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三百首详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7章 苏轼

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坛举足轻重的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①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②。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③。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笺注

①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次韵,指依照一首诗词所和之诗词,称次韵。章质夫:名粢,浦城(今福建省县名)人,官至同知枢密院事,为苏轼好友。杨花词,章质夫咏杨花的名作。

②从教坠:任凭飘坠。

③无情有思:言杨花看似无情,却自有它的愁思。韩愈《晚春》诗:“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这里反用其意。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也没有人怜惜任凭它凋零坠落满地,它抛离家乡倚在大路旁边,细细考虑这样做仿佛有些无情,似乎又含有深情。受伤的感觉如柔肠寸断,困倦得娇眼迷离,像是要睁开但又闭合了。梦见自己随风飘万里,追寻情郎的去处,又被鸣叫的黄莺叫醒。

不怨恨此花飘飞落尽,但是却恨那西园,满地枯萎的落红难以重新旧枝重缀。早晨一阵大雨过后,哪里有落花遗踪呢?它飘入水池中,化成一池细碎浮萍。三分春色姿容,二分化作尘土,一分坠入流水无踪影。细细看来,那不是杨花,点点飘絮都是离人的眼泪!

简析

苏轼的词以豪放为风格,然而苏词也有不少细腻婉约之作,这首词是苏轼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全词用拟人化手法,亦物亦人,通过杨花随风飘转的情景,刻画出一位梦绕魂牵、幽怨绵绵的思妇形象。构思巧妙,自出新意,风神绵渺,情韵俱佳,刻画细致,咏物与拟人浑然一体,是极为情致细腻的惜花词名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①。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②,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③,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④。

笺注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琼楼玉宇:美玉建筑的楼宇,指月中宫殿。

③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

④婵娟:此处指美丽的月光。婵娟有三个释义:第一是形容姿态曼妙优雅。第二是指美女、美人。第三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译文

丙辰中秋佳节,开怀畅饮直到天明,喝得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明月何时才能再有?手持酒杯来向青天询问。不知道天上皇宫殿阙,今年又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归返,又害怕返回到高耸九天的宫殿里,经不起冷落风寒。在月下起舞,清影乘风而起,衣袂飘飘,仿佛置身天上,这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月光低洒在雕花的窗前,照到床上使人惆怅无法入眠。明月不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周全。但愿亲人能平安康健,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简析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把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

念奴娇·赤壁①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②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③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④江月。

笺注

①赤壁: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②周郎:周瑜24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

③小乔: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与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④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译文

长江涛涛向东奔流而去,波浪滚滚,千古的英雄人物都随着滚滚长江之水逝去。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都说,那就是三国时候周瑜和曹军作战的赤壁。凌乱不平的巨石直刺云端,长江大浪拍击着岸边的礁石,激起一堆堆雪白的浪花。江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可想那个时代汇集了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小乔刚嫁给他,他正是英姿威武,意气风发的时候。他手握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曹操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此时我怀想三国旧事评价古人,应该笑我自己多愁善感,早早地头发都已经变白了。人生在世就像一场梦一样,我还是倒上一杯酒来祭奠江上的明月吧!

简析

这首词是宋元丰五年(105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词中所写的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因此这首词历来被看作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不但词的气象境界凌厉无前,而且大声铿锵,需要铜琵琶、铁绰板来伴唱。

上阕即景抒怀,通过描写古战场,引起对古代英雄人物的缅怀。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①?夜来风叶②已鸣廊③,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琖④凄然北望。

笺注

①新凉:一作“秋凉”。

②风叶:风吹树叶所发出的声音。

③鸣廊:在回廊上发出声响。

④琖:同“盏”,酒杯。

译文

世上万事万物恍如一场大梦,人生经历了几度清凉的秋天?到了晚上,风吹动树叶发出哗哗的声音,在回廊里彻夜回响,看看自己,眉头鬓上又增添了好多白发。

酒并非是好酒,但却为了客少而发愁,月亮虽然非常明亮,却总被云遮掩着。在这中秋佳节的夜晚,谁能够和我共同欣赏这美妙的月光呢?我只能拿起酒杯,黯然望着遥远的北方。

简析

这首词反映了词人谪居后的苦闷心情,词调较为低沉、哀婉,充满了人生空幻的深沉喟叹。观其词察其人,无论文势文辞,我们都可发现一个视成规为草芥的缚不住的苏东坡。

全词通过对新凉风叶、孤光明月等景物的描写,将吟咏节序与感慨身世、抒发悲情紧密结合起来,由秋思及人生,触景生情,感慨悲歌,景寓情,情景交融,情真意切,令人回味无穷。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②。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笺注

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市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②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冈市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③营营:周旋、忙碌,内心急躁状,形容为利禄竞逐钻营。

译文

晚上在东坡处饮酒,醉后就在那里睡下,醒后又继续饮酒,直到大醉酩酊。回家的时候已到半夜三更。家童早已酣然睡去,呼噜声大得跟雷鸣一样。怎么敲门也没有人答应我,只好拄着拐杖,走到江边,静静倾听长江奔流而去的壮阔之声。

