间为两年,最长的达到20年,可见他们属于城市中的就业困难群体,这些人通过何种渠道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尤其值得关注。

(三)失业时间——以短期失业为主

在525份样本中,失业者平均失业时间为8.94个月。如表2所示,6个月以内的短期失业人数较多,所占比重为75.2%,而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人数较少,所占比重为16.3%。16~24岁的青年人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员中,3个月以下的短期失业者所占比重较大,分别为76.0%和77.0%;而下岗失业人员中,1年以上的长期失业者所占比重相对较大,为42.6%。

表2失业者样本失去工作的持续时间情况


img

(四)失业主要原因——摩擦性失业与歧视

如表3所示,在523名失业者中,学历太低(46.7%)、缺乏就业信息(32.5%)和缺少工作经验(27.7%)是失业人员认为影响其找到合适工作的三大重要因素。进一步通过交叉分析和卡方检验,我们抽取了不同失业群体特征下影响因素差异较为显著的一些情况,如表4所示。

表3影响失业者样本找到工作的原因


img

表4影响不同失业群体找到工作的原因


img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摩擦性失业是当前失业的主要类型,“缺乏就业信息”是阻碍青年失业人群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群找到工作的障碍之一,而更重要的,三类人群最主要的就业障碍分别是“缺少工作经验”、“学历太低”和“年龄太大”,这些都与群体特征有关,难免构成统计性歧视。由此可见,消除就业歧视是当前促进就业的最好手段,尤其是在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低端劳动力市场时。

(五)失业培训的就业促进效果不大

1.参加过失业培训者较少

失去工作后参加培训的仅有111人,占20.6%,近4/5的人在失去工作后并没有参加培训。在参加培训的失业人群中,青年失业人群参加培训的相对较多;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群和下岗失业人群参加培训的相对较少。

2.较少的失业者接受过政府的免费培训

失业人员中有68.3%的人是自费进行的培训,38.5%的人参加了政府的免费培训。青年失业人群更多地参加了各种收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他们希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弥补工作经验的缺乏和消除学历较低给寻找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

3.失业者接受的培训类型多为职业技能培训

失业人员接受的培训中有86.5%是职业技能培训,包括计算机、电工、电焊、钳工、水暖工、家政、保洁服务、物业管理、财务、保险推销、保险从业资格培训、汽车驾驶、修理、烹饪、消防中控、质检、英语、营养师、美发、药店营业员等项目的培训;有3.8%是就业政策培训,主要是政府针对失业人员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失业人员自谋职业社会保险补助、小额贷款担保、弹性就业社会保险补助等;有9.6%是求职技能培训,包括如何写求职信、简历及面试技巧等。所有的政策培训和30.0%的求职技能培训、36.7%的专业技能培训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的。

4.培训效果评价——培训对失业人员没有产生明显的就业促进作用

如表5所示,参加培训的失业人群对培训效果的评价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技能得到了提升”、“寻找工作的机会增加”和“没帮助”。也就是说,大多数参加培训的失业者只是对培训的反映良好,他们认为培训是有价值的,能够提升自己的技能。但是,在“工资有所提高”、“工作持续时间增加”这些标志着培训产生效益的项目上,认可的人数所占的比重较低。同时,我们在数据分析中发现,失业持续时间与是否参加培训并没有相关性,因此,培训对于失业人员的就业并没有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5失业人员对培训效果的评价


img

(六)失业人员的工作搜寻状况

1.工作搜寻渠道——5类主要渠道

如表6所示,失业人员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主要有:职业介绍机构(76.2%),亲友(56.2%),报纸、杂志招聘广告(45.3%),网站(32.8%),以及社会招聘会(36.1%)。

表6失业人员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


img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些数据是针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失业者调查获得的,因此数据显示出来的失业群体利用职业介绍机构作为工作搜寻渠道的比重不能反映全体失业群体的普遍状况,这个数据可能夸大了失业群体利用职业介绍机构搜寻工作的比重。

不同中介对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程度的就业影响。由于在工作搜寻过程中,就业困难群体大多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因此弱势群体的工作搜寻对公共就业中介服务体系有着很大的依赖性。调查发现,学历越低的人越倾向于使用职业介绍机构、亲友、直接与企业联系、路牌等招贴广告、劳务派遣公司等渠道;而学历越高的人越倾向于使用校园招聘会、网站等渠道,如表7所示。

