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实践进展
整理分析文献,可把涉及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实践进展文献概括为两大方面,一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教学研究,二是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康复训练研究。
一、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教学的进展
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内容涉及智力障碍儿童的安置、教学方法和策略、课程与教材开发、教学评价问题。
(一)智力障碍儿童的安置
对智障儿童的安置研究集中在义务教育领域,针对智障儿童的教育安置方式主要分为特殊学校、特殊班、资源教室和普通班四类。这四类安置方式已经获得研究者的共同认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根据儿童的实际需求,为其选择最合适的安置方式。纵观所收集的文献,在2013—2014年度,研究者们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安置研究热情不高,所获得的相关文献极少。如许丽敏认为随着我国随班就读工作的大力开展,使得培智学校的主要对象变成中、重度的智力障碍儿童,培智学校仅凭一张医院的鉴定报告就接纳学生并实行分班的安置方式已不妥当,应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开展智障儿童接纳、评量、安置工作[1]。
还有部分研究则关注为智力障碍者提供不同安置环境间的转化时所需的支持,及成年智障人士的安置方式。杨淋先的研究则关注了智力障碍者在不同安置环境间转化时需要的服务。该研究者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特殊教育的终结,更长远的生涯教育成为新的挑战,如何让智障儿童更好地从学校过渡到社会,应该是最终要思考的问题,提出要以智障者生活为中心,进行转衔服务的需求调查,分析未来安置特点及现阶段所具备的能力与未来安置环境所需技能之间的差距,制定转衔方案,要形成学校、家庭、社区、用人单位、成人服务、康复系统为一体的执行支持系统[2]。叶苏扬对我国成年智障人士的安置进行研究,认为将成年智障人士安置在社区非常有必要,这能促进成年智障人士的社会融合,减轻智障成人及其家庭的过重负担,且能促进智障者自身的发展。我国目前成人智障人士社区安置工作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建立完整的法律保障体系,社区服务体系也不健全,且护理专业化水平低。为此,该研究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即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推进社区的建设,如以非营利组织作为提供社区照顾服务的主体,重视社区教育服务,建立多渠道的经费来源与责任分担机制等[3]。王慧总结了成年智障人士的社区化服务模式,对成年智障人士的安置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该研究列举社区服务机构包括日间活动中心、社区化居住中心、庇护工厂三个部门,为成年智障人士提供基本生活能力训练、劳动技能训练、医疗保健和休闲娱乐活动[4]。
(二)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就收集到的文献来看,有关智力障碍儿童教学的研究文献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笼统地探讨如何在培智学校课堂教学中应用某种教学方法或策略,另一方面是结合具体的学科探讨如何通过某种教学方法或策略改善教学效果。前者主要涉及支持性策略、现场教学、游戏教学、代币制、奥尔夫教学法、绘本、同伴指导等,后者主要涉及心理健康、语文及生活适应学科。
苏灵芝的研究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智障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在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采取的支持策略,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支持策略包括两大系统:一是创建环境支持系统,如教室环境支持和社区环境支持;二是构建教学过程支持体系,如语言提示、实物或图示文字卡呈现、动作辅助、多媒体演示、同伴支持、助教教师支持。[5]黄可研究了同伴指导在智力障碍者教学中的应用,在分析国外同伴指导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智力障碍学生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同伴指导组织形式的选择、同伴的安排、培训和监控的重要性及评估方面提出了参考建议:一是要积极尝试全班性同伴指导,不局限于一对一的同伴指导方式;二是合理安排同伴角色,为智障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平台,提供扮演指导者的机会;三是重视对指导的培训,教师要对指导进行详细说明,给予多次演示,为指导者提供扮演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练习机会;四是重视对指导过程的监控,指出指导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不能正确实施指导步骤的同伴提供帮助,为正确的指导操作提供额外得分奖励。[6]赵丽娜的研究则关注到了一种存在争议的教学形式——现场教学,这种教学在课堂教学外开展,适时捕捉教育时机,补充课堂教学。该研究提出了智力障碍儿童现场教学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包括感知与认知能力、常识与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控制情绪情感能力、安全卫生习惯四个方面。现场教学方法包括任务分析法、游戏教学法、演示与模仿法、多重感官参与法、巩固练习法等。采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评价和反馈方式。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存在观念上的偏差,方法单一,目标和内容存在选择的误区。为此,该研究还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即要更新教师现场教学观念,加强对现场教学的认识和理解,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加强家长与学校的交流和合作[7]。
