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地古城考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范阳县城

范阳县,西汉时期属涿郡。《汉志上》:涿郡属县“范阳,莽曰顺阴”。应劭曰:“在范水之阳。”又,故安县下注:“阎乡,易水所出,东至范阳入濡也,并州浸。水亦至范阳入涞。”《汉志下》:燕地“南得涿郡之易、容城、范阳、北新城、故安、涿县、良乡、新昌”。另据《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秦末,张耳、陈余从武信君武臣引兵击范阳城,范阳人蒯通说范阳令及武信君,“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则此范阳县当置于秦代。《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汉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年)封匈奴降王代为范阳侯,后传德,元光四年(前131年),“侯德薨,无后,国除”。《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略同。东汉时期相沿。《后汉志五》:涿郡属县“范阳,侯国”。《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元年(25年),光武北上,“士卒死者数千人,散兵归保范阳”。李贤注:“县名,在范水之阳,属涿郡,故城在今易州易县东南。”《耿弇列传》:“时军士疲弊,遂大败奔还,壁范阳,数日乃振。”魏晋时期属范阳国,见于《晋志上》。北魏时期属范阳郡,《魏志上》:范阳郡属县“范阳,二汉属涿,晋属。有长安城、范阳城、梁门陂”。《水经注·易水》:“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经文)。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迳五大夫城南。……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迳故安城南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故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茫。盖谓是处也。易水东流而出于范阳。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经文)。易水迳出范阳县故城[62]。秦末张耳、陈余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范阳先下是也。汉景帝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王莽之通顺也。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骃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许慎曰:濡水入涞。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水。南濡[63]、北易至涿郡范阳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阚骃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东南郎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范晔《后汉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并出此山,谓之石虎山。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罡。罡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西山。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司马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余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易水又东迳孔山北。山下有锺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煹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遂县南、新城县北。《史记》曰: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遂、方城是也。俗又谓是水为武遂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史记·赵世家》云: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一十五里,俗亦谓之盐台陂。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迳范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易水又东迳樊舆县故城北。……易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南。……易水又东,埿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澱、小埿澱,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易水又东迳易京南。……又东过安次县南(经文)。易水迳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县与虖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骃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巨马水》:“巨马河出代郡广昌县涞山(经文)。即涞水也。……东过遒县北(经文)。……谓之巨马河,亦曰渠水也。又东南流,袁本初遣别将崔巨业攻固安不下,退还,公孙瓒追击之于巨马水,死者六七千人,即此水也。又东南迳范阳县故城北,易水注之。又东南过容城县北(经文)。巨马水又东,郦亭沟水注之。……其水又西南转历大利亭南,入巨马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北。”

南北朝后期范阳城有迁移。《隋志中》:上谷郡统县“涞水,旧曰逎县,后周废。开皇元年以范阳为逎,更置范阳于此。六年改为固安,八年废,十年又置为永阳,十八年改为涞水。逎,旧范阳居此,俗号小范阳。开皇初改为逎”。《通典》卷一百七十八:易州易县,“有汉范阳县故城在县东南”。《元和志》卷十八:易州易县,“范阳故城,秦范阳县也,在县东南六十二里。以在范水之阳,故名。蒯通说武信君,使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而下者四十余城”。又:“孔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有钟乳穴,深不可测。”《寰宇记》卷六十七:易州易县,“孔山,在州西南四十五里。《水经注》云:易水又东经孔山北,其山有孔,表里通澈,故名。山下有穴,出钟乳尤佳”。又:“送荆陉,《九州记》云: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雹水,一名南易水,源出县西南石兽冈。”“长安城,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汉书》云:宣帝时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阳公主,主忆长安,乃筑此城像长安,故以为名。城中有枣树,花而不结,皆向西南而引,俗谓之思乡枣。斜安城,《郡国志》云:易县有斜安城,傅冈不正,因以名之。东隅上有班姬祠是也。范阳故城,汉范阳县理于此。故城在今县东南六十里古城,即秦置。一名故城。后魏明帝孝昌二年为杜洛周攻破,高齐后主武平七年又移范阳于东故城北十七里。伏图城,一名小范阳是也。西北去州四十五里。隋初自伏图城移范阳名于今涞水县,又于伏图城别置遒县,以属昌黎郡,大业十年又移遒县于伏图城西南,即今州东南三十四里故遒城是。十三年陷于寇,二城俱废。”《明统志》卷二:“范阳城,在易州城东南六十里。秦置县,汉属涿郡。后周移范阳于城北十七里伏图城,一名小范阳。其故城遂废。”又:“长安城,在易州城西南。汉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阳公主,主怀长安,乃筑此城象之,故名。”其所述与《寰宇记》不尽相同,当有脱误。《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二:易州,“范阳城,州东南六十里”。又:“长安城,在州西南。志云:汉宣帝时幽州刺史李宣尚范阳公主,忆长安,筑此城以象之。《寰宇记》:城在州东南二十七里。俗名为斗城。”所述与《明统志》略同。