表7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失业人员对工作搜寻渠道的使用情况(%)


img

2.搜寻渠道效果评价——职业介绍机构和亲友最有帮助

如表8所示,有35.3%的失业人员认为职业介绍机构对于寻找工作最有帮助,34.9%的失业人员认为亲友对于寻找工作最有帮助。失业人群对于其他就业信息渠道的认同度都不高。少部分人认为社会招聘会,网站,报纸、杂志招聘广告等对找工作最有帮助。

表8失业人员认为最有帮助的渠道


img

通过卡方检验,失业者的个人特征中只有“年龄”要素对工作搜寻渠道的评价产生显著影响:青年失业者相对更寄希望于通过亲友得到可靠的工作,而35岁以上的失业者更注重通过职业介绍机构这样的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得到工作信息。

对于失业者对各种类型中介机构的评价,我们的统计分析如表9所示。

表9失业人员选择各类中介机构的原因对比


img

从表9中我们可以看出,各种类型的机构都有自己的优势。职业介绍机构重在可信度高,信息全面,效率高;亲友重在可信度高、成功率高且对企业了解更多;而社会招聘会和直接与企业联系相对效率较高,对企业也能有更多的了解;网站和报纸、杂志招聘广告的优势是信息全面。

(七)失业人员对公共就业服务的评价和期待

1.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自身的宣传不够

失业者得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途径多是“他人介绍”、“路过看到”、“从报纸上看到”、“存档、交保险时得知”、“网上查到”以及“从其他就业服务机构得知”。大部分人是通过“他人介绍”和“路过看到”、“存档、交保险时得知”等被动方式得知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可见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对自身的宣传显然不够。

2.多数失业人员对公共就业服务较为满意

对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满意的占59.5%,不满意的占15.0%。还有一部分人初次到这里来找工作,对一些基本情况不是很了解,因此没有作出评价。

3.失业人员对公共就业服务的三大期待

通过请被访者列出曾经去过的各种类型的就业服务机构的优势和劣势(见表10),得出了公共就业服务的准确定位和未来完善方向。

表10失业人员对不同类型中介机构的评价(括号内为频数)


img

注:表中★表示失业人员认为的主要原因,☆表示失业人员认为的非主要原因。

从表10可以看出,劳动部门组织的就业服务机构在信息量、费用收取、可靠正规以及硬件设施等方面对失业者更有吸引力,而在信息的针对性和匹配程度上稍逊一筹,这恐怕是公共就业服务今后努力的方向。

我们在问卷中专门设计了关于中介机构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帮助求职者找到工作的问题,以征求他们对中介机构的工作建议。我们通过分析,归纳了失业者对公共就业服务发展提出的如下三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完善信息建设。(1)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由于信息较少且信息面较窄,求职者找到合适的工作比较困难。有人认为提供的岗位要求太高,自己达不到;有人认为提供的岗位层次太低,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2)加快信息更新速度。招聘信息较少,则求职者也较少,因此直接导致信息更新速度较慢,求职者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后,往往需要等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信息反馈。部分已经招满员工的企业其需求信息没有及时更改,导致求职者电话、交通成本的增加。(3)作好求职信息的分类。目前的招聘信息只有两种分类方式,一种是按工种分,一种是按所有制性质分,这两种分类下直接是用工单位的招聘信息。由于这样的分类不够细,求职者按照这两种分类方法查询就业信息时,往往不能快速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第二,改进服务方式。(1)增加职业介绍工作人员的数量,加强现场指导。当前,求职者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基本是采取“自助式”的服务,现场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指导。(2)定期举办招聘会,提供与用人单位面谈的机会。求职者希望能够面对面地与用人单位沟通,以便获得准确的信息,尽快确定能不能达成匹配。(3)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如用人单位的地址、电话等,方便求职者与企业联系;增加对招聘岗位的工作说明信息,方便求职者判断该岗位是否适合自己。(4)延长开放时间。求职者希望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周六、周日也能提供服务;将每日的信息发布时间由5小时延长至8小时;中午大厅不关门以方便等候。(5)及时通知。(6)改善大屏幕的使用效果。(7)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宣传。

第三,提高服务质量。(1)加强对单位的监督,确保招聘信息真实可靠。(2)改善服务态度。

三、 结论

综上对本次调查主要数据结果的基本分析,我们对北京市求职者的情况有了初步把握,并据此了解到我国就业中介服务组织,特别是公共就业服务组织对失业者的就业促进效果,这可以为我们进一步完善中介组织的就业促进作用提供很多启示,现归纳总结如下几点。

