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做人 儒家做事 佛家修心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虚怀若谷,得失不挂心

月盈自有亏,心满须归零。老子说:“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世间万象,分秒在变,无法把握,亦无须把握。所以道家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就应该永葆一颗“归零心”,不要让自己的心中被太多不必要的成见充斥着,更不能盲目自大自满。能够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

月盈自有亏,心满须归零

道家强调物极则反的辩证法思想,放在做人就是一个“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的道理。所以道家智慧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就应该永葆一颗“归零心”,不要让自己的心中被太多不必要的成见充斥着,更不能盲目自大自满。能够经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进步。

谦虚的反面是骄傲自满,骄傲自满是通往成功之路上的绊脚石,它像有色眼镜一样,让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闪光点,自以为是,止步不前,进而变得狭隘、自私、目中无人,如井底之蛙,看不到更广阔的世界。

有一只狐狸喜欢自夸自大,它以为森林中自己最大。

傍晚,它单独出去散步,走路的时候看见一个映在地上的巨大影子,觉得很奇怪,因为它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大的影子。后来知道是它自己的影子,就非常高兴。它平常就以为自己伟大,有优越感,只是一直找不到证据可以证明。

为了证实那影子确实是自己的,它就摇摇头,那个影子的头部也跟着摇动,这证明影子是自己的没有错。它就很高兴地跳舞,那影子也跟着它舞动。它继续跳,正得意忘形时,来了一只老虎。狐狸看到老虎也不怕,就拿自己的影子与老虎比较,结果发现自己的影子比老虎大,就不理它继续跳舞。老虎趁着狐狸跳得得意忘形的时候扑过去,把它咬死了。

骄傲的狐狸因为一个影子就自我膨胀,最终葬送在虎口之下,这就是妄自尊大的后果。

人因自谦而成长,因自满而堕落。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又说:“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功成名就之后能隐退,甘心去做一个平凡人,这才符合天道。如果成功之后,只知自我陶醉,而迷失于成果之中,那就是为自己的成就画下句号。

成功常在辛苦日,败事多因得意时。谦受益,满招损。太多的警句都在告诫我们骄傲自满的危害。要知道,一个人的成绩都是在他谦虚好学、伏下身子扎实肯干的时候取得的,一旦骄气上升,自满自足了,那么他必然会停止前进的脚步。美国哲学家富兰克林说过:“骄傲是一个人要除掉的恶习。”其实,从根本上来看,骄傲并不是自尊或自信。有一位哲学家说:“一个人若种植信心,他会收获品德。”但一个人若种下骄傲的种子,他必收获众叛亲离的果子,甚至带来不可预知的危险,就像那只自夸自大、自我膨胀的狐狸一样。

所以,我们要时刻记得给自己的心清零。颗粒饱满的稻穗是低着头的,只有空瘪的稻穗才昂着头。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拼搏,都想站在成功的巅峰上欣赏最美的景色,但是成功的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放低心态,放空心态。道家经典中有不少此类文字,比如《庄子》书里的齐桓公与木匠的这番对话。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木匠在堂下做车轮子。木匠停住手中的活问桓公:“您读的是什么?”桓公漫不经心地说:“圣人之言。”“圣人还活着吗?”桓公说:“已经死了。”“那么说您读的只是古人留下的糟粕了!”桓公听了大怒,说道:“我在这里读书,你有什么资格说三道四?今天如果说出个子丑寅卯倒还罢了,否则就处你死刑。”木匠不慌不忙地来到堂上,对齐桓公说:“我这道理是从做车轮中体会出来的。榫眼松了省力而不坚固,紧了则半天敲打不进去;我可以让榫眼不松不紧,然后不慌不忙地敲进去,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嘴里虽然说不出这松紧的尺寸,心里却是非常有数的。我心里这个‘数’,无法传给我的儿子,儿子也无法从我这里继承下去。所以我都60岁了,还在这里为您做车轮子。圣人已经死了,他所悟出来的最深刻的道理也随着他的死亡而消失了,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是浅层次的道理。所以我说您读的书只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庄子借这个故事以抒发其内心的情怀和艰难思索后的哲学结论。其中这样一则意味深远的故事,读来让人回味良久。

