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27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清末边疆治理的历史教训[1]

——以《广西谘议局档案》为中心

左攀[2]

摘要 清朝末年,作为新晋政治力量的士绅阶层普遍沉浸在强烈的民粹主义亢奋中。他们以谘议局、资政院为平台参政议政,表现出巨大的政治能量。然而在理想化、简单化的认知模式的指引下,他们制定的实业规划虽然雄心勃勃,但由于违背经济规律,执行效果花多实少。他们怀着天真的激情推行地方自治,却未能预见自治带来的地方保护、劣绅横行等制度风险。泛道德化的民粹思维,促使他们挟道德利器推动禁烟禁赌,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陷入崩溃。清政府只好将禁烟禁赌带来的财政亏空转嫁到盐、肉等生活必需品上,从而进一步加剧了民生危机。谘议局和资政院动辄以辞职要挟督抚,以弹劾突破建制,立法、行政机关相互否决,让许多珍贵的资源和机会在“政府空转”中内耗。骤然扩大的政治参与、急切的求变心态、情绪化的批判思维带来严重的政治失序,民间士绅发起的多次请愿运动,更使政治改革呈现自下而上的倒逼态势,给朝廷带来强烈恐惧,朝廷只能借人事安排搞中央集权,皇族内阁应运而生。对立宪高度期许的落空又把广大士绅的改革激情逆转为革命动力。民粹主义带来的恶性循环,使本用于挽救危亡的新政,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关键词 民粹;广西谘议局;实业规划;地方自治;禁烟禁赌;政治参与

DOI:10.13835/b.eayn.27.02

“民粹主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转型期表现最为明显。关于它的概念,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3]可以归纳出民粹主义的主要特征:平民化、批判性的政治立场;反智主义、简单化的认知模式;理想化、泛道德化的浪漫色彩;情绪化、极端化的思维方式;狂热、激进的求变心态;蔑视权威和法治的反建制倾向。清末新政的失败和清朝的灭亡,与当时士绅阶层中日益盛行的民粹主义有很大关系。

清朝末年,中国面临严重的社会危机。边疆地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且屡遭兵燹,危机较内地更加严重。1901年,清政府发起以自我挽救为目的的新政,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新政进入政治改革阶段。1909年九月初一,作为各省舆论机关的谘议局成立,民间士绅获得了期盼已久的政治舞台。这些以士绅为主体的谘议局议员怀着强烈的政治热情参政议政,对当时的政府决策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他们的社会治理思想带有强烈的民粹主义倾向,非但未能解决问题,反而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本文以尘封已久的广西谘议局档案为中心,解析清末“士绅民粹主义”的表现、成因及其影响,以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