黄勇探讨了如何利用游戏教学方法增进智力障碍儿童课堂学习适应行为。研究发现,在游戏教学过程中,自由游戏和引导游戏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地维持智障儿童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在游戏设计方面,要遵从安全性、适应性、目标性、趣味性、循序渐进性、强化的多样性原则。在游戏教学效果方面,游戏教学能增进智力障碍儿童课堂学习适应行为[8]。赵婷认为奥尔夫教学法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设计音乐、舞蹈节奏系列训练,丰富了感官刺激,增加了感知信息,扩大了感知容量,对大脑机能起到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9]。王姝探讨了绘本在培智数学活动中的有效运用,运用绘本进行培智数学活动的策略包括:一是运用绘本进行有效的导入,如绘本题目导入、绘本封面导入;二是运用绘本探索新知,如以绘本内容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以故事情节贯穿活动过程;三是运用绘本积极练习[10]。与此类似的研究还有马慧芹所做的插图在智障儿童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提出如下策略:一是善于观察,教授学生观察的方法,如顺序观察法、对比观察法、重点观察法;二是利用插图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三是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四是利用插图促进学生的概念理解;五是借用插图促进学生品德习惯的养成[11]。
蔡青探讨了在中度智障儿童学校教育中实施代币制的应用方案:首先,要把代币作为学校统一使用的正式强化物,学校明确代币的使用范畴及发放代币要注意的问题;其次,通过代币建立中度智障学生的交换意识,如低年级设立实物兑换区、设计换购活动等;最后,在使用代币的换购活动中,建立中度智障儿童的数概念。研究证明,代币制在中度智障儿童学校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12]。
另外,还有部分研究是结合具体学科探讨某种教学方法。首先,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主要关注识字教学。王梦晓提出三段式游戏在智障学生识字教学中的应用。第一段是课前段设计激趣导入类游戏,如谜语游戏、体验游戏、简易实验小游戏。第二段是课中段设计提高效率类游戏,如利用平板电脑作为小助手,学生扮演小侦探找错字游戏等。第三段是课末段设计复习巩固类游戏,如我说你猜游戏[13]。卢翠艳则提出用儿歌帮助智障儿童识字,教师可以借助儿童喜欢的歌,调动识字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具体实施流程为:一是巧用儿歌导入课题;二是听读儿歌,读准字音;三是借助儿歌,记忆字形;四是借助儿歌,理解字义;五是鉴编儿歌,迁移识字;六是儿歌与多媒体相结合,促进识字教学。[14]陈彦提出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识字教学时,要遵循智障儿童心理特点和语言教育规律,抓住汉字的特点进行教学,提高智障儿童的识字兴趣,提高教师及家长对智障儿童识字重要性的认识[15]。其次,在生活适应学科,许丽敏提出在校园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要坚持两个观念,一是学习即生活,将学习内容渗透到校园生活中,二是生活即学习,将校园生活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在课堂中实施生活适应教育时,则要深入了解学生的需要,在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中实现生活适应教育。同时还要重视在家校同步教育中提升学生的生活适应能力。[16]裴蕾则提出要以兴趣培养中度智障儿童的社会能力,如巧用童谣让学生获得生活技能[17]。
在心理健康学科,王雪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性教育研究进行了回顾,指出智障儿童性教育非常迫切,但目前缺乏性教育教材和配套资源,以往的研究指示智障儿童性教学的内容包括性生理、心理、道德、安全等方面。自我保护教育是性教育最重要的内容。[18]唐诚等人对重庆市智障青少年性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指出智障学生性知识水平低,建议学校设置系统的教学计划和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性知识水平。同时要将对智障儿童性教育的时间提前[19]。丁志辉提出针对智障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如进行智力训练,提供教育机会,家长与学校一起维护心理健康[20]。王琳琳针对目前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效果不佳问题,提出要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具体策略为:要从多元智能的视角出发,开发智障儿童的内在潜能,扬长避短;实施适应性教育,为智障儿童潜能的发挥提供平台;教以学习、人际交往、生活等策略,为智障儿童融入社会提供充分准备;多方营造积极心理氛围,为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全方位的支持[21]。林庚英认为中度智障学生由于生理障碍,自我意识水平低,导致适应困难,应帮助他们建立自我意识,具体的实施策略包括:合理利用镜像策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巧妙运用评价策略,提升自我意识水平;恰当运用分组竞赛策略,促使学生把握社会关系;多种教学要素相互作用、渗透,多种教学策略灵活运用,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22]。