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人们都行色匆匆,刹那间的驻足,就有可能被别人超越。因此,有句话很值得借鉴:“成功的路上没有止境,但永远存在险境;没有满足,却永远存在不足。”而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为了弥补这些不足而努力学习。

虚心做人是道家十分强调的做人智慧,而放在反面来看,我们不仅要经常保持谦虚的心态,更要不断清除自己内心被尘世污染的尘垢。在道家看来,做人要追求心灵的自由,关键是努力净化自由的心灵,要果断地、毫不吝惜地清除心灵的垃圾,用真善美的圣水冲刷灵魂的灰尘。所以,我们要时刻警惕自己的心灵被势利丑恶的垃圾所污染,经常审视自己,为心清零。不要把人生得失看得太重,而是要经常打扫思想之屋,保持清新洁净,让真理和美德扎根在心灵的土壤,让真理和美德的阳光照彻我们的思想,那样自然就会感受到心灵的自由和生活的快乐。

心中无我,才能超越自我

有一天,深山里来了两个陌生人。年长的仰头看看山,问路旁的一块石头:“石头,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吗?”“大概是的。”石头懒懒地答道。年长的没再说什么,就开始往上爬。年轻的对石头笑了笑,问:“等我回来,你想要我给你带什么?”石头一愣,看着年轻人,说:“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顶,就把那一时刻你最不想要的东西给我,就行了。”

年轻人很奇怪,但也没多问,就跟着年长的人往上爬。斗转星移,不知过了多久,年轻人孤独地走下山来。

石头连忙问:“你们到山顶了吗?”

“是的。”

“另一个人呢?”

“他,永远不会回来了。”

石头一惊,问:“为什么?”

“唉,对于一个登山者来说,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当他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同时,也就没有了人生的目标,这就好比一匹好马的腿断了,活着与死,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他……”

“他从山崖上跳下去了。”

“那你呢?”

“我本来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应过你,把我在山顶上最不想要的东西给你,看来,那就是我的生命。”“那你就来陪我吧!”

年轻人在路旁搭了个茅草屋,住了下来。人在山旁,日子过得虽然逍遥自在,却如白开水般没有味道。年轻人总爱默默地看着山,在纸上胡乱画着。久而久之,纸上的线条渐渐清晰了,轮廓也明朗了。后来,年轻人成了一名画家,绘画界还宣称他是一颗耀眼的新星。接着,年轻人又开始了写作,不久,他就因他的文章回归自然的清秀隽永一举成名。

许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年轻人已经成了老人,当他对着石头回想往事的时候,他觉得画画、写作其实没有什么两样。最后,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心中无我才能超越。

确实,更高的山在我们的心里,只有心中无我时,人才能攀越这座高山。正如庄子所说:“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一个人,如果依照自己生理和心理意识,自己建立一个观念“而师之”,认为这个才是最高明的,然后根据自己这个高明的观念解释一切。那么,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个老师,所以就会谁也看不起谁,因为我有我的高明之处,而且不传给你。按自己的心态来判断一切、观感一切,认为自己就是大师,愚者都是如此!只有倒空了自己,才会发现虚无。而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肯放下膨胀的自我观念,时时把自己看得太重,反而会失掉自我。

《庄子·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与老子所讲的“无为”是一个意思。庄子还曾多次提到“至人”,“至者,到也”。人要是做人做到了头,能够把握自己的生命,即称之为“至人”。怎样才能达到“至人”的境界呢?“无我”即忘记自我。道家讲:“能够‘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能做到‘至人无己’。”

