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原发性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表现,可导致心、脑、肾和血管改变的临床综合征。在静息状态下,成年人收缩压≥140 mmHg(18.6 kPa)和(或)舒张压≥90 mmHg(12.0 kPa),被定为高血压。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是一种原因尚未明了的、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独立性全身性疾病,又称为特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通称为高血压病。继发性高血压(secondary hypertension)是患有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如慢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狭窄、肾盂肾炎所引起的肾性高血压;盐皮质激素增多症、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垂体腺瘤等引起的内分泌性高血压。由于血压的升高是疾病的症状之一,故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symptomatic hypertension)。
原发性高血压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是我国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占高血压患者的90%~95%。也是世界上流行最广、危害最重、隐蔽最深的一种心血管疾病,与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如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具有“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和“三低”(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的特点。目前,我国高血压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现有高血压病患者已超过2亿。
★考点提示: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及基本病变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因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
高血压患者有明显的家族集聚性,约75%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倾向。双亲或单亲有高血压者与无高血压家族史者相比,其患病率明显升高。高血压病患者伴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编码基因的多种缺陷,且高血压患者及有家族史而血压正常者的血清中有一种激素样物质,可抑制细胞膜的Na+-K+-ATP酶的活性,导致细胞内Na+、Ca2+浓度升高,细小动脉壁平滑肌收缩加强,肾上腺素能α受体密度增加,血管反应性加强,促使血压升高。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受多基因遗传影响,并在多种后天因素作用下,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调而致的疾病。
2.膳食因素
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显示,食盐摄入量和高血压的发生有一定关系,摄钠过多可引起高血压。WHO建议每人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5 g以下,可起到预防高血压作用。钾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K+摄入减少,可使Na+/K+比例升高,促进高血压发生。高钙饮食可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3.职业和社会心理应激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忧郁等不良的刺激,可使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失衡,血管舒缩中枢长期以收缩冲动占优势,引起全身细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加大,使血压升高;或血管收缩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血压升高。
4.其他因素
超重或肥胖、吸烟、年龄增长和缺乏体力活动等,也是血压升高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发病机制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引起的结果(图6-18)。
图6-18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示意图
二、类型和病理变化
原发性高血压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
(一)良性高血压
良性高血压(benign hypertension)也称缓进型高血压(chronic hypertension),约占原发性高血压的95%。一般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程较长,可达十余年或数十年,根据病变的发展进程可将本病分为三期。
★考点提示: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及病理变化
1.功能紊乱期
此期为原发性高血压的早期阶段,并无形态学上的改变。基本病变为全身细小动脉间歇性痉挛收缩,血压呈波动性升高,痉挛缓解后血压恢复正常。
此期患者早期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出现间歇性头痛、头晕等症状,血压时而升高时而正常,随季节、昼夜、情绪呈波动性。适当休息和治疗后血压可恢复正常。
2.动脉病变期
(1)细动脉硬化 表现为细动脉玻璃样变,可发生于全身各器官的细动脉(直径<1 mm的、中膜仅有1~2层SMC的最小动脉,如视网膜动脉、脾小体中央动脉、肾小球入球动脉﹚。由于细动脉反复痉挛,血管内压持续升高,内皮细胞和基膜受损,内膜通透性升高,血浆蛋白渗入内皮下方;同时内皮细胞及中膜SMC分泌基膜物质增多。渗入的血浆蛋白和增多的基膜物质互相融合、凝固而成均质红染无结构的玻璃样物质,使管壁增厚、变硬,管腔变小。
(2)肌型小动脉硬化 表现为小动脉增生性硬化,主要累及肾弓形动脉、小叶间动脉及脑的小动脉等。由于肌型小动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内膜胶原纤维及弹力纤维增生,内弹力膜分裂;中膜SMC增生、肥大,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增生,最终导致血管壁增厚、变硬,管腔狭窄。
(3)弹力肌型及弹力型动脉 这些大动脉可无明显病变或伴发AS。
此期患者常有头痛、眩晕、心悸、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血压持续升高,休息后不缓解,需服用降压药才能控制血压。
3.内脏病变期
