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会计基本前提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前提
会计的基本前提也称会计假设,它是对会计核算所处的时间、空间等环境而进行的合理设定,是进行会计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1.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它规范了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要开展会计工作,首先要明确会计主体,会计人员只为其特定的会计主体服务。在确定会计主体的前提下,会计核算应当以其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核算对象,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明确了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交易或事项的范围,把握会计处理的立场,以便区分会计主体和其他主体的经济活动,以及会计主体和主体所有者的经济活动。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就是法律主体。任何企业,无论是独资、合伙还是公司企业,都是会计主体。在企业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掌握其分支机构的生产经营活动及收支情况,可以将其分支机构作为一个会计主体,要求其定期编制报送会计报表。此外,在控股经营的情况下,母公司及其控制的子公司均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且各为会计主体,但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整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可将母公司及其子公司这些独立的法律主体组成的企业集团视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会计报表。
【例1.1】 黄河基金公司共管理了五只证券投资基金,对于黄河基金公司而言,其拥有法人资格,既是法律主体,又是会计主体,需要以公司为主体进行会计核算,对外提供财务报表。黄河基金公司所管理的各只基金,不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因各自拥有独立的资金,需要单独进行会计核算,并向基金持有人定期披露基金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因此,每只基金都是独立的会计主体。
2.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会计主体不会面临破产、进行清算。持续经营要求会计人员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营活动为前提,在此前提下选择并确定会计程序及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
财务会计所使用的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会计主体持续经营前提的基础上的。例如,企业的资产按历史成本计价;机器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按使用年限计提折旧;无形资产的价值按有效期进行摊销;企业所负担的债务按照原先规定的年限和条件偿还等。如果没有规定持续经营这一前提,这些原则和方法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只有在持续经营的前提下,会计核算中所使用的会计处理方法才能保持稳定。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不能持续经营的风险总是存在的。一旦判定企业不再具备持续经营的前提条件,已经面临停业或破产清算,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做相应披露。
3.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又称会计期间,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成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区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及时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提供会计信息,以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及其他有关各方进行决策的需要。
在持续经营的情况下,从理论上来说,要想最终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只有等到会计主体所有的生产经营活动最终结束时,才能通过收入和费用的归集与比较,计算会计主体的盈亏。但是,这样做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允许的。因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及投资者、债权人都需要及时了解会计信息,以便进行相关决策。因此,有必要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成一个个相等的会计期间,分期进行会计核算,提供会计报表。
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在我国,年度和中期起讫日期与公历日期一致。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半年度、季度和月度均称为会计中期。
会计期间的划分对会计核算意义重大。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由于有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记账基础。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产生了应收、应付、预收、预付、待摊、预提等特殊的会计处理方法。
4.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采用货币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记录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经营情况。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它可以把劳动量度、实物量度等不同的计量单位换算成统一的计量单位。只有在货币计量的前提下,才能综合、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货币计量以币值不变为条件。因为只有在币值稳定或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期的资产价值才具有可比性,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计算确定经营成果。但在现实经济社会,币值变动时有发生,甚至可能出现恶性通货膨胀,这使得货币计量这一假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会计基础
在财务会计工作中,由于会计期间的划分,如何确定每个期间的收入和费用,从而正确计算各期的损益,会计面临两种选择:其一是直接根据账簿中所记录的本期实际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来计算当期损益;其二是按照收入和费用的归属期来计算当期损益。两种选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会计记账基础,即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
收付实现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方法。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本期收到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无论是否属于本期,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在本期收到的收入和付出的费用,即使应该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权责发生制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的方法。在权责发生制下,凡是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本期实际收到或付出,也不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采用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基础。
提示与说明
目前,我国的行政单位会计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除经营业务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大部分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