在这里,庄子试图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无我才是人生的至境,无我的谦卑是一种十分可贵的做人品质。甚至有时候,人生的许多祸患,其原因也往往是因为自己。或者换句话说人最大的敌人,其实往往也是自己。所以说,“无我之境,乃至境;忘己之人,乃至人”,并不夸张。

“满招损,谦受益”是圣古先贤留给后人的一句可以千年护身的箴言。谦恭有礼、虚怀若谷,好比打开心灵之门,迎来更广阔、更完美的人生境界。虚怀若谷,可谓是人生的至理名言。心太满,什么东西都装不进去;心不满,才能有足够的充实空间。放空自我,以平凡之态示人,才是真正的伟大。所以说,做人要让心中无我,这样才有可能不断超越人生,超越自我。

虚怀若谷,谦恭自守

老子强调“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做这样的理解,那就是一个人要抛弃心中的得失成见,让心灵“虚而待物”,做一个谦虚君子,更能显出其力量与魅力。而一个人要保持内心的纯净与空灵,用庄子的话说就是要“去知集虚”。在道家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摆脱尘世得失心的干扰,拥有快乐美好的人生。而这正是做人谦虚的表现。相反,如果不够虚心,骄傲自大,那就很有可能犯一叶障目、贻笑大方的错误了。古往今来,因此闹过笑话甚至犯错误的人,数不胜数,就是大才子苏东坡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有一次苏东坡去拜见王安石,当时王安石正在睡觉,他被管家徐伦引到王安石的东书房用茶。徐伦走后,苏东坡见四壁书橱关闭有锁,书桌上只有笔砚,更无余物。他打开砚匣,看到是一方绿色端砚,甚有神采。砚池内余墨未干,方欲掩盖,忽见砚匣下露出纸角儿。取出一看,原来是两句未完的诗稿,认得是王丞相写的《咏菊》诗。苏东坡拿起来念了一遍: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哑然失笑,这诗第二句说的黄花即菊花。此花开于深秋,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说个“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错误了?苏东坡兴之所发,不能自已,举笔舐墨,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就告辞回去了。

不多时,王安石走进东书房,看到诗稿,问明情由,认出苏东坡的笔迹,口中不语,心下踌躇:“屈原的《离骚》上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诗句。他不承认自己学疏才浅,反倒来讥笑老夫!”又想:“且慢,他原来并不晓得黄州菊花落瓣,也怪他不得!”随后叫徐伦取湖广缺官登记册来看。发现只有黄州府缺少一个团练副使。于是,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府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与蜀客陈季常为友。重九一日,天气晴朗,恰好陈季常来访,东坡大喜,便拉他同往后花园看菊。令他惊讶的是,只见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惊得苏东坡目瞪口呆,半晌无语。苏东坡叹道:“当初小弟被贬,只以为是王相公公报私仇。谁知他倒不错,我倒错了。今后我一定谦虚谨慎,不再轻易笑话别人。唉,真是不经一事,不长一智啊!”

我们也经常犯苏东坡这样的错误,往往为自己思想中某些固有的成见所左右,对事物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做人一定要低调,要谦虚,不要为自己的成见所蒙蔽,把一切作想当然的理解。

人类的智慧可以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却偏偏难以认识自己。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自命不凡;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性情狂妄;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才会逃避;因为不认识自己,才会在自己的强项上重重地摔伤。而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才可以不迷失自我。

可惜的是,做出一点点成绩便会飘飘然是许多人的通病。成绩使人们的心无限膨胀、无限上升,以致不能再认清自己的实力,丧失理智地去攀登永远无法逾越的高峰。最后,不但得不到成功,还会搞得疲惫不堪、伤痕累累。

谦卑是一种无言却厚重的力量,它比骄傲更有力。一个人如果想在纷繁复杂的世间走好,有时谦恭比骄傲更有用处。

谦恭自守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特别是有功之人,却甘居下位,保持谦虚,是很难得的。“居功而不自傲”、虚怀若谷、谦恭自守是一种美德,是一个人取得更大成功的保障,而“自满者败,自矜者愚”,一旦你感觉到了自己的伟大,并希望别人对你顶礼膜拜时,那你就准备迎接失败吧。