第一,失业者在整体求职者中所占比例较高,多为短期失业、摩擦性失业,且以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青年失业人群为主;下岗失业人员比例小,但失业持续时间较长,成为就业促进的难点。

第二,就业信息缺乏是影响求职者找到合适工作的重要原因;摩擦性失业比较严重,劳动力市场中介的就业信息发布功能仍有待提高。

第三,青年失业人群、农村转移劳动力失业人群和下岗失业人群这三类人群最主要的就业障碍分别是“缺少工作经验”、“学历太低”和“年龄太大”,这些都与群体特征有关,难免构成统计性歧视,因此可以说,尤其对于面向就业困难群体的低端劳动力市场,消除就业歧视是当前促进就业的最好手段。

第四,面对失业者技能与职位不匹配的现实,调查却显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我国的失业培训并不能满足失业者提升个人就业能力的要求,不能实现促进就业的作用。这给我国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免费培训方面进一步对失业者进行就业促进留下了极大的进步空间。

第五,失业者中76.2% 的人都使用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在可信度、免费、信息全面和硬件设施完善等方面对其满意度较高。“职业介绍机构”和“亲友”成为对失业者最有帮助的两大工作搜寻渠道。

第六,失业者对当前的公共就业服务抱有三大期待:在完善信息建设方面,信息针对性、更新速度和匹配程度有待提高,以满足更多求职者的需求,尤其是多提供一些适合“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及农民工的就业信息,发挥公共就业中介的作用;在改进服务方式方面,应当多对失业者给予职业指导和帮助,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沟通,提供更详细的企业信息等;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应努力使招聘信息更加可靠,服务态度更好。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今后进一步发展公共就业服务组织需要深思、反省和改进的地方。

附录:求职者问卷

1.性别:(1)男 (2)女

2.年龄:______

3.来自哪个省(市):______户口性质:(1)农业户口 (2)非农业户口

4.受教育程度:

(1)初中或以下 (2)高中、中专或职业学校

(3)大专、高职  (4)大学本科

(5)硕士或以上

5.您现在有工作吗?

(1)是 (2)否

(访问员请注意:如果选“是”,直接回答第11题;如果选“否”,回答第6至第10题)

6.如果您现在没有工作,以前工作过吗?

(1)是 (2)否

曾经工作过几个月?______

7.您从失去工作到现在有多长时间了?______

8.失去工作后,您在寻找工作上所花的时间是:

(1)大部分时间用于寻找工作 (2)少部分时间用于寻找工作

9.影响您找到工作的障碍有哪些?(可多选)

(1)学历太低 (2)没有职业资格证书

(3)没有本地户口 (4)缺少工作经验

(5)缺乏就业信息 (6)年龄太大

(7)专业技能达不到要求 (8)其他(请注明)______

10.在失业期间,您参加过培训吗?

(1)是 (2)否

(访问员请注意:如果选“是”,继续回答第10.1、第10.2、第10.3题;如果选“否”,直接回答第11题)

10.1 您参加过的培训其内容是什么?

(1)求职技能培训(包括求职信、简历、面试技巧等)

(2)工作专业技能培训(如车工、厨师、服务礼仪等)(请注明)______

(3)政策培训

10.2 您参加过的培训是哪种类型的?(可多选)

(1)政府的免费培训(2)收费培训

10.3 您觉得培训对您找工作有什么帮助?(可多选)

(1)寻找工作的机会增加 (2)技能得到了提升

(3)工资有所提高 (4)工作持续时间增加

(5)没帮助 (6)不清楚

11.您曾经通过哪些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可多选)

(1)职业介绍机构(2)校园招聘会

(3)社会招聘会 (4)直接与企业联系

(5)网站(6)报纸、杂志招聘广告

(7)广播、电视招聘广告(8)路牌等招贴广告

(9)亲友(10)猎头

(11)劳务派遣公司(12)其他(请注明)______

12.您认为以上哪种渠道对您找工作最有帮助:______

原因是:____________

13.您是从哪里知道现在这个职业介绍所的?______

14.您对目前这家中介服务机构是否满意?

(1)满意 (2)不满意 (3)不清楚

您对这家中介服务机构的工作有什么建议?____________

15.您还去过其他中介服务机构找工作吗?

(1)是 (2)否

(访问员请注意:如果选“否”,问卷结束;如果选“是”,继续回答下面问题)

去过哪家中介?______

那里收费吗?(1)是 (2)否

那家中介对你找工作有用吗?(1)有 (2)无

为什么?____________

那家机构和现在这家哪个对您找工作更有帮助?为什么?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