《清统志》卷十三:“范阳陂,在定兴县南……旧志:县西南五十里阎台之西有狼儿淀,地形洼下,郎山之水瀦焉,下流为曲水河,至安肃西入雹水。盖即古盐台陂。阎台乃盐台之讹也。又有鸡爪河,亦在阎台,平地涌出,三五不一,分流形如鸡爪,缭阎台,经安肃入雹河。盖即陂水之南通梁门为范水者。”卷十四:“范阳故城,在定兴县南。……旧志:今为故城镇,为固城,在县南四十里。”又:“长安城,在定兴县西北二十五里。《寰宇记》:在县东南二十七里。”其易县于隋代置于今易县址,定兴县于金代置于今定兴县址。二者所指古范阳县城均在今定兴县固城镇。迄今在固城镇周围尚未发现相关遗迹。在固城镇西三街村内和村北发现一处战国至汉代遗址,在北庄头村东发现一处汉代遗址。其西阎台乡阎台村及台上村亦发现有战国至汉代遗址。今定兴县西北约12公里高里乡长安城村周围发现一处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约20万平方米,暴露遗迹有灰坑和墓葬,采集遗物有夹砂红褐陶绳纹釜和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罐、盆及素面豆等残片。在长安城村东北发现大面积汉代墓葬群[64]。当为汉代范阳公主所居长安城址所在。其西北距今易县约13公里,则《寰宇记》所记方位里程准确,而《明统志》所记有误。

今易县西南约15公里尉都乡西城阳村西发现一处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约4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夹砂红褐陶绳纹釜和泥质灰陶绳纹罐、盆等残片[65]。其西南临近孔山,南有南易水自西向东流过,与《九州记》所述送荆陉在易县西南三十里相当,极有可能即属阎乡城址[66]。而送荆陉当隔南易水与阎乡城相望。西汉时期故安县在今易县东南,此阎乡城在其西南,故得称西故安城。《汉志》所记“阎乡,易水所出”,《水经》所记“易水出涿郡故安县阎乡西山”,阚骃所言“涿郡西界代之易水”,当均指此南易水。而注文引苏秦所言“易水”当亦指此南易水,则西汉以前当以此为易水正流。对此,郦道元并无误解[67]。此外,《水经注》又述北易水(今称中易水),其出于西山宽中谷,当在阎乡城西北,东南流经武阳城及故安城南,亦称武水或故安河。而引证高诱言此水称易水,似可表明其称易水当在东汉以后,因与古易水连通,亦被视为易水之一源,故《水经注》述之,且称为北易水。此南易水、北易水均流经范阳城,《水经注》所述“易水迳出范阳县故城”[68],或兼指此二易水。另有濡水(北濡)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其“合易水”,当指汇合南、北二易水,故下文言“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水”。其“二易俱出一乡”,当指南易水、北易水同出于阎乡境界。而“濡水”下之“南濡”当为“南易”之讹误,即下文原当为“南易、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西汉时期南易水与北易水即于此一带汇合濡水,并又汇入涞水(巨马河),以下河段可易水、濡水、涞水(巨马河)互称。“东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又,《水经注·巨马水》:“(巨马水)又东南过容城县北(经文)。……又东过勃海东平舒县北,东入于海(经文)。《地理志》曰: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河。河即濡水也。盖互以明会矣。巨马水于平舒城北,南入于虖池,同归于海也。”其水在西汉时期流势当大致如此,而“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南入于虖池”,则当为东汉以后所改移。《汉志》记涞水至容城入于河,或指河水故道。涞水在容城附近汇合濡水,郦道元以“河即濡水”,似亦通。东汉中后期,南易水于范阳一带改道,流经容城县南、安次县南、泉州县南,东入于海。而与巨马河汇合。

在今固城镇西北约10公里易上乡韩村西北发现一处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约6000平方米。其北易上乡辛安甫村北发现一处战国至汉代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暴露遗址有灰坑,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罐、盆和夹砂红褐陶绳纹釜等残片。在易上乡易上村东南发现一处汉代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采集遗物有泥质灰陶绳纹板瓦和素面罐、豆等残片。其所在方位大致与《寰宇记》所记伏图城相当,或有属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