自负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它绝对不能与自信画等号。自信的人对自我价值有积极的认识,他们坚强乐观,笑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坎坷;自负的人却过高地估计自我,狂妄自大,从不懂适时的收敛,最终将会跌进失败的深渊。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其为人处世堪称难得。他常对家人说,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他平日最好“花未全开月未圆”七个字,将其视做惜福保泰之法,常存冰渊惴惴之心,处处谨言慎行。他的处世原则是:趋事赴公,则当强矫;争名逐利,则当谦退。开创家业,则当强矫;守成安乐,则当谦退。出与人物应接,则当强矫;入与妻奴享受,则当谦退。若一面建功立业,外享大名,一面求田问舍,内图厚实,二者皆盈满之象,全无谦退之意,则断不能长久。

关于曾国藩还有一则有趣的故事,曾国藩天赋不高,少时在家苦读,一篇文章不知重复多少遍了,还没能诵出。时下有一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他睡觉之后行窃,无奈听他翻来覆去地读同一篇文章,却无法记诵。贼人大怒,跳出来说:“这种水平还读书做甚?”随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贼人比曾先生聪明,却依旧是个无名小贼,曾国藩以谦恭谨慎之道为人处世,功成名就又全身而退,实乃真修道之人。

“水满则溢”,一个容器若装满了水,稍一晃动,水便溢了出来。自负的人心里装满了自己过去的所谓“丰功伟绩”,再也容纳不了新知识、新经验和别人的忠言了。长此以往,事业或者止步不前,或者猝然受挫。

一个人不管自己有多丰富的知识,取得了多大的成绩,或是有了何等显赫的地位,都要谦虚谨慎,不能自视过高。应心胸宽广,博采众长,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增强自己的本领,进而获得更大的业绩。如能这样,则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益处。谦恭自守永远是成大事者所具备的一种品质,而只有浅薄者才会为自己的成功自鸣得意。

人在圈内,心在圈外

从前,郑国有个占卜识相十分灵验的巫师,名叫季咸,他知道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夭,所预卜的年、月、旬、日都准确应验,仿佛是神人。郑国人见到他,都担心预卜死亡和凶祸而急忙跑开。列子见到他却内心折服如醉如痴,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自己的老师壶子,并且说:“原先我总以为先生的道行最为高深,如今又有更为高深的巫术了。”壶子说:“我教给你的还全是道的外在的东西,还未能教给你道的实质,你难道就认为自己已经得道了吗?只有众多的雌性可是却无雄性,又怎么能生出受精的卵呢!你用所学到的道的皮毛就跟世人相匹敌,而且一心求取别人的信任,因而让人洞察底细而替你看相。你试着跟他一块儿来,让他给我看看相吧。”

第三天,列子跟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呀!你的先生快要死了!活不了了,用不了十来天了!我观察到他临死前的怪异形色,神情像遇水的灰烬一样。”列子进到屋里,泪水弄湿了衣襟,伤心地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将如同地表那样寂然不动的心境显露给他看,茫茫然既没有震动也没有止息。这样恐怕他只能看到我闭塞的生机。试试再跟他来看看。”

第四天,列子又跟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真是幸运啊,你的老师遇上了我!征兆减轻了,完全有救了,我已经观察到闭塞的生机中神气微动的情况。”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将天与地那样相对而又相应的心态显露给他看,名声和实利等一切杂念都排除在外,而生机从脚跟发至全身。这样恐怕已看到了我的一线生机。试着再跟他一块儿来看看。”

