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西沟之歌:一个陕北村庄的绿色之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

高西沟人改善生态环境的艰苦探索是从打坝淤地开始的。

资料显示,从1952年起,无定河流域就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重点区域之一;而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国家也从未放松过对黄土高原的治理。关于先打坝后治坡,还是先治坡后打坝,当时的理论界有过争论。所谓治坡和治沟,其实就是先在坡上种草种树,让林木的根系能够留住顺坡而流失的水土;然后在沟里打一些土坝,再把顺沟流的泥土和水挡在沟里。这叫“先治坡,后治沟”,水保和林业部门的专家主要持这种意见。但这样显然见效太慢。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的水利专家们认为,不如直接在沟里打上座大坝,这样便可一劳永逸地把水土拦截在沟里,以免再向黄河里输送泥沙,这样很快淤起地,然后再治坡。这叫“先治沟,后治坡”,这种想法在当时占有上风。当然,这和当时国家的大形势——新中国成立后急于想要根治黄河水患有关。1952年,黄委会的水利专家陶克在毗邻米脂县的绥德县韭园沟打了一座大坝,这在当时可是件新鲜事。而在此之前一年,杜家石沟村就有了一座不大的、8米高的拦泥小坝。高西沟村的第一任党支部书记高祖玉当时才刚刚20岁出头,跑过河去看了杜家石沟的坝,又跑去看了韭园沟的坝。比起韭园沟宏伟的大坝,杜家石沟的坝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小弟弟,但不管怎么说,人家有,自己没有,高祖玉心里还是有点酸酸的。

机会来了。

后沟打坝会战工地(高治仁 摄)

就在韭园沟打起大坝的同一年,1952年,黄委会的两个年轻技术员到了高西沟。当时刚刚结束土改,土地分给了个人,在谁家有地的地方打坝肯定都不行,只能选址选到高西沟后沟一条不姓任何一家姓的乱石沟里,这条沟叫“大银山沟”——前边说过,大银山的那边就是人丁兴旺的大村姜兴庄。政策宣讲:谁投工谁受益。以工记分,一天工钱1~2毛。开工之前,还要请大家吃一顿饸饹羊肉臊子面!高西沟的精壮劳力踊跃报名,五十多个人浩浩荡荡开进了大银山沟,人们推着独轮车,手提肩挑柳条筐,运土的运土,用木夯打夯的打夯;1952年这一年,从开春干到端午,等夏收以后又干到冬雪飘飘……

到这年年终,高西沟有了大银山沟的两座坝。