在体育学科,尹博提出融合式适应体育教学,该教学的类型包括身体的融合、教学方式的融合和社会性的融合,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有:一是增强信心,让学生看到杰出的表现,提高对自己的信心和期望;二是同伴合作教学,提供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三是增加学生做决策的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四是发展性活动设计,循序渐进地学习各种动作;五是教师弹性调整游戏规则和学习环境[23]。
(三)智力障碍儿童的课程与教材开发
段玄峰总结了智障学生课程经历的不同模式,如以关注发展潜能为核心的发展性课程观,以关注社会适应为核心的功能课程观和环境课程观,而最新的发展趋势是以成果为导向的生活质量课程,主张育人为本,聚焦智障学生的独立性、权利、融合和个人生活成就,通过制订个别化支持计划,在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宏观层面构成的生态化环境中开展支持性教育,最终目标是提升智障者的生活质量[24]。此项研究为培智学校的课程开发指明了新的方向。吴春艳对培智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现状进行了总结,发现生活化是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价值取向。从课程开发的类型看,主要的一种类型是全科课程开发,如安华培智学校开发核心统领课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学校的模块课程、北京宣武培智学校的一体化课程;另一种类型是部分课程开发,如苍溪县特殊教育学校开展适合本地的种植业、养殖业和缝纫、编织等,大连培智开发的智障工艺美术课程等[25]。
部分研究者进行了具体学科的课程或教材开发研究。如杜增敏总结了辽宁省沙河口区启智学校语文教材的开发,该校编写了水和火、交通、各行各业和常用的工具这四个主题的校本教材,并分主题和课题,划分为低、中、高三组[26],体现了教材内容的生活化、教材形式的灵活化。马占刚对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用字的字量和字种进行研究,以沪、浙两版的培智语文教科书(1~9年级)为研究对象,对课文中用字和生字表用字的基本情况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两版教材课文用字总量约为4万个字,基本一致;用字量随年级增高而逐渐增加。两套教材课文用字总数大于识字总数;两版教材用字基本全为常用汉字,但也有少量汉字超出常用字范畴,这些字主要是地名用字、反映地域文化用字等。这项研究为未来建立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用字字库、研制培智学校通用的识字教学常用等级字表有重要的意义[27]。
尹晨丰研究了资优智障学生的职业教育课程,提出该课程包括主要课程和辅助课程,包含着专业技能课、基础课、康复课、就业课、活动课等。资优智障学生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校内课程体系、独立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融合课程体系、校外课程体系[28]。范俊华同样对智障生的就业教育提出了优化职业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的建议,如设置选修专业、改革课程、增加岗前培训课程等[29]。
彭志斌在分析就业年龄段智力障碍者的基础上,以结构主义的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WRS系统方法论建立了就业年龄段智障者体育课程教学设计理论框架,对就业年龄段智障者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媒体、环境、目标、方法、评价和策略进行了分析[30]。黄天昌认为培智体育的教学内容应发展智障儿童的感觉运动能力(视、听、爬、跑、跳、投、身体平衡等)、生活自理能力(吃、住、行、便、澡、眠等)、基本劳动技能和家务活动、经济活动[31]。
(四)智力障碍儿童的教学评价
收集的文献主要关注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的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徐银秀基于《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版)》和《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语文学业评价表》编制了针对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的阅读成就测验(2~4年级)。该测验包括词语理解、句子理解、修辞、段落理解、篇章理解、古诗句这6个模块,二年级48道题、三年级84道题、四年级128道题。在实际使用中,可根据具体考察的阅读模块抽题[32]。刘智芝以《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用版)》为依据,在《上海市随班就读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手册》识字领域评价项目的基础上,编制了1~3年级随班就读学生识字成就测验,包括笔画、笔顺、汉字结构、汉字偏旁部首、拼音识字、查字典、形声字、形近字、近音字与同音字、多音字、多义字这11个部分[33]。潘前前基于《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用版)》和《随班就读学生数学评价表》编制了针对轻度智障生的小学1~4年级运算能力测验。包括直接计算题、填空题、文字题和应用题四大部分。其中,一年级卷共111道题、二年级共73道题、三年级共65道题、四年级共44道题。在实际使用中,教师可从题目难度、学生能力以及知识点三个维度快速选题和组卷[34]。