(1)心脏 由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病称为高血压性心脏病(hypertensive heart disease),患者血压常在180mmHg/120mmHg以上,心脏的病变主要为左心室肥大。由于外周阻力增加,血压持续升高,左心室因工作负荷增加而发生代偿性肥大。肉眼观:心脏体积增大,重量增加,可达400g(正常约250g)以上,左心室肌壁增厚,可达1.5~2.0cm(正常为<1.0cm),乳头肌和肉柱增粗,但心腔不扩张,甚至略缩小,称为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图6-19,见书末彩图)。镜下观:心肌细胞变粗、变长,细胞核大,圆形或椭圆形、深染。病变继续发展,肥大的心肌细胞与间质毛细血管供血不相适应,逐渐出现供血不足,出现心肌收缩力减弱,左心室失代偿,心腔扩张,称为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严重时发生心力衰竭。
图6-19 向心性肥大(肉眼观)
心脏横切面见左心室肌壁明显增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心腔略小
当发生上述病变时,患者可出现心悸,心电图示左室肥大及心肌劳损,严重者出现心力衰竭。
(2)肾脏 由于高血压时肾的细小动脉硬化,造成肾缺血,肾体积缩小,表现为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primary granular atrophy of the kidney)。肉眼观:①双侧肾体积对称性缩小,质地变硬,重量减轻,单侧肾重量一般小于100g(正常成年人单肾重约150g);②表面布满均匀一致的细小颗粒;③切面肾皮质变薄(≤2mm,正常厚3~5mm),皮髓质分界模糊;④肾盂周围脂肪组织增多(图6-20,见书末彩图)。镜下观:①肾入球动脉的玻璃样变及肌型小动脉(弓形动脉、叶间动脉)硬化;②病变严重的肾小球因缺血发生萎缩、纤维化和玻璃样变,所属肾小管因缺血及功能废用发生萎缩,甚至消失;③间质结缔组织增生及淋巴细胞浸润(由于肾实质萎缩和结缔组织收缩而形成凹陷的固缩病灶);④周围相对正常的肾小球发生代偿性肥大,所属肾小管扩张(使局部肾组织向表面隆起,形成肉眼所见均匀一致的细小颗粒)。
图6-20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肉眼观)
肾体积缩小,表面布满细小颗粒
临床上,早期患者一般不出现肾功能障碍,随病变发展,肾功能逐渐下降,可有轻至中度蛋白尿、管型尿;多尿、夜尿、低比重尿;血中非蛋白氮、肌酐、尿素氮升高,甚至出现尿毒症。
(3)脑 高血压时,由于脑的细小动脉痉挛硬化,患者可出现一系列脑部变化,主要表现如下。
①脑水肿:由于脑内细小动脉痉挛硬化、缺血,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脑水肿。急性脑水肿和颅内高压,导致以中枢神经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如头痛、头晕、眼花等症状,称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有时血压急剧升高,患者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为特点的症状,如剧烈头痛、呕吐、心悸、多汗、视物模糊,甚至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称为高血压危象(hypertension crisis)。
②脑软化(softening of the brain):由于脑的细、小动脉痉挛硬化,导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因缺血而发生梗死,形成脑软化灶。镜下梗死灶形成质地疏松的筛网状结构,最终坏死组织被吸收,由周围胶质细胞修复,形成胶质瘢痕。由于脑软化灶较小,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
③脑出血(cerebral hemorrhage):是高血压患者最严重的并发症和常见的致死原因。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其次为大脑白质、脑桥和小脑,约15%发生于脑干。出血区脑组织被破坏,形成充满坏死组织和凝血块的囊腔。当出血量多时,可破裂入侧脑室(图6-21,见书末彩图)。
图6-21 脑出血(肉眼观)
高血压脑基底节区出血
脑出血的原因为:脑血管壁病变致使其弹性下降,局部形成微小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微小动脉瘤破裂出血;脑血管的细、小动脉硬化使血管壁变脆,血压升高时可破裂出血;脑出血多见于基底节区域(尤以豆状核最常见),因为供应该区域的豆纹动脉从大脑中动脉呈直角分出,承受较高压力的血流冲击,易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部位的不同和出血量的多少。内囊出血者可引起对侧肢体偏瘫及感觉丧失;出血破入脑室时,患者发生昏迷,常导致死亡;脑桥出血导致同侧面神经麻痹及对侧上、下肢瘫痪;左侧脑出血常引起失语。脑出血可致颅内高压,进一步引起脑疝。小的血肿可被吸收,由胶质瘢痕修复。中等量的出血灶可被胶质瘢痕包裹,形成血肿或液化呈囊腔,大量出血常导致患者死亡。
★考点提示: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及原因;良性高血压最严重的并发症
(4)视网膜 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硬化,是人体内唯一能被窥视的小动脉。高血压眼底改变按Keith-Wagener分类法分为四级,即Ⅰ级为视网膜小动脉轻度狭窄和硬化,动脉变细;Ⅱ级为小动脉中度硬化和狭窄,出现动静脉交叉、压迫,动脉反光增强,呈银丝状改变;Ⅲ级为视网膜水肿、渗出和出血;Ⅳ级为视盘水肿。由于视盘水肿,视网膜渗出和出血,患者出现视力急剧减退、视物模糊。
(二)恶性高血压
恶性高血压也称急进型高血压(accelerated hypertension),较少见,占原发性高血压的5%,多见于青壮年。可由缓进型高血压恶化而来,也可起病即为急进型高血压。临床上起病急,进展快,血压升高明显,常超过230/130 mmHg。
恶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为增生性小动脉硬化(hyperplastic arteriolosclerosis)和坏死性细动脉炎(necrotizing arteriolitis)。增生性小动脉硬化常发生在肾叶间动脉及弓形动脉,主要表现为内膜显著增厚,SMC增生肥大和胶原纤维增多,内弹力膜分裂,使血管壁呈洋葱皮样层状增厚,血管腔狭窄。坏死性细动脉炎表现为内膜和中膜的纤维素样坏死,可并发微血栓形成,进而引起出血和微梗死(图6-22,见书末彩图)。
图6-22 恶性高血压肾(镜下观)
细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
由于病变主要累及肾和脑血管,常致肾、脑发生缺血性坏死和出血。患者早期即可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并有血尿和管型尿,常在一年内发展为尿毒症死亡,也可死于脑出血或心力衰竭。
★考点提示:恶性高血压的特征性病变
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1)要广泛宣教有关高血压病知识,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定期测量血压。
(2)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规律服药和定期复查,保持血压接近正常水平,防止对脏器进一步损伤。
(3)指导患者调整和纠正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社会适应能力,维持心理平衡。如注意饮食控制,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适当参与运动,避免剧烈活动;控制情绪,避免过度激动和精神高度紧张;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忌烟、酒等。
(4)教会患者及家属测量血压。交代患者如出现血压急剧上升、头痛、胸闷、恶心等不适,须立即就地休息,尽快到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