第五天,列子又跟神巫季咸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你的先生心迹不定,神情恍惚,我不可能给他看相。等到心迹稳定,再来给他看相。”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把阴阳二气均衡而又和谐的心态显露给他看。这样恐怕看到了我内气持平、相应相称的生机。大鱼盘桓逗留的地方叫做深渊,静止的河水聚积的地方叫做深渊,流动的河水滞留的地方叫做深渊。渊有九种称呼,这里只提到了上面三种。试着再跟他一块儿来看看。”

第六天,列子又跟神巫咸季一道拜见壶子。季咸还未站定,就不能自持地跑了。壶子说:“追上他!”列子没能追上,回来告诉壶子,说:“已经没有踪影了,让他跑掉了,我没能赶上他。”壶子说:“起先我显露给他看的始终未脱离我的本源。我跟他随意应付,他弄不清我的究竟,于是我使自己变得那么颓废顺从,变得像随波逐流一样,所以他逃跑了。”

经过这件事情后,列子深深感到未曾学到“道”,于是他像从不曾拜师学道似的回到了自己的家里,三年不出门。他帮助妻子烧火做饭,喂猪就像侍候人一样。对于各种世事不分亲疏没有偏私,过去的雕琢和华饰已恢复到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像大地一样木然忘情地将形骸留在世上。虽然涉入世间的纷扰却能固守本真,并像这样终生不渝。

这个故事记录在《庄子·应帝王》中。列子为什么不能达到他老师壶子的境界,就在于他没有学到真正的“道”。庄子通过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去求知,一定要求真知,否则得了点皮毛就自以为是起来,那只能是白费时间,浪费生命。这就是道家所说的虚怀若谷的道理。其实,在这个浩渺的宇宙当中,我们不过如同沧海里的一粒粟米,我们所知道的永远只是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圈内,而这个圈外的无极限的世界都是我们所未知的。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识越多,也不过是这个圆圈越大一圈而已,而我们不知道的那个广阔的世界却是无垠的。正所谓“生有涯,而知无涯”,在浩瀚无际的世界中,唯有意识到这一点,才可能有所进步。一旦存有自满之心,便再无进取之可能了。

所以我们做人做事,要把眼光放开,要人在圈内,心在圈外。这样才不会闭塞一隅,自满自大。

人必须要有自尊心及自信心,但不可有自满心。有自信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有自满心是失败的充要条件。一个人做事失败,虽不必由于有自满心,但有自满心的人,做事一定要失败。所以说,自满无疑是最大的障碍,一旦盲目自大,就会容易做出贻笑大方的事来。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他知识渊博,非常有才华,所写的诗一直广为流传,但他为人很低调,一直非常谦虚。

江西有一个名士,他常常说自己学识渊博,天下没有人胜得过他。后来,他听说杨万里很有名,非常不服气,决定给他写一封信,说要亲自到杨万里的家乡——吉水来拜访他。杨万里早就听说这个人一贯骄傲得不得了,就给他回了一封信,说:“我很欢迎您的到来,冒昧地向您提一个小小的要求,听说你们家乡的配盐幽菽非常有名,很想亲口尝一尝滋味,请您来时顺便捎带一点。”

那个名士拆信一看,不禁一下子愣住了,什么是配盐幽菽呀?自己从未听说过。他想了很久,也想不出是什么东西,他又不愿意去问别人,只好自己在街上到处乱找,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后来,他实在想不出是什么东西,只好空着手来到吉水。他见到杨万里后,寒暄了两句就问:“您信中提到的配盐幽菽是不是卖的地方比较偏僻?我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实在抱歉!”

