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的纠纷与秩序:法社会学的经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结构安排

本书在结构上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和理论部分,主要回顾和梳理社会矛盾纠纷及秩序研究的重要理论及研究范式,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理论假设。

从第三章到第六章为第二部分,属于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及其化解经验的描述性研究,主要在经验调查之基础上,描述和介绍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基本形态、特征、成因、形式、演化与化解过程及社会效果。

第三部分为实证分析部分,涉及从第七章到第十章的内容。实证分析的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从一些重要切入点出发,进一步分析基层社会的矛盾纠纷的演化及化解机制的构成和特征,检验和探讨矛盾纠纷及其化解机制多元、法律性与秩序建构的相关理论。来自问卷调查的数据是实证分析的资料基础,量化分析构成第三部分的主体。在这一部分,主要从居民的权威认同结构、关系网络、法治意识以及具体的纠纷解决策略等角度切入,分析和探究现实社会中个体遇到了哪些矛盾纠纷、采取了什么样的策略来应对矛盾纠纷、为什么选择那些策略。这一部分的量化实证研究所用的数据来自较为可靠的全国综合社会调查,以及在农村进行的“法律与农村居民生活”专题调查研究,调查内容主要为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的选择问题。

第四部分是“理论总结和解释”部分,其中第十一章将主要从纠纷管理和多元化解机制的角度来总结和概括基层社会的纠纷管理与化解经验,并从理论上解释矛盾纠纷的演化过程和化解机制的有效性原理。第十二章将主要从法律性与社会秩序建构论视角,进一步解释当前中国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特征和趋势,以及法治秩序的发展状况和法制建设的未来展望。

构建纠纷与秩序理论是本书的重要目标,在理论研究方面,主要在回顾现有的关于矛盾纠纷的性质特征和演化趋势的理论及纠纷解决方面的理论解释基础上,结合实证的经验研究,围绕基层矛盾纠纷多元论、多元动态化解机制论以及转型社会建构论等理论假设,构建起对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特征和趋势,居民纠纷解决机制选择,以及法律与社会的关系加以概括和解释的法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