二、智力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的进展
智障儿童的康复训练颇受公众的关注,国外在此领域的研究比较成熟,国内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但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尝试采用不同的康复训练方法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认知、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干预。就收集到的文献来看,有两篇文献为综述研究,其他为个案研究。这两篇综述文献,一篇是由苏小玲所做的关于国外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干预研究,介绍和评述了国外比较有名的三个关于智力障碍儿童的训练方案,分别是艾塔德感官训练方案、卡罗纳初学者方案、工具性强化方案,可供国内从事智障儿童工作的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参考[35]。另一篇是王静静所做的智障幼儿早期干预现状分析的研究,总结智障幼儿早期干预的内容包括语言干预、行为干预两大类,采用的干预方法多样,有不同的基础,如干预理论、实施情境、实施工具等。干预模式包括学前托管中心或治疗机构模式、家庭教养模式、家庭和机构相结合模式、日间时间段训练模式[36]。其余研究者所做的康复训练个案研究则根据其干预内容可以分为言语语言训练、行为训练、感觉动作训练和心理康复训练。
(一)言语语言训练
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大脑受到损伤,言语语言能力存在言语发生晚、词汇贫乏、口头表达能力差、语言理解能力差、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等问题[37]。在对智障儿童进行言语康复训练时教师要以诚相待,取得学生的信任;训练过程中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借用多媒体设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编儿歌让语训生动有趣;设计游戏活动让语言自然发展[38]。在具体训练措施方面,侍桂花总结自己对智障儿童开展语言训练的经验,提出可以通过观看动画片、音乐游戏、日常活动、游戏活动等加强智障儿童的语言训练[39]。张伟锋针对一例存在构音障碍的智障儿童,采用口部训练工具(压舌板、指套、电动按摩棒、手指饼干、吹哨管、橡胶牙刷、咀嚼器),以及与发音教学相关的玩教具、图片、实物和音像资料,对这例儿童开展口部运动功能、口部运动功能与发音的结合训练、构音音位的训练,取得良好训练效果。[40]高雄韵等人的研究为智障儿童的词汇训练指出了方向,此项研究认为智障儿童的词汇训练可以基于主题游戏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师或治疗师可以根据准备的主题目标词汇,首先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诱导学习”的教学,逐步过渡到“进阶学习”,在训练过程中,可通过设计转盘游戏,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41]。
(二)行为训练
熊庆秋以一名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儿童为对象,收集个案的课堂扰乱性行为发生的前提、行为表现、行为后果,确定问题行为的功能,在此基础上对个案实施干预[42]。宋永恒采用体育游戏干预方法解决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学校问题行为,建议在干预措施上以集体合作类游戏为主,游戏的设计要遵循智障儿童的发展规律,实施时要认识到这项干预是一个长期性、阶段性的过程[43]。田芳提出了有效训练低年级智障学生正确听指令,养成遵从指令行为的方法,如要发出简单直接的指令,指令次数要恰当,不能太过频繁,发出指令就要兑现。进行日常生活内容的指令训练时,先训练单一的听指令,逐步过渡到连续听指令。教师发出指令时要留有余地,可运用支持、辅助性手段帮助学生听指令[44]。
(三)感觉动作训练
薛婷开展了感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促进的实验研究,主要实施了前庭平衡能力、本体感觉、触觉训练,研究结果发现智障儿童的适应行为有明显改善。[45]夏雪芳对一名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开展感觉统合训练,训练内容包括本体感觉、前庭觉和综合训练,研究结果显示该个案的感觉统合能力有明显进步[46]。另外,南丁丁采取视听感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的认知能力进行干预,陈维华等人采用听觉统合训练对智障儿童进行语言训练,高建国对智障儿童开展的精细动作训练都取得了良好的训练效果,智障儿童的认知、语言、动作能力都取得进步[47][48][49]。
(四)心理康复训练
智力障碍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很有必要。刘秋波对一例智障学生采用创设和谐环境、适时表扬和鼓励、提供展示机会、青春期性教育及家校协同教育策略进行心理干预,这例智障学生的各类问题行为都有明显改善[50]。兰继军等人采用装扮游戏方法对中度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水平进行干预研究,发现装扮游戏训练比言语语言训练更适合提高中度智障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51]。
注释
[1]许丽敏.中重度智障儿童接纳、评量与教育安置浅探[J].现代特殊教育,2013(2).