杨万里听了哈哈大笑起来:“你们那里家家户户都有啊!”说着,他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韵略》,翻开其中的一页。名士接过来一看,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豉,配盐幽菽也”一行字。

他这才明白,原来所谓配盐幽菽,就是家庭日常食用的豆豉啊!豆豉是用黄豆或黑豆泡透、煮熟后再发酵的食品,然后再放上盐,这道家常小菜的别名就叫配盐幽菽。

名士看了非常惭愧,他这才明白自己平日读书太少了。从此以后,他再也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了。

一个人如果开始骄傲了,那么他就看不到自己的缺陷,就不会继续学习,最终只能和肤浅挂钩了,就像这位名士。小小的家常小菜就把他难倒了。可见,知识界的广度和宽度都是我们无法预测和衡量的,所以唯有像列子那样,保持不辍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否则一旦停下脚步,故步自封起来,就很难再进步了。

其实,学习、求知都需要一种想呼吸新鲜空气的欲望。心中充满求知的欲望,就会如饥似渴,就能克服各种困难,风雨不能阻拦,困难不能吓倒,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获得人生的成功呢?

圈里圈外的智慧,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不要落入自命不凡的陷阱

《庄子·徐无鬼》中提到一位南伯子綦,他说了几句很有哲理的话:“我曾在山林洞穴里居住,正当这个时候,齐太公田禾曾来看望我,因而齐国的民众再三向他表示祝贺。我必定是名声在先,他所以能够知道我;我必定是名声张扬,他所以能利用我的名声。假如我不具有名声,他怎么能够知道我呢?假如我不是名声张扬于外,他又怎么能够利用我的名声呢?”

这只是庄子一贯的观点,庄子认为,一个招致祸患的人,其主要因素往往就是因为他名声在外,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因此,为了保全自己,一个人绝对不要做林中的那棵秀木。不仅如此,在道家看来要自我保全,还要能甘于平凡,若是一个人处处争强好胜,自命不凡,无异于是自堕孤立的陷阱。有一个寓言故事,相信我们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

在高高的围墙背后,有一座很大的果园。果园里栽种着各种各样的果树,有苹果、梨、桃、杏、石榴、无花果,还有一些连名字也叫不出来,但果实却香甜可口的果树。

这些果树聚集在果园里,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相处得十分融洽,过着和睦、幸福的生活。春天,它们在五颜六色的花潮中嬉闹;夏末,沉甸甸的果实压弯了枝头。

有一天,这个温馨的大家庭增加了一个新成员——一棵自命不凡的核桃树。这棵核桃树确实长得干粗叶肥、高大英俊。果树们都热情地欢迎它,主动和它攀谈,很想与它友好相处。起初,核桃树态度非常谦和,与大家相处得不错。可是,过了不久,它的缺点就暴露出来了。

“我们何苦要龟缩在围墙后边呢?”它对伙伴们说,“我根本不想在这里当隐士,埋没自己的才华和美貌。我必须把我这高大健壮的枝干伸出围墙,让周围的人都见识一下我的美貌,品尝我的果实!”

其他的果树都奉劝它说:“我们已经在这个果园里生活几十年了,正是由于围墙的保护,我们才能无忧无虑地成长,自由自在地生活。如果你把枝干伸出围墙,让过路的人来欣赏你,可能会招惹麻烦,因为过路人什么样的都有,怎能保证你不受伤害呢?”

高傲的核桃树把伙伴们的好心规劝当成了耳边风,它决定要在过路人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英姿。于是它不停地爬啊爬,终于翻过了高高的围墙。收获的季节到了,核桃树的枝条上挂满了核桃,它昂首挺胸,骄傲地向路人展示着自己的美貌和才华。可是绝大多数的过路人根本无心欣赏它的美貌,而是只顾用手去摘它的果实。摘不到的,就扯断它的枝条,甚至用石块投掷,用棍棒敲打。

没过多久,核桃树便伤痕累累、肢体不全了。它不单是赔了核桃,还损了枝叶,残断的树枝垂挂在围墙外边。

人常常因自己的才华而狂妄自大,喜欢处处崭露锋芒。然而,霜打露头草,枪打出头鸟。一个人即使是天才,若丝毫不懂收敛,必将成为别人斗争的对象,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寓言里的核桃树因为它的自命不凡,而最终枝损树残,实在不值得。