我常常怨恨我没有自由之身,我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内心浮躁这种状况而不再奔走在名利场面中呢?不知不觉间夜色渐渐深浓、江风渐渐消停、终于恢复夜晚应有的平静。我将要驾着小舟悄悄地离开,在大江南北度过余生。

简析

本词是词人被贬黄州时所作,写词人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词人谪居黄州,内心是愤懑而又痛苦的。但这首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展现了词人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①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笺注

①沙湖:湖北黄冈市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蛳店。

②芒鞋:草鞋。

③一蓑(suō):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译文

三月七日,我们走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我们大家都没有携带雨具,同行的人都觉得非常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于是我就作了这首词。

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向前行走。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起来轻捷得胜过骑马,还有谁害怕!穿着一身蓑衣,足够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

谁料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吹醒,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切相迎我们。回头望一眼走过来时遇到风雨的地方一片萧条,我闲庭信步地归去时,既没有所谓的风雨,也没有所谓的天晴。

简析

这首词作于宋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贬谪黄州已整整两年了。苏轼在黄州处境十分险恶,生活也很困难,但他仍旧坦然乐观。从这首词里,我们也能看到他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芒鞋轻胜马”,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①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②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笺注

①定慧院:在湖北黄冈市东南。

②漏断:漏壶水滴尽了,指时已深夜。漏:古代盛水滴漏计时之器。

译文

一轮残月好像高高挂在稀疏的梧桐上面,滴漏的声音断了,人群也开始渐渐安静下来。谁能看见幽居的人独自往来徘徊。唯有那高空中缥缈高飞的孤雁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匆匆回首,心里有无限怨恨却又无人能懂。它找遍了寒冷的树枝却不肯栖息,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独自受苦。

简析

本词写于黄州定慧院寓居时,是词人刚从乌台诗案解脱出来,只身到黄州时所写。在这首词中,词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托鸿以见人,目标清高,寄意深远,风格清奇冷峻,似非吃烟火食人间语。把词人宁守寂寞清冷也不肯攀高结贵的品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洞仙歌·冰肌玉骨

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①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②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③淡,玉绳④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笺注

①孟昶:五代蜀后主,知音律,善填词。宋师伐蜀,兵败而降。

②花蕊夫人:孟昶的贵妃,姓徐,别号花蕊夫人。

③金波:月光。

④玉绳:星名。

译文

我七岁的时候在眉山见到一个老尼,姓朱,她的名字不记得了,90多岁了,她告诉我自己曾经随着师父进入蜀主孟昶的皇宫中。一天,天气很热,蜀主和花蕊夫人在夜里纳凉摩诃池上,写下一首词,朱全都能记住。距今已经四十年了,朱已经死去很久了,没有人知道这首词,只记得前两句。闲暇的时候寻思其韵味,这不就是“洞仙歌”吗?于是以此为名。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身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干,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尚未寝眠,倚在枕边金钗横堕鬓发乱。

他起来牵着她白净的玉手,走出无声的庭院,时而可见稀疏的流星渡过银河岸。试问夜已多深?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她掐着手计算,秋风何时送寒,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简析

本词是词人为补足后蜀主孟昶夏夜纳凉词所作。这首词写古代帝王后妃的生活,在艳羡、赞美中附着词人自身深沉的人生感慨。

结尾三句是全词点睛之笔,传神地揭示出时光变换之速,表现了女主人公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

全词清空灵隽,语意高妙,想象奇特,波澜起伏,读来令人神往。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①,右擎苍②,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③。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④?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笺注

①左牵黄: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黄:黄犬。

②右擎苍:右臂驾着苍鹰。苍,苍鹰。

③孙郎:孙权。《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载:“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凌亭,马为虎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里以孙权自喻。

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说朝廷何日派遣冯唐去云中郎赦免魏尚的罪呢?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汉时的郡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包括山西西北部分地区)太守。他爱惜士卒,优待军吏,匈奴远避。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甚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虚报了六个),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辩白后,认为判得过重,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诩,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

译文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轻狂,左手牵扯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做的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做的大衣,带领千余骠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酬答满城人都随同去看打猎的厚意,我亲自射虎,请你们看看孙郎当年射虎的英姿。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两鬓已生出白发,这又算得了什么!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我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简析

这首词作于宋熙宁八年(1075)冬。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拊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全词气概豪迈,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①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②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③,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笺注

①乙卯:公元1075年,即北宋熙宁八年。

②十年:苏轼妻子王氏去世十年。

③千里孤坟:王弗葬地四川眉山与苏轼任所山东密州,相隔遥远,故称“千里”。

译文

十年生死相隔两茫茫,不用去细思量,自是难以忘记你。你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跟你诉说心中的凄凉悲伤。纵然是夫妻再相逢你也许认不出我,脸上沾满灰尘,两鬓白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在那小门窗前,你正在梳妆。两人互相望着,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只有相对无言泪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着的长着小松树的坟山,就是你眷念人世,思念亲人,年年痛欲断肠的地方吧。

简析

这是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词人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思念亲人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在这里词人设想死者的痛苦,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

全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①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②!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笺注