[2]杨淋先.智力障碍青少年生涯转衔之行动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4.
[3]叶苏扬,许莉娅.我国成年智障人士社区安置服务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6).
[4]王慧.正常化视角下成年智障人士社区化服务模式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4.
[5]苏灵芝,陈丽英.支持性策略在培智学校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4(12).
[6]吴可,吴春艳.同伴指导在智力障碍者教学中的应用[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8).
[7]赵丽娜.智力障碍儿童现场教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8]黄勇.游戏教学对增进智力障碍儿童课堂学习适应行为之成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9]赵婷.初探奥尔夫教学法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意义[J].才智,2013(9).
[10]王姝.绘本在培智学生活动的有效运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3(2).
[11]马慧芹.浅谈插图在智障儿童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0).
[12]蔡青.代币制在中度智障儿童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广东顺德启智学校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13]王梦晓.“三段式游戏”在智障学社识字教学中的效用[J].现代特殊教育,2014(10).
[14]何翠艳.儿歌与智障儿童识字教学[D].烟台:鲁东大学,2013(4).
[15]陈彦.关于智障儿童识字教学策略[J].科学咨询,2013(4).
[16]许丽敏.谈中重度智障儿童的生活适应教育[J].现代特殊教育,2014(12).
[17]裴蕾.浅谈以兴趣培养中度智障儿童的社会能力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6).
[18]王雪.智障儿童性教育回顾与展望[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10).
[19]唐诚,文强,夏瑞.重庆市智障青少年性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性科学,2014,23(8).
[20]丁志辉.浅谈智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J].才智,2013(31).
[21]王琳琳,赵斌.随班就读智障儿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7).
[22]林庚英.提高中度智障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教学策略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3]尹博,陈阳.试论通过融合式适应体育教育改善智障学生的体适能[J].中国特殊教育,2013(1).
[24]段玄峰,许家成.智障教育生活质量课程观初探[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7).
[25]吴春艳.培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3(2).
[26]杜增敏.对智障儿童进行语文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27]马占刚.培智学校语文教材用字的字量、字种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尹晨丰.对资赋优异的智力障碍学生实施职业教育的探索[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29]范俊华.轻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0]彭志斌.就业年龄段智力障碍人士体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31]黄天昌.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体育手段与方法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
[32]徐银秀.小学随班就读智力障碍学生阅读成就测验编制及题库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3]刘智芝.小学随班就读轻度智力障碍学生识字成就测验的编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4]潘前前.基于项目反应理论的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学生运算能力题库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35]苏小玲.国外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干预[J].教育评论,2014(5).
[36]王静静.浅析智障幼儿早期干预的现状[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7).
[37]谭倩.浅论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训练[J].西藏教育,2013(5).
[38]霍莉萍,杨书悦.智障学生言语康复训练的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13(6).
[39]侍桂花.对智障儿童语言训练的一些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4(8).
[40]张伟锋.智障儿童构音障碍矫治的个案报告[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7).
[41]高雄韵,陈卓铭.智力障碍儿童的词汇训练方法设计及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5).
[42]熊庆秋,崔婷.随班就读轻度智障儿童课堂干扰行为功能性评估的个案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4,27(12).
[43]宋永恒,李艳.对中重度智障儿童学校问题行为进行体育游戏干预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5).
[44]田芳.有效训练低年级智障生听指令[J].现代特殊教育,2013(7).
[45]薛婷.感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适应行为促进的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3(3).
[46]夏雪芳.智力障碍随班就读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个案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4(7).
[47]南丁丁.视听感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4.
[48]陈维华,邹林霞.听觉统合训练对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迟缓的效果[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7).
[49]高建国.精细动作训练对智力障碍学生的训练效果[J].教育科学,2014(1).
[50]刘秋波.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心理干预个案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3,33(4).
[51]兰继军,张秀.装扮游戏对中度智障儿童心理理论水平的干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