在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诋毁和排挤优秀者的。人们可以容忍平庸的大多数,却把少数优秀者视为异己。“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反映的就是一种阴暗的人性。也许人会有委屈,会心有不甘。但这却是被无数次证明了的道理。事实一次次地告诉我们:人应当追求优秀,但不可以总出风头。优秀的品质可以为自己赢得别人的敬佩和羡慕,但是,如果不懂得韬光养晦之道,优秀反倒成了别人嫉妒的根源,如果成为众矢之的,以个人单薄之身恐怕难以招架。

世事如庭前花,花开亦有花落,趋炎虽暖,但暖后会更觉严寒之威。古人云:“勿睹天际彩云,常疑好事皆虚事;再现山中古木,方信闲人是福人。”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斧必伐之,则此木必长于众目所瞩之处。只有藏于深山之中,自生自长,无人利用,最后倒成了一株珍稀的古木。做人自命不凡,往往招致祸患,其实平凡一点更显从容。

适时放弃,得失无碍

庄子提出,人得了道就是真人,真人有大智慧。道家认为,过于固守反而让我们成为它的俘虏,所以真人必定懂得放弃,不将世俗得失放在心上。

懂得放弃是一种智慧,汉代司马相如所著《谏猎书》有云:“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未形。”

得失都是一样,有得就有失。得就是失,失就是得,所以一个人到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无得无失。但是人们非常可怜,都是患得患失,未得患得,既得患失。我们的心,就像钟摆一样,得失、得失,就这么样摆,非常痛苦。塞翁失马,你怎晓得是福还是祸呢?所以,在得失之间,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中国有句古语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偏偏有人就执迷不悟,因此,烦恼都是自寻的。

人生有些错误是无法挽回的,有时,需要你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放弃。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情感上的垃圾也无须抱残守缺。

超然忘我,该放下的要放下,不苦苦执著于自己的失与得、喜与悲,便不会活得那么“屈服”了。有人说,人的一生之中只有三件事,一件是“自己的事”,一件是“别人的事”,一件是“老天爷的事”。

今天做什么,今天吃什么,开不开心,要不要助人,皆由自己决定;别人有了难题,他人故意刁难,对你的好心施以恶言,别人主导的事与自己无干;天气如何,狂风暴雨,山石崩塌,人能力所不能及的事,只能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过于烦恼,也是于事无补。人活得“屈服”,离道越来越远,只是因为,人总是忘了自己的事,爱管别人的事,担心老天的事。所以要轻松自在很简单: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别人的事”,不操心“老天爷的事”。

有一个人曾经和女友做了一个小测验,说如果同时丢了三样东西:钱包、钥匙、电话本,最紧张哪一样?女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话本,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钥匙。答案说,女友是一个怀旧的人,他是一个现实的人。

后来他们分手了,女友的确总被过去纠缠得不快乐,一段大学时代未果的爱情至今还让她念念不忘,而爱情中的他早已为人夫,为人父。女友的心停在了过去,一直后悔当初没有坚持到底,因此,又错过了很多不错的人。他问她:“还可以挽回吗?”她摇摇头,他说:“那为什么不放弃?”她无奈地说:“放弃不了。”

他说:“其实是你不想放弃。”

我们就是这样,在放弃与固守之间徘徊不已,结果让自己陷入到烦恼痛苦之中。所以说做人不要总想着挽回,人生有时需要我们适时放弃。

放弃需要明智,该得时你便得之,该失时你要大胆地让它失去。有时你以为得到了某些时,可能失去了很多;有时你以为失去了不少,却有可能获得许多。不以得喜,不以失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任它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所谓不贪求,奥妙其实就在这里。许多东西,关注它本身太久了就会难以舍弃,遗祸就越明显,一旦我们想通了,发现其实它并没有那么重要。正是“心不挂怀,才是最高境界”。懂得在盈余放手,在充足时放弃,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毕竟,舍弃而求一得,于凡人讲,太多人参不透了。

放下,才能看到溪头风景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这是《道德经》二十三章中的一段话。在这里,老子把自然现象的因果律,用比喻来反复说明,一切都在无常变化中。飙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主宰这一切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长久,更何况人!