①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诗:“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②何处无芳草: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译文

春天马上就走到了尽头,百花开始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小小的青涩果实。不时还有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眼见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来越少,天涯到处都长满了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发出动听的笑声。围墙外的行人听到了那动人的笑声,忍不住去想象少女荡秋千的欢乐场面。慢慢地,墙里的笑声听不见了,行人怅然若失,仿佛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无情所伤害。

简析

这首词写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词人借墙里、墙外、佳人、行人一个无情,一个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忧愤之情,也蕴含了他充满矛盾的人生悖论的思索,发人深省。睹暮春景色,而抒伤春之情,是古诗词中常有之意,但东坡却从中超脱了。

而“多情却被无情恼”,不仅写出了情与情的矛盾,也写出了情与理的矛盾。佳人洒下一片笑声,杳然而去;行人凝望秋千,空自多情。词人虽然写的是情,但其中也渗透着人生哲理。

永遇乐·明月如霜

(彭城夜宿燕子楼①,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②三鼓,铮然一叶,黯黯梦云③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④夜景,为余浩叹。

笺注

①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建封为其爱妓盼盼在宅邸所筑小楼。

②紞(dǎn)如:击鼓声。

③梦云:夜梦神女朝云。云:喻盼盼。典出宋玉《高唐赋》楚王梦见神女:“朝为行去,暮为行雨。”

④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徐州知州时建造。

译文

夜宿彭城燕子楼,梦见盼盼,因此写下此词。

秋夜的月色明亮,皎洁如霜,明亮之余带有丝丝寒意。徐徐的微风轻轻吹过,像水一样柔和。清新静谧的夜景真是怡人!弯弯的水渠中,鱼儿跳出水面,圆圆的荷叶上,露珠随风落下。但夜深人静,这样好的美景却无人欣赏。三更的鼓已经响过了,在深幽的秋夜中,连落叶的声音都听得很清楚。深沉睡梦被鼓声惊醒打断了,让人黯然惆怅。夜色茫茫,再也见不到黄昏时的景色,醒后我寻遍了小园,了无痕迹。

在天涯海角的漂泊中,我早已经疲倦了。而远山阻隔,纵使望穿秋水,也难以回到家乡。燕子楼空空荡荡,佳人已经不在,空留着那双燕子在楼中的画堂。昔日的多少悲欢情怀,转眼瞬间成空,古今多少事都如一梦中,到此还不醒,只因为旧欢新怨,还交缠在生命中啊!他日有人来到我建的黄楼上,也会感叹我这历史的过客吧!

简析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元年(1078)苏轼任徐州知州时。

这首词深沉的人生感慨包含了古与今、倦客与佳人、梦幻与佳人的绵绵情事,传达了一种携带某种禅意玄思的人生空幻、淡漠感,隐藏着某种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游蕲水①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②。

笺注

①蕲(qí)水:县名,今湖北浠水县。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②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因黄鸡可以报晓。表示时光的流逝。

译文

赏游蕲水的清泉寺,寺庙靠近兰溪旁,溪水自东向西流去。

山下溪水潺潺,岸边的兰草刚刚伸出嫩绿的芽儿。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仿佛刚洗过,一尘不染。蒙蒙细雨中传来了子规清脆的鸣叫。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还能执着向西边流淌!因而不必为时光流逝而烦恼,以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简析

这首词写于宋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下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①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②。牛衣③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④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笺注

①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②缫车:抽丝之具。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③牛衣:蓑衣之类。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④漫:随意,一作“谩”。

译文

去徐门石潭谢雨,在路上作词五首。石潭在城东二十里之处,常常与泗水一起增减,清浊之间,交相辉映。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在身上。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一路上都昏昏欲睡。艳阳高照,又使人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儿找点水喝。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看他可否给一碗浓茶解渴。

简析

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宋元丰元年(1078)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全词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词人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

贺新郎·乳燕飞华屋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①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③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④。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意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笺注

①桐阴:一作“槐荫”。

②生绡:未漂煮过的生织物,即丝绢。

③瑶台:玉石砌成的台,神话传说在昆仑山上,此指梦中仙境。

④红巾蹙:形容石榴花半开时如红巾皱缩。蹙:皱叠的样子。

译文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悄然无人,梧桐树荫转向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里摇弄着白绢团扇,团扇与素手似白玉凝酥。渐渐困倦,斜倚枕睡得香熟。窗外是谁推响彩绣的门户?空叫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倾听原来是夜风敲响了翠竹。

半开的石榴花像红巾叠簇,待桃杏等浮浪花朵落尽,它就来陪伴美人的孤独。细看这一枝浓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那西风吹落只剩下叶绿,若等到美人来此,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两个都会一同簌簌洒落。

简析

这是一首抒写闺怨的双调词,咏人兼咏物,词人赋予词中的美人、石榴花以孤芳高洁、自伤迟暮的品格和情感,在这两个美好的意象中渗透进自己的人格和感情。

词中写失时之佳人,托失意之情怀;以婉曲缠绵的儿女情肠,寄慷慨郁愤的身世之感。全词之意蕴,冠绝古今,取景清幽,托意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