我们看呱呱坠地的婴儿,生下来都是两手紧握,仿佛想要抓住些什么;看垂死的老人,临终前都是两手摊开,撒手而去。这是上天对人的启示,当他双手空空来到人世的时候,偏让他紧攥着手;当他双手满满离开人世的时候,偏让他撒开手。这就告诉我们,无论穷汉富翁,无论高官百姓,无论名流常人,都无法带走任何东西。上天总让人两手空空来到人世,又两手空空离去。既然如此,又何必偏执于某一点、某一事、某一物呢?世间万象,分秒在变,无法把握,亦无须把握。

《庄子·人间世》中也说过:“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何作为报也!莫若为致命,此其难者?”意思是说:“至于顺应万物的自然而使心灵悠然遨游,让它寄寓在无穷的宇宙以保持平和,这就是最好的了。所以,你不如只管实实在在地传达使命,这难道也困难吗?”以无求的心境,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所遇到的事情,这是对庄子这段话的最佳诠释。

做人处世,不将一些东西看得那么重,以虚怀恬淡的心境去面对万事万物,反而能够路转溪头别有天地,甚至还能让人在危难中化险为夷。

有个匪徒跟踪一个珠宝商人来到了大山里,一路上他总是没有机会下手。到了大山里,四周没有一个人,匪徒终于找到了下手的好机会,他拦住了珠宝商人的去路。面对劫匪,商人第一个反应就是立即逃跑。于是,一个拼命逃亡,另一个穷追不舍。走投无路的商人钻进了一个山洞里,匪徒也跟了进去。在山洞里,匪徒抓住了商人,不但抢了他的珠宝,连商人准备在夜间照明用的火把也抢去了。那个匪徒还算“仁慈”,他只图财没有害命。

之后,两个人各自寻找山洞的出口。山洞里黑极了,没有一丝光亮。匪徒庆幸自己把商人的火把抢来了,要不然到死也走不出这个纵横交错的山洞。他将火把点燃,借着火把的亮光在洞中行走。火把为他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能看清周围的石壁,因而他不会碰壁,不会被石块绊倒。但是他始终没有走出这个山洞,最后饿死在里面。

商人失去了火把,心想着自己将要永远留在这个山洞里了,但是他又不甘心。没有了照明工具,他就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头不时碰在坚硬的石壁上,身体不时被石块绊倒,跌得鼻青脸肿。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他看到从远处传来一丝光亮,那正是山洞的出口。他迎着那缕微光摸索爬行,最终逃离了山洞。

在黑暗中摸索的人最终走出了黑暗,有火把照明的人却永远留在了黑暗的山洞中。这并不奇怪,世间有很多事情都遵循这样的道理。我们总想得到什么,而不愿失去,却总是忘记,有时失去会让我们得到更多想得到的东西,包括生命。

有时候,人们就像那个匪徒,为了心中的妄念,做出违背自我的事情,因为手中拥有的东西比别人多,最终反而陷入人生的困境。

在生活与工作中,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情绪起伏。被负面人性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解释过什么是成功:“笑口常开;赢得智者的尊重和孩子的热爱;获得评论家真诚的赞赏,并容忍假朋友的出卖;欣赏美的事物,发掘别人的优点;留给世界一些美好,无论是一个健康的孩子,还是一个小园地或一个获得改善的社会现状,都可以;知道至少一人因你的存在而过得更快乐自在,这就是成功。”其实,幸福成功的人生,并不是把自己的心和手都塞得满满的,那样只会让自己负重难行。相反,一个人若能摈弃不必要的世俗功利心,坦然看待得失成败,才能超脱物我,找到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